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把中國搞得天下大亂?

王軍濤


  「坑灰漫灑天下亂,劉項成於不讀書!」漢源事件與短期內其他突發事件一道,震動了
海內外關心中國政局穩定的人的心。人們關注事態發展的同時,更關心這個事件對於中國政
局穩定的意義。有評論家引古訓「天下未亂蜀先亂」警告國人,中國已經大亂在即。但主流
精英似乎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漢源事件不過是快速現代化進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可以
控制並會隨著發展而被消化。

  我認為,雖然漢源事件不是天下已經大亂的前奏,但確實可以視為走向天下大亂的徵兆
;而能否避免天下大亂要看國人如何解讀漢源事件的意義以及如何採取措施避免大亂;在所
有導致漢源事件繼續演變為大亂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統治者對於政治異端的鎮壓和精英對
於民眾不滿情緒的冷漠和麻木;避免天下大亂的唯一途徑是改革政治體制,建立公開公正的
政治決策程序。


天下大亂機制之一:強秦暴亡的教訓

  理解漢源事件對於天下大亂的意義,應當首先找到天下大亂的過程和機制。

  天下大亂並不容易。無論是李闖王,還是毛澤東,都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還要加上天
湊機緣的內憂外患,才能真正搞亂天下。即使如此,真正導致天下大亂的秘訣也不在造反者
一方,而在於統治者的胡作非為。

  在理解非民主政體的天下大亂的智慧中,中國古代的智慧最到位;這是早就從強秦暴亡
中得出的政治教訓。

  強秦本是中華民族政治圈中邊緣小酋,靠國家強制推行變法,建立高度集權專制政體,
統一人民意志和行動,增強國力,從而最終統一中國。秦始皇由此堅信暴政是國家強大和穩
定的充分條件。當儒生對他指出問題並提出改進治國建議時,他認為天下本來大治,唯一問
題是這些儒生的思想不認同秦政所發出的噪音;只要消滅這些噪音,天下就徹底太平了;而
消滅噪音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消滅噪音的載體。於是,他借清理方士案件和馬古坑儒殺了一
千餘名當時碩儒,並在全國範圍焚燒詩書,棄智絕學。

  然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並沒有如願維持穩定。他死後次年,陳勝吳廣起義。他死
後第三年,項羽在巨鹿打敗秦軍,並坑殺投降秦卒20多萬。他死後第四年,劉邦攻入咸陽,
秦朝滅亡。漢初幾代君主認真思考強秦二世而亡的教訓,逐步建立一套容納異議的政治體制
,從而使得所有可能的政策選擇都可以在體制內表達和競爭,以確保統治者執政不犯致命錯
誤,或者可以及時糾正致命過失。其後,凡開明容納異議競爭,王朝就得以延續;凡暴虐鎮
壓異議,王朝就被顛覆滅亡。

  1989年我在秦城監獄向審理我案件的預審員講解焚書坑儒的教訓,統治者以為殺掉講理
的反對者就可以維持天下太平;但因為問題不是講理的製造出來的,殺掉講理的只會使得問
題更不能解決,從而還會有人來要解決問題;講理的被殺被禁,下一次來找你的就是不講理
的;誠如後人譏諷秦始皇的詩曰:「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當不講理的來時
,統治者的後果會更慘;當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殺掉一千左右的講理者,導致的政治
後果是秦朝喪失自我調節機會,五年後(公元前207年)項羽坑殺20多萬秦卒──幾乎是一
條儒生的命導致200秦卒喪命。

  記得1989年時,陳希同在向人大做的報告中說,89民運有計劃成功後殺5千萬中共黨員
;這是欺騙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誣陷,因為胡耀邦和趙紫陽都是中共內部的改革派。然而,
我對預審員預言,如果統治者堅持暴力鎮壓和平理性的改革訴求,那麼下一步中國人會通過
暴力解決問題,那時才是天下大亂,共產黨人將真可能面臨嚴厲的報應。

  我解讀暴秦兩世而亡的教訓是,第一,理性討論的異端不會導致天下大亂,只會使問題
和平解決;通過理性討論,政策和政府乃至制度根據現實和民意和平調整和更換。

  第二,天下大亂是只認實力、不講道理的劉項所為。

  第三,禁止和鎮壓理性討論問題的思想異端就是通向天下大亂的必由之路,通過消滅理
性異端,堵死和平解決問題的出路,使人們不相信理性和平方式,只迷信暴力是唯一解決方
式;人們堅信天下不能通過講理解決問題之際,就是劉項起事之時。最後,當劉項踏著殉道
的講理者屍骨來向統治者討還公道時,統治者面對的後果會更慘!

