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的聲音:《深圳青年報》 ——中國大陸媒體向極權挑戰之三 曹長青 在中國大陸第一個經濟特區、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出版的《深圳青年報》,在 大陸媒體向中共極權主義的輿論一律的群體挑戰中,表現的更加突出。這張由一群 七七、七八級大學畢業生創辦的報紙,從一開始就確定它的編輯方針是:傳播新思 想、新觀念,推動中國的經濟改革和政治制度改革。 報道新事物,傳播新觀念 該報於一九八四年初創辦,逢週二、五出版。從《深圳青年報》上早期發表的消 息報道中,人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張報紙借助深圳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新事 物來渲染、傳播新思想、新觀念的努力。例如該報在八五年初在頭版頭條發表「深 圳青年觀念變化的八大趨勢」一文,集中報道了深圳青年人勇於當「出頭鳥」,敢 為天下先,敢於自我設計,敢於表現自己,毛遂自薦競選當經理廠長,向聽眾喊出 「請投我一票」的新事物。並配發評論說,「和腳手架一起升騰的的不僅是高樓大 廈,還有一種人格力量和新的文明。他們在為做人的尊嚴而鬥爭著、辯護著,力求 獲得存在的最豐富的意義。」在「深圳最怕祥林嫂」的短評中,強調時間就是金錢 ,人們說話要簡潔明瞭,不能再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嘮叨沒完。早在一九八五 年春,該報就連續刊出三篇「人事制度芻議」,提倡「雙向『炒魷魚』」,即打破 中共幾十年不變的僵化的人事制度,允許領導解雇下屬,同時僱員也有權利辭職, 可以這山望那山高,另謀新職,人才橫向流動。這種雙向的關係應像「自由戀愛」 ,應是雙方自願結合的結果。而且呼籲深圳應儲備一支「摩擦性失業隊伍」,改變 低工資、高就業、人人吃大鍋飯的惡性循環。對人員就業、調動進行嚴密管制的人 事制度是中共控制社會的主要方法之一。這種系統地向人事制度挑戰的文章在當時 大陸媒體上還很少見,它迅速被《中國青年報》轉載。 一九八六年夏天,在深圳舉辦的「三點式」泳裝比賽為中共建政以來首次,《深 圳青年報》則給予在頭版重點報道,強調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因為這是大陸官方媒 體第一次公開肯定「三點式」泳裝,英國路透社,香港《明報》、《成報》、《新 報》、《東方日報》等海外傳媒紛紛轉載這篇報道,一時構成新聞焦點。 深圳是改革試點,該報則敏感地捕捉當地政治改革的某些嘗試,深入報道,強烈 渲染。如一九八六年春,蛇口區為促進民主化,舉行全區民眾對區主要領導人的信 任投票。這一舉動在中共統治下是第一次。該報以「如果真心實意搞四化,就會如 饑似渴要民主——蛇口二千人投票目擊記」為題,詳細深入地報道了這一政治改革 。並發表專論「把淡化的政府形象恢復過來」,指出,過去幾十年都是以黨代政, 政府的威信很低,現在應該把黨從政府機構中撤出來,真正實行黨政分開。人民應 有對政府及黨的領導人的選舉權、監督權、罷免權。 隨著大批大學畢業生和青年人湧入深圳這個新興城市,自發組織的青年社團也大 批出現。對自發群眾社團為標誌的民間社會的出現,當局向來是不喜歡的,因為它 顯然對極權社會鐵板一塊的統治有威脅。但《深圳青年報》對此給予大篇幅報道。 如在「深圳沙龍面面觀」中,詳細介紹了各種青年社團的蓬勃發展。在「社團文化 發揮多種多樣功能」中,肯定群眾社團的湧現對活躍人們的思想、交流信息和提高 人民的參政意識的重要意義。該報並為此配發專論「中國人的思想迫切需要橫向雜 交」。當一批青年知識分子自發地組織了專門探討國事的社團「深圳思想俱樂部」 、並聘請了著名敢言作家劉賓雁為顧問時,該報馬上予以報道並給熱情支持。除報 道該社團成立的消息外,還發表了長篇評論「植物人,文盲,功能性文盲」,指出 ,一個社會的僵化,很大程度在於太多的人處於植物人狀態,即只滿足於吃、穿, 沒有豐富的精神世界。而一些所謂知識分子自以為有了某方面的專業知識,但他們 很少獨立思考,缺乏人格力量,缺乏向邪惡和專制抗爭的勇氣和真誠,這樣的人只 是「功能性文盲」,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是社會的良知,具有批判精神和創造力。 