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探索】 從「商品經濟」到「商品政治」 ——聯邦制遐想之一 吳逸夫 人是有理想之夢的動物。但是世紀末的今天,人類正面臨「夢醒之後無路可走」 的痛苦之中。對人類新夢的構想,也許不是毫無意義的吧。 一、動態、開放的多元世界 「大同世界」是人類千古的理想。「各盡所能、各趨所需」的共產主義是大同理 想的現代版本。從某種意義上說,共產主義的破產,也就是大同理想的再一次失敗 。 其實,一元化的大同世界,本身就根本不合人性的豐富多樣性。一旦人們生活在 那樣一個大同世界中,年長日久一定會感到極其無聊的。 如果承認並尊重人性的千差萬別,那麼,恰恰相反,人類的理想未來應該是某種 「大不同世界」,即有許多大異其趣的各個部分組成的世界,而不是大同世界。 然而,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因此,多元只是一個現狀而已,它本身不成為 一種夢想。多元要成為一個夢,它必然不等於現實世界的多元。 現實的多元世界並不理想,人類才會那麼嚮往一元化的大同世界。人們厭倦了多 元間的爭鬥、糾紛,於是就夢想一個無差別、無紛爭的一元化世界。 理想的多元世界,首先應該是一個確保多元形態和平共存的世界。但這是遠遠不 夠的。事實上,「和平共處」早已成為當代世界各國在處理國際關係方面所公認的 根本原則,基本上已是個事實,並不具備多少理想的色彩和價值。 另一方面,國際關係中的「和平共處」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其不足之處,一是局 限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只講國家間的和平共存,而忽視了一國之內持有不同政見 人們之間的和平共存;二是忽視了各國人民之間的自由交往和自由遷移,因此這種 共存就缺乏開放性、流動性。在最壞的情況下,「和平共處」所引申出的「不干涉 內政」,往往成為某些暴政關起國門迫害本國人民的保護傘。 理想的多元共存,應該是動態開放的多元共存。 所謂動態開放,首先指各國政府邊境開放,容許人民自由流動遷移,選擇自己喜 歡的居住地。 其次,更重要的是,動態開放是指向新的社會形態、生活方式開放流動。任何懷 有新的生活理想的人,只要他能號召到一定數量的信徒,就應容許他們自己獨自組 成一個新的社區。如果這種社會形態、生活方式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其中,就應 該能夠依照某種規則,不斷地根據居民人數擴大其面積。如果某種舊的社會形態、 生活方式所能保留、吸引的居民越來越少,最後就自然而然平靜地消亡,而不必通 過動盪的革命方式。作為極端的情況,甚至應該容許受虐狂和被虐狂組成一個彼此 互補互助的社區。 在這種動態開放的多元世界中,各地持有共同的價值標準和生活方式選擇的人, 就可以聚合在一起。這就是「各趨所好,各得其所」的多元世界。 二、商品政治 但是,無條件地容許自由移民,勢必引起很大的混亂。事實上,今天的非法移民 浪潮,已經是使當今各開放的富裕地區的政府大傷腦筋的問題。 而依照某種規則,不斷地根據需求量擴大某種生活方式的施行的面積,根本的問 題當然是究竟採用什麼規則。 亞當·斯密說:「人是唯一會交換的動物。沒有別的動物作得到這一點:狗不會 同別的狗交換彼此的骨頭。」能夠進行交換,如同語言交際一樣,是人類的本質屬 性之一。我們主張採用的規則,就是「交換」,把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當做一種可 以用其他東西來購買的東西。 如同防止商品走私最有效且根本的措施是加強合法、合理的正常貿易一樣,消除 非法移民的根本措施,是改進、擴大合法移民的途徑。 而非法移民往往不惜傾家蕩產、措借巨款付給蛇頭的事實,也啟示我們,居民身 份和居住權是可以成為一種商品的。 應該使這種特殊的非法商品成為合法商品。所謂「投資移民」,實質上就是一種 將居民身份作為商品的一種變相買賣。說它是變相,因為投資移民仍然擁有其投資 。此外,投資移民所需的財產數量和投資知識、經營經驗也非一般平民所能夠承擔 和擁有。這就阻止了大量有移民意願的人的移民夢的實現。而非法移民遂作為滿足 這種需求的一種補充而大行其道。 不如乾脆把居民身份作為商品出售。其價格視當地生活品質和世界範圍的需求而 定。