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化解釋系統重新審視中國近代史 ——在一次讀書會上的發言 (浙江)傅國湧 中國近代史的革命話語系統 長期以來我們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解釋主要是一個系統,可以叫做革命話語系統。以往我 們一提起中國近代史,一開口就是所謂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三大革命運動。然後是 五次侵略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 華戰爭。我們去天安門廣場,可以發現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有八幅浮雕,這八幅浮雕是從虎門 銷煙開始,到橫渡長江結束的。虎門銷煙,然後是金田起義,然後是武昌起義,然後有五卅 運動、抗日戰爭、橫渡長江等這些畫面,其中有一幅是五四運動,但這裡的五四運動強調的 是什麼側面呢?是5月4日那天學生上街遊行、火燒趙家樓的事情,它沒有強調新文化運動, 整個把中國帶入現代的新文化運動,所以它強調的還是革命系統,它認為學生運動導致了共 產主義運動在中國的成功,所以整個八幅浮雕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個革命話語的歷史解釋系統。 實際上在這個八幅浮雕之外,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還有另外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沒有被刻入 這個浮雕,比如說很有名的洋務運動沒有刻進去,政治上改良,走上一條西方式制度的維新 運動沒有刻進去。清朝垮台前的五、六年當中曾經風起雲湧,現在人們都不太知道的晚清立 憲運動沒有刻進去。五四運動當中關於新文化運動的這一段它也沒有體現出來。五四運動之 後在中國跟革命同步進行的其他的包括民主黨派的和平推進中國民主化的那些運動,我們也 可以叫民主黨派運動,它裡面都沒有。幾次知識份子推動的、很有影響的立憲運動,民國時 期聯省自治運動,30年代初以及抗日戰爭期間40年代在重慶後方的兩次憲政運動,這個畫面 上都沒有。還有非常重要的從重慶談判到政協會議這一段,也就是用和平手段,大家坐下來 在圓桌上討論中國前途和命運問題的,這段時期的中國幾大力量,包括共產黨、國民黨、民 主黨派、無黨無派這些不同政治力量,用和平手段解決中國歷史問題的和平努力,在浮雕裡 也沒有。所以我經常說在八幅浮雕之外,就是革命系統之外、暴力系統之外,還有一個和平 的、非暴力的、漸進地推進中國社會進步的重大歷史事件還可以刻八幅浮雕,這八幅浮雕目 前還沒有可能刻到紀念碑上去。現有的解釋系統祇有一個國家的革命解釋系統。 實際上在近代早在民國時期開始,就有一個叫蔣廷黻的歷史學家寫過一本很小的書, 《中國近代史》,很薄的,大概6萬字。從他開始到以後,特別是西方的歷史學家,研究中 國的像費正清這些人,他們一直有另外一個解釋系統,那就是現代化的解釋系統,用現代化 的話語來解釋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這條線索其實一直就有,從蔣廷黻這樣的留學美國歸來 的學者到外國研究中國的學者,都用這樣的一套解釋系統。但是這套解釋系統一直到了上世 紀80年代後才被逐漸引入到中國學界的視野,可惜到今天為止,這套話語還沒有成為主流話 語,沒有成為被教科書認同的,被寫入教科書的體系裡面去。 晚清立憲運動是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環節 現代化的解釋系統,所謂的現代化就是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經濟現 代化。長期以來我們祇是拚命地強調四個現代化當中的一個現代化,就是經濟現代化,而且 我們祇強調經濟現代化當中的技術現代化,換句話說我們的彩電、空調都要用最高級的、最 好的,通訊系統要用西方高科技的,祇強調硬件的東西。在政治層面、制度層面,也就是軟 件方面,一直也沒有跟主流文明接軌。所以在經濟現代化當中,我們也是個破腳鴨,也是單 條腿走路的,更不要說其他的三個現代化。