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速度」之天謎 (廣州)鞏勝利 前言:失范的「中國現象」 2007年1月25日,中國官方發佈2006年度、全年GDP總額首次突破20萬億人民幣(約3萬 多億美元),中國2006年GDP增長為10.7%,成為近30年全球各國經濟發展中絕無僅有「第一 速度」。至今的市場經濟科學原理認為:在市場經濟社會(又稱「自由市場經濟」),「勞 動力是根本價值的第一要素,而不是土地和資本(或金錢)為根本的價值要素。」這是至今 依然在人類實踐的經濟科學,自由市場之父、市場經濟奠基人亞當。斯密經濟科學最經典的 基本原理(也被稱之為「新古典經濟理論」)。而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卻與此大相逕庭,特 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近30數年持續、快速、高增長的發展,幾乎根本無法把「勞 動力價值」歸結為「主要價值因素」,反而是以政府持續投資(以國有土地、國家公債、國 庫券等為長期背景)或政府「批權投資」「政府投資」(從中央到省、再到市、縣等的各級 政府所有的「大型項目」投資)而產生中國經濟源源不斷的「根本價值」新動力。世界範圍 內的中國失范、悖論的「中國現象」,無不與原「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生死攸 關,這就是說中國還不能稱為現實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國家。 2005年8月13日,超過800萬戶籍人口的廣州市正遭遇33度高溫和颱風「珊瑚」登陸,汽 車缺油已經在這個城市延續了半個多月,大多數加油站掛出「油在運輸途中」告示牌,待加 油車隊「300米長」「堵塞交通」「運輸癱瘓」「油價亂漲」。南方報系、羊城晚報系、廣 州日報報系等等媒體都以類似「油荒、油荒…」、「50萬噸油正趕路奔廣東」「油荒延續半 個多月」「廣州油荒三天內可緩解」等更是頭版、整版的廣泛報道。廣州「油荒」祇不過是 中國上百個大城市當中最先拉開序幕的一個。之後,中國黑龍江、山東、雲南、重慶等一半 以上的省份燃油供應出現歷史性吃緊,有50%以上的加油站已經斷斷續續無油可供,這是中 國57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影響到公民生活的能源危機。這年8月12日,《人民日報》頭版發 表評論稱:因電及能源短缺,中國經濟「領頭羊」廣東省上半年工業增加值的增速被迫拉低 約7個百分點,全省GDP增長被拉低約4個百分點。此文分析說,廣東省10000元(人民幣) GDP產值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據中國商務部最新公佈:2005年中國原油需求3.1億 噸,全年需要進口1.3億噸,全年進口依存度超過43%.就在其時,全球油價一再飆升67、68、 71美元;2006年1月16日,中國華南大都市廣州,公共用油再現危機,柴油再次短缺,15公 斤瓶裝液化氣達到創紀錄的115元——長期高溫、高速之下的中國正向960萬平方公里的每一 個角落輻射、延伸著……未來中國,油、電、水、氣、地等等世界性「短缺災荒」正向13億 人中國逼近,中國經濟持續近30年強力發展能跨越這些能源供需的這道世紀天塹嗎?到2006 年底,全球原油期貨再創紐約商品交易所半年來新高、持續在67.90美元一桶;2006年上半 年以來,全球黃金期貨價格也創下全球25年以來的最新高,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價連續保持 在每盎司600美元左右,又逼向700美元的世紀新紀錄……人民幣與美元之變——藏富於民, 也進入一個比任何時期都更為複雜、嚴峻而又不得不變、需要用大智慧來審時度勢的重要新 時期。 有關中國經濟冷熱——「硬著陸」還是「軟著陸」,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經濟」意義上 未來要解決的重大方向性問題。近30年來,中國「市場經濟」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最高峰值的 是1992、1993年曾達到13.2、13.4,而最底峰值是1989、1990年為4.3和3.9(但就是這種速 度,也是「高收入國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中國1990——2000十年平均增長速度在10% 左右。「高速」增長,是針對全球各國經濟增長幾十年的比較而言,中國經濟近30年年均以 超過9.9%的速度高增長,中國經濟在2004年GDP增長是9.7%以上、2005年也以9.9%的速度高 增長,幾乎就沒有任何「著落」的痕跡,與8%的中國政府實施方略相差距離。