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一九九五閏八月》 林中斌 這本鄭浪平先生的大作,亦稱《中共武力犯台白皮書》,據說在短短一個半月已 銷五萬本。洛陽紙貴的代價卻是急劇上升的爭議性。此書文筆流暢,用心獨到,可 讀性極高,但是作者對國家領袖們之批評有失偏頗。以下就其要義、優點及弱點提 出個人淺見,就教高明。 一、要 義 此書立論的三個基石是:為什麼中共要武力犯台?犯台的方法是什麼?何時犯台 ? 作者認為推動中共犯台的原因有三。第一是「歷史的本能」,也就是中國數千年 來似乎打不破的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二,中共內部社會經濟問題重重, 犯台是北京政權的「續命丹」,把內部的矛盾統一於對外用武之下。第三,中共如 果不拿台灣,不只無法東出太平洋,還要在將來憂慮日本台灣聯合威脅大陸之可能 ,戰略考量上無法接受。 作者認為犯台之上策來自於「逆反式」思維。也就是用精準無痛的外科手術方式 作裡應外合的奇襲。在國際力量還來不及反應的時候,已經造成既成事實。方法包 括用大陸客冒充軍警暴民擴大衝突,爆破指揮中樞,用飛彈打瞎雷達,用傘兵降落 全台一百多個高球場等等。 作者認為犯台最好的時機在一九九四年到九六年之間,圍繞著台灣第一次總統直 選的日子。那時政爭可能惡化,而且台灣大批訂購的新式武器尚未到位,舊式武器 狀況降到最低點。美國又是由外交無能的柯林頓主政。 二、優 點 至少在以下四方面,作者顯露他的功力、才華及苦心。 第一,他精讀博覽了中外的戰爭史,因此引證甚具說服力。例如他指出名將如麥 帥及以色列的戴陽等都因過分自信而判斷敵情錯誤,幾乎喪失一世英名。國人更不 可輕敵。又例如他指出中共善於交叉運用統戰及武力,內戰時期的「打打談談」的 兩手策略混淆了多少社會賢達,國府因而喪失大陸。而且共軍常常在居於戰術劣勢 之下,大膽出兵,從未真正的吃過大敗仗。這點不容忽視。 第二,作者情報之收集有其過人之處。有許多最新的資料從未見諸報章雜誌,是 筆者從美國、大陸、日俄等管道聽到的,竟然躍然於紙上! 第三,作者在模擬中共犯台的步驟上兼具小說家的創造幻想力和軍事家的推理。 至少對於不才的筆者甚有啟發性。 第四,作者用心良苦。他希望用「弦高卻敵」的方式,宣洩中共之底牌及冀圖, 因而造成某種程度的嚇阻作用。 筆者從一九九三年起到今年七月(此書初版於八月一日)陸續從國內有心人士及美 國情報人士聽到類似於作者在中共犯台時間上的考慮。其他有利北京的變動包括九 六年美總統之大選,九七年的香港交接,九五年到九六年的台灣立委選舉。這些不 定的因素都會轉移國內外的注意力和減低各方的應變力。中情局甚至有人說台海局 勢正進入一段緊張時期。 三、弱 點 以下四方面是筆者向作者之建議,在他的修訂版或續集裡或許可以考慮加強。 第一,作者把國共在一九四九和一九九四之時相提並論,可能忽視了以下的因素 :國際「大氣候」(鄧小平語)在四九年有利於共產革命而在九四年不利於一黨專政 的共產政權。台灣之民主化和經濟發展已成為中共改革人士參考的模式。四九年國 府遭遇之惡性通貨膨脹並不存在於九四之台灣;彼時國民黨專政下,腐敗不受反對 黨鉗制,今日台灣是多黨政治。彼時蔣經國在上海打虎受挫,今日馬英九辦賄選成 功。 第二,中共每在內部矛盾升高問題重重時對外作軍事冒險之先決條件是強人領導 ,而今後具有毛澤東、鄧小平的軍事威望者沒有了。北京若要如法炮製對外用兵以 統一內部之紛爭,只會加深它政權的危機甚至引致崩潰。 第三,作者或許急於出書,校訂時間不充分,有些瑕疵。例如紀年先用民國,後 來又改用公元,缺乏一致性。中共首次試爆核武是一九六四而非一九六五年(一四三 頁)。文多前後重複不夠簡練。或許台灣讀者必須要人再三叮囑才有印象,那又另當 別論。有些英文並非難譯於中文者,卻在中文句中出現,似乎沒有必要。例如,中 文有轉捩點一詞,不必用英文代替(三一零頁)。或許台灣讀者見英文注意力更提高 ,也另當別論。 第四,作者對台灣朝野為未雨綢繆之建言,非常珍貴,但篇幅太少,共十四頁, 不到本文三一二頁之百分之五。全書負面的警告和正面的辦法不成比例。希望作者 已經動手寫下一本書更詳細的論述補救之道。 作者對李登輝總統,孫震部長,及郝柏村前院長之批評,也許是愛之深責之切但 有失厚道。譬如,諸葛亮隆中對策之前,林肯總統在南北戰爭之前,都沒有軍事經 驗。普魯士的菲德列大帝,少年時迷戀文藝,被父王懲罰。他們後來的戰略成就並 不受限於先前軍事經驗之缺乏。 四、總 結 有人說,先知是悲劇人物。預言災難不中,會被譏笑;不幸言中,感恩的人不多 。由此,筆者佩服作者的良知和勇氣。 書中模擬中共攻台之行動,暗藏了不少情報圈裡的資訊,很值得一讀。但是,筆 者懷疑,這只是共軍許多預備方案中之一。 毛澤東說過:「不作調查,沒有發言權。」筆者奉勸批評本書的人至少要仔細翻 閱內容,而不只是就簡略的新聞報導作直覺的反應。 最後,筆者建議《商業週刊》撇開經濟效益,減價再版,更增加讀者的數目,加 強國內之憂患共識使得敵人不敢動手。這才是作者和出版社對國家社會最高的貢獻 。 (作者是美國企業研究所亞洲研究部副主任,喬治城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