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是教育體制的改革 (浙江)吳高興 承認教育活動主體自身利益 最近在《南方週末》上看到了關於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訪談(《基礎教育不能成高 考附庸》,2007年6月7日),作為一名曾經教過中學多年,深切感受應試教育和黨化教育之 痛,並且因此而不願從教的教師,我最讚賞的是北大附中校長康健說的一句話:「真正的人 才一定是在無意之中、在自由之中生成的。」但對他提倡的「君子愛分,取之有道」這一說 法卻並不怎麼讚賞。我並不是說這話本身有什麼錯,而是說他對於如何讓人才在無意之中、 自由之中生成的問題並沒有講到點子上。當記者問起,作為中學校長,你是不是也很看重北 大附中每年的升學率?他承認也很看重,但提倡 「君子愛分,取之有道」,即反對通過增 加課時、增加學生負擔來追求高分。他表示,北大附中絕不採取野蠻的、掠奪性開採的方法 來追求高分。同時,他還批評很多學校在學生填報志願時以自己的利益為標準,將風險加在 學生頭上,犧牲學生自己的選擇,認為應該尊重學生自己的職業理想和個人愛好。顯然,除 了重複別人已經重複過千百次的套話,他並沒有提出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此,我想先提出三個問題:第一,一個學校也好,一個教師也好,一個學生也好,他 們在教育活動中追求的是他人的利益、社會的利益,還是自己的利益?具體地說,在現行的 招生考試制度下,學生和教師以考分為目標,學校以升學率為目標,這種現象是否具有必然 性?第二,一個學生、一個教師、一個學校,最關心自己利益、最善於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 的是別人、政府,還是他們自己?直截了當地說,學生、教師、學校這些各自具有不同利益 的主體,作為外部力量的政府或其他人有沒有必要和可能決定他們在教育活動中的行為方式? 第三,根據一定的教育理念確立了教育目標以後(應該由誰來確定教育目標這裡暫且不論), 如何實現這一教育目標?靠的是制度結構還是教育行政權力? 我認為,教育改革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首先必須解決上述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每 個問題顯然都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答案。我不想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寧願把兩種相反的答 案都當作假設,我祗想指出:對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不同,改革的思路自然也就不同。接受 《南方週末》記者訪談的三位專家儘管對一些具體問題的看法各有不同,但在上述三個問題 上,顯然都隱含著相同的認識,即不承認學生、教師、學校這些不同教育主體自身的利益, 害怕他們在教育活動中的自生自發的自利本性;祗相信政府或教育行家的理性,不相信這些 教育主體自己的理性,企圖讓政府或行家充當他們的保姆,規定他們在教育活動中的行為方 式;相信不必改變教育體制,而僅僅通過教育行政措施就可以實現所謂正確的教育目標。基 於這一認識前提,恢復高考制度30年以來的教育改革,大體上祗不過是考試方法和教學方法 等教育技術的改革,而不是教育體制的改革。而如果我們從另一種相反的認識前提出發,就 會有另一種改革思路,這一思路尊重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教師、每一所學校自身的利益,讓 他們在教育活動中因自利傾向而產生的不可遏止的能量得到充分釋放。野蠻的掠奪性開採的 教學方法是必須改變的,教育活動是需要規範的,但不是通過行政措施去直接改變,不是通 過教育行政部門的各種「規定」去規範,而是通過改變制度去改變教學方法,規範教育行為。 按照這一改革思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權力必須從具體的教育活動中退出,其職能僅僅是 教育立法和執法。 教育改革沒有觸動國家主義教育體制 多年以來,我們對舊的招生考試方法和舊的教學方法種種弊端的控訴已經夠多了,對新 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的介紹已經夠多了,教育行政部門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所作的各種 規定也已經夠多了,但應試教育的狀況依然故我,所有改革措施,不是新瓶裝舊酒,就是成 為應付各種檢查的空擺設。例如,教師和校長們誰都知道,所謂提高學生素質,就是開設一 些美術、音樂、勞技之類的課程,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在紙面上排出一些課題研究小 組並且製造出一些研究過程和小論文。在面臨教育行政部門各種檢查時,一般學校都有兩種 課程表,一種是實際實行的,另一種是糊弄上面的,但上面心裡也清楚,不過是裝糊塗,大 家心照不宣,檢查的和被檢查的,無非是雙方都得點好處,皆大歡喜罷了。兩年前,我碰到 一個在中學教書的朋友,驚訝於他雙休日的空閒,他高興地告訴我,現在上面統一規定,所 有學校雙休日一律不准上課。我說,你別高興得太早,這種情況不會維持半年,果然,僅僅 過了兩個多月,我又碰到了這位老師,他說,上次被你說中了,現在雙休日又恢復上課了。 這就是迄今為止我國教育改革的實際情況,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沒有觸動現 行的教育體制。教育活動和經濟活動在運行上具有共通之處,從教育的運行方式來看,世界 上有兩種教育體制,一種是類似於計劃經濟的國家主義體制,另一種是類似於市場經濟的自 由教育體制。在國家主義的教育體制下,教育為政府所操控,它主要表現為教育目標的統一、 教材的統一和考試的統一。為了維持教育的統一性,整個教育的運行祗能依靠行政指令,學 校的設立、招生的規模、教師的聘用、學費的收取、課時的安排、考試的命題和時間等等, 一切都是按照行政指令進行的。而在自由教育體制下,整個教育活動是由制度來控制的,辦 學、招生、上課、考試等等是由學校這個教育活動的基本單位獨立自主地進行的。