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探索中國前途 ──記「中國時局與選擇研討會」 陶 駿 「中國是穩定的,但是,是火山口的穩定。」《中國現代化的陷阱》一書作者 何清漣在10月5日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舉行的「中國時局與選擇」第一場研討 會上這樣說。20多位與會專家學者對大陸存在許多嚴重問題及潛在危機可能高度共 識,但對這些問題的原因和政治後果、執政者解決問題的誠意、能力和前景以及是 否會有崩潰性危機發生分歧很大。 這次討論的參加者有兩大特點,一是來源背景相當廣泛,二是見解分野相當鮮 明:新權威主義與自由主義,「體制內」人士與反對派人士,對中國局勢和前景樂 觀與悲觀……不少人近年來發表以豐富調查統計數據支持的研究成果或政策建議, 引起朝野矚目。與會者包括: 向執政者提出「最嚴重警告」的《經濟繁榮背後的社會穩定問題》作者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紹光;《未來3-5年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分析》長文作者、中國 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康曉光;《中國現代化的陷阱》一書作者、芝加哥大學 訪問學者何清漣;中國復旦大學教授孫哲;台灣政治大學副教授徐斯儉;《當代中 國研究》主編程曉農;中國《讀書》雜誌主編、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汪暉;《北 京之春》主編胡平;紐約華人資深政論家孟玄;中國旅美憲法學者李進進;紐約華 人企業家張鋼;哈佛大學博士、聯合國同聲翻譯顧維群;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 研究生、《新聞自由導報》理事長王軍濤;哈佛大學博士研究生、憲政協進會主席 王丹;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陳小平;多維新聞網執行長何頻;以及哥倫比亞大 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系博士研究生陳希、張健等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呂曉波主持研討會,除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學者邀請到的專家學者和紐約當地的學 術同仁外,還有感興趣者從外地賓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等專程趕來參 加討論。 這次會議是在憲政協進會和多維新聞網的支持下,由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學者 發起邀請的,討論會安排由孟玄、史天健、康曉光、王紹光、胡平、程曉農、孫哲 、徐斯儉、何清漣等人介紹自己的研究觀點,然後由其他與會者評議質疑、再由發 言的專家回應。 幾乎每位專家的觀點和研究都引起熱烈爭論。對中國是否能持續穩定、持續發 展,學者所持的觀點南轅北轍。為什麼會如此?正如王紹光所說:中國到底穩定不 穩定?要看是誰在觀察,用什麼方式觀察。他回北京參加北大畢業二十年校友聚會 ,二十年前的校友分成兩大派觀點,一派認為中國形勢大好,超英趕美指日可待; 另一些在下面法院工作的同學就說:中國真有你們說的那麼好嗎?他的看法得到很 多人認同,有人更明確地斷言:中國的沿海城市與內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已 經斷裂成了「兩個中國」,看這邊,是陽光燦爛;看那邊,則是愁雲慘霧。還有人 說,一邊的繁榮正是以另一邊的蕭條破產為代價。 爭論主要圍繞中國大陸政局的政治穩定性展開。專家們分別以實證研究方法、 資料分析方法和理論邏輯分析方法,從影響大陸政局的政治穩定性的政治控制機制 、社會經濟文化狀況、政治心理文化和歷史發展週期等角度入手、對大陸諸方面現 狀及其問題以及對政治穩定全局的影響進行評估。