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 女 林 昭 ——兼談電視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 張 敏 4月22日,林昭骨灰安葬儀式在蘇州靈巖舉行。今年4月29日是「文革」中被當局槍殺的原北 京大學女生林昭遇難36週年紀念日。與此同時,一部電視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在中國 以非公開放映方式在關注者之間傳看。 林昭,原名彭令昭,1932年生於蘇州,1949年就讀於蘇南新聞專科學校,以後曾在《常州民 報》工作。1954年,她以江蘇省最高分數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1957年,共產黨把 55萬以上響應共產黨號召給黨提意見的人打成「右派」,林昭因為替被打成「右派」同學鳴 不平,也被打成「右派」。 她被打成「右派」後曾向有關方面申請與另一位「右派」結婚,但得不到批准。以後,林昭 幾度入獄,一直未能結婚。1960年,林昭因反革命罪名在蘇州被捕,她的父親彭國彥連說: 「我們家完了」,不久自殺身亡。1968年4月29日,林昭接到由20年有期徒刑改為死刑的判 決書,她當即刺破自己的血管,用鮮血書寫了「歷史將宣告我無罪」。當天,她被秘密處決 ,終年35歲。當局派人到林昭家中,索要5分錢子彈費。林昭遇難後,她的母親許憲民在「 文革」中繼續遭受迫害,精神失常,1975年於上海自盡(另一說是流落街頭受傷而死)。一 年後,隨著毛澤東的逝世,「文革」結束,後來,55萬「右派」獲得「改正」。1980年,上 海市高級法院宣佈為林昭平反。    4月22日,林昭親友和同學在蘇州郊外舉行林昭骨灰安葬儀式。當天,我通過電話採訪了一 位參加安葬儀式的林昭在北京大學時的同學。(以下簡稱「同學」)    同學:這個墓地在蘇州靈巖山南麓,安息公墓老區最高一層左端。    記者:能否請您講講骨灰安葬儀式的情況?    同學:儀式由林昭舅舅和林昭妹妹主持,是一個民間代活動,大概到了共56人,也沒有想驚 動任何人。林昭舅舅許覺民先生主祭,宣讀祭文。    祭文:林昭,今天是我們將你的骨灰下葬的一天。你離別人世已經有36年了,經悠悠歲月才 找到你的骨灰。骨灰盒中還有你母親保留下你的一縷頭髮,一塊你隨身用的絲巾,現在隨著 你的英魂一起下葬了。林昭,你被迫害的痛苦,如此的深重呵!    現在,聚集在你墓前的,有你在新專的同學、北京大學的同學和你的親友們。我們都懷著極 其沉痛的敬仰的心情向你祭奠。蒼天茫茫,痛心如割,林昭,你安靜地長眠吧!你走過的那 個世紀是個悲慘的世紀。在那些黑暗的年代,不少先驅者為了追求真理奮鬥不息,不惜犧牲 自己的生命,你就是其中的一個。你的生命之被摧殘分外地慘烈,我們完全理解和敬佩你視 死如歸的精神。你的不屈,你在監獄和就義前的英勇姿態,你追求真理的鍥而不捨的意志, 永遠教育著我們,我們永遠永遠地不會忘記你。    名人黃宗羲的詩句中有:「鋒鏑牢囚取次過,依然不廢我絃歌」,你的絃歌至今不絕在祖國 大地上傳播。林昭,你安息吧!新專、北大部分同學及親友同祭。2004年4月22日。 讀完祭文,林昭妹妹發言,然後是新專同學、北大同學發言和北大同學詩歌朗誦。      記者:儀式還有什麼內容?      同學:然後是安葬林昭父母骨灰。林昭父母的墓就在林昭墓的右側,他們是緊靠在一起 的。      記者:請描述一下林昭墓周圍環境。      同學:墓左側翠柏已經成蔭,左後的香樟樹長高到八、九米了。墓後層層漸高的山坡郁 郁蔥蔥,掩映著點點鵝黃、嫣紅。如此清靜、幽靜之地,林昭在天之靈當會覺得還是故鄉美 吧。      記者: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林昭,不再被遺忘》,前面有兩頁照片,其中一幅是林昭之 墓,這個墓地與今天安葬之處是否同一地方?      同學:同一地方。      記者:過去下面埋藏的是什麼?      同學:墓有,骨灰沒有。