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德學生保護條例 錢躍君 七月初,筆者驚聞留學生保護條例正在考核之中。在此,我談談我個人對這次考 核結果的一些分析和預測。 局勢分析 聯邦德國的外國人政策基於聯邦德國的內政政策、外交政策和發展政策。 內政政策:劃入此保護條例的中國學生估計在三千多人,而迄今已持有B-簽證的 學生約兩千人左右。其中主要成分有已畢業的留學生(被公司固定聘用,在校博士生 或近年內將回國作為德方公司代理),在校學生及因種種原因肄業的學生。儘管德國 近年來外國人問題日趨嚴重,但相對其他國家的外國人來說,中國學生無論從數量 上,還是從質量上,都不可能對德國內政產生多少負面影響。如果德方完全取消此 條例,則許多留學生仍會通過其他途徑(如改變居留身份、申請庇護等)繼續留德一 段時間。迫於德國及世界輿論,德國至少在近年內還不能送回一個中國人(包括條例 之外的學生)。所以就內政方面來說,德國政府取消保護條例不會得到多少好處,相 反只會增加更多麻煩。 外交政策:根據傳統的德國戰後外交政策,德國在世界政治上始終扮演著應對世 界和平盡更多義務的角色,所以在對華關係正常化的問題上,也是走在歐美各國的 最後,並為此付出了一定的經濟代價。如按這種傳統的德國外交模式來推斷,在目 前歐美各國都沒取消對中國學生保護條例的情況下(今年初德國駐華大使的情況報告 中也承認這一現實),德國政府是絕對不可能率先取消保護條例的。但隨著新老兩代 政治家的相繼易位,尤其是兩德統一及近年來經濟不景氣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德國 外交已明顯地開始走向現實。如德國政府取消保護條例,將可以討好一次中國政府 ,以便在對華經濟,及在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務理事席位上,得到中國政府的殊遇 。但為此所付出的代價是,它將受到輿論界及議會道義上的壓力。至於最後會產生 多大壓力,卻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德國的社會輿論和學聯的對德外交。德國政府這 四年來始終就在這利益與道義之間權衡得失,而恰恰在這一點上,學聯去年以來對 德外交是做得相當薄弱的。 發展政策:從發展中國家來的外國人,無論從發放簽證,還是延長簽證,甚至入 籍,都一概從嚴。 前景預測 在政治上,取消可找出取消的理由:有些州的內政部宣傳員兩年前就說,中國留 學生回國沒有直接受到政治迫害(但不提日內瓦公約所定義的概念:是否受到自由的 威脅);不取消又有不取消的理由:中國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所以考核保護條例的 結果(是繼續保持,還是部分取消,甚至完全取消)也就取決於對取消這一條例的得 與失重新權衡的結果。 儘管我不能預言保護條例一定會取消,但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可能。如德國政府一 方面要討好中國政府,又不敢承擔太大的政治風險,則較可能的途徑是走部分取消 。 (本文由德國萊茵筆會提供,作者曾任全德學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