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人 (台灣) 陳 白 清治時期,統治者基本上並不歡迎人民遷居台灣,1683-1874年間,曾四度頒 布禁止人民渡台令,1684年第一道禁渡令即有「渡台者不准攜帶家眷;業經渡台者 亦不得招致」的規定。 其間,雖曾於雍正十年至十七年(1732-1739)、乾隆十一年至十二年(1746-174 7)、乾隆廿五年至廿六年(1760-1761)三度開放,准許攜眷,但旋又禁止,使得當時 的移民有如現在的大陸偷渡客一樣,必須冒著灌水、放生、種芋、餌魚的偷渡風險 ,來台發展。 政策的改變要到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派兵攻打牡丹社,來台的欽差大臣沈葆 楨建言,才於光緒元年(1875)解除渡台禁令、鼓勵移民台灣,也才使極度不平衡的 男女比例,漸趨和緩。經過廿一年的開放,日治第二年(1896)統計戶口,台北市(當 時僅含城內、艋鉀、大稻埕三區)漢人男性23945人,女性18509人,合計42454人, 男女比例為124比100;略高於同期台灣全島男女比例119比100。 由於清廷偏頗的移民政策,男女不成比例,形成了影響久遠的幾個現象: 1、「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漢人大量迎娶平埔族女,促使平埔人加速消滅; 也使部分漢人帶有平埔族血統; 2、早期從人口眾多、謀生不易的閩粵地區,販賣人口來台,養子女、童養媳風 氣大盛,餘毒迄今; 3、開放渡台禁令後,台灣人口短期間爆增,謀生轉困,形成溺殺女嬰現象,這 種現象見諸丁紹儀「東瀛識略」、必麒麟(W. A. Pickering)的「探險福爾摩」等多 本中外史籍; 4、聘金製、結婚論財,男女須準備大筆聘金。 其中童養媳、養女習俗,成了台灣一百多年來最主要的娼妓來源。譬如台灣第 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1901-1979)曾為童養媳、再被賣為妾;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 1896-1990)差點變成童養媳;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1921-19 )幾乎成為養女。她們 憑借一分勇氣、堅持、抗拒命運的安排,才得以逃脫當時絕大多數女性的宿命;但 有更多可憐女子無力抗拒,只有隨風飄零、浮沉人海。 本文就台灣一百八十一年來(1821-2002),曾有的養女、藝妲、娼妓、琉球女 、中國小姐選美、官夫人俱樂部、婦女運動等方面,試圖描述各時代,台灣地區婦 女所面臨的環境及她們的奮鬥。 一 藝妲、酌婦與妓女 一般認為台灣娼妓存在始於道光元年(1821)。其實不然,娼妓來台營業應早 於該年。道光年間(1821-1950),艋鉀(含台北、萬華)一帶商船雲集,靠近第一號水 門的薯薯市街(日治的歡慈市街,今貴陽街一段)、凹斛仔街(寶斗裡華西街一帶)形 成娼寮、酒樓區。日治初,總督府在1896年7月首度承認公娼,日本藝妓小花取得第 一號證件(鑒札),在城內北斗街養氣樓執壺賣藝;1897年7月制定花柳病預防標準, 並將萬華的凹斛仔街、歡慈市街、後街仔、栗倉口一帶另闢為新尋歡特區──「游 廊」,開啟了台北性產業的發展。 另外,大稻埕(今建化街延平北路一帶)延續清末的發展,日據初期在東薈芳 、春風得意樓及稍後的江山樓(1917)、蓬萊閣(1922)帶動下,也漸形成新風化特區 。 1928年初,對台北的酌婦(酒家女)、普通妓女施行「貨座敷」──原指出租 房間之意,引伸為不提供菜,只供應妓女的最低級妓女戶。總督府還設立「檢番」 管理娼妓外出接客的登記(每次酌收一日圓費用),督導娼妓定期接受性病檢查。