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政府長期以「政府經濟」、「權力經濟」、「批權經濟」等形式進行的降溫「投資 熱」而事倍功半,缺乏市場經濟機制性「釜底抽薪」的方略實踐,但中國掌握市場經濟源和 政治資源、「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中國各級政府所有新上來的「第一、二把手」 們則需要「週期性」政績數字來支撐其官位的「前程」,那麼一輪接一輪的各級地方黨政投 資熱、發展熱(省、地市、縣的項目上馬「投資熱」 )當然會無法遏制、再次輪番上演搶 跑「比賽」,2006年及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經濟「過熱」將依然是無法阻擋的繼續 「高燒」下去。中國近30年經濟增長速度與世界各國之比,是當之無愧在長期發「高燒」, 在全球、所有國家的範圍內,幾乎根本找不到一個這樣長期「高燒」的國家前例。請看下表: 近30年全球最高速度國家情況(表1) 國家 1979-1995 1980-1990 1990-1995 2001-2006 年均速度 中國 9.80 9.20 11.80 10.20 9.99 美國 2.40 2.70 2.40 3.05 2.64 日本 3.40 4.30 1.40 1.50 2.65 德國 2.10 2.20 2.00 0.90 1.80 英國 2.00 2.50 1.60 3.02 2.36 法國 2.20 2.30 1.90 2.20 2.15 意大利 2.00 2.20 0.40 2.62 1.80 加拿大 2.50 2.90 1.50 2.93 2.46 俄羅斯 -2.30 2.40 -13.0 4.10 -4.40 新加坡 7.50 7.00 8.00 3.50 6.50 韓國 8.20 9.80 7.10 4.00 7.28 印度 4.10 5.70 2.20 5.80 4.20 泰國 7.40 7.50 8.00 4.80 6.68 上表說明:1、上表1979——1995年前數據,見1996年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 情報告1978—1996》第20頁《主要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表。 2、上表2000年後數據,見英國The Economist與財經雜誌聯合出版的《世界2003、2004、 2005、2006》中「數據世界」。 3、上表1996—2000年數字暫缺。 30年中國經濟發 「高燒」 中國近30年來經濟一直在高速前進。隨著中國各級黨政「新政」的走馬上任和其對黨政 領導人「業績」的實際需要,與中央政府經濟發展、投資「降溫」的策略明確產生悖論。因 此,中國經濟「降溫」的國家策略將變得越來越艱難、甚至出現日漸更明顯的增長失控之勢, 2006年中國GDP達到新一輪增長10.7%的新高,顯示了中國經濟在2002年稍微「降溫」之後又 在持續瘋長之勢。 總體上,由於2003、2004、2005、2006年連續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超過10%,2006年第二 季度曾達11.5%.但中國依然是一個轉型過程中的龐大經濟體,這其中也包含著產業策略及產 品結構性調整及「權力經濟」「政府經濟」(40多年中國「計劃經濟」 的政制慣性)的重 大缺陷,於是中國最高層所實施的經濟「減速」與投資「降溫」將變得更加難以調控和實施。 其實大家都非常明白: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近30年以來,在全球各國經濟發展中「名 不見經傳」,到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發動機,這是中國經濟「高燒」的必然結果。但長 期近30年或更長時期經濟發展「高燒」,也必定給中國社會的發展環境帶來無法預料、難以 彌補的戰略生態失衡。基於此,中國政府最高層戰略決策為:發展速度保持高於7—8%之間。 「權力經濟」難以遏制過熱 2004年中國經濟真的被「降溫」,但那是在「批權」之下、各級黨政官員「強壓」產業 或企業的結果。中國2004年經濟降溫的唯一手段依然是各級政府實施的控制銀行「信貸放 出」、限制上「大型項目」,幾乎沒有使用任何「市場經濟」金融、貨幣、利率、匯率、貨 幣儲備、股市調控、稅率槓桿等等市場經濟基本的調控手段。 政府主宰上項目,是中國經濟上升的突出特色。以2004年全國聲勢浩大的鋼鐵項目「降 溫」為標誌:就在江蘇省鐵本鋼鐵有限公司項目設計能力840萬噸,概算總投資105億元人民 幣項目在2004年4月被中國國務院嚴厲查處同時,而廣州市番禺南沙開發區內廣州JFE鋼鐵項 目——南沙1000萬噸級鋼鐵基地建設正如火如荼的加緊建設、廣州恆大集團在廣東茂名建設 的「1000萬噸大型鋼鐵基地項目」都在爭分奪秒的大干快上。