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的聲音:《世界經濟導報》 ——中國大陸媒體向極權挑戰之二 ·曹長青· 當年民主牆期間的眾多民刊,其政治觀點並不一致。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想在 原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辦法。他們支持黨內改革派,把自己視 為改革派的同盟軍,想通過幫助黨、監督黨並和中共黨內改革力量一起來解決社會 問題。這種政治主張比較接近體制內改革派。例如《四五論壇》、《人民之路》就 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民刊。《人民之路》主編何求對此曾闡述說,「我們是主張擁護 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的,這個擁護,在我們的理解中不是簡單的馴順與毫無異議的服 從,而是應該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為促使她起到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作用而 做到即捍衛黨的原則,又使她符合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做到忠於真理而不排斥合 理的水平。」;另一類以魏京生主辦的《探索》和任畹町編輯的《中國人權》為代 表,認為中共實行的是一種專制極權制度,它的統治沒有民意基礎,缺乏合法性, 因而需要對整個社會制度進行革命。這一派的主張傾向於體制外革命派。 這兩派雖然隨著民主牆被取締都被鎮壓,但在後來官方媒體發出不同聲音時又有 所體現。在胡績偉主持《人民日報》期間,該報發表了一些「不同聲音」。從這些 文章中可以較明顯地看到,它還是更多地傾向於把自己看做是黨內改革派的同盟軍 ,一些文章的觀點較多地是支持黨內改革派性向保守派鬥爭,即這種改革開放應是 在中共領導下的體制內改革。在這種觀點的交響中,上海的《世界經濟導報》的聲 音最響亮,步子走得最遠。 欽本立的「擦邊球」 《世界經濟導報》總編輯欽本立是一名老報人,曾與名報人徐鑄成一起在五十年 代編過上海《文匯報》,也當過《人民日報》的編輯。在「反右」和「文革」等政 治運動中都受過迫害。一九七九年他獲「平反」後出任中共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 究所黨委書記。他用「平反」後當局補發他的幾年工資作為經費,於一九八零年創 辦了《世界經濟導報》。該報名義上隸屬上海社科院和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實際上 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總編輯負責制。理事會成員多為經濟學界的知名學者和退休的 中共高級官員。這樣的組織結構,明顯地與其他中共黨委機關報的嚴密控制不同, 因而這張報紙利用這種管理上的結構性鬆動,爭取了很多自由空間。 該報一開始把報道重點放在宣傳經濟開放改革上,連篇報導西方國家的經濟成就 和台灣、香港等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強烈暗示私有制和市場經濟的好處,宣傳 經濟體制改革、股份制、私有產權和市場自由競爭。該報倡導的「中國經濟應進入 世界經濟大循環」的觀點,被當時的中共總理趙紫陽採納。 有著幾十年中共黨齡,並經歷多次政治運動的欽本立一直很小心謹慎地平衡著報紙 版面,使它即發出推動改革開放、解放人們思想的文章,又不越過黨的「雷池」, 他稱之為「打擦邊球」。 一九八六年,政治氣氛趨向較為寬鬆,社會上要求進一步 改革開放的呼聲更加強烈。欽本立受到了來自報社內部一些青年編輯記者要求報紙 進一步解放思想、直接參與政治改革的壓力。當時報社編輯記者的平均年齡從開辦 時的六十三歲降到三十八歲。欽本立在瞭解到中共總理趙紫陽對《世界經濟導報》 持一種讚賞和支持的態度後,也開始大膽起來。 一九八六年五月,在紀念該報創刊五週年特刊上,發表了著名學者、後來被中共 稱為「自由化分子」的李洪林的文章「現代化和民主」,該文指出,「專制主義可 以搞社會變革,例如商殃變法。專制社會也可以搞巨大的工程,例如埃及的金字塔 ,中國的萬里長城和大運河。專制主義甚至搞出一個現代強國,例如希特勒上台以 後, 在很短的時間裡使德國成為歐洲強國。」該文結論說,「民主化是實現現代化 不可或缺的政治條件。」 而蘇紹智在該報發表的「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一文,則從反思馬克思主義的角 度,提出重新認識社會主義。