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傷自殘卻不死的神話嗎 (遼寧) 田曉明 共產黨掌控著一部宣傳機器,這就使它能夠根據形勢的需要製造出為形勢所需 要的宣傳品。這部機器的絕妙之處在於它能化黑為白。我多年以前看過這樣一幅漫 畫,一個人在一場事故中受了傷,他的血落在一個扇子面上,一個畫家在這灘血的 旁邊畫了幾個綠葉,扇子上就出現了一朵花。共產黨的宣傳機器在很多時候做的就 是那個畫家所做的事。 共產黨的一次過失造成了一場災難之後,它的宣傳機器不認真地反思、批判那 個過失,卻不遺餘力地講述自己如何走出困境的過程,這場宣傳的落腳點被他們選 在這裡:我們是偉大的,所以我們能克服困難,克服困難之後,我們的前途會更加 光明。從一九五七年的反右到現在的防治非典性肺炎。中共經歷過許多那樣的事情 ,它的宣傳機器總能把一場災難轉化成一劑延年益壽的補藥。許多人迷迷糊糊地相 信了這種宣傳。 一個稍微有一點理性的人都能看到其中的破綻。一個人能改正錯誤固然可喜, 但不犯錯誤不是更好嗎?一個人不可能總是遇到機會,關鍵時刻犯了錯誤失去幾次 機會,其前途就會被自己葬送。種種跡象表明,共產黨並沒意識到那種宣傳的害處 ,現在應該清楚地告訴它,以前它沒被災難搞垮是因為災難的破壞力還不夠。 一九五七年反右是中共製造的第一個災難,它是由一小部分知識分子的意識形 態和主流意識形態不和造成的。右派們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大壓力下,很難堅持自 己的主張,另外這場災難並沒波及到物質層面,所以它對統治力量的影響是很小的 。 在一九六零年代的前三年裡,由於糧食短缺,數千萬中國人死於饑荒。這是一 次波及到物質層面的災難,但此時的主流意識形態在人們心中的根基還沒動搖,所 以中共又度過了這場災難。 中國的國民經濟有所恢復之後,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這場嚴重的意識形態分歧。 在中國,政治運動總能影響到物質生產,可是在文革的中期卻出現了「抓革命、促 生產」的口號。文革後期,鄧小平又將物質生產當成一件很緊要的事情來做,以致 於丟掉了官職。文革初期,意識形態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中共高層,下層民眾對主流 意識形態還是比較認同的,只是到了文革後期,民眾中才出現了分歧,主流意識形 態對青年人的吸引力降低了。 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是由意識形態分歧引起的。這時國家的物質儲備是中華人 民共和國歷史上最多的。 這時我們已經看到,歷次重大災難不是出現在意識形態層面,就是出現在物質 層面,而且多數是出現在意識形態層面。沒有一次災難是同時出現在物質和意識形 態兩個層面,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的影響也是逐漸減弱的。 一個政權需要來自意識形態的支持,也需要來自物質力量的支持。在漢民族這 個重物質、輕意識的時空存在中,物質力量對政權的支持也許會更大一些。林彪說 的老百姓只知道柴米油鹽的結論和鄧小平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都是一種讀透 了國民性之後的見解。中國的物質層面不出問題,意識形態層面也說得過去,這個 社會就不會發生大的變化。這時那部宣傳機器就可以盡其所能地將每一次災難轉化 成一劑延年益壽的補藥。 粗略地說,人類歷史上有兩種經濟制度:公有制和私有制,還有兩種政治制度 :集權制和民主制。統治者可以據此製造出多種制度組合。近代以來,中國的精英 階層經過一番所謂的探索之後又回到了他們的出發地,他們又拾起私有集權這個被 歷史證明為無效的制度組合。這套制度組合的彆扭之處在於集權統治能高效地收集 起國家的大部分財富,卻又低效地運用這些財富,它還不反對私人積聚財富。國家 與權勢者之間存在著規則之外的財富通道,權勢者總能從那個通道中取得大量的財 富。私有--集權制社會在物質層面上不出問題是很難的。 這樣的問題正出現在中國,一方面官員的腐敗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另一方 面社會保障體系缺乏資金、公共衛生體系缺乏資金、公共教育體系也缺乏資金。社 會保障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關係到一些人的基本生存狀態,教育關係到社會的未來 發展,一個國家既照顧不到現在,又管不了未來,可見它的生產和分配出現了問題 。 一九八九年之後,主流意識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法輪功為代表的一大批 氣功流派的興起、家庭教會的活動以及自由主義的傳播,使得主流意識形態的存在 空間受到了壓縮。共產黨政權為了發展經濟,鼓勵資本增殖,這又引起了黨內不同 觀點的爭論。 至此,意識形態層面的危機和物質層面危機同時出現了,非典性肺炎的蔓延則 加劇了業已出現的危機。非典性肺炎爆發之後,共產黨沿用了過去處理此類事件的 做法,只是在外國政府對中國的非典性肺炎疫情蔓延到外國表示不滿之後,中國政 府才略微改變了傳統的行為方式;這之後,共產黨在防治非典性肺炎時的組織方式 、宣傳方式又回復到過去的模式。我們所處的情景已徹底改變了,可是共產黨的行 為方式還沒變,這種以不變應萬變將會使當代人付出慘重的代價。 力學常識告訴我們,一個物體在慣性狀態下繼續運動是因為它沒受到阻力,當 今共產黨就像這樣一個慣性中的運動物體,負責任的中國人應對它施加一種作用, 使它發生一種合理的變化。□ 鳴謝啟事 北京之春的編輯顧問, 前香港文匯報總編輯金堯如老先生,對本刊一向愛護支 持,除了對本刊的編務給以指導和關懷外, 最近又捐助了200美元, 以緩解本刊燃 眉之急,在此特向金堯如老先生致以謝意。 本刊還收到紐約的Jennifer Wang 捐助$100美元,Likang Guo $100美元,Joh n B Zhang 10 美元, 康州官平非醫師$200美元,加州朱無名1,000美元,英國鄭 意騰$100美元,麻州Yao Qing Huang $200美元, 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 本刊還要特別感謝德國柏林的陳三幼女士,她犧牲了業餘休息時間幫助本 刊打字,成了我們不可多得又不可缺少的義務工作者。 北京之春編輯部 2003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