居民身份出售得好的地區,遂可以把出售所得用於建設(改進商品)和購進土 地擴大再生產。為了滿足更多顧客的需要,自然也可以採取分期付款、貸款等方式 ,當然要考察顧客的信用狀況和償還能力,這樣遂可防止那些想到富裕地區坐享其 成的人。與此相應,那些銷路不好的生活方式和地區,自然就會縮小。 這樣,政治家就成了生活方式、社區結構的設計家和管理員,而人民作為顧客將 成為他們的上帝。提高人民地位和限制政府權力對人民自由的干擾最有效的方法, 不是奢談「讓人民作主人」;而是將人民降格到「顧客」的身份,而政府是供他們 選擇的「商品」。 自由的前提是提供選擇,沒有選擇就無所謂自由不自由。因此,選擇越多也就意 味著自由度越高。現代民主政府通過政黨競爭提供不同的治國政策供選民選擇。但 這種選擇是「多數決勝」的,即少數人的選擇要服從多數人的選擇,或者說,這種 選擇在共時上是唯一的,即在一定的時期,選擇了這個政黨就不能選擇另一個政黨 。同時地提供不同的政府讓人民選擇,人民才獲得了最大的自由。 三、我們仍然需要理想主義的旗幟 本人是非常贊同聯邦制乃至邦聯制的,但是最近看到「中華聯邦共和國憲法(建 議性草案)」時,感到實在枯燥無味。當然,這部憲法也許本來就是供政治運作者 參考的政治文件,而不是寫給我等平民百姓看的,自也不必苛求。但是,要推動一 個「公民修憲運動」,光靠這樣的枯燥文件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考慮到老百姓的審 美心理需求。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一種政治改革運動,通常需要有超越實際可能性的、 詩一樣的理想訴求作為引動力。「高山仰之,景行行之」,對山頂景色的嚮往,可 以使登山者忘卻登山過程的枯燥勞累。對更高理想的嚮往,可以使群眾原諒實際運 作中的許多缺陷乃至血污。 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如農民起義,往往離不開「均貧富、平田地」一類的理想主 義旗幟,甚至需要借助「人皆為兄弟姐妹」的極端平均主義色彩的宗教。國民黨的 三民主義,共產黨的共產主義,都是帶有相當理想主義色彩的政治說學。以此觀之 ,就覺得今天的聯邦制運動缺乏了一層理想主義的光環。當代中國(包括海外)民 主運動的喪失理想色彩,也許正是她之所以顯得軟弱無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孫中山那充滿理想、憧憬的《建國大綱》,在號召民眾方面,或許比那一套套的 選政綱領,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共產主義革命的破產,導致了對理想主義的否定。但是,人是有理想的動物,理 想主義的徹底喪失,必然導致道德的喪失。中國大陸現在「一切向錢看」狀態,就 其對陳舊的(往往也是虛偽的)共產主義道德說教的衝擊來說,固然有其進步和不 可避免的一面,但也蘊涵了巨大的危機。若不能及時地用新的信仰理想去填補這一 信仰空白,則必然會導致道德的喪失。可惜現在的民運並沒有拿出可以填補這種信 仰空白的武器。若干民運領袖訴諸宗教的道德和理想,提出「宗教救國論」,其局 限性可想而知。至少,宗教理想完全缺乏時代新鮮感。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的「自由、民主」理想,也同樣有著沒有時代新鮮感的缺陷 。另一方面,陳舊的東西,除了缺乏美學價值之外,還往往會暴露出更多的毛病而 減少吸引力。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早期,如法國革命和美國建國初期的民主改革 ,都有相當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以致我們今天閱讀當年的改革文獻,仍時時為其 中噴薄而出的理想激情所激動。這當然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作 為一種尚為充分實現的政治目標,人們也就很難充分具體想像到其可能的弊病。但 是在資本主義早已充分實現的今天,要把它在當做一種完美的理想已經沒有可能( 在大陸尚處於封閉的時代,還有許多把西方自由民主當做完美理想而憧憬的人,但 開放之後,這種情況就改變了)。 因此,今天的改革運動,需要一種新的理想主義。「自由、民主」已不再新鮮。