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不明的電視片《大國崛起》 (江蘇)樊百華 在大學生們紛紛湧入招聘市場,一個個為花了幾十元入場費卻發現很多企業連一份求職 書都不想接的時刻,在年年整頓今年年底又頻發礦難的時刻,在全國工薪族莫名其妙被扣去 幾十、幾百元方向不明的捐款的時刻,在80%以上的民眾表示維持往年的「生活水準」成本 高多了的時刻,在環境惡變信號空前強烈的時刻,在腐敗大戲越唱越響的時刻,在各界維權 人士遭遇新一輪打擊的時刻,一部叫做《大國崛起》(下簡稱《大》片)的電視片正播得熱 火朝天——幸虧是說別人的故事。維權早已一把辛酸淚了,更主要由民眾的血肉昭告了「無 權的痛苦」——「非政治的政治」被政治嘲弄、虐待、踐踏得慘不忍睹。也正是所謂「和平 崛起」、「強國夢」最慷慨的註腳了,「負責任的大國」不過是龐然大物、大話西遊的「大 國」。那麼,據說「應觀眾要求」祇在央視二套一播再播的《大》片,有沒有反映諸大國民 眾如何爭取權利、運用權利、官方又如何因應民權運動的內容呢? 有人說,《大》片堪與《河殤》媲美。這當然首先需要放在1989前後的政治比較中來看 了,也就是:1989之後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開明時期的《河殤》一播後立即遭到封殺,套 用《大》片的解說詞:「席勒問:」德意志在哪裡?『「我要問:」尊敬的《河殤》主筆蘇 曉康先生在哪裡?中國在哪裡?「回答是:」不義在權痞暴富集團手裡;道義在內外流亡的 蘇曉康們心裡!「 的確,《大》片有豐富的史料,前後有上百位中外學者的插敘與點評,也夠學術了,比 起惡搞娛樂化的電視來可以稱得上嚴肅了。但是,目睹了17餘年的惡質蛻變,僅僅近20年的 光陰耗費,我也要毫無苛求地說:《大》片太小機靈、小心眼、小算盤了。如果你還算是一 個有點思想的讀者,那麼,你祇要看看任何一位中國進步學者、新聞人、言論作家的哪怕任 幾篇文章,而且是在大陸發表、出版的,你也能得到比《大》片給你的更多益處。我這樣說 偏激了?要求高了?不知道「拱卒」的苦心與意義了?是的,我完全不必迴避種種「穩健」 的批評,但我看到的苦難與危機告訴我:一些最基本的道義基準決不能放鬆、撤退,面對 「搬動一張凳子」、「打開一扇窗子」(借用魯迅的隱喻)還要流血的中國,《大》片祇是 充滿知識、資料的大而無當之物。作為嚴肅的歷史知識普及讀物,它充其量祇能打59分。 我當然知道:不可能說的可以不說,但可以說、說透的一定要說到位;當詳則詳、當略 則略,可《大》片呢,有無、詳略都大多失當。 一,一部「歷史宣傳片」 我祇看了該「歷史宣傳片」關於德國、俄國的各半集,是偶然看到的。長期來除了吃晚 飯時看江蘇電視台的《孟非讀報》(就5分鐘時間),和無聊、休息時隨意看看央視科教頻 道、經濟頻道、體育頻道和(碰到的話)「新聞調查」、「經濟報道」、「海峽兩岸」(畢 竟可以看到多少有些可親的異域場景)等欄目,其他電視節目我都不看的。有幾個朋友跟我 說「不妨看看《大》片」。於是通讀了一篇解說詞.總體印象是:價值雜亂、思想曖昧、所 涉史實剪裁基本落在官方需要內,但有一定的知識價值(這本身當然無害甚或有好處)。 我所以稱之為「歷史宣傳片」,而不是「歷史資料片」、「政論片」,是因為透過知識、 學術的包裝,就不難看出它為鞏固「權痞暴富集團新秩序」服務的馬腳來——不管編創人員 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這當然需要從中國常識來看)。好談不上,祇能算是相對不壞的「宣 傳片」,但願在沒有各種自由(包括經濟自由)的當下中國,觀眾自發的再解讀應當不會比 《大》片本身的局限更糟糕。否則的話,被《大》片俘獲的觀眾,會淡化對苦難的感受、遠 離對自由民主的訴求,不經意地就會陷在官方話語圈套中。 