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為什麼敗選 (台灣)曾建元 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民主進步黨比原先的預期表現更不如人意,黨主席陳水扁總 統在選前喊出力拼50席,結果是,在全部的113個席次當中,民進黨祇贏得27席,席次比例 不到四分之一,也幾乎祇有預期席次的一半。政黨票總得票數為361萬,得票率雖然超過歷 屆立委選舉,達到36.9%,但祇比第六屆增加了百1.2%,表示這次全軍覆沒而原有8%得票率 的台灣團結聯盟的支持者並沒有把選票移轉給民進黨,況且總投票率祇有58%,實際上民進 黨的支持率是在下降的。另一個指標是公民投票,雖然公民投票的投票權人多於選舉人,差 別在於公投投票人祇需在戶籍地住滿4個月,而選舉需住滿6個月,但參與民進黨所提追討中 國國民黨黨產的公投第三案投票的455萬票,顯然其中大約有94萬票沒有投給民進黨。從人 性上來看,沒有選舉權而有公民投票權的,會特別為了投公投跑一趟投票所的,應該不多, 所以這90多萬票,是不理會國民黨拒領公投票呼籲的選民,但這些票卻不願給民進黨。這種 選舉結果,確確實實,明明白白地說明了一點,民進黨選輸了,台灣人民要給民進黨一個教 訓。再過一個多月,就要舉行第12任總統選舉,被視為總統選舉前哨戰的立委選情如此慘綠, 不免令人對於謝長廷的選情感到憂心,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國民黨在立法院一黨獨霸,如果 馬英九再當選總統,行政、立法一黨獨攬,台灣的民主會不會因此而倒退,黨國復辟? 民進黨選輸的理由在哪裡?選舉制度先天上不利於民進黨是可以預見的,金門、連江、 澎湖、台東、花蓮5個單一選區,以及原住民族複數選區6個席次,總共11席傳統上民進黨不 容易勝選,等於是拱手讓人,這一點民進黨在推動第7次修憲時便已經知道了,當時是為了 台灣選舉民主更長遠的利益而願意自行承擔不利益,就不能埋怨制度不公,事實上,如果民 進黨永遠無法在這些選區贏得席次,那也代表民進黨的失敗,無法用更好的施政績效和政策 願景來改變選民的投票意向。在區域選舉方面,民進黨祇贏得全部73個席次中的13席,在雲 林縣以北,祇有在台北縣拿到兩個席次,陳水扁總統兼黨主席的故鄉台南縣市共6席雖為民 進黨所囊括,但這可能和鄉親對於陳水扁個人的支持有關,感性成分居多,所以整個看來, 民進黨不但在政黨票無法獲得大多數選民青睞,在反映基層民意的區域票上,也看不出民進 黨的執政優勢在哪裡。事實上,從2005年省轄縣市長選舉結果便可覘知民進黨的走勢了,民 進黨在彰化縣以北全部敗選,連號稱民主聖地的嘉義市和宜蘭縣都失守讓出。當時輿論預測 陳水扁會提前跛腳,後來的歷史證實陳水扁依然在總統府裡呼風喚雨,當民進黨人心渙散的 時候,他所握有的國家權力資源,以及國人對於民主政權的呵護之情,是維繫民進黨團結的 重要黏著劑。然而陳水扁的群眾魅力和民意支持度已大不如昔,不過可能沒有人提醒他,他 身為黨主席,賣力助選,卻還被當做票房毒藥,讓自己的政治聲望,在台灣南北各處奔波中, 不斷地被消耗掉。 制度的問題,本來就是參與這一場民主政治的權力遊戲所必須面對與承擔的困境,所以 沒有人會期待民進黨會贏得多數,我們要檢討的是,50席和27席之間的差距從何而來,為什 麼投票率祇有58%,為什麼台聯的票不移轉給民進黨,或是為什麼討黨產公投票會流失掉幾 十萬張不給民進黨。 筆者的分析分為宏觀面和微觀面。 宏觀面來看,民進黨作為執政黨,自然相對於在野黨要承擔更多的執政壓力,民進黨執 政8年以來,國民經濟成長上的表現確實不如鄰國,國民平均所得雖然持續成長,卻在現實 裡呈現為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擺脫不了代工策略和低 成本競爭邏輯,則新興工業國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越南,就會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 化的原理驅動下,成為台灣資本的去處,這些國家吸引台資和台灣人才出走,以致於國內關 廠不斷,失業人口加增,消費人口減少,國內市場自然萎縮,而這些新興工業國家的民族資 本或台灣外移資本逐漸茁壯之後,又回過來與台灣本國資本競爭歐、美市場,自然又影響及 台灣本國出口貿易的表現,在這種全球經濟體系下的東亞經濟結構下,台灣的經濟要有好的 表現,要嘛就跟緊起飛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擴大利用該國的生產要素和新興市場,並且讓 該國的新興資本和消費人口入台,遏阻資金有出無進的趨勢;要嘛就要產業升級,與亞洲新 興工業國家的產品做市場區隔,創造台灣產品新的優勢,徹底擺脫這些國家的追逐。