因之,2004年的中國經濟「降 溫」不具有用「市場經濟」規則的現實與實際操作的意義,也不代表中國政府已經掌握了調 控經濟「過熱」、掌握了調控「市場經濟」的能力。 沒有駕馭市場經濟的調控方略 長期近30年以來,中國一直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經濟方式,還根本沒有學會 使用「市場經濟」的規則和法寶——匯率、利息、稅率、貼息、債券、外匯儲備、資本市場、 發行股票等等手段去駕馭和全面調節、掌控中國經濟運行的方略,沒有這些「市場經濟」技 術與技巧、方略的使用,中國經濟靠各級「掌握絕對真理」——「一把手」來「批權」降溫, 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中國「計劃經濟」時期,就是長期靠「批權」來掌控經濟運行,至今 依然沒有擺脫這種魔力、慣性的深刻影響,關鍵是中國各級黨政決策、領導經濟發展的體制 性根源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源頭的根本治理和改善。 2004年中國的外匯儲備猛增2060億美元後,總額達創紀錄的6100億美元,但中國政府幾 乎還從來沒有使用過任何以變動「匯率」,去調節進口、出口產業的結構或產業佈局;如一 些熱門的鋼鐵、水泥等產業,也從來沒有設想去用稅率、銀行貸款利率等去撬動或改變這些 產業成長環境,祇是一味去用國家或政府手中的行政「批權」,死命的打壓。但市場經濟的 力量難以抗拒,2005年中國投資電、鋼鐵、鋁等產業,再次掀起浪潮,中國經濟再次面臨投 資的過熱。 還有人民幣升值與否的歷史性問題,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能近30年保持貨幣匯率一 成不變嗎?這怎麼不把人民幣逼向升值的尖端?非常簡單,任何一個處在人類生活的任何一 個人、團體或國家,隨著季節的改變,能長期不增加或又不減少衣服嗎?而中國人民幣的匯 率,就是近30年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遊戲規則——地球人都知道,長期人民幣匯率是否中 國政府在操縱著? 沒有進入市場經濟「科學發展觀」軌道 自從中國實行了近30年、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經濟過熱是始終的唯一主線— —這無不與中國高層的經濟「科學發展觀」至關重要,由於原「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深蒂固, 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始終沒有進入市場經濟「科學發展觀」的軌道。「發展」與「科學發展觀」 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種短視的行為,而後是要被實踐所歷史證明的。絕大多數的中國經濟 決策者誤認為:「發展觀」就是「科學發展觀」,如,近30年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確看 似一種「發展觀」,但中國證券、能源、交通、教育、就業、金融貨幣等等所積累起來的障 礙,正在把中國經濟的「科學發展觀」逼向另一個極端即「防洪築霸」,其實「洩洪」遠比 「築霸」更為重要,「築霸」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而今的中國經濟,從中央政府到地方 各級黨政,幾乎就是忙於應付長期「築霸」,幾乎無人去真實的研究、並去實踐、實施這個 國家經濟的「洩洪」問題。要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洩洪」「通暢」遠比「築霸」更為重 要、更為現實的需求。 近幾年以來,中國最高層確定的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是在7—8%之間。據查知,到目前為 止,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政府是將自己的經濟發展速度制定的比這個數字低的。「發達地區」 政府制定的方針依據是:「保持適當高速度」,而欠發達地區政府制定的策略是「不適當的 高速,豈不與發達地區距離更大?」中國所有地方政府都絕對保持高於7—8%以上的高增長 速度,那麼中國中央政府制定的7—8%的宏觀調控速度豈有不破之理?那麼,中國整體經濟 的發展方略、速度保持在平穩的7—8%又怎麼保持?又怎樣保持健康的不要「高燒」的中國 經濟速度?這是擺在歷屆中國中央政府、特別是需要有「政績」來支撐中國地方政府「一把 手」,需要落實調節、而至今又從來沒有得到調解的一個長期的老大難問題。 中國金融界「改革」就是經典的一例。