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親睹 陳破空 一部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在海內外激起軒然大波。今年四月,該劇首映之初,筆者僅 憑其內容介紹,寫下一篇評論(《從央視為李鴻章「平反」說起》),認為該劇有為當今權貴 背書之嫌:以李鴻章的「賣國」合法,喻江澤民的「賣國」合法,顯示江澤民正為其身後事 做鋪墊。但幾個月後,當筆者從頭至尾看完這部電視劇,頓時覺得當時的評論太過匆匆,結 論太過草率。 之所以引起議論紛紛,在於該劇「大膽」修改了近代歷史上的人物定位。這部長達59集的大 型電視巨作,涉及幾乎所有的近代重要歷史人物。劇中對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和孫中山 等關鍵人物,都有全新的造型。 針對這部電視巨作,海內外的主要看法無外乎兩類:其一,重塑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等歷 史「反角」,是為他們翻案,貶低了民主先賢孫中山,為今日當權者的「穩定」論尋找依據 和說詞;其二,力贊孫中山等共和元勳,謳歌憲政與民主,諷古喻今,影射和抨擊了當代的 專制與獨裁。 其實,以筆者觀之,無所謂褒,無所謂貶。客觀主義,才是該劇奉行的原則。將史實與場景 客觀地呈現於你面前,由你自己,帶著你的智慧,去鑒別,去評判,其中的是非曲折,其中 的謬誤真理。畢竟,現實是複雜的,不論好人還是壞人,都不會在額頭上刻下好或壞的標籤 。那些臉譜化的所謂歷史劇(如《雍正王朝》),可以休矣! 《走向共和》,曾由中央電視台於4月12日(薩斯爆發高峰期)在「弘揚主旋律」的黃金時段 隆重推出。不知何故,後期加速播映,每晚連播兩到三集,以至於不到一個月,全劇即播映 完畢。 當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部巨片的深刻寓意之後,突然傳來北京全面禁播該劇的消息。毫無疑 問,這一封殺令直接來自於保守派的總代表江澤民。一些戴著官帽的御用文人隨後彈跳起來 ,對電視劇指手畫腳,大喊「偏離了正確方向」,「荒唐」。顯然,《走向共和》觸到了某 些人的痛腳。但有趣的是,就在官方媒體刊載的各種評論中,無知是自相矛盾還是有心之失 ,竟也出現了「決不能把『朝廷』同『國家』混同起來,『國家』和『朝廷』有一致的一面 ,又有根本的區別」等語,莫非是說:「決不能把執政黨同國家混同起來,執政黨和國家有 根本的區別」? 另一段御用評語:「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主角,對中國現代化的最初起步作出過自己的貢獻 。而在對待帝國主義侵略的問題上,他始終堅守『力保和局』,奉行『外須和戎』。李鴻章 的貪婪聚斂是有名的,當時甚至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在『自強』旗號下一手訓練起來的 、用洋槍洋炮武裝的淮軍,腐敗不堪,只能用於對內鎮壓,在對付日本侵略時幾乎一觸即潰 …… 」 以這段評語,分別對應的,莫非是:李鴻章的「力保和局」,與江澤民的「韜光養晦」、「 保證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李鴻章等大清官吏的聚斂,與江澤民等中共官僚的貪婪;(洋 槍洋炮武裝的)淮軍的腐敗、對內鎮壓和對外無力,與(俄制武器裝備的)解放軍的腐敗(走私 經商)、對內鎮壓(血洗請願學生)和對外軟弱(放棄釣魚島、南沙等主權捍衛)......看來, 「把話說過了頭」的御用文人們,也堵死了以《走向共和》為當今當權者圓場、找台階下的 通道。 其實,大凡對中國歷史有一點概念的人,都非常清楚:晚清與後共,這兩個相距百年的專制 王朝,從本質到形式,都有驚人的相似。 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常識。 在經濟上,閉關自守達二百多年的滿清專制王朝,正受到當時境外海上貿易(全球通商)的 衝擊;而上世紀末,閉關鎖國達三十年的共產黨獨裁政權,也同樣面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和 一體化浪潮的挑戰。在政治上,滿清面對的是國內外共和變革的壓力;共產黨則受制於海內 外民主改革的呼聲。其間的許多口號、事件、與人物,甚至完全可以劃上等號: 晚清主導的「洋務運動」,等於後共實施的「改革開放」; 晚清國策「祖宗之法不可變」,等於後共立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或「穩定壓倒一切」; 晚清主張「富國強兵」和「船堅炮利」,等於後共口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軍事現 代化」; 晚清所謂「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等於後共所謂「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外交上,晚清有「外須和戎」,故簽《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後共有「韜光養晦」, 故簽《中俄邊界條約》、擱置釣魚台和南沙群島等爭端; 晚清首創「十里洋場」上海,後共炮製「經濟特區」深圳; 晚清聲稱「千年未有之變局」,後共吹噓「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事業」; 失敗的「八九民運」,等於流產的「戊戌變法」; 太上皇鄧小平,就是當代「老佛爺」慈禧; 被軟禁的趙紫陽,豈不是被軟禁的光緒皇帝? 