無論是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還是政治現代化, 我們都沒有什麼大的進展。用這樣四個現代化的標準來衡量,按這樣的解釋系統來解釋中國 近代歷史的話,我們的眼睛就會一亮。因為我們從晚清開始,從曾國藩那一代開始,我們中 國的最優秀的那些人就開始努力了,他們先是開始搞洋務運動,學人家的叫船堅炮利,學造 武器、學造船,兵工廠辦起來了,造船局辦起來了。這是第一步。後面發現這些辦起來也沒 用啊,還是打不過人家,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艦隊的噸位、力量跟日本 的比起來還略佔優勢,但是制度不行、政治制度不行。所以第二步才有了維新運動,大家要 去改革政治制度了。當然,我們大家都知道維新運動祇搞了一百天,但它前面的鋪墊有很長 時間,從1894年一直到1898年,將近四年的醞釀過程都可以算是維新運動。 但是光緒皇帝 頒布詔令到被鎮壓祇是100多天。但是這個100天多當中,有幾百個詔書雪片一般飛向中國, 真正得到落實的祇有一個省份,就是湖南。湖南為什麼落實呢?湖南在皇帝下決心真正變革 前已經自己在搞新政了。現在非常有名的學者陳寅恪的爺爺陳寶箴,他是湖南巡撫,他和他 的兒子陳三立,後來是一個守舊派的詩人,他們父子合作邀請了一大批湖南籍的和非湖南籍 的精英,包括梁啟超、湖南的有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這些精英一起辦了很多的事業, 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各個方面的。他們那時候就有礦務局,就有很多的電燈公司, 有輪船,還有類似銀行這樣的組織,還辦了很多學堂,出現了很多學會。湖南新政的成績是 很大的,但是隨著百日維新的失敗,陳寶箴父子都被革職了。那一年陳寅恪祇有9歲,他看 到爺爺和父親變革失敗的那一幕。 他一生中就懷有很深的歷史情結。陳家父子雖然沒有被 殺頭,祇是被革職,但是對陳家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在北京來說運動失敗以後,康梁流亡 海外、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頭,整個運動被扼殺了。 扼殺這個運動之後,朝廷並沒有走上健康的道路,最後還是八國聯軍進來了,連慈禧太 後都倉皇出逃到西安去了,一路上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在這次變故之後,她有機會回到北京 城,慈禧以光緒的名義下了罪己詔,而且啟動了曾經被她拋棄的新政改革,叫做晚清新政。 從1901年以後她就重新啟動改革了。實際上離戊戌變法失敗祇不過三年。三年以後,慈禧太 後居然就接過了她原來所否認的、所鎮壓的政策,自己搞改革了。這個改革到1905年達到一 個高峰,連科舉制都廢除了,她要辦新學堂,為了辦新學堂的政策能夠貫徹下去,讓人家拋 棄對原有的科舉的幻想,她居然把這個考試停掉了,把讀書人從秀才到進士這條路全廢除了。 中國開始往新的道路轉變。在1906年她就搞了一個預備立憲,雖然我們現在看來她的預備立 憲有欺騙性,她不一定真心搞,但是作為一種國家的大政方針,它確實頒布了,公開宣佈要 立憲了,就是說清政府要成為一個君主立憲下的有限君主權力。這個是實打實的。去年是這 個事情的百年祭,我有一篇文章,對慈禧頒布預備立憲這個事做了回顧。這件事當時在民間 的反響是非常巨大的,它釀成了晚清的立憲運動,這個立憲運動力度要比戊戌變法大,社會 影響也比戊戌變法大。康有為、梁啟超所影響的主要還是上層精英,立憲運動已經影響到中 產階級,就是說做生意的,普通的商人們都影響到了。最多的一次簽名,就是要求早開國會 的簽名,有十幾萬人參加,影響到全國很多的省份,而且清政府也確實有實際行動,比如說 清政府在各個省,遠到新疆這種邊遠地區都設立了咨議局,咨議局就是地方議會,而且他們 是真格兒選舉的。它不像我們現在選人大代表,怎麼選你都不知道。它真是選出來的。但它 的選民是有條件限制的,也就是讀過書的、家裡有財產的才有資格做選民,投票選哪些人當 代表。雖然有限制,但那畢竟是選舉,我們現在肯定不能選嘛!我們的縣級以上人大代表都 是間接選舉產生的,老百姓是不可以直接投票的,我們可以投的是鄉鎮一級人大代表,或者 說村一級的村長我們可以選,其他的我們不能選。