與會專家對大陸存在許多嚴重問 題及潛在危機可能高度共識,但對這些問題的原因和政治後果、執政者解決問題的 誠意、能力和前景以及是否會有崩潰性危機發生分歧很大。由於不同的結論展開的 爭論延伸到爭論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政治社會背景、進而涉及對研究的預設意圖。討 論還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進行澄清和爭論。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紹光認為, 在爭論的背後,實際上還隱含著兩個基本分歧 ,使專家難以在有爭議問題上產生共識:一是大陸是否應當為維持穩定付出如此高 昂的政治經濟社會公正代價,二是大陸現行體制及執政者是否能消化目前的嚴重問 題,持續推進漸進改革。 杜克大學教授史天健以幻燈圖表展示了他們研究小組對中國大陸一百五十多個 縣市、三千多人進行的抽樣調查的部分統計分析數據,指出社會穩定不穩定,與民 眾的主觀評價及其對未來預測有直接關係,而中國民眾的主觀評價和預測的數據, 尤其是在國際上橫向比較,是支持穩定的。 程曉農則反駁說要充分估計到中國官方的統計數字有很大誤差,親自進行客觀 調查又受到當局很大限制。他舉出大量數據說明中國的狀況不容樂觀:中國的經濟 已經是「資不抵債」,農業實際上已經破產,在今後十年內看不到走出絕境的希望 ;工業的狀況也日益惡化。 復旦大學教授孫哲系統地簡述了他設計的中國民主轉型的思路:應該走從黨內 到黨外、從高層到基層、從精英到大眾的道路,他歸納為「一個中心(充分開發、 優化體制內資源)三個支撐點(人大再造、言論自由和基層民主)」。 胡平不同意康曉光的「三種精英結盟」的觀點,認為其中的知識精英只是依附 於權力而已,他並提出疑問:中國當代的知識分子何以能夠容忍對自身自由與權利 的剝奪?何清漣回答說:這是當局的多年高壓造成的。但是王紹光等人舉出實例和 數據認為:當局運用了兩手,除了高壓,還有贖買。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徐斯儉重點介紹從台灣利益、台灣經驗和台灣價值觀念這三 個方面,看待大陸的穩定與演變。 《中國現代化陷阱》作者何清漣認為,光看北京、上海、深圳這幾個中國的「現 代化櫥窗」,與到內地農村調查,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印象。而她之所以對中國深 感憂慮,是因為中國穩定的整合三條件中,人口與生態底座、社會信用體系這兩條 已經崩毀,剩下政治權力這唯一的一條,又能維持多久呢? 10月6日,各位專家學者在紐約華人聚集的法拉盛公共圖書館繼續進行了廣泛而 熱烈地討論,研討會由王丹王軍濤新成立的組織「憲政協進會」招集主持。 討論分兩個單元。第一單元「時局與未來」仍然由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長呂小 波教授主持,杜克大學史天健教授、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組康曉光研究員、復旦大 學孫哲教授等發表看法。 第二單元「挑戰與選擇」,資深華人媒體政論家、世界日 報副主編孟玄先生、《北京之春》總編胡平先生、香港中文大學王紹光教授和憲政 協進會主席王丹先生發表了看法,新聞自由導報理事長王軍濤主持了第二單元討論 。 一部分專家認為,國計民生對中國老百姓更具有現實意義,應當進行可靠的實 證研究提出建設性的政策建議去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然後在循序漸 進的過程中逐步解決更根本的政治問題;中國知識分子應當在與中國各方面力量良 性互動中腳踏實地以專業知識推進中國實際改革和進步。 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迴避重大政治問題討論,不僅不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質 量,(因為隨著經濟發展,影響中國發展品質和中國人生活質量的主要問題已經是政 治迫害、社會公正和基本權益問題而不再是匱乏和溫飽問題),而且不能解決深層的 社會經濟問題,不能為好的政策提供必要的政治條件。此外,實證分析方法中的研 究者意圖和偏見會對描述現實的變量的選擇以及變量間關係構成的模型性質的預設 產生系統影響,從而導致誤差。 