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民主進步黨的教訓 ——評說第12任台灣總統選舉 (台灣)曾建元 2008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慘敗之後,各界對於接下來第12任總統選舉結果 的預測,則不脫鐘擺效應和西瓜效應兩種看法,前者即認為台灣人民將基於制衡的觀念,在 總統選舉當中,如鐘擺向反方向擺動一樣,多數將轉而支持民主進步黨提名的謝長廷和蘇貞 昌,而由於謝長廷贊同由立法院多數黨組閣,因此而形成以民間總統制衡一黨獨大政府的競 選政見主軸;後者則認為西瓜剖半後人們喜歡選大塊一邊的心理,將反映在投票支持乘勝追 擊的中國國民黨所提名候選人的多數選民行為之上。對此馬英九和蕭萬長則提出完全執政與 完全責任的訴求。 西瓜效應主導總統選舉大勢 選舉結果證明西瓜效應主導了總統選舉的大勢,第7屆立法委員全國不分區代表選舉中, 泛藍與泛綠的支持比例為55.18%比40.44%,馬英九和蕭萬長則以58.45%比41.55%的得票率、 2213,000票的差距擊敗對手贏得大位,更在立委選舉中敗給民進黨的台南市和高雄市贏得 多數。台南市毗鄰陳水扁的故鄉台南縣,高雄市是謝長廷引以為傲的政績,兩地的台灣團結 聯盟菁英皆公然倒向馬英九,使馬英九得以進一步攻略台灣南部。馬英九和蕭萬長最後成為 台灣總統直接民選以來得票率最高的正、副總統,而這一得票率則顯示,在立委選後的兩個 月,由58%增加到76%的投票率,對於提高民進黨的得票率是沒有顯著幫助的,而反而是國民 黨的得票率沖高了。 原先為兩黨作為重要選舉動員工具的公民投票則受到重創,由民進黨提出的全國性公民 投票第5案(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投票率為35.82%,國民黨的第6案(重返聯合國公 投)投票率是35.74%,兩項公投案的投票率都未達到法定門檻的50%,均遭否決。在依照 《公民投票法》所做的機械性的法律評價,這代表台灣人民不同意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新政 府在未來3年推動任何有關台灣參與聯合國的政策。國民黨不鼓勵其支持者支持其所提出的 返聯案,民進黨則鼓勵其支持者同時支持兩案,兩個公投案的投票率幾近相同,代表有35% 的人民是公投民主和台灣主體價值的堅定支持者,而這些人則絕大多數也是民進黨的支持者。 兩個月的時間要教民進黨逆轉立委選舉的劣勢,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選民的投票行為 有一定的傾向,除非發生重大的外來衝擊,改變了選民的慣性思考,所以這一次選舉的成敗, 在謝長廷無法與陳水扁清楚切割的情況下,事實上仍是民進黨執政成績的總檢驗,是由選舉 的基本面所根本決定者,而謝長廷的戰術操作,祇代表他面對選情升高和投票率增加的變局, 還能順利地維持住民進黨的基本盤,這沒有功勞,總也有苦勞。立委選後,由行政院青年輔 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鄭麗君和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於農曆年除夕發起的「逆風行腳,最愛台 灣」,以及2月15日由閃靈樂團團長林昶佐成立的台灣青年逆轉本部,將民進黨低迷的士氣 逐漸提振,到3月16日「挺台灣救民主,百萬擊掌逆轉勝」活動達到高峰,雖然事後證明對 於選情大局影響不大,這股青年的力量,卻成為民進黨總統選後重新出發的希望所寄。 