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農村改革高潮的前奏──評湖北監利教改 梁京 據大陸一些報紙最近報導,湖北省監利縣出了一件大事:政府把全縣幾百所公立學校的產權 出讓給私人,取消了所有教師的公職身份,同時,把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補貼,以教育卡的方 式,直接發給了學生。 對於這樣一個驚天動地的改革,當事的地方官員並不願意宣傳。這是因為,他們深知正在進 行的改革,觸動了大陸的根本體制,非常敏感。這和當年最先搞包產到戶的地方十分相似。 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如今的大陸媒體,凡能吸引讀者的新聞,絕不會放過。於是大小報 紙,紛紛派記者前往採訪。 從報導看,監利教改的主要背景是財政危機。對大陸農村財政危機的嚴重性,我雖然早就知 情,但監利縣基礎教育支出對當地財政拖累之大,仍感到吃驚。據《新京報》記者採訪當地 官員透露,2003年,監利可支配財政收入將近兩億元人民幣,但用於基礎教育的財政撥款, 就達到一億一千多萬元,超過了縣政府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即便如此,學校經費每年仍有三 千多萬元的缺口。全縣中小學負債纍纍,總負債已經超過人民幣一億元。更嚴重的問題是, 大批的教育支出,並沒有實現達到標準的教育,而是支付了許多並不稱職的教師和多餘行政 人員的工資。 監利縣基礎教育的這種困境,在大陸內地非常普遍。這實際上是當年朱鎔基弊政的結果。朱 鎔基當權時,一方面大搞財稅收入集中,同時又下放大量事權,把農村基層政權逼上了絕路 。內地許多農村地區的財政收入,原本無力承擔義務教育的重負,但完全不懂農村問題的朱 鎔基,看到一些地方拖欠民辦教師的工資,就下令將所有農村教師,一律轉入公職,由縣政 府統一發放工資。這樣一來,大批不夠教師資格的人,憑借關係混入了教師隊伍,使本來就 入不敷出的農村基礎教育,雪上加霜。 農村教育負債纍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義務教育的各種硬件標準,超出了許多地區 農民的承受能力。朱鎔基沒有本事從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財政收入,又要內地政府堅持執行 不切實際的義務教育法,其結果,是義務教育成為搾取內地農民血汗的借口和工具,完全失 去了現代教育制度應有的公平精神。 從報紙透露監利縣的情況看,大陸內地農村的教育,不僅在財政上已經完全破產,而且在教 育業務和道德上也已經完全破產。條件較好的地方,教師嚴重超編,一百個崗位竟然有兩百 個教師拿工資,而條件不好的地方,教師則嚴重不足。監利縣村辦小學教師缺編高達一千五 百多人。學校腐敗叢生,經費虛耗驚人。三年前監利縣曾有一位商人,看到公立學校浪費嚴 重,主動承包過一個村辦小學,不僅改善了教學,還節約了經費,第一年就贏利一萬元。這 個事實說明,大陸農村的基礎教育體系已經糟到什麼地步。 儘管如此,此次監利教改,卻並非緣自當地政府擺脫財政困境的衝動。有報紙透露,湖北省 當局事實上直接介入了監利縣的教改。這個事實,意義十分重大。因為如果監利教改不是局 部的自發性行動,而是高層的意圖,就有可能意味著,大陸新一輪改革的高潮,即將到來。 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預感,首先是因為這次改革的方案,不僅非常激進,而且切中要害。大 陸農村的基礎教育危機,與農村財政危機關係最直接,而農村的財政危機,又是整個大陸農 村體制危機的焦點。選擇湖北監利縣作試點,也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因為在李昌平大聲疾呼 ,為農民請命之後,監利縣已成為象徵大陸農村危機的一個政治符號。最重要的是,這次監 利教改的方向非常正確。如果取得成功,將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它對中國大陸未來的影響 ,有可能超過二十年前的包產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