  因此,我妄改唐詩為「坑灰漫灑天下亂,劉項成於不讀書。」以此作為怎樣才能讓中國
天下大亂的的秘訣。這裡,「坑灰」意味著鎮壓和平理性的異端,劉、項是天下大亂的推動
者,不讀書就是不相信理性。天下大亂的機制就是,鎮壓和平理性的異端,杜絕國人對和平
理性解決問題的希望,不滿民眾只有對抗造反,然後天下走向大亂。


天下大亂的機制之二:現代化發展中的不穩定

  歷史表明,鄧小平和江澤民不僅拒絕西方政治制度文明中的智慧,而且不相信或不懂中
國古代專制政治智慧。與秦始皇相同,鄧、江以為,政局是被講理的異端思想弄亂的,因此
,他們封殺異端政治發展空間;秦始皇不同,鄧、江並不純粹迷信暴力,而是以為,只要發
展經濟,就可以繼續鎮壓和禁止異端思想,維持穩定。然而,中國雖然維持發展,但卻是畸
形病態的發展,伴隨著腐敗、不公和道德淪喪。

  天下大亂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暴秦後的大亂,是革命性大亂;只要統治者殘酷盤剝壓搾
人民,使民眾無法生活,就逼人民造反。

  還有一種是和平演變逐漸演變成大亂。這種模式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有不少案例。在國
家沒有發展時,天下「太平」,政局也「穩定」。但快速發展導致人們思想和利益關係急劇
變化,由於缺乏及時的政策、政府和制度調整,人們的不滿積累而又不能理性和平實現願望
,開始發展到與政府對抗,隨著問題深化和不滿增加,對抗也升級和擴展,最後釀成天下大
亂。

  因此,快速現代化雖然不必然導致政局穩定,卻可能是不穩定根源,因為現代化會產生
許多社會管理和協調的問題。當然,現代化及其產生的問題也不一定必然導致天下大亂,關
鍵是快速發展的社會能否及時成功地應對和化解問題。而能否及時妥當的應對又取決於社會
能否提供空間給正常的理性批評和開發替代方案以及和平調整政策、政府和制度。如果執政
者封殺這樣的空間,問題和不滿就會逐漸和平演變成天下大亂。

  在和平演變天下大亂的模式機制中,類似於「焚書坑儒」的杜絕理性批判和尋求替代方
案,也是天下大亂的必由之路。還是「坑灰漫灑天下亂,劉項成於不讀書!」

  經濟學提供了一個有局限的視野審視發展與穩定的關係。當發展是帕累托增長,即給社
會多數人帶來收益但不使其他人惡化時,發展有助於社會穩定。當發展是卡爾多增長,即導
致多數人改善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少數惡化時,發展可能產生不穩定。前天津經濟開發區主任
、現劍橋大學中國經濟中心主任張煒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種增長格局(張煒增長),當
發展使少數人改善但多數人惡化時,發展極可能造成不穩定。

  社會學對發展與穩定的看法更複雜。美國有個著名的社會學研究課題是關於美軍中陞遷
與滿意的分析。研究發現,儘管海外駐軍平均陞遷比國內駐軍快,但人心更不滿,因為期望
值和對陞遷標準以及陞遷機會分配有不同意見的可能來源更多。因此,即使多數從發展中得
到好處,反而更可能導致不滿和不穩定。

  政治學有專門研究政治發展的分支,其中對於第三世界快速現代化的政治不穩定分析甚
至導致「發展綜合症」的概念的提出。

  滿清和民國覆亡中,我們都能發現這樣的和平演變大亂機制在起作用;清末和民國期間
中國的現代化速度都不差,而且甚至清末和民國政府還因應民意改革了政治制度,但終於因
為不能提供足夠的自我調整空間而最後導致天下大亂。