馬英九獨特的領袖魅力 2004年的第10任總統選舉,大概是民進黨在歷屆全國性選舉當中得票率最高的一次,但 從2005年縣市長選舉開始則每況愈下,其可謂為國民黨版的「地方包圍中央」,一方面民進 黨政績不如人民預期,加之弊案時起,民進黨以往獨佔的改革與清廉形象逐漸褪色,人民失 望日深,傳統支持者熱情不再;另一方面則國民黨基層黨務組織雖然鬆動渙散,畢竟並未瓦 解,日夜等待重新執政,而自李登輝起至陳水扁的時代裡因國家實施本土化路線而感覺受到 排擠的非主流人士尤把這一次的選舉視為政治生命生死存亡的最後一戰,加以國民黨死抱巨 額黨產不放,黨產孳息或變現利潤得於選舉前輸注動員網絡,攏絡人心,更者國民黨在民主 化洗禮下,勵精圖治,地方公職中不乏勤政親民者,而得以政績召喚對民進黨心懷怨望的民 眾們,不過,除了以上種種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國民黨出現了一位馬英九。 馬英九具有非常獨特的領袖魅力,他天生長得俊美英挺,在影像政治的時代裡,極易受 到媒體和異性的青睞。在父親馬鶴凌悉心栽培下,他自小就擁有不錯的國學修養,他又資質 聰穎,加以用功過人,在國立台灣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的學風薰陶下,學習到豐富的公共參 與經驗和專業學識,回國後,又為國民黨所重用,一路平步青雲,累積了雄厚的社會聲望, 難得的是,他個性有為有守,有時不免近迂,和台灣一般政治人物爽利的風格殊異,恰恰是 金庸筆下《射鵬英雄傳》裡的郭靖再現。馬西屏的《誰識馬英九》一書便用了一段故事情節 來形容馬英九:「郭靖以為黃藥師殺死自己的師父『江南五怪』,發瘋似地拚命與全真五子 合攻黃藥師」,「但鬥到一半,郭靖得知全真五子以為黃藥師殺了他們的師叔與師侄,郭靖 竟然喊停」。台灣政治長期陷在藍綠的鬥爭當中,民眾皆感到厭煩,謝長廷提出和解共生的 呼籲,正好切中時弊,不幸的是,謝長廷出身在民進黨,民進黨從立委、總統初選到《正常 國家決議文》通過,派系傾軋,刀刀見骨,這一政黨性格延伸到內政和外交,與在野黨和中 華人民共和國搞得你死我活,勢不兩立,以致於政績一遍糜爛,反倒是馬英九的性格,體現 了和解共生的可能性,當民進黨越急於攻擊,便越有更多人為馬英九不捨。筆者曾參與《看 破馬英九》一書的寫作,對於馬英九的批判,基本上不是針對他人格操守的問題,而是他置 身於國民黨所形成的局限,包括缺乏本土視野、歷史反省不足、縱容黑金坐大、貪斂黨產不 放、青年人才斷層等等。所以許多有識之士便對於未來國民黨一黨獨大下的台灣政治發展感 到憂心忡忡,因為國民黨在野8年期間,那些有礙於民主政治下政黨公平競爭的本質幾乎沒 有任何的改變,二次政黨輪替的後果,帶來的儘是黨國復辟的陰雲。 儘管勝負的格局早定,但謝長廷和馬英九在戰略調整和戰術運用上的努力,仍有值得吾 人大書特書之處。首先,雙方都致力於社會和解,謝長廷以和解共生為其政治理念的中心價 值,極力修補陳水扁急躁而欠缺溝通耐心的領導風格所帶來的社會不信任,而在觸動台灣內 部國家認同分歧敏感神經的台灣正名問題上,他則堅守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立場, 承認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憲法》,及在此一憲法秩序下所存在的一個中國架構,並且要求 支持者基於台灣整體利益的考量,跨越政黨的分際,同時投票支持國民黨所提的(重返聯合 國公投案)。黨內始終有人擔心國民黨會跨越以往的政黨認同分歧線,回到李登輝中華民國 在台灣的論述,而要求謝長廷基於政治市場區隔的思考,再向台灣獨立的立場加碼,但謝長 廷始終不為所動;馬英九的下鄉長住,以及強調國民黨連結台灣,確實使台灣基層民眾對他 大為改觀,但這可能祇是蔣經國民本治術的仿擬而已,在公共電視台舉辦的電視辯論會上, 馬英九自稱是台灣人和中華民國國民,刻意避談他是中國人,這已經是在向民進黨國家認同 定位的移動了,到了選戰末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通過3週年日,馬英九則 公開表明支持台灣自決,台灣前途應由台灣人民決定,這根本就等於對於《台灣前途決議文》 立場的全盤接納,換言之,選舉政治迫使馬英九和國民黨最終不得不擁抱選票最大化的台灣 主體價值,攻入民進黨長期盤踞的政治戰略高地,這正是台灣人民的勝利,在民進黨主席任 內推動《台灣前途決議文》的謝長廷,則可謂雖敗猶榮。 