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公民遷徙自由的憲法權利 (北京)丁東 最近,一些關心中國社會進步的有識之士,鑒於雪災造成的春節前交通大堵塞,向全國 人大和政協鄭重提出建議:廢除城鄉戶籍二元制,廢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登記條例》, 讓農民公民化,讓農民工成為歷史名詞。 這個建議,我舉雙手贊成。 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這是啟動城市化進程的30年,也是加快人口流動的30年。可以說, 沒有大規模的移民,就沒有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戶口制度的改革和存廢, 一直為人們所關注。50年代形成的戶口制度,幾經調整,已經發生了很大鬆動。先是取消了 糧票,讓戶口與糧票供應脫鉤。近年一些省市取消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區別,實行城 鄉統一的戶籍制度。現在戶口制度雖然沒有取消,給人口流動造成的制約已經越減少,但城 鄉之間的戶口壁壘還在,各省市之間的壁壘還在。中國的經濟體制變了,社會管理體制應當 相應地調整。50年代末制訂的戶口制度,是適應計劃經濟而產生的。現在計劃經濟變成了市 場經濟,原有的戶籍制度已以成為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許多中國公民,在北京、上海、深圳 等城市工作了1、20年,買了房子,生了孩子,但就是落不下戶口。戶口和居住地分離,成 為中國的特有景觀。我認為,現在到了恢復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讓中國公民 重新擁有遷徙自由的時候了。 在憲法中恢復遷徙自由,讓中國公民在哪裡居住,在哪裡工作,就有權在哪裡享有公民 權利,不祇是為了緩解春節交通的緊張,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消除現行戶籍制度給上億中國公 民造成的痛苦和麻煩。 這裡僅舉一個例子,就是農民工的子女就學與高考問題。 農民進城務工,孩子當然想進城唸書。最初,教育部門要求孩子在人口流出地讀書,理 由是人口流入地安排不了。這很不近人情。人類的個體發育期很長。從童年,到少年,和父 母在一起生活才是正常狀態。如果父母在大城市打工,把孩子留在幾千里外的鄉下,不但對 孩子成長不利,對父母也是感情的折磨。後來,政府決定義務教育以流入地安排為主,禁止 公立學校對農民工和其他移民子女收高價,雖然執行中還有許多不到位之處,但制度本身已 經向合乎人之常情的方向進了一步。 不論是農民工的子女,還是其他流動人員的子女,流入城市逐步定居,是個大趨勢。據 北京市教委統計,2007年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京讀書的已佔到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 1/3.上海、廣州這些城市,外來人員子女的比例也不會小,深圳的比例可能更大。外來學生 面對的問題,已經不祇是在哪裡上小學,上初中。在哪裡上高中,考大學的問題,也越來越 突出了。這個問題,光靠這些城市調整政策,沒有辦法解決。北京市教委的官員建議那些沒 有北京戶口的學生,高中最好回原籍就讀。因為現在各地實行課改的內容和進度都不同,3 年以後高考命題也不一樣,回去讀高中知識點能銜接上,免得將來高考時麻煩。如果要在北 京參加中考,用借讀方式上學,可能將來還是解決不了高考報名的問題,為孩子上學可能埋 下隱患,代價很大。這個說法公之於眾,就引起了爭議。 據統計,沒有本地戶口的借讀生,每年高達幾十萬。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讓高中生像 候鳥一樣,離開父母,回原籍就讀,增加了個人經濟負擔和社會交通壓力,關係到數十萬個 家庭的喜怒哀樂。問題的根子還在現行戶口制度,在省與省之間設置了升學壁壘。以省市自 治區為單位的高考制度,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已經變動的中國社會新格局。如果恢復中華人民 共和國公民的遷徙自由,高考就可以全國統一進行,用一條分數線錄取,或者把招生的權力 還給大學,讓各大學直接招考,或者由某些性質相近的大學組織聯考,不管你是哪裡人,都 可以平等競爭。這樣一來,在哪裡上高中就無所謂了。有關部門,也不需要為高考移民現象 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