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視中俄關係新變動 公 月 最近兩個多月世界政治格局中引人注目的一個事件,就是中國與俄羅斯關係 的微妙變動。由於這個雙邊關係的一方是頑固堅持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國家,另一方 是從原先共產黨專政和平演變成為認同現代民主價值的國家,加上這兩個國家在現 代史上有著幾十年友好合作的同盟關係,又同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擁有核武器的 大國,所以,這兩國關係的新變動自然越來越被各國政治家和國際關係專家所重視 。 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 今年六月,在中國大城市上海,出現了一個新的區域性的國際多邊合作組織 ,名為「上海合作組織」。這個組織的成員國包括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吉爾 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中國。前五個國家原先都屬解體前蘇聯的 加盟共和國,與中國有著傳統的關係。六月十五日這一天,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和 中國主席江澤民在內的六國元首分別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打擊恐 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上簽了字,同時決定「上海合作組織」成 員國元首們的第二次會晤於明年夏季在俄羅斯舉行。 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是「上海五國」。這是五年前在上海成立的一個國際多 邊組織。當時參加的國家有中、俄、哈、吉、塔五國。烏茲別克斯坦是今年年初表 示願意加入「上海五國」的。上海五國在一九九六年和一九九七年分別簽訂過關於 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和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兩個協議。這個松 散的多國組織原先的功能實際上是協調中國與其他四國邊境氣氛的和緩,以及擴大 相互之間的一些貿易往來。 對主持「上海合作組織」元首會議的江澤民來說,從「上海五國」到新組織 的成立,確實可以說是外交上的一個成功。自從美國新總統布希上台以來,中美關 系一直處於實際的倒退中。尤其是在「撞機」事件之後,中國在國際關係,特別是 與西方關係的施展上一直不大順暢。在這種情況下,同俄國及中亞諸國強化雙邊、 多邊關係,對中國外交是一個正面的支撐。再有,俄、哈、吉、塔四國分別與中國 的新疆、內蒙接壤。中國非常希望他們不要支持中國境內的維、蒙分離、獨立勢力 。所謂六國簽訂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公約,對 中國政府來說,實際上就是確定了可以與這些國家的政府聯手打擊新疆、內蒙地區 的民族獨立力量。六國公約規定了在打擊三個「主義」方面合作的具體方式與程序 ,這對中國政府的「民族政策」也是一個具體支持。此外在經濟貿易上,六國間的 關係也會逐漸加強。僅以中國官方媒體披露的數字看,今年一月至五月僅上海一地 對五個國家的出口額就有一億多美元,比一九九七年全年增長了百分之七十三;進 口額近三億美元,比一九九七年全年增長了六點七倍。上海主要出口輕工業、紡織 業和家電、通信、機電等工業製成品,進口鋼鐵、礦產、化工、木漿、紙張,形成 了一種互利互補的關係。 從整個世界戰略來看,中亞地區目前處於國際合作重新組合的過渡階段。參 加上海合作組織的六個國家的面積占世界總面積五分之一以上,六國人口有十五億 人,超過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六國擁有數千枚戰略、戰術核武器,常規軍隊達 三百六十萬。雖然中國政府和俄國領導人都小心翼翼避免將這個組織描繪成與西方 對抗的實體,但是實際上,人們將「上海合作組織」看作對西方世界的一個制約力 量也無不可。當然,未來的「上合」是否會發展成為與「北約」相抗衡的「東約」 ──抑或新的「華約」,還不得而知。但是俄羅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俄羅斯科學 院遠東研究所「俄羅斯──中國」中心副主任盧嘉寧在接受中國記者的訪問時曾經 指出,美國與西方其他國家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及滲透越來越大,在北約框架中涉及 中亞地區的合作計劃就有六十多個,其中相當一部份是軍事合作計劃,這些計劃的 目的是試圖削弱中俄在這一地區的影響。盧嘉寧還揭露一些西方國家「暗中插手中 亞國家的內部事務,支持個別國家爭奪中亞地區的大國地位,製造新的不穩定」─ ─六國首腦會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也是對這種國際局面挑 戰的一個「回應」。 