也有專家提醒人們不要迷信另一些專家的「偽科學」預測;對老百姓和每個人 而言,個人的安全和幸福以及局部環境不一定穩定,社會和經濟乃至政治也不一定 穩定,不過社會無力對掌權者構成致命威脅。中國的政改還得依賴掌權者的自覺意 識,可惜壓力資源不足,掌權者的素質和眼光不能讓人有很大的信心。 史天健教授從大陸民眾政治心態的調查數據分析中得出結論,目前不存在大規 模動亂的民意基礎;因為,平均而言,民眾對現實基本是滿意的,對未來有樂觀的 信心。他也強調,這種民意分析,不解答上層權力鬥爭導致的不穩定;此外,這項 研究是關於今年上半年的民意,民意有時變化較大。不過,他認為,從中國發展的 基本成就看,這關於穩定的預期應當不限於上半年的民意。 康曉光教授則從中國社會系統中各個子系統和群體之間的兼容關係角度以及中 國政治控制機制的有效性得出結論,中國執政者或可繼續維持目前統治,沒有致命 的挑戰;這種政治局面不盡如人意,但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我們有時需要避免政 局崩潰的災難;我們需要符合正義的民主制度作為中華民族長治久安的基石,但也 要客觀理解政治演進的現實的進程及條件。 孫哲教授從建設性角度提出切實可行的必要改革建議,並相信只要進行必要改 革,中國就可以更美好;關鍵是改革要實際和可行,要有理想主義激情動力的同時 ,還要有現實利益的考量。他希望中國人在討論改革時要有新的視野:超越目前的 問題和中國的經驗思考選擇。他提出的改革途徑是,由黨內到黨外,由上到下,由 精英到大眾。為保持改革的推進力,他還建議強化人大職權,設立政治特區,和開 放輿論監督。 孟玄先生從中國政治史的治亂循環週期和現代化歷程中普遍存在的發展規律及 中國現有的相應發展階段看,亂是一定會來的,中國人對此應當有心理準備。中國 近代以來每十年一亂,工業化快速發展導致社會政治結構變化是往往伴隨流血衝突 ,這些都提醒我們亂的可能性。我們能爭取的是盡量平和的轉型。轉型肯定是民主 化為目標,但根據中國文化特點,這個轉型最好由政府權威主導完成。也就是說, 只有主動的有秩序的轉型,才能將不穩定的代價降至最低。 胡平先生則質疑人們對穩定的常識解釋是否有誤導,不是所有穩定都是好事, 例如秦始皇和滿洲國的穩定顯然不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穩定的定義也因政體不同 而不同,中國的不穩定事件例如遊行顯然在民主政體中是穩定跡像甚至是促成穩定 的因素。在中國要想有符合正義的穩定,讓人民不僅有經濟幸福還有政治安全和基 本權益的穩定,必須進行政治改革,真正的穩定應當不僅是權勢者或精英有穩定感 ,而且是每個公民都有經濟和政治穩定感才行。他提出,沒有自由民主制度,沒有 民主化,就沒有所有人的安全和穩定。 王紹光教授首先逐一考察中國存在的影響穩定的社會經濟問題及其原因,例如 ,社會提留負擔過重導致的中部農民收入過重,社會保障機制缺位和錯誤的工業化 戰略導致的失業和痛苦,過大的政府權力提供腐敗的機會,以及政府轉移支付不力 導致的分配差距過大。他進而討論一般可以設想的解決方案,然後他審視中國政府 目前表明可能出台的應對措施,由此他得出結論,從中國現有危及穩定的社會經濟 問題以及政府的調控能力和反應看,中國應當可以通過制度創新消化問題。 王丹先生從歷史學角度對實證研究的結果的可靠性表示懷疑,因為為滿足實證 研究的方法需要被簡化的因素太多了,其中某些會在特定條件下成為決定性影響因 素。此外,研究者意圖會影響預設的變量從而影響研究結論;例如中國的庫存指表 示的經濟問題就不在前面專家學者的框架中,但這是評估經濟形勢的重要變量。對 描述滿足的變量,如果不包括對某些重大政治和社會問題的主觀感受,更會帶有片 面性。由此,他認為,僅僅體制內的政策討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中國必須有反對 派才能推動全面進步。 在評估穩定前景時,專家學者特別強調,關於穩定的預期是沒有考慮某些突發 事件,例如關鍵領導人突然死亡、重大突發事件處理失當導致民情洶洶、經濟崩潰 或衰退、台海戰爭和其它對外戰爭。這些因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被證明是經常起 到打斷正常進程和改變發展方向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