在該報的推動下,深圳的民間社團蓬勃發展。 公開報道持不同政見者的活動 一九八六年十月,深圳三十多個社團的負責人聚會召開了深圳青年社團聯席會議 ,成立了全市社團協調委員會,目標是成為監督政府的「壓力團體」。在這種壓力 下,中共深圳市委主管青年工作的常委李海東表態說,今後市委重大決策事先交「 全市青年社團領袖聯席會議」討論,以強化決策科學化和政治民主化。《深圳青年 報》迅速報道了這一消息,並用「青年社團領袖聚會」為題,其中「領袖」二字, 一直是中共最高領導人的專用名詞,該報大膽地將這一名詞從黨的壟斷中解放出來 。 不久,「深圳思想俱樂部」與廣州李正天領導的「中國人本協會」聯合在深圳召 開了大型「國民性改造研討會」。由兩個民間社團公開組織召開關於中國政治改革 和國民性改造的討論會,在當時中國大陸是很少見的。其他地方即使有,也往往規 模很小,官方媒體也不予報道。而且李正天是一九七四年廣州街頭貼出的著名的討 論民主法制的「李一哲」大字報的作者之一,他曾因此被捕入獄。李正天作為著名 的民運活躍分子,關於他的活動,幾乎各官方報紙都不予報道,怕惹政治麻煩。但 《深圳青年報》對這次非官方研討會卻進行了公開報道,並詳細介紹了李正天在深 圳的學術活動和演講內容。 與深圳經濟特區同時興建的深圳大學銳意革新,在一九八六年初在全國大學中率 先取消了班級政治輔導員制度。在大學中於每個班級設置一名專職的政治輔導員, 以控制學生的思想並向學生灌輸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是中共大學政治思想工作體制 的核心。《深圳青年報》以五篇系列通訊連續報道了這一改革。在報道中借用深圳 大學校長的話闡發說,「取消是一種加強」。因當時取消政治輔導員是違反中共教 育委員會的規定的。報紙讚賞深圳大學善於加強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一個班級 設置一個政治輔導員,結果是只有一個人做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而取消之後,等 於是全校的所有教師都來做這一項工作。所以,深圳大學的這一取消是一種加強。 」《深圳青年報》的這篇一萬多字的通訊引起各方注意,幾天後,在北京出版的《 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全文發表了這篇通訊,當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予以摘要播放 ,隨後中共深圳市委機關報《深圳特區報》也在頭版頭條位置全文轉載。 這一大學改革經媒體公開報道後,在全國很多大學引起轟動,那些苦於無法擺脫 政治輔導員體制的大學校長們紛紛到深圳大學來「取經」,安徽省主管教育的副省 長楊紀珂在取經時感歎說,深圳大學帶了個好頭,意義重大。深圳大學的方式很快 被全國其他大專院校效仿,政治輔導員制度被打破。它對學生解除思想束縛、得以 獨立思考社會問題以及後來學生上街遊行和八九學生運動提供了最初的條件。 一九八六年十月,蛇口舉辦全國花展,各省有二十多個市長來到深圳參加花展開 幕式。《深圳青年報》抓住這一機會,採訪了十四個城市的市長,用一個整版的篇 幅報道這些父母官「談改革大趨勢」。例如採訪西藏首府拉薩市長的標題為「拉薩 市長說,警惕︰藏民正把對佛的崇拜轉移到黨的幹部身上」。在採訪承德市長時, 利用當年清王朝滿朝文武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時逃到承德避暑山莊的歷史譏諷今天 社會現實,大標題是「政治腐敗會斷送一切」。同時借用西安市長的話,刊出黑體 標題「黨包管一切的觀念要改變」。 該報還獨家了發表當時中共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對作家劉賓雁寫的有爭議的報告文 學《第二種忠誠》的肯定性評價,其醒目套紅標題為:「一個國家沒有第二種忠誠 就不能興旺,一個政黨聽不得不同意見就不會長久」。該報道援引萬里的話說,中 國這場改革不僅需要雷鋒式的第一種忠誠,更需要陳世忠式的第二種忠誠。」即敢 於冒死向黨中央上書,呼籲政治決策民主化,反對政治盲從。 