忙於媾和的李鴻章,就是到處「消氣」的江澤民或者朱熔基; 如今的「太子黨」,正是當年的「八旗子弟」 更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們不願意承認當初滿人入關後,華夏實際上已經亡國喪國, 至少要承認,滿清是一個外來政權;嚴格地說,共產黨也是一個外來政權,一個由德國人和 俄國人混血的怪胎。連毛澤東都承認,他死後,是要去見馬克思,而不是孔夫子。 眼下,在中國御用知識界(甚至對立陣營),流傳一種說法:如果不是孫中山鬧革命,滿清通 過「洋務運動」,將緩慢走向「君主立憲」,進而實現中國不流血的變革,早已迎來共和與 民主。此論意在責備孫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亂了中國」。同時暗示,任由共產黨統治下 去,只要經濟發達了,民主自然而來。此論不管是出於理想主義還是一廂情願,也算是「一 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產生,每每源於舊勢力的頑固。當權者如果不主動加快變革步伐 ,革命必然重演,付出的代價,不僅是舊勢力的覆亡,也將是整個社會裂變動盪的成本。 該電視劇展現了大量警鐘與寓言式的歷史畫卷。譬如:劇中用相當篇幅,展示了百年前中日 兩國之間的競爭和對比(這一競爭和對比迄今仍在進行)。當時,中國海軍(北洋水師)號稱亞 洲第一、世界第四,結果,卻在與相對弱小的日本海軍決戰中,全軍覆沒。船堅炮利(硬件) 何益?只要制度與人心(軟件)未變,表面上的富強儼然貧弱的面具。海軍走私,假彈演習, 與當今解放軍情形何其相類? 不應該僅僅是富強,富強未必救中國。這是歷史一再留給中國人的警訓。畢竟,歷史上,從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到「康干之治」,中國的富強不止一次;今天的所謂「繁榮 」,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今天的所謂」繁榮」程度,更遠非「空前絕後」。 富強,為救國的必要條件,卻絕非充分條件。 又臂如:在當代國內的歷史教科書中,把近代外國照會,一律斥為「強權」、「勒索」。可 電視劇中,只要仔細傾聽那些「西方列強」的照會內容,卻得出不同的結論:許多照會有利 於中國。諸如:針對義和團,「西方列強」一再以照會奉勸清政府,制止義和團殺害傳教士 ,停止圍攻外國駐華使領館,但清政府置若罔聞,企圖利用義和團的「極端民族主義」,來 對抗外國,鞏固政權,結果,八國聯軍齊發,大清落敗,割地賠款;針對戊戌事變,「西方 列強」照會:要求解除對光緒皇帝的軟禁,與中國外交,只認光緒,不認慈禧。實際上就是 ,鼓勵中國的改革(戊戌變法),推崇改革派(光緒),排斥保守派(慈禧);針對袁世凱稱帝, 「西方列強」照會:要求袁世凱立即取消帝制,不承認復辟後的「洪憲」政權。實際上就是 ,反對中國倒退,鼓勵中國走向文明與進步。 所有這些照會,動機何在?害怕中國強大嗎?希望中國動亂嗎?聽任中國野蠻嗎?恰恰相反 ,「西方列強」一次又一次地發出信息:希望中國安定,希望中國進步,希望中國跨入世界 主流文明的行列。百年後的今天,何嘗又不是如此? 如果早一些,更早一些,國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國可以少走多少彎路?須知 道,日本,正是在虛心聽取了西方的忠告之後,最終成為與西方並駕齊驅的一員。從1898年 「戊戌變法」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一百零五年;從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中國已經被耽 誤了92年;從1919年「五四運動」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84年厖如此一再耽誤,錯過了多 少「東方快車」?怎能不一再落後? 毫無疑問,《走向共和》,充滿了對真民主真共和的由衷渴望,同時提醒未來民主中國誕生 之初,可能經受的「亂局」與陣痛,彼時,國人的理解與耐心尤其重要。但不管怎樣,民主 與共和,是人類的必然方向,是中國走向真正富強、和諧、清明、長治久安之不可替代的良 方。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該劇確為宣揚民主與自由的活教材,絕佳教材! 當然,該劇並非全無缺陷,最大的敗筆,是關於楊度。這個歷史上有名的「變色龍」,居然 被塑造成了一個「堅持原則」的「正人君子」。其八面玲瓏的本色,居然被塗改成「大義凜 然」。正是這個楊度,組成「六君子」「籌安會」,與袁家長子袁克定合流,不惜以假簽名 假報紙,蒙騙並勸進猶豫不決的袁世凱稱帝,既害死了袁氏,也葬送了共和國。史上,臨終 的袁世凱曾痛苦地大叫:「楊度楊度,誤我誤我!」 也正是這個楊度,最後又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黑轉紅。此君在這部電視劇 中坐享「重大包庇」,可能因為該劇編導多具湖南背景,而楊度是湖南人士;或者,顧忌其 共產黨身份。 然而,瑕不掩瑜。《走向共和》,這部逼真而恢宏的巨作,成為中國熒屏上的一道異彩,一 座豐碑,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觀看,尤其值得當今執政黨和反對派陣營的所有成員親睹。 以鑒照,以沉思,以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