據 總督府1938年4月統計,台北市三個檢番轄下藝妓為:台北檢番有124人、萬葉共立 (郎萬華)檢番31人、大稻埕檢番114人。同年開始對高級藝妓(妲)作性病檢查,吳松 谷「艋鉀遊廊回顧談」文中透露,號稱「賣笑不賣身」的藝旦幼良、鳳英、花月雲 、月英、根根、彩青因之憤而聯袂歇業抵制。 藝妲之所以會憤而抵制性病檢查,乃是日本當局不瞭解她們的成長過程所致 。她們皆是養女出身,從小即由養母延聘名師訓練成詩書琴棋曲歌樣樣精通後,再 習嫵媚街、應酬功。到十四五歲,南下台中、彰化、台南、高雄見習歷練,俗稱「 飲墨水」。三五年後,人面、技藝皆熟,再返台北,由養母開設獨門獨戶的藝妲間 、高樹艷幟,趁年輕狠撈幾年。一般等閒人士、有臭銅錢者,如果看不順眼不接; 非熟客介紹者不接;話不投機、言詞粗俗者不接。規矩可多得很。接客也僅清談、 撫琴、演唱、作詩、下棋。台灣的藝妲等同於日本的高級藝妓、上海的書寓。 藝妲曾出過幾位精於詩文的才女,如被喻為「自清二百餘年間,兩位才女之 一」的王香禪,人稱「詩妓」、「藝妲中的藝妲」,她在原艋鉀名妲的養母董仔治 栽培下,以王夢癡藝名,艷蓋全台。她從良後先嫁麻子舉人、又號花花世界的羅秀 惠,後羅秀惠移戀出生名門的另一位才女蔡秀吟。她下堂再嫁曾任滿州國外交總長 駐日大使的台籍謝介石(幼安)。兩人與連橫熟稔,曾留下多首唱和詩作。如連雅堂 欲離開吉林,王曾作詩挽留: 數株松竹繞精廬,絕色天花伴著書。 此味年來消受慣,秋風底事憶鱸魚。 連雅堂覆詩答以返台之意: 小隱青山共結廬,秋風黃葉夜攤書。 天涯未老閒情減,且向松江食鱖魚。 另外,精通平劇的名妲奎府治(本名黃招治),在一九三六年自殺前,留下「 碧松觀月」詩,感懷身世,最後幾句「一朝弦色不成調,離鴛別鵠空悲鳴;我空吟 兮,復何為?天涯地角無知音!」令人為她的詩才、身世歎息再三。 在戲曲方面,藝妲原習南管,劉銘傳、唐景崧於巡撫任上,皆曾延請大陸名 京劇班來台為母祝壽,京劇遂成為上曾社會的最愛,加上鹿港辜、板橋林等豪族大 力提倡,促使藝妲紛紛改習北管平劇。 一九零零年三月,兒玉源太郎總督在淡水館(總督舊官邸旁,近西門)大宴全 台舉人、貢生、廩生,餐余娛樂節目就是由日本藝妓、台灣藝妲所演出。一九三六 年台北「始政四十年週年台灣博覽會」,大稻埕仕商就在大橋頭(台北大橋靠台北市 一端)太平市場設立演藝館,由藝妲演出平劇、女給(女演員)表演話劇、歌舞。當時 的戲碼有奎府治、金藝演出的「四郎探母」、幼良、碧娥的「別窯」,寶釵、阿扁 的「空城計」,翠、碧娥的「打花鼓」,轟動一時,蔚為美談。 演出「別窯」的幼良,就是已故佈袋戲大師李天祿在「戲夢人生」回憶錄裡 提到的學生。李天祿曾教她及她的妹妹風嬌唱歌,並且是她們演出、出局時的伴奏 琴師。郎或是正統者樂家,如田邊尚雄在一九二二年觀賞天樂社在稻埕新舞台戲院 演出後,也一再盛讚藝妲月中掛的老生戲,已達一流演員的水準。 根據陳飛寶「台灣電視史話」,以藝妲為題材的電影有望風春(一九三七,陳 寶珠、幼良兩藝妲為女主角)、運河殉情記 (一九五七年、柯玉霞、劉蜇)、歎煙花 (上下集)(一九五九年,張美瑤、林龍松)、藝妲嫁乞丐(一九六五年,白蘭、陽明) 、阿狗兄與藝妲(陳雪卿、小林)。 另有藝妲不甘寂寞,涉入政治、淪為總督府工具。如一九三六年二月,大稻 埕檢番管轄下的根根阿政、寶鳳等十七位台灣藝妲與檢番所工作人員組織「稻華會 」,它的宗旨是「為了會員相互之間加深親密度,共同一致來磨練才藝,共勉精神 修養,圖謀品行端正,以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她們表示除了盡量親日,也要常抱 持報答「國恩」的胸懷,並作國防獻金,以為台灣婦女界的典範。這種政治樣板, 讓人不禁想起一九五六年十二月間,台北市十九家酒家的女服務生發動敬軍花義賣 活動,得款五十萬餘元;以及類似的敬軍、愛國活動。 二、日本藝妓、琉球商女、台灣慰安婦 一八九六年人口調查,台北市內日本人口,男性3229人,女性1027人,分佈 上以城內區最多,男為2277人,女502人。