  由上述分析可知,和平演變天下大亂的模式的關鍵是三個環節:第一,有發展,使得大
亂不會馬上發生;第二,不公正導致增長越來越與民眾利益無關並且導致日益嚴重的民眾不
滿;第三,封殺所有和平尋求另外發展的可能空間,使得國人民眾對和平理性解決問題沒有
信心,轉而迷信暴力,從而使對抗性民變成為唯一的和必然的結局。

  其中,關鍵仍然是鎮壓和平理性的異端,杜絕和平更換調整政策、執政者和制度的可能
和民眾對此期盼,由此天下更容易大亂。


中國的情形與漢源事件的政治意義

  這也是目前中國的情形。2002年十六大前夕,有兩份對時局評估的報告引起國人重視。
胡鞍鋼、王紹光和丁元竹三位先生指出中國已經出現嚴重發展問題並可能危及政治穩定。他
們其實希望新領導能採取適當措施解決或至少緩解問題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康曉光先生則認
為,這些問題不會影響穩定,因為問題成因之一是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知識精英結成的鐵
三角同盟,而這個同盟可以鎮壓一切反抗和封殺一切替代性可能。

  由這兩份報告引發一批學者聚首哥倫比亞大學討論中國的時局。研討會上,專家們對於
局勢嚴峻、穩定前景和可能出路的看法嚴重分歧。我的一位老友以民意調查結果為證據說,
中國不會出現大亂,因為陳勝吳廣都在深圳打工發財呢。由於他是在中美兩國最好學校受過
訓練並且在美國前十名大學執教的終身教授,還是民調研究中國政治的最好專家,我不能輕
易懷疑他的結論。

  然而,就在去年,哥倫比亞大學邀請一位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長年追蹤調查湖南農民抗
議運動的學者介紹他的研究成果,其關於中國底層的圖像與我的老友的結論恰恰相反。中國
農民不僅在反抗、而且反抗已經道德化和組織化;基層政權已經是被組織起來的農民視作敵
人;當高層不用兵時,基層政權只能勾結黑社會鎮壓農民;而農民的領袖是復員軍人。農民
領袖告訴他,陳勝吳廣並沒有去深圳打工,只是在冷兵器時代"斬木難以為兵,揭竿不能為
旗,"只好採取"對高層上訪,在基層對抗"造反戰略。這位學者的看法得到許多在基層工作
的幹部和調研的專家的支持。

  現在,漢源事件,與其他事件一道,正在給當年的這場爭論作結論,而這也就是漢源事
件的政治意義。中國的病態發展確實導致許多問題並且引起相當多數人民的不滿,腐敗、不
公和道德淪喪成因於鄧小平的改革思路,深化惡化於江澤民的執政,而他們對於理性異端的
鎮壓和對於可能的替代力量和前景的封殺使得人們逐漸不相信和平解決問題可能,從而選擇
對抗鬥爭來爭取解決,宣洩情緒和報復迫害。漢源事件表明,這種對抗性鬥爭的激烈程度正
在急劇升級和規模正在迅速擴大,如果問題繼續惡化、對抗繼續發展,中國就會天下大亂。
因此,我稱漢源事件是走向天下大亂的徵兆。

  當然,徵兆不一定成為現實。天下大亂其實並不容易;關鍵是能否重視徵兆,從而採取
適宜的措施,化解危機。正是在這一點上,我看到最大的導致危機的因素:統治者繼續"焚
書坑儒",而精英對於民眾日益增強的不滿和反抗報以輕蔑、麻木和不以為然的態度。

  如何解決問題,化解危機?康曉光先生提出以行政替代政治方式作為出路解決問題,即
加強改善政府能力和作為、但迴避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這似乎與胡溫拒絕西方民主、加強
執政能力的說法相合。

  胡溫不像鄧江,是看到問題而且看重問題的,他們想靠黨和政府解決問題。但是,中國
目前全部問題是政府造成的,不能解決問題也是各級政府在抵制和應付;靠黨和政府改善自
己來解決問題的措施,其實是企圖靠問題解決問題;其實際後果是繼續強化黨和政府的權力
,這是增加、深化和惡化問題。

  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是依靠不滿的民眾監督、揭露、批判和改革黨和政府。但這不能是
無法治的群眾運動,而應當改革通過政治體制,建立穩定可靠公開嚴謹的程序來實現。