當時慈禧太后還是走得比較遠,整個晚清 立憲運動從1906年到1911辛亥革命發生前這個5年,在中國的影響是波瀾迭起。毛澤東有個 老師叫徐特立,中共五老之一,他為了立憲運動就把手指頭都砍下來啦,他砍手指,血噴出 來寫血書,要求清政府盡快立憲,早一點開國會。清政府也作出了一些安排,比如時間表提 出來了,原來最早設想是12年立憲,後來是9年預備立憲,後來再縮短到6年、3年,那就是 不斷地在讓步。而且中央一級的准議會機構叫資政院,也確實成立了,開會了,由各省咨議 局選出的代表都到場了,而且開始運作了。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翻那個時候的檔案,那些資政 院、咨議局玩的是真格的,對大政方針都是要提出自己意見的,雖然他們還掌握不了當時的 決策權,監督不了滿清的王公貴族,但是他們對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晚清立憲運動 在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曾經被忽略的環節。 辛亥革命可以看作是和平演變 接下來就發生辛亥革命,大家都知道。但是辛亥革命常常被忽略的是什麼呢?我們往往 記住孫中山,記住孫中山代表的革命黨人,記住這個派系的活動,我們往往忽略了辛亥革命 是多種力量努力的結果,其中舉足輕重的力量並不是單一的。孫中山的革命黨人祇是其中的 一元,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而且是很分散的,裡面有各種不同的主張,不同的派系,不同的 路徑,並不都是臣服在孫中山之下的。比如說,孫中山與浙江的光復會就是不合拍的。光復 會是獨立的,跟孫中山早就分道揚鑣了,光復會在江浙滬一帶影響是非常大,是決定了東南 命脈的一個政治力量,孫中山影響不了。比如說導致了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的那兩個組織共 進會和文學社,那也是不聽孫中山號令的,跟孫中山沒有多少瓜葛的兩個組織。革命黨人內 部是這樣,在革命常人之外力量最大的三股力量:以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派系,這一股政治軍 事力量,一股是晚清立憲運動當中產生出來的全國各省的咨議局議員、代表,他們的領袖主 要是兩個人,一個是浙江蕭山的湯壽潛,一個是江蘇南通的張謇,這兩個是立憲派的領袖人 物。他們所影響的中國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他們手裡有錢、有人,都是讀書人、商人,然後 有機構,他們的機構是各省的咨議局、商會等合法組織,而且他們有聯合組織,他們有四次 向聯合政府請願的經驗,然後組成了全國咨議局聯合會,這個組織是勢力非常大的。這一支 力量在推倒清政府的過程中起了特別大的作用。另外一支力量也非常重要,那是各省的新軍。 我們知道清政府進入中原統治,走了一條下滑線。第一撥進來的八旗子弟很厲害,八旗軍是 狩獵民族出身,如入無人之境,一路打到南方。 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八旗子弟祇會遛鳥了, 祇會玩蛐蛐了,祇會唱昆曲了,不行了,衰落了。祇能靠綠營來打,但綠營後來成了雙槍軍, 一手拿鴉片煙槍、一手拿槍,沒有戰鬥力了。所以到了太平天國起來的時候,他們就要依賴 湘軍、淮軍這些新的武力來為他們服務。到最後甲午戰爭以後北洋水師覆滅以後,淮軍靠不 住了,所以就叫袁世凱到小站重新練一支新軍,這支軍隊後來就叫北洋軍,北洋軍閥的就是 在這裡崛起的。我們看清朝的軍隊系統這樣下來,到了辛亥革命的時候各地主要的主要武裝 力量是新軍,這些新軍,基本上是袁世凱掌握的北洋軍之外的新軍,包括山西的閻錫山、雲 南的蔡鍔,還有江西的李烈鈞等,他們都在顛覆清政府時起了重大作用。 1911年,正是這樣四股重要力量的合力把267年天下的大清王朝給翻了個個兒,逼清廷 退位了。實際上這個退位不是暴力革命的結果,基本上是一個以武力為後盾、以整個社會力 量的合力逼退的,是一個大致上和平的演變。辛亥革命可以看作是和平演變。當然,我們知 道辛亥革命之後有過兩次反覆,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正因為發生這些事情,人們對共和 沒有信心。