我歸納了《大》的主題詞,一級主題詞有: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強人政治、軍事實力、 重商主義、有限開放、經濟強國、國情路徑、文化自本;二級或三級主題詞有:闖進(像葡 萄牙的恩裡克王子和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王支持探險那樣?)、官民互信互諒、擁戴「偉 人」,增強權威吸引力、內部凝聚力、文化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妥協、和平,教育、科技、 市場、創新、自主新產品……基本上沒有憲政、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共和、公正、平 等,有的主要祇是在總結性的最後一集中的一閃而過、一帶而過.按照主要編創人員說的, 片子主要說的是現代化是幾百年來的世界主潮流。但是,如果說近代化主要是技術家(其實 少得可憐)、商人、新式權貴(例如日本下海經商的「首相」——《大》片基本沒有說日本 的官商勾結)們致富的事情,而民眾主要是從農民轉為(我不說淪為,因為農奴的日子想想 例如中國被征地、拆遷農民的慘像就知道了)僱傭工人,那麼,現代化是無論如何不可不談 各種民眾權利運動的。可是,我沒有能夠看到普通民眾的政治身影,儘管有馬克思、福利等 等字眼出現,但難道福利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嗎?難道作為馬克思、恩格斯主要實踐貢獻的無 產者運動,就真的對現代化毫無積極作用嗎?連羅素都十分敬服的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其(其 實是自治的)運動都可以忽略掉嗎?至今也應當說與社會主義密切關聯的社會民主主義,就 真的可以視而不見嗎? 是的,《大》片是說到了法國的《人權宣言》,也基本正確地說到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貢獻,但整個法國一集突出的大革命中的血腥、拿破侖、戴高樂,啟蒙運動與百科全書派連 字眼都沒有出現,伏爾泰的面貌則模糊不清。巴黎公社難道就不值一提?俾斯麥的福利政策 完全是從鐵血中的開明恩賜而來?英國的費邊主義不是很溫和完全可以作為妥協的經典解釋 一下的麼?可以介紹人家曾經殘酷使用童工(「最小才4歲」的是一獨立僱員嗎?我懷疑這 一史料的真實性),但難道就不必介紹美國工人對八小時工作制的貢獻嗎? 是的,《大》片是說到英國的《大憲章》、法國的《拿破侖法典》、美國的制憲會議, 但沒有說到洛克的《政府論》、孟德斯鳩的《法的精神》、美國的權力分割與制衡;需要而 且很需要說到美國南北戰爭之後振興強國中的官商勾結、財團壟斷,但為什麼對幾十年與腐 惡、不公戰鬥的普利策避而不提? 是的,《大》片說到了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但卻沒有強調、突出權力的守夜人思想, 沒有交代斯密並沒有市場萬能論,尤其是不該忘記斯密也強調發財致富的道義性、公正性。 對美國20世紀初的進步運動和羅斯福新政說得算是比較好的了,但不該祇是強調政府干預這 祇「看得見的手」,尤其不該閉口不提當年美國頑強的獨立工會運動,好像凱恩斯給羅斯福 的一封信有了決定羅斯福決策大轉彎的「蝴蝶效應」了,又好像「蘇聯的一枝獨秀」(《大》 片作者的中為蘇用、今為古用)其發出了羅斯福的新政,借用秦輝先生的話,這祇是《大》 片作者腦中「中國偽凱恩斯」存在的「反映」使然——尊敬的《大》片學者們,歷史當然不 是這樣的呢!即便是《我有一個夢》,也祇是民權運動的一個符號而已呀。 《大》片作者不是以意在推動中國的政治妥協自許嗎?很好;《大》片作者不是以期盼 中國國內的和平自期嗎?也很好。但是,忘記或迴避真實的他山民權運動之玉是攻不了中國 一黨專政之頑石的。 《大》片主筆麥天樞先生在接受《亞洲週刊》記者江迅的採訪時說:「中國的和平崛起, 和平的目標應該是在內部,社會不能再有大波折,要學習歷史妥協,建立歷史理性,因此 《大國崛起》重點突出了大國內利益集團妥協、合作的過程。」