2004年8月26日,中國中央政府以國家財政注資 225億美元「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總註冊資本達1864億元;9月15日,中國中央政府財 政又注資200億美元,資本總額為1942.3億人民幣的新「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但 據公開完成的以上公司改革的資料顯示:中國國有資產的「中央匯金公司」代表中國國家持 有「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權,持有「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95.881% (註:「建銀投資」是中央匯金的全資公司)的國有股份。儘管中國金融公司的改革和治理 完成、並解決了「歷史債務」,但又形成中國金融公司、走向國際市場、進行國際化公司治 理生態制衡環境的突兀——又新形成了國際資本市場「獨家控股」、「單一股東」、「一股 獨大」絕對尖端性世界資本市場的難題。如此這般的「科學發展觀」來「改革」,不僅中國 企業與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方向相悖論,也與全球資本市場形成最初級、最起碼的「上市」 資本結構、遊戲規則的嚴峻衝突。 「過熱」之源——金融長期著火 特別是中國金融、證券業長期沒有能建立起生態的良性環境,已經嚴重影響到中國「轉 型經濟」的「降溫」和良性循環。虛弱的中國銀行體系所造成結構性、方向性失誤,已經妨 礙了人民幣自由兌換、「貨幣適應氣候」等其它改革向前推進。隨著對資本控制的漏洞越來 越多,投機性資金是中國政府越來越無法迴避的一個威脅。你可以想像,一個迅速發展、迅 速成長的龐大中國經濟體,而賴以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金融卻緩慢或相向而行,怎 麼能將「過熱」的中國經濟轉為「安全」? 中國「破釜沉舟」式的金融改革已見雛型,但這絕對是一種另類、與全球金融資本市場 相異類的金融大變革。股份制公開上市,是全球資本、金融市場到至今天為止沒有比這種方 式更好的國家及企業改革的方略了。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大變革已進入尾聲 (到2005年5月,祇剩下「農行」還未進行),但這種所謂的「股份制」改革卻走向了全球 所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的「天方夜潭」:1、新「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 100%股份為「中央匯金公司」所有,其實這已根本不是什麼「股份公司」,全球所有的資本 市場,至今沒有任何一家這樣的「股份公司」並能夠成功在股市上市;2由於新「中行」和 「建行」(新「中國建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擁有85.228%股 份,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擁有10.563%的股份,剩餘的4.209%股份,由國家電網公司、 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和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擁有。「建行」的這種持股比率,比 「中行」要科學的一些,但仍不失「一股獨大」的天災人禍。中國公民,為何沒有機會參與 中國金融的改革或擁有上市銀行的股票)改革「股份制」的「數據」,而受到來自全球所有 關心中國經濟、「資本市場」上市地的嚴重質疑。於是,對「中國工商銀行」的改革,中國 金融最高決策層則來了個中國古時的「中庸之道」,中央匯金公司和中國國家財政部各持有 50%的股份——這又走向另一個另類,又是一個全球至今的絕無僅有:各持股50%,則意味著 新「中國工商銀行」沒有「控股者」(通常,國際資本市場所指的「控股公司」,是指在總 股本中所持有「股份」百份比率大出的一方。按「資本說話」的遊戲規則,則無法出現上市 公司的「控股公司」,甚至連懂事會也無法形成當然的「制衡」格局)。各持股50%,對於 上市公司來講,則是董事會成員為各一半的比率,也是全球股票資本市場之「大忌」——無 法形成「資本說話」的制衡環境,這在全球至今、所有上市公司中都是絕無僅有的今天奇跡。 金融變革玄機 現在,新金融「建行」「中行」「工行」等「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公開上市。中國金融 界58年以來的最大改革——已經初步到位。這使中國最高金融決策當局,成為了全球資本市 場、公司治理的絕對「異類」(但不是創新,而是市場經濟、資本市場、上市公司200年前、 最初時期所經歷過的)。先是創造「股份公司」100%股權由一家擁有的空前奇跡,接著是又 創新了「股份制公司」無法按股份確定「控股人」的絕對另類——中央匯金公司絕對操控著 中國金融的半壁江山,再加上國有四大金融機構本身的股份,實際上中國國有銀行的財富, 依然80%以上放在國有的這一個籃子裡。