他提出,社會主義還處於不成熟階段,社會主義道路 不應只有蘇聯一種模式,應該是多樣化的,因此它不應是一種單一的經濟經濟,在 公有制外還應有多種經濟成分,例如集體制和私有制等。他特別強調,「黨已發展 成為一個全能的、無所不管的機構,黨政不分、政企不分,社會政治生活『大一統 』。它不僅使機構活力減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自由和民主。」他引用馬克 思的話說,「必須推翻那些使人稱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蔑視的東西的一切 關係,使人稱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他批評中國「在斯大林主義的影 響下,馬克思所主張的『人化』過程逆反成『機械化』過程。人的主體意識逐漸退 化,個人的獨立受到嚴重侵害;相反,卻追求一種抽像的、虛無飄渺的『國家主義 』或『集體主義』。它隱藏著嚴重的後果,即導致專制極權傾向的加強。」蘇紹智 的這篇文章以及後來該報發表的王滬寧的「走向政治體制的高效化和民主化」和「 文革的反思與政治體制改革」等都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一九八七年初,在「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中,被視為改革開放的領導人,中 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黨內保守派的壓力下被迫辭職。很多敢言的報刊遭到整頓或 查封。在這種肅殺的政治氣氛中,《世界經濟導報》仍發表了題為「改革的颶風橫 掃克里姆林宮」的有關蘇聯的改革的報道。該報道引述戈爾巴喬夫的話說,「我們 需要民主就像我們需要空氣一樣。如果我們不懂得這一點 ,如果我們不擴大它,我 們就會阻礙人民對政治生活的參與和改革。」不久,中共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所所 長陳一咨又在該報上刊發題為「政治改革是經濟改革的保障」的文章,提出黨政必 須分開,中共必須從政府中全部撤出,黨不應管理政府。該報還刊發了王一洲撰寫 的「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和著名法學家、思想活躍的理論工作者於浩成的「法制建 設和政治制度改革」等立論新穎、啟發人們解放思想的大膽文論。 《世界經濟導報》大聲倡言改革開放,使它迅速獲得讀者的歡迎。它的發行量達 到三十多萬份,而且讀者大多為知識分子和中共官員。它在中國大陸一千多家報紙 中獨樹一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世界經濟導報》能發出與眾不同的聲音,除了該報編輯記者的新聞責任意識和 敢於抗爭的勇氣外,還與這張報紙的組織結構和隸屬關係有關。因為它不像其他黨 報由一級黨的委員會主辦,而是由兩個學術單位領導,兩個單位都希望對方管理, 結果誰也沒有去認真嚴格控制。而由於這張報紙發行全國,上海當局認為它是全國 大報,應由中央宣傳部來管理;但北京卻認為這是上海當地黨組織的責任。在這種 推諉中,《世界經濟導報》贏得了一定的自由程度。雖然黨內保守派對這份報紙非 常嫉恨,但由於欽本立本人的資歷和聲望,還有報社理事會成員大多是德高望重的 社會知名人士,以及中共領導人趙紫陽在關鍵時刻的幾次保護,使它幾次在嚴厲的 政治運動中都逢凶化險。 八九民運,率先抗爭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突然病逝。胡耀邦被保守派認為在 幾次「反自由化」運動中都軟弱無力,犯了錯誤。官方對胡的病逝采低調處理。《 世界經濟導報》率先在全國眾多報紙中組織悼念胡耀邦的座談會。這場與北京《新 觀察》雜誌聯合主辦的題為「耀邦活在我們心中」的座談會邀請到了上百名北京各 界知名人士。很多與會者慷慨陳詞,不僅對胡耀邦的病逝表示哀悼,也對胡受到黨 內保守勢力打擊排擠的遭遇表示強烈不滿。《光明日報》記者戴晴認為,兩年前胡 耀邦在一次黨內生活會上被一些中共退居二線的顧問轟下台是違反中共黨內組織程 序的。中共社科院政治所所長嚴家其則指出,那些當年用不正當手段把胡耀邦轟下 台的黨內老人幫今天沒有資格來悼念這位人民擁戴的富改革精神的領導人。歷史將 會裁決一切。很多與會者還發言要求否定兩年前的「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 《世界經濟導報》準備在四三九期以六個版的篇幅刊登這次座談會的記要。但報 紙還未出版,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陳至立就得到了風聲。她馬上找到欽本立, 要審看這期報紙大樣。正如後來的批判文章所說,《世界經濟導報》創辦時是由上 海社科院打的報告,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審批的。