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一後的超限思維 (澳大利亞) 曉 剛   九月十一日恐怖組織以劫持的客機為人體導彈,炸毀紐約世貿中心百層雙塔, 成千上萬的無辜平民頓時灰飛煙滅。這駭人的一幕,如同好萊塢影片一般在全球電 視觀眾眼前活生生地上映,震驚了世界,亦引起海內外截然不同的多種反響。   其中,在包括以《超限戰》作者為代表的一部份國內人士,特別是一些國內網 客中所流行的觀點,大體可歸納為:這些自殺型攻擊的恐怖主義行為是「弱勢集團 絕望時的反應」;恐怖主義分國家形態、集團形態和個體形態三種,隨冷戰後世界 新秩序的形成,國家形態的恐怖主義已經讓位於集團恐怖主義;其基礎為西方社會 在熱衷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對現有矛盾有意無意的忽視;其根源是後冷戰時 代美國的單極獨霸;美國為獲取廉價石油,在中東偏袒以色列,是伊斯蘭世界反美 的根本原因;這次恐怖行動是從海灣戰爭、科索沃空襲、到南海撞機,美國處處插 手的必然結果;此次事件是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沉重打擊,其恃強凌弱的行徑將被迫 有所收斂……。然而,只需稍微超越其既成思維模式框架的限制,便可很容易地發 現,這種種揣測,其實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   本文並非為哪些國家或「某種勢力」辯白抹黑,亦非鑒定事件的前因後果。唯 一的目的是試圖說明,思維其實還可從不同的方位進行,只有放下成見,才可能對 問題有全面的瞭解。 1 恐怖主義不是「後冷戰時代」的產物   且莫說恐怖主義行為本是自古就有,其實冷戰時代(如七、八十年代)就有過 恐怖主義的高峰期。那時的巴解組織,日本赤旅,還有北愛共和軍等,都曾被貼以 「恐怖組織」的標籤,或曰,「集團恐怖主義」。後來日本奧姆真理教在地鐵施放 毒氣,也可算「集團恐怖主義」,但從發生的地點與性質看,與冷戰不冷戰也實在 扯不上什麼關係。   要硬將「後冷戰時代」與恐怖主義扯上干係,也只能是說,現時的「集團恐怖 主義」在組織的精密與規模上,在技術手法上,在不分青紅皂白肆意屠殺的殘忍上 ,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已。 2 「弱勢集團絕望時」的反社會極端行為往往是以個人行為為標誌   弱勢集團的絕望,首先是由於個體的絕望,體現在孤立的、個人的極端行為( 即所謂「個人形態恐怖主義」)普遍地發生。只有當絕望的個體,普遍到相當程度 之後,才組合為有組織的集體極端行為。然而,九一一這種「集團形態恐怖主義」 行為,並沒有相應的普遍性個人恐怖行動為其「是弱勢集團反社會極端行為的體現 」作旁證。反倒是目前在中國大陸,「個人形態」的極端行為事件有上升趨勢。 3 集團形態的恐怖主義並非總是弱勢集團的行為   例如,黑社會恐嚇平民的恐怖行為,專制國家秘密警察對異議人士騷擾、綁架 、毆打、暗殺的恐怖行為,等等,往往都是些蠻橫勢力欺凌弱民。   這次九月十一日恐怖事件,難度之大,涉及人數之多,沒有相當規模與財力的 組織是辦不到的。而它派去學習駕駛大型客機的那些人,被當時的同學描述為「從 不缺錢花」。事件涉嫌人穆 阿塔等,本身就是富家子弟,而本 拉登更是富可敵 國,絕不是一般「弱勢集團」分子。   