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現代化全球化的統一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 邢小群 在八十年代,中國追求現代化和參與全球化是統一的,旗幟就是改革開放, 政府和知識界的主流有許多共識。整個八十年代成為二十世紀中國發展最迅速的時 期,也是中國國際環境最好的時期。進入九十年代,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冷 戰結束了。中國是不是應當繼續堅持改革和開放的統一性,堅持現代化和全球化的 統一性,國內一直有爭論。尤其是近幾年在中美之間發生了幾次外交和軍事衝突, 爭論更加激烈。 從大的方面看,一種思潮認為和平與發展不再是時代的主題,他們對全球形 勢的估計回到了列寧或毛澤東的結論,把當今的時代看作是帝國主義時代,也就是 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在這種思潮下,津津樂道於五十年代中國跟著蘇聯與美國為首 的帝國主義對抗,或者津津東道於劃分三個世界,主張中國充當第三世界的領袖,聯 合窮國弱國反帝反霸。在這種基本估計下,還派生出各種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方略 。政治上主張結成新的反美統一戰線,經濟上主張一切立足於打仗,優先發展軍備 ,主張抵制WTO,拒絕與國際市場接軌。在思想文化上,把一百多年來中國對現 代化的追求看成上了西方的當,中了帝國主義的圈套。在跨進二十一世紀的時候, 中國怎樣看待全球化,的確成了一個大問題。 我的看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仍然是否和平與發展。中國應當堅持現代化與 全球化的統一。 在全球化進程中,各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獨立的利益。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 和磨擦,不光發生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就是形成政治夥伴關係的西方國家之間,也 常有利益衝突。中國人當然要維護自己的民族利益。但真正對民族的長遠利益負責 ,首先要正確判斷形勢。中國和美國,既有互相衝突的一面,也有互相需要的一面 。美國和中國隔著太平洋,就是在中國被列強瓜分的時代,也不曾對中國有領土要 求。所以我不贊成把中美衝突的一面絕對化,讓中國脫離和平發展的軌道。如果盲 目地進入戰爭動員狀態,十幾億中國人民就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五十年代、六 十年代,中國幾度進入備戰狀態,經濟建設的佈局也著眼於備戰,勒緊腰帶省下的 寶貴資金扔進山洞裡,損失很大,導致人民生活水平長期不能提高,甚至連溫飽也 沒有解決。等到中國意識到和平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原來和中國在同一層次上的一 些亞洲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高出中國大陸一大塊。現在如果因為一兩 次突發事件,就放棄和平發展,擴軍備戰,可能將使中國人民再一次與繁榮富裕失 之交臂。 中國同美國的矛盾,除了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還有價值觀和政治體制的差 異。中國現行的政治體制,脫胎於蘇聯模式。八十年代曾經提出政治體制改革,至 今進展不大。是繼續中國的政治改革,還是以中國現行制度為準繩,批評別國的制 度?我想,中國還是應當更新自己制度,讓中國人民以更加自由和尊嚴的形像面對 世界,以代表人類文明和進步的價值觀自立於世界。有的學者主張,世界上一切同 美國稱霸世界的相抗衡的力量都是進步力量。其實,同國際上一些聲名狼籍的極權 統治者聯手,對中國的國際形像和實際利益,都沒有什麼好處。 九十年代,中國加快了權力資本化的趨勢。吏治腐敗、司法腐敗日甚一日, 兩極分化加劇,工人農民利益嚴重受損,社會衝突此起彼伏。有人把中國的貧富分 化歸咎於國際資本造成的,認為這是盲目崇拜市場經濟的結果,以此作為他們批判 全球化倫理支撐點。他們對資本重炮猛轟,為過去斯大林毛澤東式的社會主義召魂 。熱鬧一時的清唱劇《格瓦拉》就是這種思潮的一個代表。其實,權力資本化的直 接原因,是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的不同步。造成的中國的改革開放,是自上而下展 開的,改革的設計者,選擇了盡量照顧官僚階層既得利益的路徑,經濟上轉為市場 取向,政治上堅持權力壟斷,不許體制外形成的制約力量,不放開公共輿論監督。 這種選擇的直接後果就是權力集團佔有轉型過程中的利益和機會,通過權錢交易, 達到權力致富,有權先富。現在官員階層從整體上已經先富起來。在這種環境中產 生的老闆階層,看到通過與官場聯手獲得壟斷利益比參與自由市場競爭發財更快, 所以大多更熱衷於官商勾結。中國的工人農民利益受損,與其說是市場機製造成的 ,不如說是權力壟斷造成的。西方國家,工人可以組織工會,與資方討價還價。在 中國,官辦的工會只是黨委的助手,在維護工人利益方面作用有限。老闆們可以成 立企業家聯誼會,而工人農民卻不能成立獨立的工會農會,這種現象在西方資本主 義國家也是沒有的,一些利益受損的工人、農民,求告無門,於是懷念毛澤東時代 ,懷念文革時還有過衝擊官僚的機會。這只能說明只有及時啟動政治改革才能緩解 社會緊張,維護社會穩定,而不應當導出拒絕國際資本,否定市場經濟的結論。 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們只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目前為止 的最不壞的制度。上個世紀,中國人已經體驗過斯大林式的社會主義的政治極權加 經濟短缺之苦,所以很自然地嚮往這種較好的制度。 當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並非盡如人意。環境、人口、金融安全、貧富差距 、宗教、民族衝突,都有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中國應當作為一種建設性的力量 ,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全球的秩序更加合理。以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有這樣 那樣的問題為由,拒絕進入國際社會,是極不明智的。最後,我想引一段國內學者 喻希來的觀點結束發言: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要有新的理想、新的風貌。首先,要認真塑造自己的大國 形像,中國應當是一個既充滿理想主義又踏踏實實地建設世界新秩序的負責任的大 國,而不是一個「不」先生或專門在安理會投棄權票的角色,更不要成為令世人猜 不透的隱藏在竹幕背後和神秘大國。中國應當積極開展與西方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 的人權對話,努力在多元一體的全球價值觀方面達成基本共識。中國應當積極推動 全球經濟技術一體化,爭取早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切實保障能夠以大進大出的發 展方式加快經濟現代化與人口城市化。中國應當積極推動便於政治一體化,參與國 際立法與執法。中國應當在聯合國組織中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力爭使其成為未來世 界聯盟的雛形。中國應當成為世紀主流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並努力為之做出較 大的貢獻,同時要警惕來自各方面的讓中國邊緣化、孤立化的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