琉球籍的日本學者又吉盛清在「日本殖民 下的台灣與沖繩」書中認為:「這些日本婦女,可能與賣淫業有關,尤其是住在城 內和萬華(按:有449名)的日本婦女,幾乎可以確認為這方面的女人。」他以撫台街 (博愛路、延平南路靠北門一帶)日本人經營和常盤飯館為例,最初有兩名日女當侍 應生,後加入一自稱來台尋夫的日婦,引起台北的日人、軍人、軍屬界大騷動,都 思一親芳澤,使「常盤」車馬盈間。三日女周旋其間,一日所得可達七百多日圓。 當時五圓可以維持一個人一月的生活,可見收入之豐。 一八九六年初,總督府尚不許日女來台,抓到偷渡者徑遣回國。該年三月間 有琉球女子四五百名,擬由基隆港登陸遭拒,後經淡水潛入台灣,這是日女來台之 始。當時稱在台賣淫的琉球婦女為「琉球女」或「商女」。一八九六年七月確立公 娼制;九月統計日人經營的妓館三十二家、餐館二十八家;藝妓五十五名、娼妓四 十八名。台灣人經營的特種餐廳十家,藝妲二名。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地下色情 行業未列入統計的人數,當百倍於此。 總督府歷年依據「娼妓檢診及治療規則標準」,在全島受檢的娼妓:一八九 七年有11,115人,大增三倍,其中帶病者1,390人;一九零九年突破五萬人,受檢5 3,497人,有病者2,217人;一九一八年突破六萬人,受檢61,632人,有病者2860人 。上述不含高級的藝妲或藝妓。但由於性病染患比率越來越高,當局不禁懷疑所謂 「賣藝不賣身」是否能堅持、真實?遂從一九三八年開始,要求藝妲(妓)也必須作 性病檢查。 日本藝妓主要來自日本四島(當時稱為內地),娼妓來自琉球。一九零七年, 台北每次兩小時嫖資需二圓,遠高於沖繩的一圓,因此憧憬「台灣錢淹腳目」的女 人,從沖繩、長崎、以至本州、朝鮮各妓院齊集台北。台北的日本人大都住在城裡 ;琉球來的勞工階級則與本地人混居於萬華、大稻埕、松山。因此,日本人妓院先 興於城內,再擴展到萬華,開設朝日樓、滿花樓、初音亭等妓院,不久就移至大稻 埕的六館仔館街(南京西路)一帶。 一九零三年,日本在台藝妓132名、娼妓391名、酒女37名、女佳應生32名, 共592人,與1896年的103名相比,增加近六倍。當然這些數字仍不包括未登記的私 娼。1902年第五十期「台灣協會報」曾寫道:「紳士、官吏、商人、勞工以青樓紅 裙酒肉牆為唯一的快樂,大家均醉飽於此的新領土性、野戰性。」總督府視此為管 理上的必要,讓精力充沛的日本男人盡情發洩,新統治者遂濫用權勢,夜夜流連肉 欲市場。土木包工業者大倉組、有馬組、籐田組皆財大氣粗,與特權勾結在歡場更 是一擲千金,最受歡迎。據又吉盛清調查,台灣的日本藝妓價碼被這些新貴、財團 哄抬到每小時三圓,當時東京新橋的藝妓價碼只有一圓二角。另外,一九零零年左 在,勞工每天工資約三角;警員、教師月薪九至十三圓;白米十斤零售價在東京是 一圓一角多。 一九四零年,大稻埕已成色情新中心,日人開設的二十五家妓院有二百二十 名日本娼妓,其中含四十二名朝鮮女,分屬朝鮮人開的松花樓、柳樓、半島樓、新 朝鮮樓。而在台灣市有登記的一百三十九名藝妓、五百十五名酌婦;料理店四十一 家,飲食店三百九十四家。這些尚不包括日軍在台北設立的慰安區。另外在台灣各 地,如基隆、宜蘭、新竹、花蓮、台南(新町)、高雄等地,到處有掛名「吾妻」、 「梅園」的料亭招待所,都是讓即將開赴戰場的軍人,覺得「死而無憾」之地。 日本政府在一九三二年上海事變後,開始從日本、琉球、朝鮮、台灣、菲律 賓、印尼、中國大陸,以拐騙、脅迫、強制的方法,大批運送慰安婦至各地,供日 軍洩慾,引發了迄今懸而未決的慰安婦要求日政府認錯、道歉、賠償的問題。全部 慰安婦、台灣慰安婦究竟多少人?目前已無法得知。根據一九三八年至四十十年台 北州知事的統計報告,當時明載渡般目的地為中國大陸從事慰安所的轄內婦女有一 千九七人(內含日人651、朝鮮人217,台灣女229)。慰安婦也含中國大陸、菲律賓、 印尼、荷蘭等國人,她們被分派到日軍統治的廣大地區。