如同經濟 活動一樣,在自由教育體制下,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他們投身教 育活動的本意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達到的結果卻是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追求統一是國家的天性。約翰。穆勒說過,「普遍的國家教育是祗是一種把人們塑造得 相互雷同的發明,而用來塑造的模子就是那些政府中當權者的好惡,而不管當權者是君主、 教士、貴族或現存一代的多數。祗要有效或成功,它就會對人們的頭腦實行專制,並自然而 然地導致對人們的身體的控制。」然而,人的天性卻是追求自由,本著自由精神,教育的基 本功能,就是要通過文化熏陶和科學知識的傳授,使每個人的不同天賦都得到發展,使每個 人的個性得到張揚。教育受制於國家,為所謂「國家利益」服務之日,就是人的自由天性受 到摧殘之時。羅素曾經指出,國家教育一旦成功,就會造就「一群愚蠢無知的狂熱者」,他 們一旦聽到命令,就會按照要求投入戰爭或進行迫害。我國「文革」時期,身穿統一的綠軍 裝、手持統一的「紅寶書」、山呼統一的口號「萬歲萬歲萬萬歲」、無法無天、肆無忌憚的 千百萬紅衛兵,很大程度上就是幾十年「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這一國家主義教育的結 果;二戰時期以屠殺猶太人為榮的納粹黨衛軍和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使命而瘋狂屠殺 幾百萬中國人的日本皇軍,也都是通過國家主義教育培養出來的。 顯然,不同的教育體制基於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不同的教育目標,造就不同的人才。國家 主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隱含著一個假設前提,這就是教育必須接受正確思想的指導。但 是,究竟什麼樣的思想才是正確的呢?究竟應該由誰去甄別一種思想的正確或錯誤呢?教育 統一論者認為祗能是國家,準確地說,是當權的國家領導人。可是,年長的一代都不會忘記, 在當今的青年人看起來荒謬得不可理喻的「階級鬥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這老三 講,當時卻是不容懷疑的「基本路線」,而「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 結合」,也被欽定為教育方針。不必多費唇舌,光是建國以來的歷史,就足以證明國家並不 能充當正確與錯誤的裁判。其實,應該接受哪一種思想,應該拋棄哪一種思想,唯一有資格 作出選擇的是每一個受教育者本人,縱使一些人接受了錯誤的思想,也祗能通過自由的思想 交鋒才能得到糾正。任何以救世主的身份代人選擇的主張,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思想糊塗。 政府必須改革教育體制,實行自由教育制度 教育領域如同經濟領域。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都證明,經濟制度是決 定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根據幾十年教育改革的實踐,我們同樣有理 由認為,教育體制是決定各教育主體行為方式和教育發展的根本因素。應試教育是統一的高 考制度的必然結果,不觸動現行的統一高考制度,改進高考命題也好,改革考試科目也好, 招生時平時成績與高考成績並重也好,增加大學入學考試的次數也好,一切招生考試技術的 改革都是無濟於事的。如果基礎教育不想成為高考附庸,就必須改變統一的高考制度。不過, 必須承認,通過考試來招生有許多弊端,不通過考試招生又必然產生腐敗,人類在招生活動 中還沒有找到可以代替考試的其他辦法。但是,我國自從廢科舉、創新學以來,招生考試制 度已經延續了上百年,而應試教育卻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可見應試教育並非源於考試本身, 而是源於考試的統一性。因此,改革高考制度,並不是要廢除考試本身,而祗是要廢除考試 的統一性,讓各個大學自行命題,自行招生,在自主的招生考試活動中探索出選擇優質生源 的辦法,讓各個考生像自學考試者選擇助學單位那樣自由地選擇學校,讓各所中學根據自己 的具體情況在教學活動中摸索出提高昇學率的途徑。 就整個教育體制來說,如果我們的教育不想把青少年鑄造成互相雷同的機器,就必須改 革現行的國家主義教育體制,實行自由教育制度。在教育體制改革中,首先是政府必須有改 革教育體制的願望。目前的情況是,掌握教育改革大權的教育行政部門想做的僅僅是教學方 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在教育活動第一線疲於奔命的人中有少數人士想到要改變教育體制, 但又沒有這個權力,這是教育改革至今未能破局的主要原因。政府之所以缺乏改革教育體制 的願望,主要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既得利益在作怪。且不說別的,單就目前通行的各地、 市範圍的期中和期末兩次統考來說,數量十分龐大的試卷印刷就為地、市級教研室帶來了多 少經濟利益?顯而易見,啟動教育體制改革祗能寄希望於中央政府的明智和膽識。其次,符 合我國國情的自由教育體制的建立,不靠政府,但又離不開政府。自由教育體制是各學校在 招生和升學等等各個方面的自由競爭中自發地形成的,是教育制度不斷演進的結果,而不是 靠教育行政部門和少數專家的設計,但是,教育行政部門必須通過「法治」來使改革保持可 控狀態。在整個改革過程中,政府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唯一值得改革者慶幸的是,大 學畢業生的就業分配製度早已廢除,自由擇業制度已經運行多年,這為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 奠定了基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個以人的自由發展為本的自由教育體制已經呼之 欲出,萬事具備,祗欠東風,就看政府有沒有改革教育體制的願望了。 教育是計劃經濟的最後一個堡壘,現在是向這個堡壘發起衝鋒,實行教育體制轉軌的時 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