言論大膽,直接涉入理論禁區 在借助新事物傳播新觀念的同時,《深圳青年報》配發了很多針砭時弊的短評和 突破理論禁區的專論。在「言者無罪還是言者有功」中,提倡打破輿論一律,鼓勵 人們參與政治改革,廣開言路,超越過去「言者無罪」,而是言者有功。在「不要 讓不幹事的成為幹事的評判員」的評論中,抨擊了那些只會指責、不會做事、阻礙 改革的保守派。 中共的政治思想工作力來是對人們的思想進行控制和洗腦,該報卻刊發評論員文 章,題為「關心人就是最大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人是根本,思想工作的核心應 是為人服務。 一九八六年六月底,世界足球杯冠軍賽以阿根廷隊奪魁結束。阿隊主角馬拉多納 的精湛球藝是致勝關鍵。該報據此發表署名評論,題為「中國︰每個領域都呼喚馬 拉多納」,提倡個體意識、個人主義,貶斥中國幾十年推行的集體主義。文章說, 「幾十年來,整個社會的主導現象是,人,被鼓勵去充當『螺絲釘』、『鋪路石』 , 以最不富於責任感和生命熱情的緘默,完成自己『部件』般的一生。人的主觀性 、開拓性和創造性和獨立人格都被抹殺和覆蓋。」實際上,「是在用犧牲以致毀滅 每個人的自由來達到整個社會的發展,用殘酷的減法來獲得乘積,結果是不斷地走 向零。」文章呼籲,「要敢於肯定自身,提高自我價值,敢於向中國幾千年的傳統 價值觀『射門』」 深圳大學對教師整黨學習做了改革,將整黨學習放在了假日和週末,而過去是占 用工作時間,其他非黨教師需要替代黨員的工作。針對這項改革,該報發表了評論 ,題為「黨員不比群眾辛苦,要共產黨員幹什麼?」 對一些被當局視為理論禁區的話題,該報勇於涉入。像文化大革命,當時很少有 文章直接探討。該報卻發表了專論「中國為什麼會有一場文化大革命」,挖掘這場 浩劫背後的社會制度因素。 一九八五年初,該報率先公開在報上批評經毛澤東等中共領袖題詞、官方樹立了 幾十年的青年榜樣雷鋒,文章指出,「沒有妻子,沒有家庭的雷鋒,曾被推崇為一 代人的楷模。今天,時代變了,『螺絲釘』的微觀形象和社會利益為唯一價值標準 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人,還需要有個人的利益,有自己的夢。不能總是按照別人 的眼光來塑造自己,更不能屈從他人的意志扭曲自身。人應該自我設計,自我主宰 。失掉自身意味著人的最大異化。」隨後又在「沒有個人就沒有社會」一文中闡述 說,雷鋒「這一榜樣所代表的象徵性意義主要在於服從和犧牲。一個不能創造和開 拓的人,不可能有人生的思辯和獨立性意識。而社會存在的最合理的意義就在於它 是為了人、為了人的徹底解放。」 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字典中,自由、民主、人的尊嚴等字眼都是諱忌的。但對 於民主、自由,有時還承認可分為無產階級的和資產階級的,而對於人的尊嚴這一 概念卻始終諱莫如深,連無產階級的人的尊嚴這種提法都不予承認。《深圳青年報 》突破這個禁區,於一九八五年秋連續發表三篇文章,論證人的尊嚴的重要性。在 「還我頭來——人的尊嚴探討之一」中,強調人的尊嚴的重要標誌是人要有自己的 思考,不能把腦袋長在別人的頭上。正由於中國人缺乏獨立思考,人云亦云,一哄 而上,才導致反右和文革等悲劇發生。文章結論說,「生活的價值在於一個人的尊 嚴,而非生活中的勝利。」在「難得明白——人的尊嚴探討之二」中,作者一反鄭 板橋的「難得糊塗」的古訓,強調參與和創造,與世有爭,倡導青年人要有一種時 代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之三」中,提倡「創造自己是一種幸福,擺脫使人走向理 性的麻木和機械的服從的『螺絲釘』、『鋪路石』等形象,在自我設計、自己主宰 中發展成為身心健全的人。只有每個人成為健全的人,才可能有健全的社會。」 該報還公開提出「深圳的新聞應該『特』起來」,增加社會新聞和對重大政治、 政策新聞的報道。提倡新聞真實的重要性,認為人民有知情權。 與言論版的大膽風格相對應的,是該報的哲學、文學版也觸及敏感問題。如該報 借紀念馬克思誕辰週年的機會,發表了「異化︰當代的夢魘」,指出馬克思的異化 觀點對當今中國的現實仍有現實意義。社會主義條件下仍存在著嚴重的異化現象。 「即使在深圳特區,馬克思的異化概念也不僅僅是一個理論空殼。私有制的廢除, 不等於消滅了異化勞動和僱傭關係,後者比前者對人性的扭曲更大。」