台大研究生李國生在「戰 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45)」碩士論文中以每35名軍人 對一名慰安婦的比例草估,全部慰安婦大約在十萬至二十萬之間,另在一九九七年 到台灣的婦女救援基金會登記的平地籍慰安婦有四百三十七人,原住民慰安婦只有 十幾位。這個數字筆者於二零零二年五月電詢婦援會,未有變動。 勇於「進出」他國,卻恥於承認所犯暴行的日本政府,對慰安婦也採取同樣 規避的不承認、不道歉、不賠償的態度。他們不但在戰敗後毀掉慰安婦的所有原始 資料,也刻意塗掉相關文件上的掮客名單,這些名單中包含曾搾取台籍慰安婦血汗 財、日治台灣幾個大家族共同投資的一家公司;這些家族在二零零二年仍高居台灣 政商大族群中。 台灣方面在婦援會協助、推動下,促成一九九六年四月,一百四十七位(約九 成)立委聯名致函日本首相及參眾兩院,促請日政府盡速向台籍慰安婦道歉賠償;同 年十月,行政院決議提高補助慰安婦每月一萬五千元;一九九七年十月,外交部代 日本墊支國家賠償款,委託婦援會發給受害者每人新台幣五十萬元;一九九八年九 月,婦援會首映「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報告」紀錄片;一九九九年七月, 婦援會王清峰律師陪同二位前慰安婦赴日本控告日政府;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日, 東京地方法院首度開庭審理本案,台籍慰安婦方面提出由日本政府賠償每名台籍慰 安婦九千萬日幣的要求。 日本法院採取拖延策略,迄今未作進一步處理。在冗長、悲怨的等待過程, 台籍原慰安婦一個接一個走了。她們要的或許不是金錢賠償,也非換不回的青春、 親情,更不是抹不掉的恥辱;她們要的或許只是爭一口氣。不是嗎? 三、中國小姐熱 中國最早的選美,可推至一八六八年剛齋主人在上海租界主持的「花榜」, 對像為頂級妓女「書寓」,當年堅持賣藝不賣身的李巧玲獲評為花榜狀元,另選出 榜元、探花等。一九一七年,上海新世界報擴大成「花國總統」評選,倣傚民初的 國民選舉,由嫖客、遊客購選票(一元一張,不限購票數),選出了粉領總統、副總 統、總理、內閣大臣、組成「花國政府」。或許鬧得太離譜了,選了四屆,就被租 界當局嚴禁再辦。 台灣選美大約始終一九零零年或稍早之前。因為連雅當主筆的《台南新報》 就曾在一九零零年舉辦過「赤城花榜」,選出台南府城十大名妓,據他在「花叢回 顧錄」紀載,當年的花魁是真花園年僅十二歲的小雛妓李蓮卿。 另據吳瀛馮「江山樓·台灣菜·藝妲」一文中透露,一九一七年江山樓開業 前後,大稻埕約有一百位台灣,後來多至二百人,最多時期為一九三六年台北博覽 會前後,人數多達四百多名。江山樓、報刊社時常舉行藝妲花後投票,顧客購買一 張一元的投票券,選出紅藝妲;也曾編印藝妲花名錄,上附芳影、藝名、特長、住 址。先娶詩妓王香禪,後娶府城大才女蔡碧吟的麻子舉人羅秀惠,就曾在某年江山 樓花選後,即席揮就四聯,分贈花榜狀元小金治、榜眼秋瞻、探花紅柑、傳臚碧珠 ,傳為美談。 早期選美僅由風塵女子參選,一般良家婦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更 別提拋頭露面,讓外頭臭男人品頭論足。台灣光復後,經過十五年的涵育,新生代 受到較好的教育,政治稍稱穩定,加上國際選美風潮的影響,《大華晚報》遂在一 九六零年四月舉辦第一屆中國小姐選拔,吹起一陣選美風,少女尋求成名夢、家長 盼女飛上枝頭當鳳凰、豪門大姓及將軍族忙著在會場內外挑媳婦。 一、第一屆中國小姐選拔(一九六零年六月五日) 一九六零年四月二日,就讀金陵女高二年級的江蘇佳麗張文連首先報名;她 雖未進入決選,倒留下了這個歷史紀錄。六月五日選出本省籍林靜宜為中國小姐第 一名,全場為之嘩然。第二名葉睦秋、第三名汪麗玲、第四名沈斐文、第五名李秀 英。由於部分參選小姐的家屬、啦啦隊不滿評選結果、情緒激動,大會遂取消五位 中姐加冕的繞台一周。 