好書評介 舒 崇 《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作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出版社:自由書局·紐約(Free Pres s·New York);1992年,251頁。 一九八九年,蘇聯與東歐、蒙古等國相繼出現民主改革的重大突破,共產黨專制 一夜之間紛紛垮台。就在這一年的夏天,一位名叫福山的美籍日裔學者在美國的《 國家利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歷史的終結》的文章,從思想史的角度討論了 共產主義世界性崩潰的意義,一時間造成很大的轟動。三年之後,福山把他的思想 再作發揮,寫成了這本《歷史的終結和最後的人》。立時在全世界就有十四種文字 的版本,其影響可見一斑。 按照福山的觀點,歷史上一切反自由、反民主的理論或意識形態,包括本世紀興 起的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均已遭到徹底的失敗。自由民主思想已經是「打遍天 下無敵手」。於是,歷史便宣告其終結。所謂「歷史的終結」,本來是黑格爾的用 語。在黑格爾看來,歷史乃是觀念的歷史。有發展、有變化、才有歷史。如今,自 由民主的觀念已經大獲全勝,往後再也沒有挑戰,因之也再沒有發展變化,所以就 是終結。人類以後當然還會繼續存在下去,也總還會有許多事情可做,但是作為觀 念發展的歷史確已結束。所謂「最後的人」這個概念,則是來自尼采。尼采認為, 歷史的終結會導致人性的墮落,社會會淪於平庸。這就是「最後的人」。如果自由 民主得到普遍的、一勞永逸的勝利,那麼,「對民主最大的威脅就是我們不知道還 有什麼東西會對真正的人類的生命有意義或重要。」不過,福山本人仍是比較樂觀 的。他相信在自由民主取得最終勝利之後,人類仍可以在例如科學、藝術一類活動 中創造出令人興奮的成就。雖然他多少也承認,到了那時,扣人心弦的英雄壯舉大 概要比現在少得多。 福山思想中真正引人深思之處在於,他對於自由民主理論給出了一種有啟發的人 性論的解釋。儘管說這種解釋並非福山首創。其淵源一直可上溯到柏拉圖,後來又 由黑格爾加以發揮。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有三部分:一是理智,一是慾望,一是激 情。激情是指人希望被他人尊重、肯定、讚賞。正是在這種激情的驅使下,歷史上 才出現了那麼多的戰爭、革命、壓迫、階級對立。只有在自由民主的制度中,每個 人要求得到他人肯定的願望(desire for recognition)才可能獲得同等的實現機會 。因此,自由民主制度就是最合乎人性的制度。這就是人類為什麼最終一定要建造 一個保障普遍自由權利的民主社會的最重要的理由。 《群眾的反叛》 作者:奧德嘉(西班牙);譯者:蔡英文;出版社:遠流·台北;1989年,243頁。 奧德嘉是近代西班牙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這本《群眾的反叛》寫於一九三零年 ,被認為是大眾社會理論的奠基之作。 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兩種人。一種人有高尚的追求,嚴格要求自己,不 避艱難,有高度的責任心;另一種人則是隨波逐流,對自己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 只是按照自己本然的樣子日復一日地生活,不把臻於完美的奮鬥加在自己身上。前 者通常被稱為君子、精英、貴族式選民,後者被稱為小人、群氓、大眾或芸芸眾生 。這兩者的區別不是出身的區別或地位的區別,而是品質的區別、精神狀態的區別 。前者總是少數,後者總是多數。在一個正常的、健全的社會裡,前者居於統治地 位,後者安於被統治地位。後者知道他必須尊重前者。但是在現代社會卻出現了一 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那就是群眾決心取代少數選民。群眾知道自己是平庸的,但他 們不再為此感到負疚,他們志得意滿,理直氣壯地堅持平庸的權利,並屢屢傾向於 用暴力作為干涉公眾事務的唯一手段。這就造成了現代社會的危機。法西斯主義便 是這種危機的產物。這種現象在自由民主社會中也大量存在,它們對於自由民主社 會賴以存在的基礎也造成強烈的腐蝕。 本書雖然寫於六十年前,但書中提出的問題,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它不僅有助於 加深我們對共產黨革命的理解,同時也對如何認識十年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的各種現 象提供了一種觀察和思考的角度。 《毛主席的孩子們》 作者:阿妮達·陳(澳大利亞);譯者:史繼平、田小菲、穆建新;出版社:渤海灣 出版公司·天津;1988年,281頁。 本書的副題是「紅衛兵一代的成長與經歷」,可知這是一部研究「文化大革命」 的專著。 作者通過對幾位前紅衛兵的詳細採訪及個案研究,闡明了「文革」之前中國社會 的政治氣氛和學校教育的政治特性,尤其是共產黨在青少年學生中實行所謂「階級 路線」,造成了不同家庭出身的人不同待遇以及因而造成的他們在政治態度上的重 大區別和彼此之間的巨大隔閡。作者採訪的幾位前紅衛兵都是中間家庭出身,政治 上都積極表現,但彼此的個性很不相同,有的更順從,有的較反叛,有的很純正, 有的很實際。他們在「文革」前的狀況,很大程度決定了他們在「文革」中的表現 。作者還寫到了「文革」後「非政治社會化」的過程。 在西方,關於「文革」的書已經很多。相比之下,本書不但學術價值很高,而且 可讀性也很強。由於它主要寫的是「文革」中青少年一代的思想經歷,相信它一定 會受到這一批讀者的歡迎。 《從故鄉到天涯》 作者:張郎郎;出版社:風雲時代出版公司·台北;1992年,379頁。 「我們是一群候鳥,飛進了冬天的牢籠; 在綠色的拂曉,去天涯海角遠征。 北方啊,故鄉, 請放下我們的夢: 從每條冰縫長出大樹, 結滿歡樂的鈴鐺和鍾……」 作者的經歷頗不尋常。父母是「延安牌」幹部,自己是「馬背搖籃」裡長大。從 延安保育院到北京育才小學到一零一中學,張郎郎昔日的同學,很有幾個是如今中 共當朝的「大人物」,而張郎郎本人則是紅朝貴族中的「十二月黨人」。「文革」 中因為講了一些江青的傳聞,被打成「反革命」,還判了死刑,後來總算沒處死, 這難免不使人聯想到陀思妥也夫斯基。八九民運,張郎郎躬逢其盛;六四之後流亡 海外。本書收集了他近五十篇文章,有報導,有雜文,有小說。文筆老練幽默。既 有京腔的流暢,也有文人的瀟灑。簡潔之中透著複雜,輕鬆之下飽含沉重。是一部 不可多得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