「這部電視片最初提出是總 製片人、總編導任學安……2003年6月,他找我說想拍這部電視片的念頭.他的直覺很好,最 初的動機是: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正在崛起,世界大國崛起的經驗對中國無疑是有價值 的。……過去指和平崛起的概念是對別人沒有威脅的,是在世界各國友好中的崛起,我認為 這不是主要的。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平的目標應該是在中國自己內部,社會不能再有大波折, 世界市場和經濟秩序已經建立,那種弱肉強食、你爭我奪的時代已經結束。中國的和平崛起, 是在世界和平的大格局調整下進行的。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政治變動的方式是震盪的,目 前還沒有理由,也沒有經驗說,我們已經走出了這個怪圈。中國社會和平崛起,根本的任務 是國內不能出現大的政治震盪,不能消耗已經有了的改革成就,各階層、各利益集團,能夠 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革的目標。西方在尋求妥協的過程中,毅力非常頑強,極有歷史耐心, 這種理智是我們這個民族最缺乏的。不僅是民眾缺乏,知識分子也缺乏。」 看看吧,將「和平崛起」詮釋為「和諧社會」,這本身當然很好,可為什麼不說說黨國 的官僚最缺乏「妥協」,「為富不仁的周正毅」(秦輝語)們壓搾民眾總不肯「讓步」呢? 如果我是記者,我是一定要問問麥先生的。像威權主義者蕭功秦祇說中國有暴民造反傳統一 樣,聰明的麥先生祇說「民眾」和「知識分子」缺乏妥協智慧。寫過好幾位中共政要評傳的 麥先生好像不知道,中國的「民眾」和「知識分子」連妥協的機會都沒有,而祇有奴隸般地 忍氣吞聲、牛馬般熬日子的份呢!寫到這裡,我想到了同樣富有語境意識的麥先生的老同行 盧躍剛、李大同們,他們或許就是「缺乏妥協智慧」的?事實當然根本不是這樣的。 《大》片的宣傳主題其實在他的學術指導錢乘旦先生那裡早已確定。細心的人們當然不 會忘記,2003年11月24日,SARS陰霾剛剛散去,有著眾多學術頭銜、政府獎賞的錢乘旦先生 被請進了「中南海進講院」——錢乘旦教授在電話中對記者說:「這是一次讓我終身難忘的 講解。」「就9個國家近代以後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及這9個國家興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講 解。……中央領導的提問,非常敏銳,非常有洞察力。」記者的報道沒有提到錢教授誇獎的 具體「提問」,但概略介紹了錢教授強調的9國三大經驗,這就是:重商主義、穩定、開放。 鬧了半天,9國不如1國,無數人不如一個人,鄧小平在據說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以借鑒的孤 島般的局面下,摸著石頭過河地三兩下就弄出了學術權威說的9國三大經驗了。 順便說到,當時我看到報道便立即給南京大學一位師友打電話說:這位錢教授鼓吹的重 商主義是投懷送抱啊,連幾百年前的重農主義都不如了。 二,《大》片的隱衷——中國式暴富戶心態 為了鞏固「改革成果」——我多年堅持揭露的「權痞暴富集團新秩序」,《大》片作者 中體西用地說到:「有歷史學家認為,近五百年來,真正意義上擁有過世界霸權的祇有三個 國家:荷蘭、英國和美國。這三個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接力棒式的創新和發展。學者們還 認為,英美兩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制度保障。」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中體西用的說詞呢?