當時發生了軍閥混戰,整個社會四分五裂。但軍閥混戰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可以 重新進行評價。至少在這時候,中國社會又出現了一批新的人物。這批人怎麼來的呢?就是 1905年廢除科舉制前後的新學堂的那些學生們,有些留學了,有些沒留學,這些人長大了, 1905年前後的新學生長大了,到了1915年之後他們要站起來了,要跳出來了。這些人是誰呢? 是陳獨秀,五四的這些人。陳獨秀當年就是浙江求是學堂的學生,1899年的時候他就在杭州 的求是學堂也就是浙江大學的前身讀過書。胡適當年就是在上海好多個學校讀過書的。這些 人長大了以後他們要掌握主導權,要推動歷史,所以就產生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一 個重大的轉折,它也是和平的,後面導致出現共產主義思潮,這是個意想不到的,那是一個 無意的產物,不是新文化運動追求的目標。整個近代中國走過來的脈絡是很清晰的,假如用 現代化話語系統來解釋的話,是很清楚的。每一步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政治現代化、社會 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經濟現代化,但是這條路走到五四運動之後發生了一些畸變。這個畸 變就是說中國這個民族,包括整個國際背景發生了一些微秒的變化。國際上蘇聯已經誕生, 共產主義思潮已經在實際上成為一股比較大的潮流,所以很多人嚮往這個思潮,希望能夠借 助這個思潮畢其功於一役,希望一夜之間解決問題。所以歷史就往這條路上傾斜了。 用現代化話語重寫中國近代史 其實,在這條路之外努力的那些人在中國社會一直存在。簡單地說他們大概走了下面這 些路:比如說蔡元培、蔣夢麟他們走的是教育報國的路,還有竺可楨,這幾個大學校長都是 紹興人。胡適這些人倡導的是學術報國。還有好多實業家、銀行家,包括榮氏兄弟,包括穆 藕初、盧作孚、陳光甫這些人,他們追求的是實業報國。教育報國、學術報國、實業報國, 還有新聞報國,像邵飄萍、林白水、史量才、張季鸞,很多新聞史上的人物,都是新聞報國。 張元濟、王雲五這些人走的是出版報國的路,等等,當然還有科學報國。在這些路之外還有 一些人,比如梁漱溟搞的鄉村建設,晏陽初搞平民千字文運動,陶行知這些人致力於普及教 育,走的又是一條路,也可以歸結在教育報國這一路。就是說,在暴力話語系統和革命話語 系統之外,中國的社會精英,我們民族的精華部分一直在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努力。如 果我們要改寫中國近代史,用現代化的話語重新改寫中國近代史,很多以前我們有口皆碑的 大人物可能就要出局了,他們不再是歷史的主角。比如說孫中山也沒有那麼重要了。在這個 話語系統裡面,可能是張元濟、胡適、蔡元培這些人更重要。美國《紐約時報》當年曾經登 過一篇文章,那個時候正好是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王雲五訪問美國。《紐約時報》當時已經 是世界性的大報,它登了一篇評論,題目就叫《他們提供的是書本而不是子彈》。它的意思 是,在一個動盪的、軍閥混戰的亂世中國,王雲五、張元濟這些辦商務印書館的人居然用這 種手段,用印書本普及教育來推動中國,而不是用子彈去跟軍閥博弈,對他們的貢獻極表贊 美。當時,美國的輿論、世界的輿論都非常看重他們的貢獻,也就是說,這些人的努力在當 時是受到肯定的。中國社會如果 沒有發生大的變故,他們的這條路肯定能走通,遺憾的是 發生了抗日戰爭。如果沒有日本人發動九一八事變,把東北吞下去,然後在1937年發動盧溝 橋事變,整個抗日戰爭全面鋪開。日本人把國民黨統治的基礎,至少在東北、華北、華南全 部都給摧毀了,中國是不會有大問題的,現代化的路一定能走通。從1927年國民黨南京政府 建立到1937年,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中國民營企業的黃金時代在那個時 代也沒有中斷。中國的整個的基礎教育、普及教育,包括義務教育的令都是1927年以後頒布 的。這樣看下來的話,如果我們換一個話語系統,我們的歷史就徹底改寫了,我們以往對歷 史人物的評價幾乎都站不住了,一切都變了,特別是我們所瞭解的那些來自教科書的歷史常 識經不起檢驗了。 