而欽本立是中共正局級幹部 ,他的任命和罷免都是由市委決定的。因此欽本立無法抗命,同意將報紙大樣交陳 至立審看。下午兩點由報社人員將四三九期報紙的大樣送去了宣傳部長的辦公室。 但報社人員一直等到晚上五點也未聽到任何回音。他們覺得陳部長可能沒有異議, 因為三個小時過去了仍沒有回音,而從報社到市委宣傳部只有半小時的車路。於是 印刷廠開始印刷這期報紙。他們後來才知道,因街上學生遊行,交通堵塞,送報紙 大樣的車子被困在了路上。 當陳至立拿到報紙大樣後,不僅不同意,而且認為事情非常嚴重。她立即匯報給 了當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和另一位副書記。三人把欽本立叫到市委辦公室, 正式通知他市委不同意出版這期報紙,如出版,必須刪掉其中一千多字的「過激言 論」。欽本立進行了解釋和申辯,願意承擔這期報紙出版後的政治責任。但江澤民 的態度十分嚴厲,欽本立只好當著他們的面通知報社和郵局這期報紙停止印刷和發 行。 《世界經濟導報》除了在郵局發行外,還有一個發行渠道,即由報販直接送一部 分報紙給上海的局級以上幹部。這個渠道欽本立忽略了。第二天一清早,一部分上 海官員就看到了四三九期《世界經濟導報》。前上海市長、該報理事會成員汪道涵 看到後馬上給陳至立打了電話,陳立即匯報給了江澤民。江澤民大怒,認為欽本立 故意欺騙了市委。江澤民指示編輯出版B版,以取代早晨賣出的那幾捆A版。欽本立 爭辯說,A版已與讀者見面,香港記者對此做了報道,國內外都已知曉,再該B出版 毫無用處。爭辯的結果是欽本立被撤銷了報紙總編輯職務,上海市委派「工作組」 進駐了《世界經濟導報》。此舉一下在全國新聞界引起喧然大波,從北京的大報到 地方上的報紙,編輯記者紛紛自發組織聲援欽本立的活動。在街上遊行的學生也舉 出支持《世界經濟導報》的標語。一時《世界經濟導報》遭遇成為八九民運中的一 個焦點問題。 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吉為組長的工作組進駐報社接管了報紙的出版權。一切稿 件見報必須得到工作組同意。它馬上在工作組和編輯記者之間引起摩擦和對立。當 時臨時負責報紙業務的副總編輯朱杏清不顧身處險境,暗地裡支持記者編輯與工作 組鬥法。稿件被工作組嚴加審查,編輯們就在報紙標題上動腦筋。白天經工作組人 員簽字審批通過的稿件,第二天出版時標題變成了另一個樣。編輯們夜間將即將付 印的報紙大樣標題悄悄加以變換。 面對編輯記者的群體抗爭,江澤民下令關閉《世界經濟導報》,五月八日,該報 出版了最後一期。「六四」事件後,《世界經濟導報》有四名記者被當局逮捕,其 他人員遭遣散。報紙遭到強硬派控制下的黨報的嚴厲批判。《中國教育報》刊文批 判說,「『導報』的這一風波與少數人利用學潮掀起的政治動亂,有著相當密切的 關係。」《人民日報》在題為「《世界經濟導報》事件真相」的批判文章中,用了 這樣幾個小標題︰「原四三九期『導報』的要害是公開提出動亂政治綱領」,「上 海動亂的一個重要策源地」,徹底失敗前的頑抗」。上海《文匯報》在題為「『導 報』導向何方」的批判文章中說,《世界經濟導報》在政治上是導向多元化;在經 濟上是導向私有化;在文化上是導向西方化。它是一張想把中國導向資本主義的報 紙。 一張改革派的報紙 《世界經濟導報》雖被查封,但它所代表的追求新聞自由、抗爭工具角色的精神 向世人表明了中國大陸新聞工作者向輿論一律挑戰的勇氣。一九八九年三月十六日 ,美國全國報業協會授予欽本立「新聞自由獎」,表彰他「對新聞自由的卓越貢獻 ,和他對中共鉗制新聞的反抗。」但欽本立無法領獎,他病臥床上,並受到中共「 留黨察看」兩年的處分,他只在病床邊上看到了獎狀的照片。在胡耀邦病逝兩週年 那天,中國一代報人欽本立溘然長逝。 《世界經濟導報》在中共新聞嚴厲管制的條件下,為爭取新聞自由做了頑強的努 力。它的英勇抗爭和悲劇結局將使它在中國新聞史中佔一席之地。但欽本立作為中 共老黨員,其本身思想上的局限性也給這張報紙帶來一定束縛。該報記者張偉國在 接受「美國之音」記者採訪時對此說,「『導報』當時還是秉持一個『補台』的想 法,即為改革派鼓吹,被認為是改革派的報紙。那時報社內部就有人提出,不能把 報紙辦成是哪一派(即使是改革派)的報紙,應該超脫、獨立。這一點仍是今天中 國新聞改革應檢討的課題。」欽本立的一位朋友在回憶他的文章也寫到,「欽本立 比喻編報像打乒乓球,在中共當局所能容忍的極限下以打擦邊球的巧妙方法,希望 為中共的改革和開放出謀獻策,用他自己的話說『盡一份愚忠』。但凡是打過乒乓 球的人都知道︰靠打擦邊球只能贏一分或兩分球,要想贏得全局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欽本立最後的結局不但是報紙被封,還在他臨危之際被宣佈這位畢生忠於中共的 老黨員『留黨察看兩年,以觀後效』的判決。他在臨終前才向一個老朋友悲歎︰直 到今天我才明白,但是晚了。」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