結果是, 我國知識經濟尚未成熟,終究仍深陷在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的競爭混戰和泥淖裡。 2001年8月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後,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開放台灣資本西進, 民進黨政府卻又無力有效管理和爭取外資和陸資,台灣一方面大量失血,卻又不知如何補充 新血,2006年陳水扁突然宣佈改採積極管理政策,非但為時已晚,政策的突擊性,更讓人民 感覺到決策的粗暴和獨斷,最糟糕的是,民進黨始終無力突破兩岸關係的僵局,兩岸關係無 法正常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綜合國力騰飛崛起,在國際政治上不斷打壓我國生存空間,同時 亦使台灣經濟趑趄不前,兩岸政經實力的消長,使人民對於民進黨治國能力的信心益加渙散。 儘管如此,我國在瑞士國際管理學院所做的世界競爭力評比中,仍然還有還不錯的總體表現, 總排名雖然逐年下降,直到去年,還有全球第18名。不過評比項目中,我國成績最差的是政 府效能和基礎公共建設,這些都是民進黨政府的責任。這種競爭格局,基本上就已經不利於 民進黨。 民進黨如果認識到大局不利於它,則猶可在微觀面的操作上去鼓舞支持者的熱情,來扭 轉劣勢。可惜這一方面民進黨支持者的熱情在急速地消退。無可否認,台灣人民對於民進黨 有高過於國民黨的期待。或許在2000年政黨輪替之初,民進黨政府是一個早產的政權,不過, 當時台灣人民對於自許為全民總統的陳水扁最期待的是,能將台灣民主轉型的能量,轉化為 落實轉型正義和民主鞏固的動力。陳水扁在第10任總統就職演說《台灣站起來——迎接向上 提升的新時代》中宣示「祇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在他的任期之內,我國「不會宣佈獨立, 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 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四不一沒有政策。該一政策帶給台灣人民最大的失望,不是他背叛 了競選時的承諾,或者是台灣獨立建國的理想無法在短期實現,而是這一政治立場的轉變, 並沒有在事先廣泛地徵詢民意和爭取支持者的理解和諒解,這就涉及國家領導者的誠信和領 導能力的問題。民進黨的這種獨斷的或是小圈圈的決策風格,在往後八年至今屢屢可見,政 治信用的透支與破產,祇會讓支持者感到心灰意冷,更是民進黨政府倡議審議式民主決策的 最大負面教材。四不一沒有後來在獨派的抨擊下,民進黨則亟思突破之道,乃有終止《國家 統一綱領》與總統府國家統一委員會之舉,而招致我國與美國間的齟齬,使台美關係幾度震 蕩,而後又有制定第二共和憲法之議,再引起兩國論入憲的議論,民進黨在游錫坤主席任內 完成的《中華民國憲法修正案草案》馬上成為廢紙,修憲的歷史時刻驟然消逝。這才讓人看 透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在於前提「祇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是否存在,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則 從未放棄對台動武。問題是,像這一類具有爭議性的重大國家決策,民進黨政府事前有無任 何推動社會共識凝聚的努力?