而在稍後發 表的「卡夫卡文學和異化的現實」以及「電影《黑炮事件》的卡夫卡氛圍」等文章 中,直接指出,卡夫卡文學所揭示出的現實的荒誕、非理性和自我存在的無望、痛 苦、孤獨在今天的現實世界還到處存在。因為異化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文章巧妙 地將中國大陸也包括在內,暗示中國的「龐大的官僚權力機構如同一場不發出聲音 、沒有明顯牙齒的地震,人,連同正常的要求都被無聲響地吞 。」 在「中國︰他人即地域嗎?」一文中,作者用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他人 即地獄」的名言來闡述中國大陸人民在中共階級鬥爭的理論下人與人之間的畸形關 系。文章指出,「在一個並不短的歷史時期,我們在全國範圍內曠日持久地鼓勵告 密、揭發、整人、『壞』人,鼓勵並支持聯保監視,互為警察,使卡夫卡的《審判 》成為活生生的現實。民族劣根性和社會體制癌的擴散構成惡性循環,繁衍出中華 民族的精神『土特產』︰人際之間的內耗、內損、內毀。正一和負一的不斷組合, 最後產生的都是零。」「一個健全社會的標誌是淘汰劣者。而我們國家的『逆淘汰 』並不罕見。一九五七年,大批優秀的人竟被『淘汰』到勞改農場去了。」 這樣一些突破一格的理論文章的刊出,引起了各方矚目。一時《深圳青年報》被 稱為最敢言的報紙。而由著名現代派詩人徐敬亞主持的該報副刊,也一反官方陳舊 的歌功頌德的現實主義文學,不斷刊登現代詩和意識流小說,以文學先鋒派的姿態 吸引了各地的文學青年。一九八六年九、十兩月,該報副刊與安徽《詩歌報》聯合 舉辦了「中國詩壇一九八六'現代詩群體大展」,這種現代派詩歌大展在中共建政幾 十年來屬於首創,因現實主義文學模式一直是官方指定的文學形式。該報以兩整版 篇幅連續展出了三輯,發表了一百多首挑戰官方詩歌標準的各種流派的青年詩人的 作品,一時在全國詩歌界引起轟動。隨後,徐敬亞等人又把這些詩作編輯成書,成 為當時大陸較全面的輯錄受官方壓制的地下先鋒派詩歌的專著。 直接挑戰共產主義制度 一九八六年,是中國大陸思想控制相對比較寬鬆的一年,這一年的中共中央宣傳 部長是朱厚澤,他被知識分子譽為是歷任中宣部長中最開明的一位。朱厚澤提出思 想界、文化界要提倡「寬鬆、融洽、和諧」,一反過去的意識形態化的鬥爭論調。 思想界和新聞界在這一政策的保護和默許下,爭相發出獨立的聲音。在這些不同聲 音中,《深圳青年報》的聲音最為大膽。它吸引一些敢言作者將在別處報紙不敢發 表的「出格」文章轉給《深圳青年報》。例如,文藝評論家、後來被中共開除黨籍 的王若望撰寫了「一黨專政只能導致專橫」,該文指出,中國近幾十年的歷史已經 證明,只有一個黨的政治體制,只能導致這個黨的專橫和霸道,因為沒有其他黨的 競爭,人民喪失了選擇權。這種向一黨制挑戰的文章能夠在官方報紙上公開發表, 除了一九五七年反右前「雙百」期間報上有短暫反映外,還是第一次。另一名敢言 的科學家方勵之則發表了題為「政治改革的關鍵是多黨制還是一黨制」的文章,直 接觸及中國政治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最敏感的問題。因為中共「四個堅持」的核 心是黨的領導,即中共一黨執政。將這一問題在報紙上公開討論,在中共官方媒體 上幾乎沒有過。作家張賢亮的「中國共產黨人給資本主義『平反』是中國歷史的大 進步」一文,指出資本主義是中國社會不可超越的階段,「我們要給資本主義『平 反』,要參照現代資本主義的經驗和模式來改造自己國家的社會——政治體制,並 不是我們在歷史上的軟弱,而是表現了我們在理論上和歷史上的革命勇氣。」政治 學學者嚴家其則發表了「體制改革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突破」,提出必須擺脫 中國傳統文化的依靠「清官」、「明君」給人民帶來太平天下的思想,突破「寄希 望於人的道德的完美化」的傳統理論,應該依靠社會制度的改革,靠健全的民主制 度來限制掌權者可能有的「人性惡」,來保證權力屬於人民。 在這些觀點新穎,突破一格的文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著名敢言作家劉賓雁的「 中國一直在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充滿血和淚的大辯論——與深圳青年報記者談中國改 革大趨勢」,劉賓雁尖銳地指出「建國以來,我們為了維護三個概念而付出了很大 代價。