一些斷言「恐怖主義行為是弱勢集團絕望時反應」的人士,往往也指責「恃強 凌弱」美國在戰時的一些軍事行動是「恐怖主義行為」,可見不是認真說的。 4 後冷戰時代「美國單極獨霸」   這種「世界新秩序」固然加重了美國做為各種弱勢或非弱勢集團首要攻擊目標 的地位(因為目標單一化了),但「美帝國主義是全世界人民的頭號敵人」之口號 ,早在二戰後不久就被一些人叫得振天響,可見並不以什麼到底是「獨霸」還是「 兩霸」的因素而轉移。任何一個政權或政治組織,想靠為自己的人民指定一個國際 上的敵人來鞏固或發展自己地位的話,經濟軍事政治實力都首屈一指的美國總是最 現成的目標。「敢在老虎頭上揪虱子」,大概不是由於老虎吃了人,而是由於周圍 有觀眾。任何有國際領袖慾的人物,企圖尋求譁眾取寵的機會,不向美國挑戰向誰 挑戰?這是美國「樹大招風」的必然結果,既便改奉「自掃門前雪」的「孤立主義 」,仍避免不了這個現實。   本拉登冷戰後由抗蘇轉向反美,做出敢向頭號強國挑戰的亮相,絕不是為了恢 復「兩大陣營的均勢」。倘若有誰企圖取代前蘇而謀求「與美國平起平坐」的「第 二極」地位,恐怕免不了要成為下一個被拉登之流光顧的主。   阿拉伯世界的極端主義頭領們,不論是「國家恐怖主義」還是「集團恐怖主義 」,大多不過是為了抬高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而已。他們大多與理性社會的人 們一樣清楚,不但即使象九一一這樣規模的恐怖主義行為也不可能改變美國在中東 問題上的基本立場,而且在一九四八年巴勒斯坦戰爭和一九七三年十月戰爭兩次幾 近滅頂的危機中都能反敗為勝的以色列,今日即使被美國放棄也不可能被輕易消滅 。所以他們策動的大規模恐怖事件,與其說是逼迫美國改變政策的攻勢,倒不如說 是榮升可號令伊斯蘭世界之盟主地位的捷徑。從前卡扎菲、薩達姆,以及並非阿拉 伯世界的霍梅尼,都曾因「國家恐怖主義」風光過一時。現在,原本沒沒無聞的拉 登,也終於因「集團恐怖主義」而揚名。 5 「美國霸權主義行徑」並非肇因   冷戰後「美國霸權主義行徑」不是美國受部份阿拉伯穆斯林仇視的原因。海灣 戰爭固然有作用,但海灣戰爭的起因就是阿拉伯世界內部的自相殘殺,而引進歐美 部隊對付伊拉克,也是得到阿盟會議多數票同意的。當初,即使是本 拉登也曾向 沙特王室毛遂自薦,要以其私人武裝與薩達姆 侯賽因作戰。海灣戰爭時阿拉法特 旗幟鮮明地站在薩達姆一邊反美,結果得罪了沙特等阿拉伯金主,斷了自己的財源 ,戰後只好轉向美國所倡導的和談。   除了伊拉克及其少數盟友外,那些因海灣戰爭而反美的阿拉伯人,包括拉登在 內,所反對的倒不是什麼「霸權主義行徑」,而是異教徒的幾十萬軍隊,包括女兵 在內,在伊斯蘭聖地所在國沙特阿拉伯出現。對他們來說,這是對聖地的褻瀆與冒 犯。   前南問題上,歐美幫助的是穆斯林,阿拉伯國家並不反對。反過來,伊斯蘭世 界倒是對西方軍事介入過遲頗有怨言,指責那是「對基督徒屠殺穆斯林就無動於衷 。」   至於中美之爭,在穆斯林世界看來也不過是兩個反伊斯蘭的惡魔之間的「既爭 奪又勾結」而已,犯不著為這去自殺。 6 阿拉伯穆斯林世界憎恨美國支持以色列   這也是歷史的悲劇,是阿拉伯世界在對以色列無可奈何之後,移恨於以色列的 朋友。但中東問題的形成不是美國的責任,在中東及其它伊斯蘭地區有過殖民地的 都是舊大陸的歐洲國家,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歷史亦從未在新大陸的美國發生,而 巴以分治則是聯合國的決議,蘇聯也投了贊成票。