還是反而擴大社會的紛歧,促成在野泛藍勢力的團結? 民進黨在促成在野泛藍勢力的團結上,也時時扮演著重要的觸媒角色。遠的如2000年行 政院長張俊雄一度停止興建第四座核能發電廠的政策宣告,竟然選在陳水扁總統與國民黨主 席連戰在總統府會談國是的同一時間,無異於當場羞辱連戰和國民黨,邀請唐飛出任行政院 長並使唐飛放棄國民黨籍所為民進黨營造的全民總統和全民政府的形象登時瓦解,國民黨同 仇敵愾,從而引爆立法院自第四屆後至少到第六屆與行政部門間的長期內戰,不遠的,還有 第11任總統選舉兩顆子彈風波平息後,陳水扁總統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2006年的會談,當時 陳水扁與宋楚瑜還達成扁宋會十點共識,讓宋楚瑜帶著陳水扁的祝福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 搭橋之旅,豈料宋楚瑜一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陳水扁就出手重傷宋楚瑜,指宋楚瑜在美國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密會,以阻止公民投票入憲作為交換登 陸的條件。原本親民黨在對美重大軍事採購、追討國民黨黨產,甚至於以兩岸和平發展委員 會取代國統會等問題上的立場已經鬆動,這一來,不但重新促成了泛藍的團結,還使得宋楚 瑜因為扁宋會、宋胡會政治效應的相互抵消,以至於政治聲望下墜,親民黨逐漸分崩離析, 反而成就了馬英九和吳伯雄領導下的國民黨。而最近的,就是當年不畏人譏,協助民進黨政 府策劃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和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的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蕭萬長, 他原任國民黨副主席,後來則淡出國民黨,領導中華經濟研究院為民進黨政府獻策,祇因馬 英九邀請他擔任國民黨籍副總統候選人,陳水扁才說他自己是「請鬼提藥單」,既否定了蕭 萬長,也否定了有蕭萬長參與的重大經濟政策,更讓國民黨本土派自此絕塵而去,與民進黨 楚河漢界。 第7屆立委選舉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無法團結泛綠對陣整合於國民黨的泛藍。民進黨 民意調查中心所做的民意調查,以及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日本琉球大學、香港大學 合作的「台灣、香港、澳門、沖繩民眾文化與國家認同國際比較」等等的民意調查都可以證 實,台灣人民以台灣作為國家認同的比例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已大幅地增加,台灣認同與中國 認同的黃金交叉點,大約就在2002年7月諾魯與我國斷交之時,目前台灣認同已達到7成,遠 遠超出中國認同,這證明台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貿易加大依存的同時,台灣人民並沒有 因此而認同中國統一的價值。但台灣認同者不一定會支持民進黨,祇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介 入台灣的政爭或選舉,台灣內部的統獨認同爭議就不會外部化為兩岸主權衝突,台灣人民就 不會藉由支持執政的民進黨表達國家團結來反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的親中政治勢力。筆 者同意,台灣藍綠政治板塊涇渭分明,所謂的中間選民,若以國家認同來區分,其實已向獨 派傾斜,但中間選民其實也是政治上最為投機或是最為冷漠的一群,他們自認理性,不相信 政客,因而公民義務感和政治功效感皆淡薄,不過也因為如此,如果沒有好的候選人和好的 政策牛肉,已經向獨派傾斜的中間選民就會放棄投票,如果再連綠營支持者都失去投票的動 機,藍綠的勝負早已先定。