中俄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時隔一月,江澤民訪問莫斯科,期間還參觀了伏爾加格勒的對空導彈製造工 廠。七月十六日,江澤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並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及《中俄元首莫斯科聯合聲明》。中國官方媒體大力稱讚此條約將中俄兩國的「 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是兩國關係歷史上重要的 里程碑。俄國政府對這個條約也作出了高度評價。當然,條約表明兩國友好關係是 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基礎上的新型的國家關係,就此而言,這與 一九五零年二月十四日斯大林、毛澤東簽署的為期三十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 約》不可同日而語。不過無論如何,說它標示中俄兩國關係的新發展是一點也不過 份的。值得注意的是,中俄條約表面未寫入軍事同盟的文字,但是在「緊急合作條 款」中還是明白規定了「促進軍事合作、武器交易、軍事技術轉移」等內容。應當 將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俄條約聯繫起來觀察。中俄兩國在條約中提到了「假如某種侵 略的威脅發生時」,雙方應「立即進行商議以消除威脅」;而中俄友好條約沒有明 確指出的「軍事同盟」的關係也已在「上海公約」中予以確定,用一位中國官員的 話說,中俄「有足夠的協議談到相關的議題」。所以,中俄兩國在未來經濟及軍事 關係上肯定會有一種比較穩固的發展。 針對中俄之間的這些外交動作,美國《新聞週刊》發表文章認為俄羅斯在俄 、中、美三國外交中已經佔了上風,美國處在弱勢地位。文章具體分析了俄國在能 源上具有的優勢,指出中國答應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參加造價六十億美元的中國大陸 境內天然氣輸送管道的工程競標,中、俄雙方還簽署了造價十七億美元的石油輸油 管協議,每年將兩億多捅石油從西伯利亞輸送到中國內地。而幾年前美國試圖建議 將哈薩克石油直接輸送到土耳其的計劃至今沒有成功,今後美國可能要向俄羅斯「 乞討」石油。莫斯科著名軍事專家費根阿瓦在《莫斯科時報》發表文章指出,去年 中國向俄國採購武器達二十億美元,比前年增加一倍,占俄國武器出口的百分之六 十以上。今後十五年中國仍然是俄國武器的大買家,有可能購買可以擊潰美國航空 母艦的「花崗岩」反艦核子巡航導彈,這種導彈最大飛行距離五百公里,時速兩千 五百公里。日前報紙刊載,北京已計劃購買三十架蘇凱30MKK戰鬥機。 美國的「孤立主義」是否需要檢討 中俄兩國出於各自利益在世界戰略變動中尋求支持者,這本來很自然。問題 在於為什麼現在不是美中、美俄靠攏,而是中美、蘇美的疏離及中俄的趨同。這是 一個非常複雜的研究課題。從世界民主自由及和平的發展潮流來說,中蘇新結盟並 非好事;從美國來說,面對這樣的情勢,自身的外交政策也確實有其值得檢討之處 。 布希上台以來,撇開其中國政策的變動不談,在對俄國政策上也有不少對抗 性政策,在試圖廢除一九七二年簽訂的「反彈道飛彈條約」(ABM)上,遭到了俄國的 強烈反對。雖然布希一再強調這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它確實破壞了冷 戰結束之後國際力量新的平衡,損害了美俄兩國關係。普京曾經表示,如果美國片 面撕毀條約,俄國將加強核武器作為回答。 美國政界和輿論對中俄關係的緊密表示了關注甚至憂慮。《紐約時報》在評 論美國的國際政策時候,回顧到前幾任總統任內美國利益與全球利益曾經有一種互 相符合的「美滿結合」。而現在,全球共識與追求美國利益發生了矛盾。為了建構 一套導彈防禦系統統,美國幾乎撕毀武器管制的王牌「反彈道導彈條約」。在環境 保護延緩全球溫室效應的「京都議定書」上,美國也改變了原先的立場,導致了許 多盟國的反對。布希還不顧莫斯科的反對,試圖將北約會員國擴展到俄國的波羅的 海近鄰。民主黨批評布希的外交政策是「孤立主義」,使得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 被削弱。《紐約時報》稱之為「獨斷主義」,認為這種「獨斷主義者」讓美國的盟 友感到困擾,也迫使俄國打「中國牌」,這種評論是有道理的。克里姆林宮的外交 政策焦點確實已經從以往與美國的結盟關係轉移到與中共建立戰略關係,莫斯科與 北京簽署友好條約也是俄國回應美國的方式之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外交專 家麥可·曼德鮑姆則指出中俄的這一條約對美國外交政策是一個警訊。也有專家擔 憂中俄在提升雙邊及多邊的軍事戰略關係之後,將進一步削弱美國在國際社會扮演 的角色,「上海合作組織」有可能演變為第二個「華沙條約組織」。美國前總統裡 根的特別安全事務助理孟格斯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上海合作組織」引起 了人們對前華沙條約組織的回憶。如果未來伊朗、蒙古和土庫曼也加入「上海公約 」,哪麼。