原來埋的是林昭母親保存的林昭的一縷頭髮,和她用過的一塊 頭巾,現在仍舊是放在骨灰盒裡邊的。      記者:以前一直找不到林昭骨灰,現在怎麼找到的?      同學:林昭就義若干天以後,當局通知林昭的親屬去領取的,但是過去,林昭妹妹不知 道骨灰存放在什麼地方,有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後來才知道一位熱心女士把林昭骨灰存放 在自己家裡。最近林昭妹妹專程從美國回來,進行骨灰安葬。      記者:墓碑上寫了什麼文字呢?      同學:正面是:林昭之墓。背面原刻的詩現在改掉了,原來那首以為是林昭寫的,實際 不是。現在換成林昭所寫的:「自由無價生命有涯寧為玉碎以殉中華林昭1964年2月」。      記者:這是她在獄中寫的嗎?      同學:獄中。      記者:骨灰安葬儀式後有什麼別的活動嗎?      同學:開了座談會,緬懷林昭,發揚林昭精神。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認識水平、自己的 良心去做自己的事情吧。我想,恐怕還是會有很多人會寫一些紀念林昭的文章的。我們不想 搞任何組織,大家只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告慰林昭的在天在天之靈吧!我希望林昭精神能夠發 揚光大。張志新被追認為烈士,我無意貶低她,她也很了不起。但張志新的覺悟比林昭遲, 犧牲也比林昭晚。也有人把林昭比作古代竇娥,但竇娥因個人冤屈而冤氣沖天,林昭是為中 華民族人民爭自由,這是不好相比的。也有人把她同秋瑾相比,秋瑾烈士我們非常崇敬,但 秋瑾烈士1903年就義時,至少絕大部分仁人志士認為應當推翻滿清王朝,但是林昭是在「紅 太陽」上升階段,提出這些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      記者:您能否舉例說說林昭的觀點?      同學:林昭講:「被奴役的人不得自由,奴役他人的人同樣不得自由」。雖然她在獄中 那麼慘烈的情況之下:被用兩副手拷把雙手拷在背後180天,吃飯、大小便、婦女例假時都 不給鬆開。林昭仍舊反對以暴易暴,她講:我們不能以暴力甚至以權力方式建立自由...... 我們共同的想法是,林昭精神應該得到應有的地位,大大發揚光大。甚至我們今天下午的座 談會上有人提出「林昭精神的研究會」等等。      記者:許覺民先生編過《林昭,不再被遺忘》。      同學:是的。現在要擴充、增補。許先生已83歲高齡,他說他一定把這件事完成。      記者:您知道現在有一部關於林昭的電視紀錄片嗎?沒有公開放映,只是在一些人中間 傳看。      同學:你說的是胡傑先生拍的?      記者:是。片名是《尋找林昭的靈魂》。      同學:「尋找林昭的靈魂」?對,你可以照這條途徑去找。      記者:我採訪了幾位歷史見證人、在這部片子中接受採訪或看過這部片子的人。    我採訪了現在已經退休的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教授(以下簡稱「錢」),他在電視紀錄片中 接受了採訪。      錢:凡是看過這部片子的,我想,一定程度上都會受到震撼,這段歷史現在在中國已經 越來越被遺忘,知道那個時代的已經越來越少。林昭是跨越反右與「文革」這段時間的歷史 性人物,這部片子的震撼力來自它的真實。      記者:我又採訪了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吳國光教授,請他談談觀後 感。(以下簡稱「吳」)      吳:非常沉痛。邊看邊流淚。看完一晚上週身疼痛,非常痛苦。      記者:您看別的片子有過這種情況嗎?      吳:讓我流淚的影片有一些,但我從來沒有這樣痛苦過,每個細胞都痛苦的感覺,說不 上來的感覺,從未有過的感受。      記者:這部片子為什麼引起您這麼強烈的反應?      吳:整個情節非常令人震驚,非常讓人難過。      