有關阿以恩怨、中東歷史,網上 已有不少文章有詳細介紹(如皇甫茹《耶路撒冷:被信仰擠爆的聖地》,馬悲鳴對 張承志的詰難,等。)這裡只補充一點:聯大分治決議中的巴勒斯坦國一直未建的 最初責任並不完全在以方,阿拉伯各國一開始就根本反對分治建國。「巴勒斯坦被 佔領土地」的產生,是阿拉伯國家在以色列建國當日首先對以開戰卻又作戰失利之 後果。而自始就最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的當屬約旦──她認為約旦西岸本應屬於約旦 。當年阿聯(埃及)總統納賽爾,就是在為調解約旦政府鎮壓境內難民營中巴解游 擊隊的問題,打電話給約旦國王之後,因糖尿病發作而逝世的。   其實,從種族上看,阿以雙方同源於中東的閃族。從宗教上說,耶蘇起碼還被 伊斯蘭教承認為先知之一,而在猶太教而言恐怕倒算是邪教頭目。因此並不存在令 美國白人基督徒天然親以色列疏阿拉伯的因素。盎格魯薩克遜人中的種族偏見分子 ,也從來沒有忘記歧視猶太人。美國袒護以色列,主要是出於對弱者的同情(至少 在以色列建國的時候,一千多年流離失所,慘遭種族滅絕屠殺的猶太人,確實是「 任人宰割」的「弱小民族」)。當然,美國內舉足輕重的猶太選票也是重要的因素 ,雖然猶太社區從來未被視為「主流社會」的部份。   雖然美國在政治上軍事上對以色列有所袒護,但從基辛格的穿梭外交,到克林 頓促成的巴以和談,美國也是唯一對中東和平做出了重大貢獻的非中東國家。當然 ,美國推動中東和平並不僅僅是為了學雷鋒:中東和平其實最符合美國的利益(而 且實際上也符合包括中國、俄國等大多數國家的利益)。開採北海石油的挪威,倒 是最有機會享受中東戰爭漁翁之利的國家之一,而挪威卻兩次頒諾貝爾和平獎給參 與和平進程的阿以領袖。   阿拉伯世界中的極端主義要求消滅以色列國,堅決反對中東和平。埃及薩達特 因與以色列講和而遇刺,哈馬斯組織用自殺爆炸浪潮來阻止極力推行土地換和平政 策的佩雷斯當選以色列總理,這都是明證。美國當然是永遠不可能順從這種要求。 這是阿拉伯世界仇美情緒的主要原因。   美國之所以不可能順從這種要求,是因為美國政治制度使政府不可能做(至少 不能公開做)選民在道義上無法接受的事。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以色列國的生存 權」,就屬於「在道義上無法為選民接受的事」。歷史上,除了「合眾」了的五十 一個州外,美國恐怕還沒有支持過消滅哪一個國家(相比之下,出兵干預西班牙內 亂的拿破侖任命自己的弟弟為西班牙國王,出兵干預越南王位之爭的明王朝則乾脆 將越南納入自己設州置縣管轄的版圖)。   當然,當以色列的行為(例如去年九月來以色列政府處理巴以衝突的方式)屬 於「在道義上無法為許多美國選民接受」的時候,美國政府往往不肯公開譴責。這 除了冷戰時期美蘇各偏一方的歷史因素外,主要還是由於不願得罪國內猶太選民之 故。不過這並不是說美國政府未能與部份阿拉伯國家的政府搞好關係,最主要的阿 拉伯國家,像埃及,約旦,沙特阿拉伯等「溫和」阿拉伯國家,其政府目前大多與 美國有良好的關係。況且,美國國內的穆斯林選票也不能忽視(前拳王阿里就是穆 斯林),阿拉伯富國在美的經濟勢力亦不可小窺。   另一方面,美國推行的中東和平政策,也並非為所有的以色列民眾所接受。猶 太極端份子不僅言論上反對,甚至也付諸於「恐怖行動」:以色列前總理伊扎克  拉賓就是被反對「以土地換和平政策」的猶太極端份子刺殺身亡。