為此,主辦單位請評審委員李荊蓀向外界說明評定三原則:一、評審委員皆 單獨投票,由一到五名依序產生。二、中姐第一名必須身高五尺四寸(約163公分)。 以上斟酌國際標準,也顧及我國女子身材的最低限度要求。三、機智列為選拔重要 標準,以代表國家達成任務。 "代表國家,為國爭光」的確是早期中國小姐肩負的重責大任,不過林靜宜參 加美國長堤世界小姐選美未獲名次。 當時前三名的獎金、獎品頗豐,對一般人可謂天文數字:第一名:三克拉鑽 戒、雷達女表、61型派克金筆、地球純銀藝花對筆、精美相簿、銀盾、晨衣、睡衣 、春風得意圖國畫各一,高級皮鞋兩雙。 第二名:獎金一萬元,環島機票、鋼筆、原子筆、雷達女表、銀盾各一,女 鞋兩雙。 第三名:獎金八千元,雷達女表、鋼筆、原子筆、化妝用品各一。 二、第二屆中國小姐選拔(一九六一年五月十五日) 本屆仍由《大華晚報》主辦,地點仍在台北。由於上年參加國際選美失利, 部分人士引為「國恥」;加上僅選出一位第一名,容易招致批評與大眾過度的情緒 反應,於是開啟世界首創的「選出三位同列第一」的中姐選拔。 上屆失利的汪麗玲、李秀英捲土重來,獲選第一名。李秀英(韓國華僑)更勇 奪倫敦世界小姐第二名,稍後因第一名的英國小姐因幫派被取消後座,由李秀英遞 補。第三位中姐為多才多藝的馬維君,出身舞蹈、音樂、空軍世家,精通英、德、 法語。她後來參賽長堤世界小姐選美,獲第六名。 三、第三屆中國小姐(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本屆被視為世界小姐「衛冕賽,舉國注目」。主辦單位除《大華晚報》,另 加入台北扶輪社、中國獅子會、中國青商會、中彩、中廣、北市報業公會、台灣觀 光協會等七個單位。共襄盛舉、擴大舉辦下,最高的入場票價由前兩屆的一百元漲 為三百元。 本屆選出三位中姐:方踽(獲長堤世姐「本國服裝與演說獎」)、劉秀慢(獲環 球小姐第四名)、江樂舜。在舉辦的同時,適逢中共「三面紅旗」導致大批人民逃到 香港的難民潮,在輿論壓力、國事緊張下,一九六三年暫停選美一年,不過本屆有 兩點值得一提: 1、初選入圍二十八名中,有九位本省籍小姐,保障了複賽的名額。這算是最 早的「台灣優先」本土化政策吧? 2、方踽獲媒體頒給「人緣最佳獎」,結束國際選美後旋冠上「連」姓。對照 九十年代外界對她的觀感,實在天壤之別,令人感歎造化弄人。 四、第四屆中國小姐(一九六四年七月七日) 停辦一年的中姐選美至今復辦。也許是定在七月七日大凶日,這一次的中姐「 七七事變」,成了最後一屆。本屆選出三朝元老的趙令瑜(第二、第三屆皆屈居第二 名)、於儀(獲選環球小姐第五名)、林素幸(第二位台籍中姐,獲論玟世界小姐第三 名),國際比賽成績斐然,劃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之後停辦了二十四年。 再次停辦的原因除了因選美帶來的影響少女,社會競比奢華、女學生不安心念 書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為大官、有錢人遂媳婦、少奶奶」之譏。最後一點也是 事實。縱觀早期四屆中驗選美,有幾點特色: 1:參賽者大多為在學學生。 2:她們大都多才多藝,外語嫻熟,表演項目可為彈琴、舞蹈、歌唱(藝術歌曲 )。 3:她們肩負國家、社會大眾賦予的「為國爭光」、「親善大使」的重責大任 。 4:她們大部分嫁入豪門大宅。 比較活躍,較為人知的中姐有:汪麗玲的保護流浪動物;劉秀慢在藝文、廣 播電視的發展;方踽的官夫人生涯。 一九八八年中國小姐選美在停擺二十四年後,轟轟烈烈重新舉辦。轟轟烈烈 不是來自大眾的掌聲,而是一來就是佳樂小姐與中國小姐雙胞案;又有第一屆佳樂 小姐凌蕙蕙與主辦單位間的「取消後座」爭執;她如需著中姐頭銜的遞補者趙英華 第一名之爭官司迄未結案。然後又有選美皇帝唐日榮與歷屆中姐,中國媽媽的緋聞 、官司不斷;一九九一年中姐第一名盧秀芳與有婦之夫交往;部分入選中姐打著名 號在歡迎場撈金。