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世紀革命的歷史經驗為什麼爆發革命 北京小左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面臨「兩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外來壓力之下、雖然沒有能完全 現代化,但確實有了根本的變化。結果就是二十世紀的三次「不成功」的革命--1911年的 辛亥革命、二十年代中的國民革命和四十年代末的土地革命。這三次革命在中國歷史進程中 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是進步的或是阻礙進步的?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價值問題,歷史 無法重複,所以很難有客觀的答案。我們所能做到的,只是揭示出這些政治活動的內在邏輯 --「為什麼革命不以『大人物』的意志為轉移地發生了?」 「這三次革命對未來的影響是怎樣的?」 辛亥革命是失敗的革命嗎?清末甲午之敗,孫中山等少數南方士民對滿清帝國失去信心,於 是成立「興中會」、鼓吹排滿革命。「百日維新」失敗和「庚子拳亂」,使大多數士民階級 和一般略有頭腦的滿漢官僚都對滿清失去信心,於是革命之說大興。滿清帝國的垮台指日可 待、只需要 「最後一擊」而已。革命黨人始以暗殺和軍事暴動,最終與北洋軍閥袁世凱達成妥協,推倒 滿清帝國,建立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對中國廣大農村和內地影響不大。其成果也被軍閥所篡 奪,共和制度完全成軍閥的擺設、毫無作用。以上種種,致使後人多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場「 失敗」的革命--其功勞最多也不過是表面上的推翻帝制、創建共和。這種看法最淺薄、無 歷史感,不同時代的人們面臨了不同的歷史任務,後人往往「事後諸葛亮」、把前人做事看 得太容易。新制度固然不完善、卻為傳播新的意識形態提供了 「合法性」。「自由思想」被強制地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從此在開化較早的沿海地區, 人們一般不會因為有異端思想而面臨社會和國家的直接暴力迫害;而在較封閉的內陸,雖然 社會上以思想定罪的事還經常發生,但這種做法也不被認為是正當了。這才是辛亥革命所引 發的最深刻的社會變化。正因為如此,陳獨秀,這個在清末就特別重視 「開啟民智」的思想家和政治革命家才有了用武之地;陳獨秀、胡適們領導的現代化啟蒙運 動--新文化運動才能展開。 新文化運動有兩條平行線。左翼以出身於《甲寅週刊》的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他們熱衷 於介紹政治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重在鼓吹「民主」--這「民主」還不是一人一票的政 治選舉,而是「平民參政」、「主權在民」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於是學運、工運、 農運等各種直接的國民運動開展起來,最初還只是文化活動、之後是經濟活動、最終發展為 政治活動。例如北大學生在「五·四」運動發生前已經組織了「平民演講團」,走出校們。 「五·四」後,陳、李影響下的學生們更直接走入工業區,首先是鐵路、煤礦,建立工人俱 樂部教工人讀書識字,之後組織工會和罷工,爭取提高工資、減少工時和不得隨意開除工人 等經濟權利,最後成為大革命時期中共和國民黨的主要力量。 胡適、魯迅、周作人為首的新文化右翼,則發起思想革命,專在批評傳統文化和介紹科學。 胡適的兩大貢獻,一是提出「科學方法」;二是開展「整理國故運動」--這是具體的應有 「科學方法」重新評價中國歷史事件和傳統價值觀。紹興周氏兄弟儘管也介紹新思想,其最 大貢獻在於批判舊社會。新文化右翼的成就,破壞大於建設--人們生活在舊的社會中,自 然容易感受到舊社會的害處;不生活在新社會中,當然也不易知道新生活的好處。所以魯迅 、梁啟超這樣的一流思想家都老實承認,自己也不知路在何方!還要等著大家共同探索。由 於新文化運動左右兩翼「喚起民眾」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二十年代中期「國民革命」的興起 。北伐戰爭是其最後結果。除了少數戰役之外,這場以武力消滅軍閥、統一中國為目標的革 命並不血腥。革命軍從廣東出發時僅一萬多人,卻以少勝多,橫掃北洋軍閥上百萬軍隊,一 方「勢如破竹」;另一方則「兵敗如山倒」。這時中國形勢極好、卻為兩個衝突破壞。 