美國前總統克林 頓在任的後期被萊溫思基事件弄得灰頭土面,當時就被一部份阿拉伯輿論認為那是 以色列策劃的陰謀,企圖搞垮推動中東和平最力的克林頓!   假設當初美國是站在阿拉伯一方,犧牲以色列,恐怕今天為九一一事件歡呼的 那部份中國人,還是會一樣理直氣壯地為猶太極端份子在美國製造恐怖事件而叫好 的! 7 「美國支持以色列是因為其石油利益」無法自圓其說   若要維護其石油利益,與沙特、科威特、阿聯酋等主要產油國搞好關係就足夠 了,而這些都是阿拉伯國家。支持了又小又貧油的以色列,如果沒能搞好與那些阿 拉伯國家的關係,其石油利益如何保證?   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正是因為這些富油的阿拉伯國家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 並在國際市場將油價猛提近三倍造成的。不僅美國經濟倍受打擊,還引發了戰後最 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最後還連累損害了阿拉伯國家自己的經濟。   美國如果是支持阿拉伯國家消滅了以色列,就沒有了阿以戰爭,不僅油價更有 保證,而且蘇伊士運河也不會在六、七十年代停航那麼多年,豈不更符合美國(以 及西歐)的經濟利益?   或有人會爭辯說,支持以色列是為了阻止阿拉伯國家統一強大,形成有能力隨 心所欲操控世界油價的超級實體。然而,有能力操控世界油價的實體早已存在,那 就是以維持油價高企為唯一目的的世界石油輸出國組織,以色列對此完全無能為力 。況且,阿拉伯世界「一盤散沙」的「內鬥」早已「源遠流長」。先知穆罕默德創 立伊斯蘭教前後,阿拉伯部族之間就一向戰亂紛烽。據說伊斯蘭教准許最多娶四妻 的規定,原意就出於鼓勵男人負起認養戰爭寡婦的責任。先知死後有關繼承人的爭 議,不僅最終導致了「什葉」、「遜尼」等教派的分野,甚至連先知的遺孀,也曾 在「駱駝之戰」中被女婿阿里所俘虜。現代的阿拉伯諸國,更是強人林立,誰也不 服誰(例如,同出身於阿拉伯社會復興黨的伊拉克薩達姆與敘利亞阿薩德,就自始 至終勢同水火)。除了以色列的存在,難道還有別的什麼更能團結阿拉伯國家的嗎 ?海灣戰爭就是薩達姆 侯賽因以戰爭「統一」以圖「強大」的行為所引起,結果 遭到眾多阿拉伯國家與歐美聯合圍攻。薩達姆自知不是對手,便向與戰事毫無干係 的以色列發射導彈,企圖「轉移鬥爭大方向」而未遂。若是沒了以色列,阿拉伯世 界的內部爭端豈不更熱鬧? 8 美國──墮落文化與邪惡社會的代表   伊斯蘭教創立兩百年後,首先皈依的阿拉伯民族在逐步擴張中曾盛極一時,統 治了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此後雖然回教影響的區域與教徒大大地增加,但無 論是統一為大帝國還是分裂為諸小國,伊斯蘭世界一直未能再現當日的輝煌,阿拉 伯人更淪為被統治民族。而十字軍東征時曾為手下敗將的歐洲社會,卻借仗著十字 軍團從東方長來的見識,習得的阿拉伯商業經驗與航海技藝,隨文藝復興漸脫愚昧 ,竟後來居上地挾著現代科技文化席捲全球。這對阿拉伯世界中的許多人是難以克 服的心理不平,而宗教極端分子更將現代科技文化視為對伊斯蘭傳統的威脅而加以 敵視。這樣,宗教自由的美國,便因經濟與科技的領先,在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成為 現代工業化社會的代表,從而被視為西方邪惡的象徵了。