1860年洋務運動以後,我們走過來的每一步路,我覺得基本上是對的,從經濟,再看到 了政治,再看到了文化上的不足,走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陳獨秀他們為止,我們 都看到了,現代化要走四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要現代化,所以在「五四」提出了 個人解放,提出了男女平等,提出了婦女解放,這些題目在「五四」時期都討論過了。什麼 離婚等自由,那個時候都討論了。什麼女性的問題,比如「娜拉出走之後」等,都是「五四」 討論的話題,我們現在都不需要討論了。這些都是社會現代化的層面。假如說沒有抗日戰爭, 日本的入侵,這條路肯定會繼續走下去。哪怕日本人來了也不怕,到1945年、1946年還有機 會。1945——1946年,在美國背景、美國的主導下面,蔣介石被迫跟毛澤東在重慶坐下來談 判,雖然沒有在軍隊和地盤問題上達成一致,但是畢竟導致了一個政協會議。政協會議是一 個四方談判:國共、民盟、青年黨和無黨無派,青年黨是民盟裡分化出來的,這四種力量坐 下來談的時候,主導力量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而是第三方——無黨無派和民盟。為 什麼?因為代表人數還是他們多,因為你國共雙方博弈,要較勁掰手腕,那就需要第三方出 來裁決嘛。當時的38個代表,共產黨是7個,國民黨是8個,民盟有9個,青年黨有5個,還有 9個是無黨無派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開天闢地的大事,政治問題可以通過和平的圓桌會 議解決,各種不同派系、不同觀點的人,可以不靠子彈、不靠刀槍,而是靠聰明才智、靠理 性、靠理念坐下來談,把各自的觀點談出來,大家來辯論、搏奕。這次政協會議,經過各方 討價還價,最後達成妥協,簽署了五個協議。這五個協議從現在來看都是很了不起的協議, 因為這38個代表確實代表了社會各方面的精華部分。國民黨那些人也是國民黨裡的佼佼者, 共產黨裡有周恩來、王若飛、董必武、吳玉章這些人,王若飛是懂憲政的,周恩來是去過法 國的,也瞭解西方文明的,眼界還是開的,還是懂一點整個文明的大勢的,董必武是律師出 身,吳玉章親身參與過辛亥革命。國民黨的代表基本上都是有留洋背景的,王世傑、孫科, 還有紹興的邵力子這些人,基本上是留學日本或歐美回來的,都是懂憲政的。民盟的那些人 就更強了,羅隆基、張君勱這些人,都是學憲政的,從美國、英國回來的,張東蓀、張申府、 章伯鈞、梁漱溟這些人都不簡單。在無黨無派的人裡面有實業家、銀行家,有出版家,有學 者,有報人,像王雲五是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胡政之是《大公報》的掌門人,傅斯年是有 名的大炮,這些人當然眼界非常開闊。這些人都是當時社會的精華。這樣38個代表坐下來談, 肯定能討論出很多問題,他們達成的5個書面協議,大家都簽字了。這個5個協議本來是有效 的,如果中國能按這5個協議辦,老早就已經跨入現代化的門檻,已經非常好了。這5個文件 就是要組建一個聯合政府,然後確立一個新憲法舉行大選,就是用選票來決定誰上誰下,國 民黨可以執政、共產黨也可以,民盟也可以,每一個黨都可以憑自己的實力、自己的綱領、 理念來號召天下,讓選民來選擇。作為一種過渡,可以先組織一個聯合政府。這些都已經寫 下來了,這實際上是一個和平建國的綱領。但這些東西最後都流產了,還是打。這個流產國 民黨是有責任的,而且我認為國民黨起碼要負55%的責任。為什麼它要負55%的責任呢?你 國民黨掌握著主導權,掌握著最強大的資源,社會資源、政治資源、經濟資源都在你手裡, 你當然是占主導的,如果你妥協、讓步,按照這個辦,是沒話說的,因為你說了算,你最厲 害,你是掌握優勢的人,優勢的人最有發言權,也負最大責任嘛,這個是沒辦法的!當然不 光是國民黨,國民黨之外的其他掌握武裝的力量肯定也要負責任。它要負的責任比國民黨小, 因為它不是政府。由於大家身上都還是帶著一家通吃這麼一種出發點和動機,還是要搶奪這 個天下。我們中國人不是有個傳統叫「逐鹿中原」,那就是個「鹿」啊,或者叫「問鼎中 原」,那就是個是「鼎」,這個「鼎」和「鹿」大家都想搶,「鼎」祇有一個,你搶走了我 沒有,我搶走了你沒有,是不能分享的,分掉了就不是鼎了,無法分割。