二零零一年甚至關著門選出一位台灣小姐到國外比賽。真是慘不 忍睹!其中大概只有一九八八年,出身華航空姐的張淑娟(獲波多黎各國際小姐第二 名),能得到外界肯定,她的長相,發展路線配似當年的劉秀慢,很知上進,算是出 污泥而不染吧。 重辦後的中國小姐有幾點特色: 1、走向國際化,如一九八八年國際佳樂小姐、環球小姐;一九八九年全球小 姐;一九九零年世界模特兒選拔皆在台灣辦; 2、商業化。中姐入選人成了應酬交際花; 3、低俗化。因女性出頭的旁道增多,中姐參選人水準普遍較早期中姐的參選 人低;加上主辦單位胡搞,成了「中國小姐選美大笑話」。 4,獲選小姐與主辦單位經常為名、為利成為了某些不可告人之事的主角而對 簿公堂。 哎!不提也罷。讓我們轉到另一個台北女人小集團看看。 四、官夫人俱樂部 一九五零年四月十七日「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由宋美齡主導下在台 北成立,計有二百多名來自各省和不同階層的代表與會。該會於一九八六年更名為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一九九六年改稱「中華婦女聯合會」,反映了政策的變 化。但不管政策如何變動,這個簡稱婦聯會的組織,迄今仍由隱居紐約的宋美齡掛 名主任委員,基本上一直是官夫人俱樂部大本營,直到二零零零年「換黨變天」後 。 婦聯會在黨政不分時期,宋美齡身兼永遠的第一夫人、永遠的婦聯會主委兩 職,下有行政機關資源、黨部婦工會敲邊鼓,加上收編台灣(台北)第一位女外科醫 師謝娥的台灣省婦女會,形成影響台北貴夫人交際圈的最大勢和。台灣迄今名義上 有五任第一夫人,其任期: 1、宋美齡 蔣介石夫人,一九五零年三月-一九七五年四月 2、劉期純 嚴家詮夫人,一九七五年四月-一九七八年五月 3、蔣方良 蔣經國夫人,一九七八年五月-一九八八年一月 4、曾文惠 李登輝夫人,一九八八年一月-二零零零年五月 5、吳淑珍 陳水扁夫人,二零零零年五月-至今名義上有五位第一夫人,但實 際上只有二個半。怎麼說呢?這是由於宋美齡長期在官邸、婦聯會營造的夫人派勢 力,使得個性淡薄的劉期純、身為晚輩的蔣方良不被外界承認,也不敢自認為第一 夫人。一九八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在蔣介石百年誕辰大會上,八十九歲的宋美齡返台 發表「我將再起」演說,震憾台北政壇;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經國先生逝世,她 對國民黨接任主席人選的意見,引起台北政壇長達半年的大地震。 直到一九九六年三月第一屆民選總統後,曾文惠才敢擺出一點第一夫人架勢 ,漸漸走出宋美齡的陰影,所以曾文惠只能算半個第一夫人。到陳水扁執政,換了 執政黨,年事已高的宋美齡早就不聞國政,長期隱居紐約,吳淑珍算是第二個可以 走出自己風格的全新第一夫人了。 在第一夫人默許下,四十多年的官夫人俱樂部除了婦聯會,另有行政院長夫人 領銜的行政院合唱團。曾文惠與方瑜的文藝之友、吳舜文等人的崇她社、董梅真(俞 國華夫人)的蘭藝社、林澄枝召集O型、B型血型官夫人合組的OB club、外交官夫人 的台北迎新會、曹倩(陳履安夫人)的花藝基金會、林瑞慧(辜濂松夫人)的兒童基金 會、嚴倬雲(辜振甫夫人,現為婦聯會總幹事)與徐乃錦的YWCA。另外尚有企業家第 二、三代小奶奶主導的少奶奶YPO及各種文教基金會,與官夫人俱樂部唱和, 準是 准官夫人俱樂部。 這些官夫人為大家增加不少或可笑、或可談、或可批、或可評的話題,多多少 少豐富了台北灰暗、沉悶的天空。其中少數不太活躍的異類如劉期純、蔣方良、陳 合(林洋港夫人)、田玲玲(錢復夫人)、陳萬水(宋楚瑜)、徐乃錦(蔣孝文夫人)、曹 倩(陳履安夫人),或是學問專業取勝,或是平民作風,或是親切如隔壁歐巴桑,盡 管不參加或不太出席國民黨執政期的官夫人俱樂部的活動,卻留下令民眾印象深刻 的好回憶。 