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亞衣《流亡者訪談錄》 舒崇   凡是長期閱讀《中國之春》和《北京之春》雜誌的人,想必都對亞衣先生的人物採訪有 很深的印象。不久前,亞衣先生把他的採訪整理成冊,交由香港夏菲爾出版公司出版,取名 《流亡者訪談錄》。全書共六百多頁,大約六十萬字。讀者一書在手,便可把亞衣十年來對 六十幾位流亡者的訪談一覽無遺。作為亞衣的老同事,我為亞衣高興,也為讀者高興。   亞衣,本名周義澄,196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本科,1986年獲得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學 位,曾先後擔任《中國之春》和《北京之春》雜誌的責任編輯。在繁忙的編輯工作之餘,亞 衣採訪了一大批流亡海外的異議人士。其中,有八九學生領袖,如王丹、項小吉、熊焱、張 林;有各個時期各個地區民主人權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如牟志京、王希哲、魏京生、徐水良; 有自由派知識份子、作家、學者,如方勵之、劉賓雁、蘇紹智、王軍濤、黃翔、鄭義夫婦; 有新聞從業人員和自由撰稿人,如張偉國、安琪、凌鋒、吳學燦;有原中共體制內官員,如 於浩成、吳國光、阮銘、金堯如;有海外人權團體和民運組織負責人,如劉青、吳方城、倪 育賢、劉國凱;還有西藏流亡者,如阿沛晉美、達瓦才仁;還有幾位美國的和台灣的知識份 子,如楊力宇、林培瑞、趙弘章等,他們不是流亡者,但是由於他們長期關注中國大陸的人 權民主事業,所以也把對他們的採訪收入本書。綜觀這本《流亡者訪談錄》,其訪談人數之 多,代表性之廣,訪談之深入細緻,在中文世界無疑是相當突出的。   隨著大眾傳播業的迅猛發展,人物訪談這種表達形式也愈見流行。不過我們平常讀到的 人物訪談,大多數是應景的、充數的、速食式的,頂多只有一次性閱讀的價值。很多採訪者 對採訪物件不熟悉不瞭解,對相關主題也缺少足夠的背景知識,提不出恰當的問題,或者是 淺嘗輒止,提出了恰當的問題卻不知如何推進如何深入。另外,發表的文字往往欠缺整理, 語句顯得粗糙斷裂——畢竟,能出口成章的人不多。亞衣的訪談則不然。首先,由於長期在 海外民運刊物工作,早先又有大陸學術界的經歷,耳聞目睹,亞衣對他的採訪物件相當熟悉, 和其中許多人都直接打過交道,有些還是老朋友。其次,亞衣的學養深厚,閱歷豐富,對當 代中國歷史更是瞭若指掌,不論是談反右,談文革,還是談大陸思想界文化界,談國內民運 和海外民運,都胸有成竹,如數家珍。儘管具有這些優勢,每逢採訪,亞衣仍然兢兢業業, 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從不大而化之。每次將採訪記錄整理成文後,亞衣都要將初稿交受訪者 審閱修改,最後發表的文字明晰流暢,受訪者和讀者都很滿意。   亞衣做採訪,一是力求公正,一是力求真實。所謂公正,我理解其中一點是對受訪者公 正。在流亡者中間,觀點主張有很多分歧,其間還免不了有派系和個人恩怨,對此,亞衣都 是心中有數的,但他總是能超脫於這些紛爭之上,不把自己的傾向強加給受訪者和讀者。所 謂真實,是指作者保證他筆下記錄的都是一個個真實的敘述,這不等於保證所有敘述的真實, 儘管作者對重大問題均多方求證。   作為亞衣的同事,收入本書的採訪我原來都是讀過的。現在打開這本書,仍然讀得津津 有味。可見這些訪談能經受時間的檢驗,具有一讀再讀的價值。《流亡者訪談錄》既是人物 小辭典,又是民運大事記。從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瞭解到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和曲折複雜 的精神發展歷程;可以瞭解到若干由直接當事者提供的第一手資料的歷史事件,以及關係中 國命運的重大理論爭議和深沉思考。在序言裡作者講到自己的一個想法:「也許在未來的幾 十年間,本書將成為某些博士學位論文的主要參考書。」「中國當代民間民主運動及其衍生 的海外流亡運動成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乃是題中應有之義。」對於作者的這一 想法,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