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文學熱雜談 ·申 嵐· 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在中國造成不小的轟動,在海外也引起很多話題 ,使得留學文學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近年來,中國大陸的書市已出了好幾本被稱 為「留學生文學」的暢銷書,旅居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的人幾乎是不約而同地推 出長篇的紀實性異域生活報道,其熱門程度並不亞於知青文學。這些書描繪了五光 十色的異國風情和異鄉客冒險、奮鬥、吃苦、受罪、成功、失敗的故事,讀來有讓 人似曾相識又不乏新奇的感覺。 但是,其中著墨的多是在異鄉打工、經商、移民的種種際遇,八十年代留學風潮 的時代和文化特色。留學者在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時的複雜的心路歷程,卻明顯 地被忽略了。 二十幾年前,在台灣的留學熱潮中也曾出現留學生文學,具有代表性的是於梨華 ,她在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以及後來推出的更為宏觀的《傅家的兒女 們》中,全方位地把留學生走向留學之路的悵然和在他鄉更為悵然的進退兩難的處 境表現得相當深刻。給人印象彌深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中的主人公牟天壘, 他在盲目的出國潮中經歷了一次次理想的破滅,在漸漸喪失自我的歲月中,幡然明 白自己竟是為了別人眼中的榮耀而失去了真正的精神樂園。那個深沉得近乎頹唐的 年輕人的影子中,那種悵然的感覺讀來讓人難以忘懷,而牟天壘的心態也真真切切 地成了諸多當時留學青年的心靈寫照。 中國大陸八十年代的留學生與台灣六十年代的那一群雖然不盡相同,但留學者踏 上異鄉後的種種心態卻也是異中有同的,只是大陸留學生的路更為艱難,要取得心 理平衡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大陸赴美留學生大多畢業於國內名牌大學,有的早已在 大學和高等研究機構任職,家庭背景顯赫的也不乏人在,而出國前對美國的瞭解相 當有限。到了美國,一切從最底層開始,過去的生活,過高的期許與實際遭遇形成 了強大的反差。人格、自尊、自信、觀念、地位都面臨極大的挑戰。為了生存和學 習,要靠一雙手,靠體力,靠隱藏、泯滅自尊和傲氣,在被人呼來喚去的環境中掙 錢。從來羞於談錢的人,也要厚著臉皮學習討價還價。語言能力受到限制,縱使滿 腹經綸,仍需小心討教,付出比別人高幾倍的代價,從來自視極高的佼佼者,也終 於發現自己力不從心,有所不能。而要適應另一種文化,更是一個艱難過程,尤其 是對於走入中年的留學者,常常沉湎於自己的過去中,以得到某種慰籍。而等到第 一段最難以通行的路走過,接踵而來的又是工作,永久居留權,孩子教育等等問題 。 這幾年是大陸留學生畢業尋職的高峰期,卻又是美國工作市場最黑暗的時期,留 學生的命運便可想而知了,能找到穩定工作並施展抱負的當然不少,但更大一部分 只能進入一些毫不起眼的小學院、小公司,這些人中不乏名牌大學出身、頂著博士 帽、且極有才華者。雖然美國信息網絡、設備都十分健全,但一旦進入了一個毫無 研究氣氛,或者根本不需要你作深入研究的地方,人也便沒有了研究的條件和靈感 ,只為了講課、實驗終日忙忙碌碌,成了勞工而非學者,而且又一次要從底層開始 ,為終身職位、為保住飯碗而謹小慎微。理想與現實的極不協調,使人消沉和麻木 。此外,為了想長期留在美國的終極目的,也限制了很多人選擇自由。 當然能找到工作並且留下來總還是有讓人羨慕之處的,更受挫折的還是找不到工 作或找到工作後又被裁員的。讀書時為伊消得人憔悴,到頭來卻仍是被拋棄,實在 令人心痛。 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現實是,大部分留學生始終難以溶入美國社會,即使是在美 國人的圈裡工作,下了班之後過的仍是中國式的生活。雖然留學生的國會遊說成功 ,讓很多人對留學生的能量刮目相看,但真正溶入主流社會生活的還在少數。