民進黨敗選主因是經濟 然民進黨的敗選,主因不在政治,而是經濟。民進黨的政治操作,一律被解讀系為經濟 無方轉移焦點。民進黨執政期間台灣經濟表現不理想,和大量台灣資金為中國大陸新興市場 磁吸所致,以致於國內投資不足,連帶就業機會減少、消費萎縮,貧富差距拉大。防止台資 西進的作法,一是威嚇,一是利誘,前者即立法管制,後者即創造台灣投資機會,但台資的 國際化程度高,除了幾個指標性高的大企業之外,政府根本無力管制從第三國進入中國大陸 的台資,而若另一方面國內投資不振,則台灣經濟成長自然趨緩。民進黨執政期間,台灣對 外貿易對中國大陸開始嚴重依賴,為李登輝一再警告和痛批,可見得國民黨對於民進黨政府 鎖國政策的批評並不完全公允。謝長廷和馬英九雙方都看出台灣經濟的問題所在,對於此一 問題的解決,雙方則有所歧見,筆者認為,這是這次總統大選政策辯論中最為精彩的一頁。 謝長廷的經濟主張可以總括為幸福經濟。他的作法一是逐步促進兩岸貿易正常化,使大 陸資金能夠對流入台,一是鼓勵有助於改善國民生活品質的國內新興產業投資,另則意欲以 幸福經濟的新典範揚棄經濟成長的迷思。馬英九則亦主張兩岸貿易正常化,但開放速度與幅 度則較謝長廷為大,另則有愛台12大建設的提出,希望藉由重大公共工程的投資來擴大內需, 更進一步對抗通貨膨脹怪獸。由於蕭萬長曾經有過兩岸或大中華共同市場的倡議,謝長廷乃 對之加以攻堅,指其為當選後即將要實施的一中市場,迫使馬英九最後公開否認兩岸共同市 場為其政見。事實上,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乃取法自歐洲共同市場,在達成共同市場之前, 有許多前提性的工作要完成,最終兩岸至少必須相互承認為政治實體。蕭萬長的構想是以50 年的時間來進行整合,但這一長遠的目標對於當前兩岸經濟的發展無異是畫餅充飢,不切實 際,謝長廷的攻擊使國民黨發現弱點,最後則索性與兩岸共同市場政見切割。藍綠在兩岸關 系政策上皆主張開放,包括陳水扁亦然,祇是陳水扁任內不願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九二 共識等於一個中國的詮釋,而自身亦不接受九二共識此一名詞並另行賦予其意義,因此中華 人民共和國屢屢刻意以一個中國作為軟釘子來杯葛兩岸的半官方接觸和復委託談判,所以問 題關鍵不在於民進黨鎖國或反對開放,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陳水扁政府的不信任。在這 一點上,主張和解共生和承認憲法一中的謝長廷並沒有陳水扁的包袱。九二共識本身即是前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蘇起的傑作,用意在以創造性的模糊概念為兩岸建立對話的基礎, 中國共產黨接受了此一概念,儘管又自行賦與其意義,再者,國民黨與共產黨間於連戰擔任 黨主席時期建立了論壇形式的對話互信機制,可預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會在國民黨勝選後對台 灣釋出善意的政策,諸如開放陸資和觀光客來台等,從而降低兩岸緊張關係,甚至因陸資入 台而提振外資和台資對於本地投資的信心和興趣。至於振興國內投資方面,謝長廷質疑愛台 12項建設的資金來源,擔憂造成民間投資的排擠,確實別具洞見。前已言之,台灣經濟成長 的遲緩,根本原因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磁吸,當前全球能源和糧食出現短缺,導致台灣出 現輸入性通貨膨脹,其實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其他新興工業國家的崛起有關。這一結構迄 未改變,國民黨執政後要克服進口原物料價格上揚的因素,使其愛台12項建設不致成為國家 長期的財政負擔,並不容易。 