官夫人俱樂部有幾個特色與現象: 1 、排他性、政治性、小圈圈性。 2、 官夫人在俱樂部的地位,隨丈夫的政治行情而升降。 3、 官夫人圈流行的服飾、化妝、美容、嗜好,有彼此倣傚現象,具瀉染性。 4、 官夫人熱心參加的社團,反映個人喜好外,也顯示丈夫的政治企圖及行情 。 5、 官夫人另各自形成小圈圈,有多批小官夫人圍繞。 6、 官夫人常在丈夫「有難」(受政敵攻擊、涉入緋聞事件)時,挺身而出,扮 演母獅子或擋箭牌角色。 7 、丈夫永遠是官夫人對外宣稱的賢夫賢父、不沾花惹草的去勢太監,直到緋 聞上身,她們就急忙跳到上一項,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捍衛丈夫的清白。 由上述各項,歸納成最後一項:官夫人俱樂部有農厚的依附性□□完全依賴丈 夫的政商行情,決定她們的會員證是否有效,是否過期。 五、新女性 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期,除了官夫人外,有些女人在台北刻劃出她們畢生 努力的方向或成績,茲以年代序列如下: 1、國民黨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發起保護養女運動(一九五一年七月),成立養 女會,進行出版養女研究報告。也間接促成大法官會議在一九五六年十二月通過「 養子女之子女不論婚生收養,均得代位繼承」之解釋案。 2、張小燕以「歸來」影片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女童星獎(一九五八年四月 )。 3、張秀豆獲第一屆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一九六零年五月)。 4、第一位女性人體模特兒林絲緞首展人體畫展(一九六一年五月)。 5、瓊瑤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一九六三年七月)。 6、「梁山伯與祝英台」演員凌波抵台北,風靡全台波迷(1963年10月)。 7、紀政因擁有四項世界紀錄,被美國業餘運動協會列入世界運動女檔(1965 年四月)。 8、揚麗花在台視演出歌仔戲,刮起一陣旋風(1965年間)。 9、第一屆十大傑出女青年,選出李鍾桂(副教授)、王澄霞(教授)、城璧連( 公務員)、張秋香(軍職)、湯樂誦(社服)、陳潔瀅(生產事業)、紀政(體育) 10、呂秀蓮提出新女性主義(一九七一年) 11、張金蘭(第一位女性大法官)獲「世界傑出女法官獎章」(一九七三年八月 )。 12、陶曉清在中廣春節特別節目邀七位民歌手演唱民歌,掀起校園民歌風潮( 一九七七年二月)。 13、郭小莊創「雅音小集」,開啟新平劇熱(一九七九年五月) 14、殷允凡創辦「天下雜誌」(一九八一年六月)。 15、李元貞等人創辦「婦女新知」雜誌,開啟婦女運動新頁(一九八二年)。 16、鵝媽媽趙麗蓮告別四十年的廣播英文教學課程(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17、李昂「暗夜」、龍應台「野火集」出版,掀起暗夜野火現象(一九八五年 )。 18、徐璐以自立晚報記者身份,突破禁令,首訪大陸(一九八七年九月)。 19、塗阿玉出閣,為其高球職業生涯畫下完美的句號(一九八八年二月)。 20、七月國民黨首位女性中常委、首位女部長的郭婉從宣佈恢復課徵證所稅, 引起股市、政壇大震動(一九八八年九月)。 21、陳怡安、秦玉芒勇奪漢城奧運跆拳道表演賽冠軍(一九八八年九月)。 22、許曉丹全裸演出「迴旋夢裡的女人」,引起藝術或色情的爭議(一九八八 年十一月)。 各行各業的女性創下傲人的成就,女性同胞慢慢地走出以往低教育水準、低 社經地位的歷史陰影。但是在很多方面仍有待提升,於是有了婦女運動。