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也已經由於共產政權的實踐而破產。我們所需要的,是一 面簡單、鮮明的理想主義的信仰旗幟。 作為拋磚引玉,我們這裡嘗使提出一個為聯邦制吶喊的口號,供有興趣的朋友們 參考。其目標性的通俗表達是「各趨所好,各得其所」,而其原理性的詮釋則是「 政治商品化」。 四、溫和而保守的理想主義 在聯邦制中,人民比單一政體下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說,聯邦制或邦聯制的政 治構架,是同「各趨所同、各得其所」的目標最為接近的,或許可看作後者的初級 階段。 「各趨所好、各得其所」是一個現實主義的理想之夢,因為它是建立在充分估計 具體人性的豐富多樣和極大差異這個不可改變的基本現實的基礎上的。 「各趨所同、各得其所」雖然有激進的理想色彩,但實際上也容許保守主義的存 在。作為自由創造新區的彌補,也應該有舊區的充分保留。我們也應該容許至今還 健在的共產主義理想主義者們提供大片的「共產主義特區」、「公有制保留地」。 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價值標準、世界觀一旦形 成,殊難改變,尤其過了青年時期以後。要求那些已經確立共產主義理想的人改變 其理想,自然也是殘酷和不人道的,所以應該容許他們在特定的地區中保持他們喜 歡的生活方式和價值標準。這個地區可以以北京為中心,面積視真誠共產主義者的 數量而定。全國的共產黨員和留戀大鍋飯的基本群眾,加上其他國家的殘留的共產 主義者,如金日成家族,波爾布特家族、齊奧塞斯庫遺屬等等,估計不會超過一億 ,兩三個省的面積就夠了。鄧小平可榮任這個特區的名符其實的總設計師、總經理 。 人類社會以加速度而發展,人類基因、包括決定適應能力的基因,其改變卻遠遠 根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因此現代人類越來越感到生活的勞累、壓力,儘管現在社 會的物質生產是大大增長了。開放動態的多元共存,也是解決這個人類基本矛盾的 途徑之一。在這樣的世界中,老年人和留戀老生活的人留在老區,可以沒有勉強適 應新事物的壓力;青年人和不滿現實的人不斷去出開闢新區,可以免受保守勢力壓 制的屈辱。現代社會不斷激化的「代溝」問題遂得到消解。 按照某種具體理想去改造世界,一旦採取強加於人的「改造世界」方式,就釀成 「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名而為之」的政治激進主義。然而理想主義若僅作為 批判現實世界的理念而存在於書本上和校園裡,停留在知識分子的討論中,那也未 免消極了一點,而且也很容易犯「紙上談兵」脫離實際的錯誤,或被他人指責為如 此。實際上,激進主義的錯誤主要在於「強加於人」,而不是「改造世界」。「改 造世界」只要不強加於人,而從自己和同志間做起,則並無違背自由選擇的原則。 理念的批判終究不能代替現實的批判,當新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時候,那才是 對舊體系的真正挑戰和競爭。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從來人類的主要痛苦,不是來自物質的貧乏虧缺,而是來自 心靈和精神的不得滿足。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不僅僅是經濟的效率,也包括了「 爭取承認」的動機。民主體制之所以能夠日益成功而披靡環球,不僅僅是因為她能 創造最高的效率,而且也是因為她為更多的人提供了「獲得承認」的機會(福山, 《歷史的終結和最後的人》)。政治是最具排外性的職業,往往有了你執政被承認 的機會,就沒有了我執政被承認的機會,因此政治競爭是最殘酷的。民主政治的輪 流執政,增加了大家執政的機會,大致消除了政治的殘酷性。但是並沒有最充分地 提供執政和獲得承認的機會。開放動態的多元世界,能創造最多的使各種人獲得承 認的可能。 從來人類的理想之夢都是在設計某種具體的社會構架和生活方式,我們現在只是 給各種各樣的理想之夢提供實現的方便和可能。 人類為不同的理想進行過沒完沒了的口頭的和拳頭的爭鬥,現在我們要把紙上談 兵的和暴力決勝的爭論,變為大家分別去實踐的,實在而和平的君子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