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賓雁八十華誕慶祝活動    春仁         一,「中國的良心」      2005年2 月23日,漂流海外多年、被譽為「中國的良心」的著名作家劉賓雁先生,八十 華誕。      2 月27日(星期日),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舉行了一場氣氛熱烈的「劉賓雁先生八十華 誕暨文學耕耘六十週年」的紀念餐會,祝賀劉賓雁八十華誕。劉賓雁先生是《北京之春》雜 志的顧問,《北京之春》雜誌社主編胡平代表全體同仁參與了這次盛會。鑒於劉賓雁先生對 中國當代文學和社會改革作出的傑出貢獻,來自美國、加拿大、歐洲、南美各地的一百多位 流亡作家和朋友相聚一堂,為劉賓雁的八十華誕奉獻了三件意義非凡的生日禮物:一本由眾 多海內外作家撰文的散文集《不死的流亡者》;一個專門介紹劉賓雁生平和作品的網站;一 座由海內外各界人士捐款、由中國旅美雕塑家譚寧精心製作的劉賓雁半身銅像。      此次慶祝活動得到了一大批海內外作家以及流亡人士的積極回應。主要是向劉賓雁致敬, 另外也是一大群遠離故鄉的人在重新確認精神家園、重新確立自己精神價值的一個機會。         二,祝壽的起因      文學界有向老作家祝壽的習慣。人們為賓雁先生準備三個禮物,每一件禮品都寄托了很 多人的情感。      慶祝餐會的高潮是為劉賓雁銅像的揭幕儀式。劉賓雁本人以及鄭義、普林斯頓大學東亞 系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自由亞洲電台副總裁邵得廉(Dan Southerland )共同為銅 像揭幕。鄭義在介紹銅像製作時說,在短暫的時間內,僅通過私下口口相傳,參加捐款的人 就達76位之多。雖然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還列著其他13座銅像,但這座銅像不同尋常。幾年以 後,它必將回到祖國。回到劉賓雁先生眷戀的人民中間。即使沒有這座銅像,賓雁先生不畏 強權,追求真理的精神也絲毫不受損。蘇煒介紹了製作劉賓雁銅像的曲折而最終圓滿的經歷。 陳奎德先生宣讀了所有76位捐款人的名單,所有捐款人的名字都被刻在了銅像的背後。         三,《第二種忠誠》      劉賓雁的作品《第二種忠誠》的主人公陳世忠也托人帶來了劉賓雁的賀信:「你當年的 那部傑作所引起的軒然大波,是你我所始料不及的。時至今日,你依然不受中國當權者的歡 迎。我能成為你筆下的一個主人翁,是我畢生的榮幸。而唯一能告慰於你的,是我也沒有改 變初衷,我還是那個陳世忠,雖然歷盡艱辛,幾度妻離子散,鬥志依然昂揚,決心不減當年, 以天下事為繼任的目標依舊。你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嫉惡如仇,不屈不撓,是一個足以讓 中國的現代和未來引以為榮的大寫的『人』。我為有你這樣一位良師益友和親密兄長而終生 感到自豪。中國只有一個劉賓雁,而他們居然還嫌多,諾大的中國居然還容不下你,可見他 們對你是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而這恰恰是你的光榮和驕傲所在。」      劉賓雁在致答謝詞說:「一個人真正為人民做點事,出點力,得到的報償沒想到會那麼 大。實在是不敢當。根本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一個榮耀和褒獎降落到我身上。文化界首先 應該被立像的是胡風。雖然已經給老先生平反,但中國文學界根本就沒有接受胡風老先生的 偉大思想,我為他感到悲哀。第二位應該享受這種榮耀的是鄧拓先生。我相信,中國將來會 有一天,胡風和鄧拓先生會有不止一個塑像會被樹立起來。至於我,不是把它看成是劉賓雁, 我把它看成是大家的希望。它是中國文化界現在所謂的『精英』表演的一面鏡子,讓他們看 一看,中國不會永遠這樣沉淪下去。」         四,精神自由的「不死的流亡者」      慶祝活動的另一項重頭戲是《不死的流亡者》散文集新書的首髮式。      幾位編輯在《不死的流亡者》編後記中說,本書「主旨可一言蔽之——流亡。無論是地 理與政治上的被迫流亡,還是文字與精神上的自我放逐,古今中外,大抵是作家詩人之宿命。 一個古老而新的主題。上世紀中葉大陸易幟,山河變色,曾有一次大流亡。八九民運失敗, 又是一次大流亡。」「鑒於劉賓雁在當代文學史、新聞史和一般政治社會史中的特殊地位, 及他以八十高齡和重病之身坦然承受流亡之苦而決不向權勢低頭的風骨」「老流亡者將得到 一個獨一無二的生日禮物,散文集則獲得了一個永恆的主題。因此,我們滿懷敬意地在本書 扉頁上寫上了這樣一句獻辭:」謹以本書獻給八十高齡的流亡作家劉賓雁。「      編後記還說,將這本書還獻給已辭世的王若望、趙品潞、金堯如;以及在艱難流亡生涯 中堅守晚節的司馬璐、巫寧坤、李洪林、蘇紹智、於浩成、趙復三等。編後記稱他們都是 「不死的流亡者」,在中華民族最黑暗最沉淪的長夜裡,他們點燃自己高舉的手臂,燭照自 由之路。這種被一個墮落時代所刻意輕蔑的堅守,必將彪炳史冊、流芳百世!         五,溫馨的流亡者聚會      這是一次為「中國的良心」劉賓雁祝壽的慶祝會,也是一次老中青被迫流亡者的溫馨而 友好的大聚會,這可能主要得益於劉賓雁的人格感召力。      普林斯頓大學四重奏小組給餐會現場演奏了抒發眷戀祖國情感的斯美塔那交響組曲《我 的祖國》、滿懷悠遠鄉愁的得沃夏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等。最後大家同唱《我的家 在松花江上》,此歌不僅獻給生於東北的劉賓雁,更讓不少在場人士動容,一些流亡人士甚 至潸然淚下。      劉賓雁在最後的致詞中感言說,他在1949年以後真正為中國人做事的時間不超過九年, 就是1956年到1957年,然後是1979年到1987年1 月。說起來可憐,但他自認為在中國還算是 幸運的,因為他沒有被整死,精神沒有崩潰,身體沒有垮掉,沒有家破人亡,這在右派中絕 對算是幸運的。他還認為中國的作家和文藝工作者普遍不敢講真話,他為他們不能反映人民 的真實情況而表示痛心。      國際筆會秘書長Joanne Ackerman 、中文獨立作家筆會副會長蔡楚代表會長劉曉波向劉 賓雁致賀詞。整個聚會熱烈而溫馨,還充滿了對光明前程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