當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或者「聚精會神 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啦。那麼,三國的制度保障究竟是有哪些呢?大致排一排,不過 說了專利(《大》片前後有大篇幅重複)、股份制、銀行、國王與新貴議會的遊戲規則、福 利(俾斯麥)、反壟斷(美國;這是好的)。就這些。顯然,《大》片的解答比諾思、楊小 凱們,比秦輝、肖雪慧、何清漣們差遠了,甚至比文藝界的吳祖光、沙葉新們也不如,不客 氣地說比太多我這樣的「非專家」也相形見絀的。單說國王與新貴議會的遊戲規則吧,實質 是英國的保護私產制度,但《大》片卻不肯說學界已耳熟能詳的「無代表不納稅」。這是為 什麼?想想吧,這樣說讓普通工農觀眾聽懂了不麻煩嗎?聯繫多年來人們要求提高富人稅率、 改變普通工薪族是主要納稅群體局面的呼聲,我猜《大》片既強調保護私產又不說「無代表 不納稅」的意圖是:暗示中共開明派要尊重若干年來富人繳稅相對太少的利益格局,甚至像 例如最近胡德平先生對原罪缺乏分析的說法那樣,對已有的不法財富睜祇眼閉祇眼含糊過去, 甚至乾脆如張維迎、厲以寧們說的那樣一紙赦免令算了。順便說一句:據我觀察,「民運圈 子」或「維權圈子」、「基督教圈子」、「異議知識圈子」中,類似的聲音越來越多了(如 果不是佔了多數的話)——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權痞報復集團」的為「萬一出現情況」 (小振蕩;大振蕩自然他們一定無可奈何)準備的「滲透與控制」,基本到位了!別看表面 上有多熱鬧吧,「圈子性局面」越來越黑暗了!「中國式新自由主義」與「中國式偽左」的 言行乖違越來越兩極相逢了——認真、再認真地想想秦輝先生深刻揭露的「右派還是左派得 勢」的「國情」吧,再想想各種「圈子人物」有幾個真正認同「共同底線」的吧。 再說專利吧,在中國有多少人脈匱乏、官商不顧的發明者真獲利的?有多少侵權得到了 有力矯正的?窮得溫飽堪憂的發明人多的是啊!再想想學術腐敗、學位腐敗、職稱腐敗吧! 一個專利又需要多少制度的保障配合?《大》片為什麼不請一些經濟學家、法學家、政治學 家作學術指導呢?一個中南海進講能指導多少呢?《大》片是夠大的,但大在經費、大在話 題、大在接受訪談、被「斷章取義」、「七支八離」地糟蹋的學者的數量上(我就不相信例 如資中筠先生就祇可保留那麼三、四句話)。而它的主創班子何其小也! 《大》片凡12集,每集50分鐘,介紹的大國就是錢教授進講的9國,其中英、美各兩集, 但即便是麥先生想努力表現的妥協文明,以我有限的知識論,《大》片連輪廓都沒有交代清 楚。依我的觀察力判斷:它也不可能說清楚,除非它不屑在央視露面,或者除非它不想按照 不可或缺的預先預後總會有的指令露面。 第一集告訴觀眾的主要是:強大的王權使葡萄牙人有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西班牙航海 探險家發財成功,無敵艦隊威鎮四海。葡西靠了掠奪殖民地而崛起。看了第一集,一般觀眾 相比都會帶到「強者打人、弱者被打」的歷史觀中去。感謝《大》片讓我知道了,原來首先 說「落後就要挨打」的恰恰是率先發起「社會主義大躍進」的斯大林。但這至多祇部分反映 了前現代歷史,與主創人員想要表達的和平崛起的現代化主旨南轅北轍,反倒給觀眾太強烈 的感觸:「中國也要崛起、將來也要……」 這一突出強權、霸權為財富護航的軍國主義視野,至少在德、日、俄(蘇)的專集中有 同樣集中的表露。 第二集講荷蘭,說到一個漁民發明了一刀除去魚腸加醃製的辦法,使荷蘭的鯡魚能夠在 全歐洲暢銷,由此演繹到荷蘭的一系列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 長」。「跨越式發展」這一今日官方「大躍進」的翻版,也是《大》片多處呈示出的暴發戶 視域。對此,我當然然深不以為然。