民進黨在黨內初選階段,曾經出現過排藍民調的爭議,筆者也同 意,這不能不說確實是基於科學證據而來的一種討論。排藍民調的倡議者認為,以全民作為 民調施測的樣本範圍,會使得泛藍民眾的民意介入民進黨的初選,但泛藍民眾在大選時並不 會投票支持民進黨,所以由泛藍民意參與而選出的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在大選中必然會為原 先支持他們出線的泛藍民意所拋棄,整體而言,這對民進黨的選情是不利的,因此,民進黨 應當挑選出泛綠民眾願意積極投票的人選出來代表參選。問題是,如果藍綠板塊的社會分歧 線已經移向台灣認同的一端,在此一基礎上進行的全民民調和普通選舉,則也會自然地讓向 台灣認同傾斜的候選人出線。在單一選區新制下,各選區勢必會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 民進黨的傳統死忠支持者基於其維護本土政權的使命感,無論如何最後一定會出來投票,所 以選舉勝負的關鍵,不在於如何感動所謂深綠選民的投票熱情,而是如何感動淺綠和中間選 民。民進黨內爭議排藍民調的過程中,一方面在黨內出現黨同伐異的現象,放任部份人士把 同志冠上親中十一寇的污名,讓中道者紛紛出局,致令親痛仇快,另一方面則在弱智媒體的 鼓噪下,對於主張制憲正名和關懷社會弱勢但是不贊成炒作台獨的台灣團結聯盟趕盡殺絕, 徹徹底底賠上整個政黨的社會形象,造成民進黨祇問藍綠不問黑白的負面印象,無形中反而 讓人覺得主張終極統一的馬英九在試圖連結國民黨與台灣的關係上的付出和挫折,更值得台 灣人民給予鼓勵。 而最讓台灣人民痛心的,更在於民進黨的貪腐問題。社會上最愛嘲謔民進黨的一句話就 是,民進黨在8年之間趕上了國民黨半世紀的貪腐。陳水扁總統夫人吳淑珍不避非議地讓財 團進出官邸,貪小便宜,總統親家趙玉柱仗勢欺人,胡作非為,女婿趙建銘奢靡浮誇,國立 台灣大學醫學院趨炎附勢,還讓他直上青雲,最後拜立委邱毅爆料之賜,散彈打鳥,讓總統 家人的劣行在太平洋崇光百貨公司和台灣土地開發公司股權移交的相關弊案中一一曝光現形, 此後,有關民進黨政治人物濫權貪瀆的弊案便一一陸續遭到揭發,其中涉及部會正、副首長 者更不在少數,這豈不會讓那些基於民主理念而支持政黨輪替的支持者感到十分難堪嗎?他 們對於民進黨清廉的要求標準比國民黨高,不能說他們對待民進黨不公平,因為這是他們願 意支持民進黨的最主要理由,而他們也不會因此而轉向支持貪腐黑金體質未變的國民黨。這 是立委投票率創民主化後歷屆新低的根本原因,人民要給民進黨一個教訓。 這屆立委選舉適逢大學期末考試期間,所以大學生返鄉投票的比例非常低。以往大學生 是支持民進黨的主要族群,特別是成長於1980和90年代的學生運動世代。但請不要對21世紀 青蘋果新世代的大學生抱持著期待。他們成長於民進黨執政的年代,這一個世代所反叛的政 治權威,是民進黨,不是國民黨。他們沒有國家認同問題,他們的國家就是台灣,這個國家 的國號莫名其妙地叫做「中華民國」,而不是那個老愛對台灣學生進行邀訪大陸的統一戰線 工作,卻老是在大中國意識的宣傳灌輸上得到反效果,讓台灣學生深痛惡絕的所謂唯一合法 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蘋果世代童年時代的國民黨,是李登輝總統領導下台灣經濟 最富裕以及權威崩解、社會自由多元、民主轉型急速進行的年代,那是一個相對美好的記憶, 和中老年有過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經驗的世代,有著對於國民黨完全不一樣的真實體驗。民 進黨的政治語言和歷史經驗離他們太過遙遠。他們最想知道的是,在全球化競爭和中華人民 共和國崛起的時代裡,作為一個台灣人,我們的國家如何幫助他們在這個世界中找到自己的 人生舞台,找到生為台灣人的幸福,而這又何嘗不是那些功利、現實的布爾喬亞階級最想索 解於民進黨的疑問?(民國九十七年二月十一日大年初五下午五時三刻於嘉義市大學堡) (作者為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台灣北社法政組副召集人,台灣教授協會法 政組召集人,台灣公民社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