其原 因並不一定就是想入而入不了,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人都為自己所居住的社會抱著 觀望的態度,在心理上、精神上始終與這個環境保持著距離,並不情願走入美國人 的圈子。有些人在國內挺有聲音的,到美國卻變得沉默了。在華人聚集的城市裡, 從吃到穿,直到娛樂都可以在華人的圈子裡得到滿足,有些人就把自己限制在這個 圈子裡了。 有人說第五代留學生逐漸庸俗化了,過去幾代留學生不乏大有作為者,而數量最 多的第五代似乎有點令人失望,精英失去了光彩,留學從一種追求變成了一種形式 ,在生存不易的環境中,追求著理想卻漸漸失去了理想的色彩,出發點與目標已大 相逕庭。這是一個事實,不過這不是結論。中國未來的走向會給第五代留學生以機 會,而留學生文學也應該以更高遠、更深沉的眼光,來為第五代留學生書寫喜怒哀 樂,書寫走過來的每一步,每一個消長的過程。 其實大陸第五代留學生文學的初潮是曾讓人耳目一新的。王毅捷、小楂、蘇煒等 留學小說,在對異域生活的表現中,較深層地托出了留學生在難以擺脫兩種文化撞 擊時的矛盾心態,雖然也寫打工的痛苦,也寫初來乍到時的異國印象,但卻沒有停 留在這些表面的描述上。小楂的一些留美短篇和《冰河》等作品,把有著自身體驗 的惶惑和痛苦,以及接受新的價值觀念時的心態和返鄉尋找過去生活時的茫然寫得 相當精彩。而王蒙、宗福先等作家也把筆觸伸向這群新大陸人,尤其是早已不該飄 泊異鄉的中年人。那些作品烘托出的是異鄉客由於歷史環境影響而造成的心靈的重 負,是站在中西文化兩大高原間深深的思索,是懷著鄉愁尋找精神樂園的寂寞和痛 苦,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自省的,略帶鄉愁、略帶傷感卻依舊有夢的知識分子的形 象。每個作者選取的角度不同,但不管是刻劃遠行人的追尋,天涯客的彷徨和迷茫 ,或是新大陸人的成功和失敗,這些認真,深沉的探索把一個特殊時期出國的留學 生的特殊經歷和心態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艱難里程結合了起來。從五四運動開始,幾 代留學知識分子都在文學上留下了深深足印,那麼八十年代的留學生也該在文學的 紀念碑上留下自己的影子。 但令人遺憾的是,幾年過去,留學生文學沒有深化,前述的一些作品慢慢消聲匿 跡,代之而起的是一些寫實文學的出現,但卻缺乏文學色彩和文化意義,反映層面 比較狹窄的暢銷書。這些作品相形之下顯得膚淺和簡單,只急於把自我的或旁人的 悲歡際遇記錄下來,來不及站在更高一點的角度去表現它,也正好在國人尋求改變 ,渴望富裕,並希望瞭解異國風情的心態中,作了一種實際的庸俗的迎合。 誠然,留學生在海外滯留多年後的感覺和形象已與初闖他鄉時很不一樣了,國人 對海外遊子的期許也不同了,但在中國大陸近十年極為特殊的發展軌跡中,出現的 這樣一群號稱有十幾萬的特殊的人,他們心中那個巨大的問號,他們經歷中過去和 現在不斷消長的過程,他們在尋找人生價值的路上不斷失去自尊和人格的悲劇,他 們行為模式的變遷,他們在理想主義難以為繼的痛苦中自省的心態,仍然需要深一 步去挖掘。這當然很難,也需要時間。在留學生和留學生文學越來越流於實際與媚 俗的狀態下,我們倒是應該呼喚一些理想主義,呼喚一些有較高意義的留學生文學 。此外,「六四」以後,大批民主精英流亡海外,其中不乏文學創作者,如果他們 能適時地把自己多彩多姿的思想和經歷,把流亡過程中的矛盾和痛苦,以及重新在 異國尋找立足點的悲歡際遇描繪出來,這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並與第五代的留學 文學相得益彰,共同成為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寫照。 留學生在海外留下來的越來越多,暫時的居留與永久的居留感覺上很不一樣,而 新來的留學生似乎仍是不斷地來。不過九十年代出國的留學生相對八十年代的而言 ,對美國現狀的瞭解深入多了,心理上的準備也相當充實,並且相對年輕,還有較 強的經濟實力,適應美國社會比較容易。雖然真正成功的留學生還在少數,但諸多 莘莘學子仍在不斷求索,仍在困境中爭取改變自己,並且試圖打開新的生存、成功 的渠道。留學生和留學生文學應該會有新的風貌面對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