這說明中國金融最高決策者的思維與實踐,與已經 有200多年歷史經驗的「市場經濟」有著巨大的理論與實踐的思維差距,說明了中國駕馭現 代金融決策管理、公司治理、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等等依然沒有擺脫「計劃經濟」的無限風 險和管理概念。 從新「中行」(「建行」與「中行」相似)「工行」股份制的構成,前者不僅體現、並 讓人看到了中國「計劃經濟」死而不敗的巨大威力(「計劃經濟」的本性,就是「批權」絕 對獨霸一方),100%股權由一家獨有,遠比「計劃經濟」的一統壟斷更令人可怕(中國社會 與經濟實踐如以前出現過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的出籠,就是在國家沒有任何制衡 之下坦坦蕩蕩的出籠,並讓全中國為之實踐);後者則說明中國經濟、金融最高決策層,在 駕馭中國金融改革時依然找不到「現代市場經濟」「進與出」的門,對中國人民幣數十年釘 死美元、化解中國與美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貿易與人民幣的風險等等,依然無從駕馭。 中國金融58年來第一次股分制「急行軍」,一、二年做了58年來未有過、也從未做過的 歷史「奇跡」!「奇跡」背後,除了「大躍進」外或還有生態環境基礎的脆弱?又有誰來收 場,又誰來買單呢?誰來善後中國近30年高速的「後遺症」?解決中國金融的生態環境,前 年不遇的銀行業「急行軍」改革——「上市」決不可能一勞永逸!絕不可能!!中國第一個 海外上市的銀行、劉金寶執帥「中銀國際」不照樣——高管全軍覆沒?中國金融也上市,祇 是改變了中國財富的支流、且不能說「源流」,銀行業上市一是不能一勞永逸;二是與銀行 業生態環境建樹還是需要體制源頭的制衡。 後記:避免危機 中國,在享受連續近30年、一年又一年強勁、持續經濟增長所帶來好處的同時,也真實 的感到了歷史真正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如珠江三角洲「勞動力短缺」所顯示的一樣, 工人們對於自己不斷下降的報酬越來越氣憤,他們2003年獲得的報酬不到他們自己所做「經 濟蛋糕」的30%;還有中國股市的「投資人」們也恰恰感到被剝奪了經濟增長帶來的所有無 可奈何悲憤——股市成糊不上牆的稀泥;還有中國製造商品進入世界各個領域、重新瓜分市 場所面臨的全球性「不公正」狙擊,占中國外貿出口1/3天下的廣東,因缺油缺電首先被沖 擊的就是中國第一富有的廣東省,也更加舉步維艱。改變原有、已經形成的全球性商業「游 戲規則」,除了中國要有行動與實踐之外,還要有智慧、方略和可行性步驟,從人家飯碗裡 拿飯吃——智慧膽略遠勝於膽量;還有近年來的中國金融,幾乎讓所有的人都感到了無可奈 何(包括美國人、歐洲人等)、危機正明明白白的逼來。中國金融市場的危機凸現、沒有生 態制衡與中國資本股票市場的長期落花流水,會否波及、拖累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國金 融新政靠「超級嚴管」的「嚴防死守、死堵」,能建立起中國金融良性的生態制衡環境嗎? 中國經濟長此以往「高燒」,中國「大自然」的環境豈有不變之理?中國經濟的環境變了, 中國經濟長期、13億人的生態怎麼辦?? 「中國製造」,已經前往世界各地正在無孔不入、迅速的進入全球所有領域和市場,但 支撐「中國製造」需要物資、產業、資源的源源不間斷、持續跟進……顯然,中國不能像美 國佔有全球資源1/3那樣來經濟發展。2004年,美國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4.7%,美國GDP佔全 球GDP的32%;而中國10年之後(既是不發生任何政治和經濟重大危機的前提下)即使每年按 9%的增長速度,中國經濟規模也祇有美國1/4的規模(約3.55萬億美元。此數據為西方經濟 學界預測),2004年中國GDP為1.417萬億美元(此數據見世界銀行《2005年世界發展報 告》),2006年提高到近3萬億美元,中國人口是全球的近1/5,卻消耗了全球煤、鐵、鋼材、 水泥等的32%,創造的GDP卻不足全球的4%.中國經濟真要騰飛,就必須跨越美國式的發展方 式和中國能源的絕對瓶頸,否則則真正令世界經歷一場無法預知空前可怕危機…… 若「特色」中國的「市場經濟」體系,「特」出來了,不能與已經形成的世界「市場經 濟」體系發展同步兼容、同步、共進,中國經濟還能夠因如此「降溫」「減速」而健康地保 持今後10年、30年、50年的8%左右的持續增長嗎?中國經濟繼續深度「改革」,為的就是長 期「健康」「和諧」發展,但現在是中國金融的「變革」卻顯得更加令人眼花繚亂、迷眼燦 爛令人難解……中國經濟怎樣由「高燒」變成「健康」、怎樣真正築起中國社會、經濟「健 康」發展的生態環境、「玩好」中國經濟「科學發展觀」與世界大同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