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十四」當「六四」 ·於大海· 十月初,莫斯科發生了「十月革命」以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十月四日,俄國總 統葉爾欽派坦克轟炸國會大廈,結束了國會領導人的抵抗。 乍看上去,俄國這次衝突與中國的「六四」一樣,證明了一條「公理」,就是誰 有坦克誰就會鎮壓。可是,稍加思索便會發現,葉爾欽動武和中共動武,這兩者的 背景有許多根本性區別。現舉例如下。 一、合法性基礎不同。按照民主政治的基本價值觀,合法性要以自由表達的民意 為基礎。中共政權從未獲得過人民的投票認可,是缺乏合法性基礎的。一九八九年 ,北京的學生和市民提出開放言論、結社自由和最終實行民主選舉,但被中共當局 所拒。 葉爾欽是一九九一年經公民普選出任俄國總統的。在今年四月的公民投票中,多 數俄國人再次對他表示了信任。這兩次投票,都有公開的競選和競爭。而一九九零 年的國會選舉,是由蘇聯共產黨一手操辦的。葉爾欽提出提前改選國會,又被國會 領袖所拒。 由此可見,葉爾欽的權力有合法性基礎,而俄國國會和中共當局的權力都缺乏這 種基礎。葉爾欽和北京的學生和市民一樣,認為政治權力應以民意為基礎;而俄國 國會和中共當局一樣,拒絕讓民意決定其前途。 二、反抗手段不同。八九民運是一場最和平、最理性的運動。廣場上的學生做夢 也想不到要與當局進行武力較量。正如王丹在「誰在製造謊言?」一文中所說,並 沒有哪位民運領袖在鎮壓前號召過要與當局進行武力對抗。中共說六四鎮壓是為了 平息六月三日起發生的「反革命暴亂」。可是,迄今中共拿不出關於六月三日「反 革命暴亂」的證據來。 而在俄國的這次事變中,國會的支持者從一開始就採取了武裝鬥爭的策略。十月 三日,他們真槍實彈地對電視台發起進攻,造成了數百人的傷亡。對他們的做法, 國會派領袖表示了無條件的支持。議長卡斯布拉托夫興高采烈地宣佈,對電視台的 進攻已勝利在望;副總統盧斯科號召國會的支持者如法炮製,去進攻市議會,進攻 克里姆林宮。他們的這些談話,有錄像、錄音為證。 三、民眾反應不同。一九八九年,大多數北京市民的同情心顯然在學生一邊。他 們希望和平解決,所以,對於可能造成流血的來京軍隊,廣大市民冒著生命危險進 行了阻攔,許多人甚至下著跪向士兵們苦苦哀求。對最終展開屠殺的軍人,北京市 民懷有難以遏制的仇恨。 在俄國,經過幾年的動盪,民眾對政治鬥爭已相當冷漠。十月初,即使在鬥爭最 激烈時,大多數莫斯科市民也依然生活如常。民意測驗顯示,俄國人多數同情葉爾 欽,但最大的願望是政爭能和平解決。國會支持者挑起武裝衝突是明顯違背民意的 。因此,當支持葉爾欽的部隊開入莫斯科時,市民們不但沒有去阻攔,許多人反而 感到踏下心來。 由於民眾態度的不同,在北京,軍隊在殺死數百名(有人估算是上千名)手無寸鐵 的群眾後才得以控制局勢;而在莫斯科,雙方進行的是武裝對抗,但死亡人數只有 一百多。 葉爾欽在這次事變中也犯有不少錯誤。他在打敗國會後對新聞媒體實行內容審查 ,就是一大敗筆,反映出他民主素養和自信心的不足。值得慶賀的是,俄國新聞界 的批評和抵制促使葉爾欽在幾天後就取消了新聞審查。 這個世界上有不少人認為,在實際政治中實力才重要,是非曲直並沒有多少意義 。但是,民主運動既然是一場追求理想的運動,就不能把眼睛老是盯在一時的成敗 上,而要問一問究竟誰主張民主,誰害怕民意;問一問誰提倡和平、和解,誰崇尚 強制、暴力。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