  腐敗只有公開的言論和出版自由才能監督,只有獨立的司法審判才能有效懲辦,只有定
期公開自由選舉領導才能及時制止。機會與財富分配的不公只有在選票說話時才能得到有效
的約束。道德淪喪只有在政府廉潔和獨立的公民社會中才能被扭轉。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早
在1989年就看到,一黨專制不能治理腐敗,應當引進多黨制才行。

  鄧江和胡溫可以繼續持有糊塗看法,是與他們在精英圈中沒有遇到有效的挑戰有關。中
國目前的精英主流確實如康曉光先生所描繪的支持或默認威權政府對於理性異端的鎮壓,對
於存在的問題和由此導致的民眾的痛苦和不滿,他們麻木冷漠和不屑一顧。世故的中國精英
不是不知道"焚書坑儒"的歷史教訓,而是有幾個看法妨礙他們認識問題的嚴重。

  第一個看法是混淆了發展與不穩定的關係,以為發展就一定穩定。我前面已經討論過經
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關於發展中的不穩定的理論。在某些情形中,發展不僅不支持穩定,
而且就是不穩定的根源。

  第二,他們認為,中國人現在能有基本溫飽,不像當年的大亂天下的起義農民沒飯吃,
被迫造反。確實,對於來自毛澤東時代的人,吃飽飯就不會造反。然而,對於現代化和後現
代時代的人,溫飽不是唯一導致不滿和對抗的原因。其實,即使在古代社會,造反者也不都
是沒飯吃;那些流民有些是有地不種,想要更多的機會。今天更是如此,共產黨的宣傳、交
通通訊影視和外出打工經歷以及各種困擾問題,使得原來安分的人們對於生活和命運有了新
的期望和理解;對於自己的狀況不再滿意,甚至憤怒。相反,那些真正扶貧對像卻還比較安
定。

  第三,他們認為,目前沒有替代共產黨的執政力量,因此共產黨會繼續執政。且不說,
破局後的替代的執政力量既可以是中共內部的力量,也可以是中共分化出的力量。即使體制
內外都沒有替代力量,該破局的還是要破局,不過後果是天下大亂。就像即使沒有醫生,該
生病還是要生病,無非是病重不治而亡。由於政治封殺使得中國不能存在和平理性的替代力
量和方案,這才是導致天下大亂的最可靠方式。因為只要有理性批評討論,就可以揭示問題
,就可以發現替代方案;問題可以通過調整政策和改革制度解決,即使統治者拒絕,也可以
通過和平更換政府實現新的得人心的方案。


不容樂觀的前景

  綜上所述,搞亂天下不容易,但也不難。在目前情況下,使得中國馬上大亂,就是按照
毛澤東的方式,既不給人民溫飽,又殘酷鎮壓。但如果想要中國和平漸進走向大亂,就是按
照鄧小平的方式,快速發展經濟,不顧社會正義,導致民眾不滿,再鎮壓異端,消滅和平開
發替代性思想和力量的機會;然後再加上江澤民的方式,深化腐敗、不公和道德淪喪,將發
展由帕累托增長變為卡爾多增長,再變成張煒增長,同時繼續封殺另外的和平選擇空間,並
胡弄乃至鎮壓民眾不滿的表達,使得民眾對和平理性解決問題不報希望,轉而尋求對抗方式
宣洩情緒和報復官員。至於是否最後和平演變成大亂局面,還要看胡溫是繼續鄧江路線,還
是開放空間給和平理性的異端,開發替代性方案和力量,以使中國能及時調整政策、政府和
制度,緩解民憤,化解危機。

  問題是,目前看不出胡溫有視野、有決心和有行動,在正確的軌道上解決問題。他們一
方面不能有效糾正鄧江兩朝的問題,另一方面繼續迷信暴力,強化鎮壓,控制局勢。

  中國主流精英最糊塗的看法,就是把中國執政者造成的最大罪惡和危險,即消滅一切替
代方案可能、使得天下大亂成為唯一結局,作為天下不會大亂的理由和預防大亂的有效必要
措施,從而支持執政者沿著和平演變漸進大亂的路子穩步惡化問題,加劇民眾不滿,鎮壓和
封殺替代可能,使民眾對和平理性不報希望,從而擴大和升級對抗,最終導致天下大亂。

  拜倫詩曰:"冬天到了,難道春天還會遠嗎?"漢源事件則在扣問國人心智:坑灰正在漫
灑,難道劉項能不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