我對荷蘭卻有另一種肯定更為現代的印象,那就是:在 天主教、加爾文教瘋狂實行極權統治的時代,荷蘭是宗教迫害最輕微的民族,這裡常常是一 些別國異教徒的避難地,很多後來逃向新大陸的異教徒,就是首先來到荷蘭的。比荷蘭鯡魚 更珍貴的應當是最溫和的宗教改革家愛拉斯謨,和富有博愛、自由、科學精神的草根思想家 斯賓諾莎,以及作為文藝復興驕子的一代荷蘭油畫家。其實,中國古代近代的民間經濟創造 也很可觀,而四大發明絕不比荷蘭鯡魚遜色,對人家的鯡魚或者有限責任公司之類的創造過 多注意,恰恰是缺乏反思意識的表現,需要有的反思主要不在從輕商、抑商到重商、崇商的 物慾視野,而必須首先懂得荷蘭鯡魚時代最重要的是「文藝復興」——這在中國至今還沒有 出現過呢! 《大》片從西班牙國王宣佈荷蘭是西班牙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荷蘭人將自己的國家 托付給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講到荷蘭東印度公司、17世紀中葉海上馬車伕的全球商業 霸權牢固建立——「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乃至1688年9月,一支載著荷蘭最高執 政官威廉三世和兩萬名荷蘭士兵的龐大艦隊,前往英國收穫光榮革命的果實,所有這些張揚 的都不過是經濟主義、黷武主義.我注意到,《大》片最要害的地方是強調各國崛起道路的 各各不同,散發出來濃烈的相對主義氣味。這當然呼應著左支右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黨 國說辭.講到現代化有其普適原則的祇有一處,而且很籠統,並且是日本學者說的——「日 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依田熹家:日本實現了現代化,從另一方面證明了現代化不是西歐獨 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有普遍意義」不是普遍主義(絕對主義),各國的現代化 過程當然有一些非基本(可能很有些重要、緊要)的特殊性,但相對主義肯定是謬誤.特殊 主義、相對主義當作消極的時候,是要拒絕公義、外來正義;當作積極的時候便會將自己的 意志強加到別人(國)頭上,例如德國軍國主義者叫囂、推行的「德意志人天生就是上帝派 來統治世界的。」這個對外的「積極」其實早已在內部發作,那就是統治者將其意志強加到 民眾頭上。這中間,正如美國一位人類學家所說:文化相對主義常常為權力的血腥統治提供 辯解。所以,特殊主義與普遍主義是一體兩面的。但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付諸實踐的現 代普遍性,則是不容拒絕的,因為它將每個人的平等權利等作不可侵犯、消減的天條.而相 對主義在實踐上無不顯示為少數統治者的權力至上主義,多數民眾則被當成工具。 依田熹家教授為什麼沒能在中國的《大》片中把現代化的普遍性說具體一些呢? 三,閃光點和補救性的末集 依田熹家的話是在堆砌著泛泛議論的最後一集中出現的。 最後一集從思想性看是《大》片中最好的。《大》片分述各國諸集中寫得相對較好的是 關於英國、法國、美國的五集,遺憾的是這五集缺少切當的評論;寫得最差的是關於德、俄 (蘇)、日的三集,差的原因是隱欲(有太多的「自我鏡像」)和現實外交忌諱共同作用使 然,甚至更缺少必須的評論。限於篇幅,這裡祇指出有基本知識的讀者一定會感到遺憾的, 戰後德日振興的根本、東西德統一的實質、蘇聯解體的致因(連出現在《大》片中的俄共現 書記久加諾夫都從未迴避過)諸端,就夠了。大概《大》片的最後一集正是出於學術良知作 出的有限補救吧。學術指導錢先生說了這樣一段很好的話:「英國最早地確立了現代的國家 制度。比如說我們現在熟悉的內閣制、君主立憲制、兩黨制、政府對議會負責等等這樣的一 套政治制度,在英國都是最早地確立。