第一個是社會主義盡善盡美;第二個是我們的黨光榮偉大正確;第三個是資 本主義一無是處。」為了證明這三個概念正確無誤,人成了工具,整體淹沒了個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們看得很明顯,人就是工具,人就是手段,什麼樣的工具呢 ?生產的工具,階級鬥爭的工具。」他認為中國改革的目的應是真正達到人的解放 ,把人放回應有的地位上。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報紙沒有批評是最大的不真實—— 與深圳青年報編采人員座談」中,他尖銳指出「應不應該要求把報紙辦成像政府的 公報一樣,要求社論像文件一樣,要求記者像宣傳幹事一樣?我們的報紙不因是官 辦、官訂、官看的『辦公室讀物』」「報紙沒有批評是最大的不真實。有多大程度 的公開,就有多大程度的民主。」但現實卻是「越是社會需要的,越是讀者願意看 到的,我們的一些領導就越是反對它在報紙上出現。問題被捂著蓋著壓著,讓它發 炎,最後爆發為潰瘍。」他疾呼「什麼叫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就是能用批判的眼光 對待一切,尤其是其中的記者和作家。」 青年文藝批評家劉曉波被稱為文壇上一匹「黑馬」,他的成名之作「新時期文學 面臨危機」也是經《深圳青年報》刊出。該文是他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的即興講演, 因觀點奇特,文辭尖銳,沒有報刊敢於發表。在該文中,劉曉波對鄧小平時代的所 謂新時期文學作了整體上的否定,認為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過於政治化、社會化、 理性化,群體化,「無個性的深層就是生命力的枯萎、生命力的理性化、教條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反對感性的特徵造成了中國人精神上的陽萎,沒有生命力的活波、 新鮮、直接面對世界的衝動。」「中國人和作家可悲的是長期生活在苦難中,卻缺 乏對苦難的敏感,長期生活在荒誕之中,卻沒有任何荒誕的意識。」「在和傳統文 化對話的時候,就得把這樣一些東西強調到極點︰感性、非理性、本能、欲。」像 這樣一種完全否定現實主義文學,極力提倡西方現代派文學的觀點在官方報紙刊出 是第一次。而且其言辭尖銳,觀點震聾發饋。一時刊載劉曉波文章的這期報紙洛陽 紙貴,全國十幾家報刊爭相轉載。 該報刊載的最為「出格」的理論文章是一位工程師撰寫的「中國的改革需要推倒 新的『三座大山』」。作者認為中共幾十年宣傳它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壓在人們頭 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今天,應該是中國人民起 來推倒壓在頭上的新的三座大山的時候了,這新的三座大山是︰馬列主義、斯大林 主義、毛澤東思想。唯此,中國人民才能有前途,中國才會有希望。 後來有人評議說︰這樣觀點的文章應該出現在台灣出版的報紙上,作者和報紙都 不要命了。這篇大膽的文章發表不久,該報又把議論的鋒芒指向了中共最高領導人 鄧小平。 公開勸鄧小平退休 一九八六年九月,美國記者華萊士在北京訪問了鄧小平,問到鄧的退休問題。鄧 回答說,「我坦率地告訴你,我正說服人們,我明年在黨的十三大時就退下來。到 現在為止,我遇到的都是一片反對聲。」該訪問記被《人民日報》發表。南方的《 羊城晚報》在轉發這篇報道時,還配發了該報總編輯許實以「微因」為筆名撰寫的 短評「鄧小平,你再留一下了!」該短評認為鄧小平雖年事已高,但有著超人的智 慧和領導能力,應繼續領導中國人民。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一位青年幹部不同意微 因的觀點,寫了一篇「我贊成小平退休——與微因同志商榷」投寄了《深圳青年報 》,該報十月二十一日將其在頭版頭條刊出。該文認為,對於這種全國人民一致反 對鄧小平退休,「是不是要警惕再一次陷入從崇敬到崇拜的悲劇性輪迴?為什麼不 能把小平同志的退休當做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層體制改革的開端和契機呢?!」