不但該組織的整體兵力將擴大為四百二十萬,更嚴重的是支持恐怖主義 活動的伊朗有可能把「上海公約」和中東地區的反美勢力聯結起來,事實上中、俄 已在軍事和政治上支持敘利亞、利比亞及伊拉克等國,這三個前蘇聯的盟邦也有機 會加入「上海公約」。如果這個組織再擴展下去,俄國支持的印度及中國喜歡的巴 基斯坦也會加入,甚至不排除北韓、古巴及委內瑞拉跟進。未來這樣的變動是極具 戰略挑戰性的。孟格斯還認為,中俄聯手合作對美國的挑戰包括利用政治和其他手 段牽制美國,例如在哥倫比亞和古巴問題,在拉丁美洲政策上的合作立場,在最近 美國發動的對伊拉克的制裁問題上,在今後威嚇引誘台灣接受「一國兩制」上,甚 至利用大陸市場機會施壓日本商界鼓動政府投向北京而疏離美國等等。所以孟格斯 呼籲布希政府對中俄關係發展不能掉以輕心。 國家利益、政治家智慧與世界戰略 在美國一些觀察家憂慮的同時,也有帶有積極意義的消息傳來。一個是不久 前在意大利舉行的八國集團高峰會議上,布希與普京同意將美國的飛彈防禦計劃(N MD)與兩國削減核武器的新談判合而為一──雖然這還只是普京與布希在記者會上的 簡單聲明,後面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但是畢竟打破了原先的一個僵局。另外一個是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中國訪問時強調美國尋求與中國建設一種友好關係,雖然不是 中國所希望的「建設性合作關係」,但是至少是「建設性關係」,雙方有理由往好 的方向發展。他還透露美國總統布什十月訪問中國的主要目的是傳達美國願意與中 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而不是對抗關係。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是在參加「東協區域論壇」之後順道訪問中國的,他在北京 只停留一天。七月二十八日上午與中共外交部長唐家璇會談,下午連續拜會副總理 錢其琛、總理朱熔基、國家主席江澤民。鑒於鮑威爾是至今布希政府訪問中國最高 級的官員,所以被人們看做這次訪問是軍機擦撞事件以來雙方關係改善的重要象徵 。   鮑威爾在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採訪時具體闡述了中美關係的現狀。他指出,中 美關係很複雜,很難用一個詞──比如合作夥伴或敵人──來概括。「美中關係應 該是戰略競爭關係」,兩國在處理存在的分歧時應該坦白直率,共同努力,促進兩 國關係的發展和亞太地區和平的實現。「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 樣,有時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有讓人惱火的時候」。「這就像中美撞機事件以及 美國誤炸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樣,事情就這樣突然發生了,並且任一方都不願 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當事情發生了並且給雙方都造成了傷害,「我們都對此 感到非常痛心。」他認為兩國應該面對問題,坐下來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而不能讓 這個不幸的事件長久地危害到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對於美中關係的前景,鮑威 爾表示「我們尋求與中國建設一種友好的關係,」美中兩國應該是朋友關係,而不 是敵對關係,兩國的關係有理由向好的方向發展。   對於布希十月前來中國出席於上海舉行的APEC高峰會議並進行正式訪問。 鮑威爾說,「布什總統希望透過與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會見和面對面的交談,建 立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情誼,並向中國人民傳達一項訊息,即美國願意與中國發 展友好合作關係,而不是對抗關係」。鮑威爾對美中關係的這些軟性的闡述容易被 為公眾所接受,當然,有些分析家指出鮑威爾在美國現政府決策層中屬於「鴿派」 角色,不是強硬的「鷹派」。他的意見是否能夠成為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主導,還 得看布希總統的決定,人們對布希十月份的中國行也就充滿了某種期待。   在國際關係的變化中,一個國家的政府及領導人,首要的是維護自己的國家利 益,此外還會遇見意識形態等問題。在這中間,聯盟、合作、競爭、分離、對抗甚 至戰爭,各種關係時時發生;祝賀、感謝、威脅、警告、抗議、談判、妥協,種種 手段競相出現。國際關係的發展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不管怎樣,如何準確的預測, 及時的應對,適度的影響中俄關係的新發展,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政治家的智慧和 遠見確實是一個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