大好形勢是怎樣被破壞的? 第一是蘇聯干預,引起民族主義反彈。蘇聯支持孫中山的國民黨改革和聯共,但俄共借共產 國際之名、以「老子黨」的身份「指導」中國事務,先造成國民黨右派的民族主義者和自由 主義者離心,他們反對孫中山派的「聯俄」政策和武力討伐軍閥以統一中國的政策;之後又 形成蔣介石為首的「新軍閥」以軍領政的局面。 第二是農民運動、即所謂的「痞子運動」。其主力為農村流氓無產者。其殘暴本性在「鬥爭 」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一家人也自相殘殺。原本是革命力量主要來源之一的南方農村上 層社會不再支持革命。於是左翼革命陣營分裂,最左派的中共上山和農村暴民合流,成為以 少數知識分子為領袖、以農村流氓無產者為主體、以暴力剝奪農村中上層社會財產為生存手 段的政治軍事集團。中右的國民黨人進一步右轉,以求農村地主、富裕農民的支持,「耕者 有其田」的土地改革無法實現。國、共兩黨對立衝突使國民黨不能不依賴職業軍人。軍人干 政,則以自由的文人政治統一中國的「國民革命」目標就不能徹底實現。其後日本入侵打斷 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對中國未來影響極大。要而言之,一是具有農村流氓無產者意識的中共 死而復活;二是戰爭導致行政官僚系統和軍政系統權力大增,國家機構嚴重腐朽;三是東南 沿海地區的現代經濟被完全破壞,獨立的新興社會力量也因此喪失了獨立性、不得不依附於 國、共兩黨。「抗日戰爭」消平了地方勢力、中國有了統一的形勢,但國民黨也失去了統治 能力,於是中共在國民黨力量薄弱的北方乘機而起、又成席捲之勢。中共成功的內因:一則 其列寧主義政黨的組織嚴密、有力;二則借助「階級分析」方法瞭解中國農村;以徹底的土 地改革抓住農村多數下層貧民。二者結合遂成無堅不摧的組織力量。中共統一建國後,中國 又出現了走向現代化的局面。中共的較低綱領、即所謂的「新民主主義」,和國民黨的綱領 本無什麼差別。但這一過程又被代表農村流氓無產者的中共第一號領袖毛澤東打斷,毛氏全 面集體化的所謂「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國家軍隊化、政府官僚化,其基礎是農、工農奴化 。於是自相矛盾的一幕滑稽戲在毛氏身上上演--一方面毛為了反官僚主義政治,不惜和「 官僚化」了的老戰友們徹底決裂、搞「文革」天下大亂,「鬥爭」可謂不死不休。但另一方 面,這官僚政治又正是毛氏所創立和所依賴的--皇上要統治社會,就必須借助官僚,所以 「文革」鬥來鬥去、最後還要依靠周恩來的官僚系統給他擦屁股。相反、國民黨潰退台灣後 ,與當地地主沒有淵源,實行和平贖買土地改革,造成穩定的社會基礎。加上地小勢微,專 制者無法形成絕對專制、多極社會一直存在,且儘管是假民主,但終究有形式上的政治民主 ,這為最終走向現代民主社會打下基礎。 如果以是否實現了其最終目標、即國家現代化而言,中國二十世紀的三次革命--辛亥革命 、國民革命和土地革命不但失敗、而且都因分裂而失敗。因為那時的中國沒有內在的革命要 求,沒有自由的中等勞動階級做革命的主力。不同的社會集團因為都受到外界的壓力,所以 能團結一致、參加革命。而一但得勝、彼此分歧就冒出來,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建立新制度, 而又都只會以舊的方式即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於是社會分裂就不可避免了。例如,中共 建國後的最初十年,毛氏為代表的農村流氓無產者就通過「思想改造」、 「三反」、「五反」、「反右」和「反右傾」等一系列運動大整特整自己過去的黨內和黨外 同盟軍--城市的自由知識分子階層和其它的中、上階層。這種混亂也許是一切後進國家制 度轉變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和不得不支付的代價。而社會中的先進力量所能做到的,也只是盡 量減小這種社會轉型的代價而已。其根本方法有二,一是宣傳、以使盡可能多的社會大眾參 與到現代制度建設中來,二是新制度的建立要盡可能地徹底,以消滅舊勢力復辟的土壤。總 結這三次革命的經驗,如中國這樣專制主義根深蒂固的國家,必須徹底推倒舊專制極權,才 能為現代化開闢道路。新制度固然不可能完美,但新制度只要能做到:政府文官化;革命派 內部鬥爭非暴力化;農村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並承認自由、民主的現代價值觀,現代化 的啟蒙才有可能在漸進的改良道路上自然完成,並最終完成向現代民主社會的和平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