在「中東最大強國」伊朗 ,因「白色革命」(即以「發展是硬道理」為依據,以「消滅不穩定因素於萌芽」 為保證,進行高速度現代化建設)失敗而眾叛親離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之後,公開 號召「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霍梅尼神權政府就宣稱,「美帝國主義是世界上最大的 撒但」。   1923年,土耳其凱末爾將軍宣佈廢除已有千年歷史的哈里發制度,改行政教分 離的民主體制。大體而言,現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主要是對凱末爾世俗民族主義的 反動,追求政教合一的神權政治。憑心而論,今日的一些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包 括炸毀世界文化遺產巴米楊大佛的塔裡班在內,在某些方面已有所進步。很多原教 旨主義者從前將電視等現代科技產物斥為魔鬼毒害世人的工具而加以嚴禁,現在他 們自己也不時出現在電視畫面上侃侃而談其原教旨主義主張。   其實,原教旨主義者並非伊斯蘭教的專利,在其他宗教社會中,如猶太教、基 督教、印度教等,也一樣存在(「原教旨主義」一詞本身就來源於基督教中的現象 ),而且往往都是排斥現代科技與生活方式的(其中個別極端分子製造的恐怖事件 ,也時有所聞。只是由於在各自社區的影響都十分有限,不那麼引人注目罷了)。 曾幾何時,偉大光榮正確的政黨所領導的國度也都以類似的方式看世界,將「人欲 橫流」「紙醉金迷」美國生活方式視為腐朽沒落垂死的萬惡社會之代表。   9 全球化也不是恐怖主義的根源   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弱勢集團反社會的極端行為」形成的當今「集團恐怖主義 」並無明顯干係。比中東窮國更窮的國家多得是,並不見得都成為「集團恐怖主義 」策源地。而主要中東產油大國,更談不上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受害者」。至於 每年都在世界經濟論壇鬧事,反對「全球化」的示威者,多是以富國的「邊緣化」 民眾為主,也沒聽說成為「集團恐怖主義」的源泉。 10 扭曲的宗教概念   目前流行的自殺型攻擊的恐怖主義行為,與二戰時日本神風敢死隊不同,並非 所謂「絕望時的反應」,而是極端主義在混淆民族衝突與宗教衝突的基礎上煽動出 來的信仰狂熱的極端行為。他們把民族衝突冠以「聖戰」的宗教旗號,並以「為聖 戰而死,可直接進天堂」和「自殺型攻擊的恐怖行動屬於聖戰行為而不是自殺行為 」這種違背傳統教義的口號,來煽動「熱血青年」主動成為「烈士」。儘管這些行 為的煽動者與組織者自己,往往並不主動做「烈士」。   「聖戰」並非的伊斯蘭教的獨家發明,當年十字軍東征也就號稱「聖戰」,也 是為了復興本教的文明,口號也是一樣:「參與聖戰而死,可獲主直接赦罪」。教 庭依據聖戰重振神權,君主們借助東征擴張王權。包括稚童在內,信徒們的熱血, 也確實被沸騰。只是那時還沒有火藥或飛機這類先進技術,否則,「自殺炸彈」與 「撞樓」這樣的主動「烈士」,恐怕要提前九百年出現。   基督教也好,伊斯蘭教也好,天堂之門,並非人人可進。教徒一生中還要有不 少的功課,去對應末日的審判。但是,十字軍東征的參與者中,也有不少平日行為 不軌劣跡斑斑的人;根據現在已知資料,911的劫機者也並非人人清教徒。