該文 認為,既然說鄧小平有著超人的智慧,那麼他提出自己想退休這一想法也是他的智 慧的一部分,為什麼人們不尊重鄧小平這一智慧而要「一片反對聲」呢?作者提出 ,「問題的關鍵完全不在於小平同志是否還有體力精力擔任領導工作。問題的關鍵 是在於我們急需創造一種體制,使黨的事業、使國家民族的興衰不必取決於個別領 導者的去留。它可以剝奪某些人反對取消終身制的借口,加快政治體制改革。」 這篇文章發表後,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被稱為「爆炸性新聞」,因為中 共建政後還沒有人敢於公開在報紙發表文章談論最高領導人的退休問題。它成為當 天中共市委大院和很多機關、公司人們議論的中心話題,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公民有 這種議政、議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權利。同時為作者的勇氣叫好。一位讀者特意到報 社買了五十份這期報紙,寄給她在外地的朋友等,讓他們一賭為「驚」。當天上午 ,該報在市內各零售處的報紙都被一搶而光。而在武漢大學等校園,學生把這期報 紙張貼到校園引人注目處。 十月二十八日,該報針對這些反應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了專題報道「本報『我贊 成小平同志退休』一文引起強烈反響」,並配發了評論,題為「人民有議論領袖的 權利」,評論提出,既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說自己是人民的公僕,說人民是這個 國家的主人。那麼,主人議論一下公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如果連議論都不可以 ,還談什麼監督?還談什麼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深圳青年報》的一系列大膽文章以勸鄧小平退休和發表評論「人民有議論領袖 的權利」達到高潮。但是,即使在當時中國大陸較為寬鬆的政治氣氛中,主人議論 「公僕」還是會有嚴重政治麻煩的。據當時參加中共政治體制改革小組會議的中共 總書記趙紫陽的智囊人物之一嚴家其回憶,「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在中南海召開例 行的政治體制改革小組會議。胡啟立、田紀雲、薄一波、彭沖等早到了幾分鐘,主 持會議的趙紫陽還沒有來。當時彭沖不經意地談到,《深圳青年報》刊文要鄧小平 退休。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時,薄一波突然翻下臉來,厲聲說,這是非常嚴重 的問題,一定要嚴加追查。薄一波側過身對胡啟立生硬地說,『你們希望我們這些 老頭子早點死吧!』我當時十分吃驚,沒有想到薄一波會這樣對人說話。胡啟立畢 恭畢敬地對薄一波說,『我們希望薄老、小平健康長壽,長期為黨和人民工作。』 薄一波在發火時,趙紫陽進了會議室。隨後薄一波和趙紫陽對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周 傑說,你去查一下,把這件事處理一下,一定要嚴肅處理。事後的情況震動了全國 新聞界,《深圳青年報》為言論自由付出了沉重代價。」這一代價是該報總編輯劉 紅軍、副總編輯曹長青以及理論版責任編輯張敏毅三人於一九八七年一月被同時停 職檢查,中共中央宣傳部派人下來組織了「工作組」接管了報社。當時正值中共發 動「反對資產階級精神自由化」運動,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被迫辭職,三名敢言的知 識分子方勵之、劉賓雁、王若望被開除了中共黨籍。「工作組」進駐不久宣佈《深 圳青年報》停刊整頓,最後查封了這家報紙。幾十名編輯記者遭遣散,各謀出路。 該報總編輯和副總編輯被停職檢查六個月後,分別分配到貿易和電子公司,不准他 們再回到新聞界。僅僅出版三年,發行量已達十六萬份的大陸最敢言報紙就這樣被 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