這樣的政治制度能夠使得這個國家長治久安,長久地 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所以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如果將這樣的史識連同相關史實夾敘夾 議於英國部分,而將該部分例如有關瓦特、牛頓、工業革命的技術細節、「日不落帝國」的 牛氣等等,作一些精簡,換上這段概括所對應的事實,難道不是更合適嗎? 平心而論,主創者們的知識量有著很好的積累,全部解說詞的風格也很出彩,尤其是片 中很有些思想、價值取向上的亮點,例如能夠包容莎士比亞的女王、德國洪堡大學的學術獨 立、彼得大帝隱身求學荷蘭、日本學習西方的紮實——當年出訪、留學歐美的日本人歸國後 出版了眾多著作,日本的嚴復竟是成批出現的,相比之下,尤其鄧小平訪美以來,中國的官 員們與公費旅遊的觀光客無異,甚且醜態百出、劣跡斑斑,丟盡中國人的臉面。有一個臨沂 市的現任書記倒是寫了一本不壞的書,祇是以陳光誠為人格標誌的臨沂民眾的維權困苦,永 遠記錄了他的罪惡! 作為本土觀眾,《大》片中我最欣賞的一段話是現在英國諾丁漢大學當教授的鄭永年先 生說出的「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在一個內部,自 己的 國家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就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即使成為一個大國,也不是可 持續 的。」 引起我警覺或者反感的話則很多,例如應當由麥先生作為主要責任人的一段解說詞是這 樣說的:「歷史一再證明:沒有永遠的霸權國家。大國的興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法則. 歷史也同樣告訴我們:從大國崛起到持續強大,然後轉入衰退,是一出需要耐著性子觀看的 歷史長劇。」 這段話的前面說到了大國的崛起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又有現在很走紅、有時也有些開 明氣象的吳建明先生的話,意思是:落後國家的現代化必須是由上而下的國家主導型的。我 要問吳先生的是:當年的北美洲落後嗎?五月花號所彰顯的北美自治,難道不一直是美國生 機的「遺傳基因」嗎? 「要耐著性子觀看的歷史長劇」是一黨專政的中國果真能夠超越列強,稱雄世界嗎? 出於慎重,我在發稿前上網看了看相關評論,我認為有些重要的學者基本上沒有出手的, 祇見到尊敬的袁偉時教授接受採訪的報道。有一篇署名為「《南都週刊》副主編」,稱「來 源」於《南方都市報》的評論文章,不客氣,題目就是《「大國崛起」的命題太勢利》。文 章說道:「這部紀錄片的效果,全然『功夫在詩外』,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解讀.假 如它的名字叫『西方的道路』,而且放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它一定不會引來熱烈反響。播 出頻道和時段的重要,不僅是觀眾多了,更重要的是,大家會從中揣摩其意圖,並相信這不 僅僅是中央電視台的意圖.」 是的,僅僅從文理看就該叫「西方的道路」。因為,次第出現的9個大國有過起伏、波 折甚至沉淪,但正如《大》片本身所呈示的那樣,如今連俄羅斯都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振衰起 弊呢。解說詞說什麼大國像中國的皇帝一樣,黃袍輪流穿,明天上我身,並不是這樣的,不 是興衰輪替,而是都走在了民主憲政持續發展的大道上。「崛起」既名不副實,小帽子罩在 大頭上,又暴露了「它們總會衰落,看我崛起吧」的輕薄狂妄。 袁偉時先生的評論很溫和,但也強調指出:這部「政論片」很多地方說得很不到位。如 果南都報的文章說到了要害,袁先生看到的「不到位」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