卻原來, 「聖戰」也好,自殺型恐怖主義行為也好,對一些人來說,竟不過是迴避日常功德 ,祈求一舉筆進天堂的捷徑。   宗教的口號一旦與民族的衝突混淆,往往就會濫用。在印尼的幾次排華風波中 ,也曾有過所謂「聖戰」的叫囂。難道對連講華語習華文用華名的權利都剝奪了的 華裔進行燒殺姦淫的行為,也是「絕望時的反應」? 11 美國將更加遠離孤立主義   這次震撼人心的恐怖事件對美國民意的影響的話,恐怕與策劃者和歡呼者的期 望恰好相反,它將平日一盤散沙的美國人空前地「團結起來」,並且在悲憤的情緒 中更加趨向強硬。美國將不得不遠離孤立主義,更多地干預世界各地的事務。   美國以往對外用兵,國內總有相當大的反對聲音:「幹嘛讓美國青年去國外為 別人流血!」孤立主義最盛時,對血親大不列顛本島淪陷於納粹的危險,美國都可 袖手旁觀。而越戰時,包括逃避兵役的克林頓在內,反叛的一代更使得美國首次遭 遇輸掉一場海外戰爭的經驗。恐怕與多數為南海撞機事件義憤填膺的國人判斷得相 反,比起克林頓好管閒事的民主黨傳統,共和黨籍的美國現任總統小布什原先似乎 更多些孤立主義傾向。他批評克林頓國際事務上大小事都出兵的「處處插手」,主 張美國全球戰略應是「同時應付兩場主要戰爭」。意思是說,「有大漏子不得已時 咱才出手集中精力管倆,像索馬裡、科索沃、東蒂汶之類的雞毛蒜皮就讓他們自求 多福好了」。他對NMD戰略防禦計劃的獨衷,大概也出於這類「守在家門」的思 路。   珍珠港事件已經告訴過歷史,如果打上門來,美國民眾必會立即拋棄孤立主義 ,團結一致同仇敵愾,除非贏得戰爭,絕不再畏懼流血。九一一的後果,遠比珍珠 港的嚴重:即使在美國的心臟地帶,待在家裡也會隨時遭遇飛來橫禍。韓戰可以停 火,越戰可以撤軍,在也門的軍艦可以回航,甚至駐肯尼亞的使館也可以空置。但 這次是本土受襲擊,而且既無敵軍也無戰線,並且還防不勝防。因此,不論是小布 什還是美國大眾,所能感受到的唯一信息是:只有主動出擊,不惜四處用兵,力求 消滅禍首於境外,別無其他選擇。   海灣戰爭之前兩年多,筆者曾在澳洲一份地方報刊上讀到一篇評論,稱伊拉克 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是「世界上最危險的人物」,因為他不僅敢於發動(兩伊)戰 爭,有擴張的慾望與爭霸主的野心,而且還正在潛心發展大規模殺傷武器,並有使 用於實戰的意圖。但那個時候,西方國家沒有任何辦法公開地去「消除這個不穩定 因素」。而兩年後薩達姆入侵科威特,正好為西方國家提供了充份的理由和機會, 在海灣戰爭中及其後,不斷地採取行動去摧毀其發展大規模殺傷武器的設施與能力 。   這一次世貿恐怖事件,令美國產生無可抑制的動機和無可迴避的理由,去將「 一切不穩定因素消滅於萌芽之中」。 12 意料外的效果   四架被劫持的客機,幾令美國聯邦政府癱瘓。華盛頓各聯邦辦公大樓紛紛關閉 ,包括白宮與五角大樓在內,工作人員全部疏散。副總統切尼被保鏢綁架般地送進 地下室,總統小布什飛在天上不知所蹤。然而美國社會,卻仍在有條不紊地運轉。 不經「政治局會議」,航空管理當局徑直依職權下令全體民航停飛。紐約消防機構 正副首腦與數百名消防隊員和警察在災難初期便以身殉職,救援工作並不因此受阻 。不見「從中央到地方」緊急成立「九一一指揮部」「辦公室」「聯合慰問團」, 市長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依職責坐鎮指揮救援,為當日政界人物在媒體的主角。