台灣民主深化的新起點 平實而論,民進黨政府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台灣的政治與經濟主體性上的努力,乃值得吾 人肯定,如果沒有民進黨力抗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便不可能退而求次接受內容模糊的 九二共識,而民進黨的勤政亦是有目共睹的,但民進黨在外交和內政上的表現,則都因為急 功近利的施政風格而大打折扣。民進黨無視於台灣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的打壓所導致 的弱勢,也無視於該黨在立法院中的少數地位,在外交上不懂得拉攏交好美國日本,於中華 人民共和國內部培植親台的民意和聲音,在內政上也不知與在野黨合縱連橫形成執政聯盟, 而對於國家認同和歷史記憶不同的人民,更欠缺同情的理解,因而處處樹敵。儘管施政的阻 礙主要都來自於反對者無所不用其極的杯葛,但政績不佳的結果,終究屬於執政者的責任。 民進黨領導與路線上的問題,並不是沒有人看不出來,可是民進黨卻始終沒有在黨內真正建 立一套對話機制,即利用黨的中央常務委員會央作為平台,就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以 及縣市政府施政上的問題進行協調溝通,其結果是,大家各行其是,或祇能利用媒體相互放 話嗆聲,最令人擲筆三歎的是,因為政策協調不足,總統自以為根據民意動向就國家重大政 策所做成的決定,就往往欠缺周詳的考慮,既急躁又粗疏。而當總統個人的權威凌駕了民進 黨,民進黨執政的重要性遠超越人民的利益、且民進黨的團結又重要於派系的鬥爭時,民進 黨就再也無力在內部形成反省的力量。民進黨在2006年7月22、23日第12屆第一次全國黨代 表大會上通過黨政合議和《廉政條例》,儘管表面上制度完備,但解散派系後,黨員頓時變 成份子化的個人,批判的力量難以集結,集體決策和透明化的廉政制度功能等等就難以推動, 也就更加深了社會對於民進黨迅速腐化的偏見。 就像1996年第9任總統選舉後,民進黨正視到國民黨已經得到多數台灣人民的支持而繼 續執政的事實,而有《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發難促成台獨轉型,最終在《台灣前途 決議文》承認中華民國體制的舉措,而幫助民進黨於2000年贏得第10任總統選舉一般,如今 民進黨又遭遇到另一次重大的挫敗,這次的挫敗原因也在於忽視了國民黨本土化轉型的程度, 而與1996年不同的是,民進黨當年面對的是台灣人李登輝,而今則是新台灣人馬英九,以及 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和共產黨和解的國民黨。謝長廷在選後的3月26日發表的《台灣維新,從 民進黨開始》聲明中所言,「民進黨未來不再壟斷台灣或本土價值」,民進黨應當謙卑地接 受人民的選擇。那麼,除了本土價值,民進黨還有什麼可以拿來和國民黨一較高下的?依本 文所見,就是民進黨黨名所揭示的「民主」和「進步」的價值。民進黨若是一個真心捍衛本 土的政黨,則它根本的對立面,不是國民黨,而是共產黨,民進黨必須以台灣民主來反制中 共暴政,另則以社會正義來領先國民黨的本土化,同時要反璞歸真,回到民間,和社會運動 團體站在一起,和人民站在一起,用人民的力量來制衡國民黨掌控的國家機器,以及向中國 共產黨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說不。 如果民進黨能記取這一次的教訓,2008年的選舉將是台灣民主深化新的起點,是台灣人 民最大的勝利。(4月18日下午3時於新竹香山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室) (本文作者為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教授協會法政組召集人、台灣北社 法政組副召集人、台灣公民社副理事長。文內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