主權祇有一個、政 權祇有一個,無法共享,也不能聯邦共和,因為不能共享、不能分割,所以這件事就辦不成, 最後用內戰來解決問題,最終回歸了秦始皇以來的解決重大歷史問題的暴力手段,武力最強 的說了算,誰打贏了誰說了算。 中國的現代化之路走斷了,現代化實際上就到此為止了。新的紀元還沒開始,新一輪的 博弈還沒開始,至少沒有浮到檯面,所以說中國的近代史就到這一步嘎然而止。用現代化解 釋系統來看,我們有很多的經驗,也有很多的教訓。最近我寫了一篇文章評價《大國崛起》。 《大國崛起》的總策劃叫麥天樞,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有名的報告文學作家。他反覆強調這部 《大國崛起》不是倡導民主,而是倡導妥協,那我就有一個疑問:是誰不願意妥協?現在要 搞清楚這個問題。是朝廷不願意妥協,還是老百姓不願意妥協?他說是知識份子不願意妥協, 是知識份子要價太高,想一步到位。我想中國的知識份子沒有這樣的要價,中國知識份子難 道都想明天進中南海,恐怕沒有。現在的問題不是知識份子不願意妥協,不是小老百姓不願 意妥協,而是朝廷,是強勢集團,是掌握了權柄和鈔票的人和集團不願意妥協,不要把這個 東西本末倒置了。 追尋失去的傳統 一句話,中國的歷史如果要用革命話語之外的系統,用現代化解釋系統或者是其他的解 釋系統(還可以找到許多新的解釋系統)來解釋的話,整個歷史都要改寫,我們會找到新的 出發點。我有一個說法叫「追尋失去的傳統」,我說的這個「傳統」跟傳統文化沒有關係, 這個「傳統」就是追回我們在近代中國曾經有過的、好的、現在丟失了的傳統。比如說在新 聞方面的,教育方面的,其他方面的,都有很多曾經失去的優良傳統,包括律師方面都有現 在已經中斷的傳統。這個「傳統」是什麼意思呢?我理解的這個傳統很簡單,我在北京跟崔 衛平老師討論過,我們不是缺乏自由主義嗎,因為沒有傳統。崔衛平回答說,怎麼會沒有傳 統呢?有了胡適,有了傅斯年就有了傳統,有一個人出現了,他就是傳統。我們可以立竿見 影,比如說今天有了李慎之,李慎之不就是傳統了嘛!明天有了張慎之,張慎之不就成了新 的傳統了嘛!傳統沒有那麼高深莫測,傳統是從某一個人某一個點開始的,隨時隨地都可以 開始。不一定要久遠才叫傳統,不一定要5000年才叫傳統啊!100年可以是傳統,10年也可 以是傳統,因為將來它就成為傳統,因為有了先例了,就可以參照,所以我說中國還是很有 希望的。因為我們曾經走過這樣的路啊,你說中國人的血統不行,搞不了民主共和,一定要 在皇帝統治下才能過日子,那台灣就是個標本啊,台灣已經沒有皇帝了,蔣氏政權已經覆滅 了,國民黨已經讓位了,現在民進黨執政,下一次選舉可能馬英九回來啦,它可以政黨輪替 啦,台灣天天在吵架,陳水扁女婿抓起來啦,這不就是民主了嗎?台灣的民主可能還有缺陷, 還不完善,不如美國、不如英國,但是這不要緊,它以後會變成跟它們一樣的好,這有什麼 問題嗎?所以說中國人外有台灣的樣板,前有近代走過的榜樣、路徑可以依賴。何況還有美 國、英國等世界上那麼多主流文明國家可以參照,包括東歐走過的道路也可以參照。重新走 回原來走過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已經開始了。我們的資源其實也是很 豐富的,這些資源都是可以借鑒的。中國重新走向現代化,現在其實已經起步了,無論在體 制內的層面還是在民間層面,重新走回原來走過的這條現代化道路的努力,應該說至少在70 年代末已經開始了。 當然我們走的是反覆的、曲折的、迂迴的道路,走得不順利,離我們中國人理想的目標 肯定很遠,其實人類追求的目標是很簡單的。美國獨立宣言寫得很清楚,人類建立政府的目 的就是保障人的生命、自由和幸福的權利,其實就是三個關鍵詞「生命、自由、幸福」,這 就是現代社會。說一千道一萬祇要符合這三個標準,無論怎麼樣都可以。如果中國現政府能 夠保障中國人民得到這三條,那它就是好的。民主不是絕對價值,它是一個相對價值,它不 是最好的,它不是最壞的,因為你沒有更好的,祇能選它這個次好的東西來作為一個平衡各 種利益的程序。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要跟台灣人一樣自己選擇議員, 自己選擇代表,自己選擇行政領導人,這很簡單,這是政治現代化的一個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