不見 受災群眾「熱淚盈眶」地「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有力措施」,人們自動排隊獻血 ,排隊等候做義工。充份體現了公民社會是美國運轉的基石。   有國人評論說,出了這麼大的漏子,總統首日表現又不佳,選民必定對政府不 滿,小布什大選必下台,無法連任。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與此推斷正相反,不僅在 國會投票中行政當局接連得到少有的一致支持,小布什個人在民眾中的聲望也空前 高漲。可以斷定,假若現在就舉行大選,小布什會贏得一邊倒。   這種危機效應甚至遠遠超出美國的邊界,波及到地球另一側的澳洲。現任聯盟 黨政府總理霍華德,上屆大選時也像小布什,是贏了席位輸了選票。由於施政上的 種種不利,聲望不斷下跌,兩個月前已達歷史最低點。不論是從民意測驗,還是從 今年以來舉行過的補選或州一級大選結果來看,聯盟黨在年底舉行的聯邦大選中不 僅鐵定要輸,而且會輸得很慘。有鑒於此,幾個月來已有數位重要的政府部長相繼 宣佈將退出政壇,不再競選連任。然而九一一世貿受襲恐怖事件之後,霍華德政府 聲望立刻直線上升,竟在民調中與反對黨調了個。現在看來,年底大選聯盟黨不但 可以連任,很可能還會是大贏!   面對針對本土的恐怖襲擊,美國除了強硬反擊,卻也別無選擇,因為任何可以 被解釋為「示弱」的政策,都會鼓勵更多的恐怖襲擊。在一遍感情用事的氣氛中, 美國政府來說,向對阿富汗塔裡班政權採取軍事行動,恐怕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的。這當然不是最佳的決策,因為隨之而來的,可能同樣是個不斷升級而無人可輕 取的戰爭。   海灣戰爭證明,「國家恐怖主義」一旦搞過火,國際社會的反擊有可能會威脅 其統治。而「國家恐怖主義」政權在反擊面前所不得不做的妥協行為,又會令自己 聲譽掃地。這恐怕就是當今阿拉伯世界「國家恐怖主義」衰落的原因之一。   然而,對於目前伊斯蘭極端勢力「集團恐怖主義」,既無政權可失,也無戰線 須守,沒有多少瓶瓶罐罐可碎,並且還分散在多個國家之內,隱藏於平民百姓之中 。因此反擊者往往無地著手,即使反擊中了,往往也無協可妥(最多是消聲躡跡一 段時間。而每個被打擊的集團周圍,往往還有不少與之競爭的組織正迫不及待地等 著乘虛而入,取而代之),所以容易經久不息。   塔裡班是崇尚中世紀生活方式的游擊隊,本身就殺人如麻,同「國家恐怖主義 」差不多。既然連巴米楊大佛這樣的世界級千年文化遺產都公然故意炸毀,自然更 不憐惜百姓生命國家財產。一旦開戰,美國不可能期望塔裡班會像薩達姆、米洛捨 維奇那樣中途認輸,唯有利用其敵對武裝將之徹底推翻。然而,即使消滅了塔裡班 ,甚至抓獲了拉登,若未能使其「基地」等恐怖網絡在世界範圍遭到傷筋動骨的打 擊,就仍達不到剷除其恐怖活動的目的。起碼,訓練阿塔這樣的劫機者,無需荒山 野嶺間的游擊營地。可以預料,新一輪的恐怖襲擊,將會繼續升級,而塔裡班倒台 前後針對美國的新的恐怖事件,也將迫使美國描向更多的軍事打擊對象。   911的恐怖襲擊方式匪夷所思,超越好萊塢的想像,同時也在啟示世界各地形形 色色「弱勢」或強勢、「絕望」或狂妄的恐怖分子在手法上「超限」翻新。世界步 入多事之秋,和平正在離我們而去,更多無辜百姓的生命財產將籠罩在威脅之中。 那些曾在電視機前為911的恐怖幸災樂禍的國人,這恐怕是超越思維模式的限制,開 始自己居安思危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