一九八二 年創辦的「婦女新知」延緩了呂秀蓮的「女人先做人再做女人」主張,持續推動婦 運,成為主導團體。繼之而起的有婦女展業中心(一九八四,長老會)、拉一把協會 (一九八四,二年後改名晚晴知性協會,施寄青主導)、台大婦女研究室(一九八五年 、一九九九年改名為婦女與性別研究組)、彩虹婦女事工中心(一九八六,長老會)、 新環境主婦聯盟(一九八七年)、現代婦女基金會(一九八七)、進步婦女聯盟(一九八 七)。上述八個婦運團都是解嚴(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前在台北市成立的。算是第 一階段的婦女運動團體。解嚴前這些團體以室內演講、研討會方式為主,,另曾有 九次較大規模的街頭抗議活動□□含最成功的一次「抗議販賣人口──關情雛妓」 活動(一九八七年一月)。 解嚴後較具代表性的婦女運動團體,絕大部分也是在台北市成立。如台北市 婦女救援基金會(一九八七)、台北市勵馨基金會(一九八八年)、終止童妓運動協會 (一九九一)、台北市新女性聯合會(一九九一)、女性學會(一九九三)、女性權益促 進會(一九九四)。另外大學校園裡,由台大女研社(一九八八)首開風氣,女學生自 組的純女學生的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地在九零年代擴散。 解嚴後婦運團體仍以室內及略偏重頭等活動的交互運作策略,除了關心公共 領域講題外,也將觸角延伸至性騷擾、性侵犯等私領域,甚至企圖將個人情慾問題 轉化成公共政策主張。如一九九四年五月「女人連線反性騷擾」大遊行時,何春蘇 喊出「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口號;次年「台大女學生看A片」事件,似乎模糊 了婦運焦點。一九九七年因台北市棄公娼議題,除了使婦女團體分成性解放派(支持 公娼)與「性批判派」(反公娼)的對立陣營,也使龍頭團體「婦女新知」發生內哄, 雖然台北公娼在新市長馬英九依法給予兩年緩衝時間,並已在二零零一年三月底正 式關閉、禁娼。但婦運團體內部新舊觀念的衝突仍延續著。 六、結 論 儘管近期有某些婦女團體的脫軌演出,或彼此間因觀念不同偶起的衝突;但 值得全台灣婦女高興、安慰的是一九九八年「地方制度法」三讀通過「四分之一婦 女保障名額」規定,大法官第五百四十二號解釋令「妻從夫居違憲」、立院三議通 過「家庭暴力防製法」、「夫妻結約後以各自保有原姓名為原則」等。一九九九年 ,立院通過「性侵害犯罪防製法」。二零零零年,呂秀蓮就任第一位女性副總統; 政院內閣四十一名閣員中,女性佔七位;如北市女性局處長比例為百分之十五點六 敗選的國民黨終於體認女性同胞的影響力,在四中全會女性中常委人數大幅增為十 一位,並首次有了女性副主席(林澄枝)。二零零二年三月八日,正式實施「兩性工 作平告示地」(不含 軍、公、教女性)。 九十年代後半,強調本土性的婦運人士與初掌中央大權的民進黨似乎有了更 進一步的合作關係,有的因之入閣。「進入體制」固然有可能發揮更大的功能;但 發一刀兩刃,也可能被收編,淪為政策工具。二零零一年發生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張旭成及青年部主任的疑似性騷擾、性侵犯案件,部分國會男性立委公然以粗話「 描述」女性等事件,已不見婦女團體大力聲援,是一個很顯著很諷刺的例子。另外 ,值得以台北市為主要活動舞台的婦運團體深思的是:如何將之推廣到全島各地; 如何不隨政治社會事件起舞,走出自己的路,如何在「反父權」之後,創造更和諧 的兩性運作空間;如何關注各階層、各族群的特殊性,使她們也樂於參與……等, 都是考慮規劃的問題。 最後,對於少數「家暴法」保護傘下的男性受害者,也應寄予同情,瞭解, 而非「暗爽式」的幸災樂禍的心態。百家爭鳴之餘,期盼台灣的女人共唱出音韻和 諧、優美動聽的新時代大合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