記者:請您講講這部片子讓您印象最深的地方。      吳:林昭用發卡刺破皮膚寫了數萬字血書,當鏡頭拍到這一情節時,看著非常痛苦,渾 身顫慄。其中有一絕命書,寫有「自由萬歲」四字。確實不同一般。她不是用馬克思主義, 也不是從革命這個角度批判當時的制度,批判共產黨的作為,而是從自由的角度來批判。我 覺得她的思想境界是很高的。他尋訪了很多林昭的老同學,其中頗有一些被打成「右派」, 講到當時的處境,幾乎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戰慄。      記者:我又採訪了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女士(以下簡稱「崔」),請她用最簡潔的話 說明這是一部什麼片子。      崔:如果看過《聖女貞德》的話,那麼,這是一個中國聖女貞德的故事。      記者:這位您眼中的「中國的聖女貞德」有什麼特點?      崔:林昭年輕、漂亮、尊貴、優雅,如果她不走上這條道路,憑她的聰慧、能力、美貌 ,她會有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她完全是為了服從她心中的真理,獻身於這一真理。我覺得 ,現在的年輕朋友可能不習慣於找出其中的邏輯。看過這部片子會發現真的有人為真理而存 在,為真理而鬥爭,獻出自己非常寶貴的、美麗的生命。      記者:崔教授還談到她印象較深的地方。      崔:我印象較深的是,她於1957年在北大作學生時就用「極權主義」形容當時的社會, 是很了不得的。那時,「極權主義」這個詞在國際社會也是才浮現不久,正在討論的。這是 現代社會特殊的專制現象,除了暴力以外,還有思想的控制。她在1957年就使用這一概念, 表明她對社會的瞭解,她的思想是非常深刻、非常徹底的,挺前衛的。她坐牢時,刺破手指 在衣服上、牆壁上寫下了一些詩文,紀錄片裡作了展示,看到的人無不為之動容。當時的同 學回憶林昭,她是講一口蘇州的普通話,聲音很柔和,就是現在我們也難以想像,這麼柔和 的一個人,怎麼會如此堅毅、英勇,這兩面是怎麼結合起來的?這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      記者:我採訪當年北大一位林昭的女同學,她是這樣描述林昭的:      女同學:林昭本人確實是一首詩,一朵花一樣。她長得也漂亮,人是相當的高貴,平常 說話都像詩一樣,後來和共產黨對立到這個地步,與她的品質有關係,她是不願意苟且偷生 的。      記者:當年北大物理系學生譚天榮成為全國知名「右派」,被勞動教養11年,又被遣送 回家鄉10年,現在是青島大學物理系教授(以下簡稱「譚」)。他談到對林昭的認識。      譚:林昭最大特點是十分真誠,所以她也特別痛苦。有人說,她的整個生命像詩一般, 當然,她那麼年輕就去世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但是她能做的,她都做了,甚至於在監獄裡 她還寫了那麼多東西。      有人把林昭與張志新相提並論,我覺得她們是不同的。可以這麼說,張志新是體制內的 ,林昭是體制外的。      記者:崔衛平教授談電視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時說:    這是一部史詩作品,紀錄英雄的業績,傳唱英雄的故事。導演胡傑花四年時間,自費,跑了 上萬里的路程,採訪盡可能多的林昭的同學、好友。林昭做了別人不能做的非凡的事業,說 了別人不能說的非凡的話,忍受了普通人不能忍受的非凡的痛苦,我把這樣的人就叫作英雄 。我們曾經經歷偽英雄的和偽崇高的時代,所以人們對「英雄」這樣的字眼已經比較反感或 者不熟悉。但這部片子還是讓我們看到一位女英雄的形象的,她的原貌。林昭的精神、道義 很可以成為塑造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道德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