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十思疏——讀李銳三次建言有感 (河南)陳華東 舉凡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魏征這位唐初著名諫臣。貞觀十一年(公元627年), 魏征上疏的傳世之作《諫太宗十思疏》被歷代史學家譽為「千古金鑒」。其中列舉的十則條 陳,也就成了後世帝王引以為訓為戒的條律。而魏征犯顏直諫的錚錚風骨,更是為後世為臣 為官者樹立了不朽典範。 數年間,筆者在一些文字載體上,特別是在堪稱新啟蒙運動前沿陣地的《炎黃春秋》雜 志上,有幸讀到了中共耆宿革命老人李銳的華章佳作,實乃篇篇熠彩,字字珠璣。李老近期 的一系列政論性文章,與其說是「上書」,毋寧視為「進諫」,字字句句無不緊貼國家命運, 緊扣時代脈膊,從而引發了廣大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請看1963年他與田家英話別詩中的聯 句:「關懷莫過朝中事,袖手難為壁上觀。」過九秩大壽時,他又寫了一首自壽詩:「來到 人間九十年,回看往事未如煙。曾經實踐五不怕,留得頭顱擱鐵肩。」短短數語,言簡意賅, 道出了老人一生奉國家命運、民族利益、人民福祉為心中之圭臬的拳拳心懷。 特別是最近以來,每每讀了李老的文章後,不得不掩卷遐思,腦海中難免聯想到了古人 魏征和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當然,世界總是不斷進步的,時代總是不斷發展的,1000 多年以前的人和事焉能與當今的人和事相提並論?之所以作如是想,實乃緣於「以史為鑒」 這樣一句老生常譚的話。如今回過頭來再讀李老一系列鞭辟入裡振聾發聵的文章後,就筆者 而言,深為體制內老人「留得頭顱擱鐵肩」的崇高精神所感召,從而在內心裡頓生了歷代 「文死諫」再現的感觸,更而引發了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之後的無限感懷。 李銳老人過往一系列專論著述,或長短篇,或訪談錄,或序言,或跋文,凡能看得到的, 無不潛心拜讀。在此期間,對我這樣一個年逾古稀學工科出身的人在關心國情黨是方面堪稱 起到了啟蒙作用。以往的不說,僅就老人近十年間連續在黨的三次代表大會期間的三次進言, 即已充分體現了他的那種日暮行雨春深著花的恢弘氣度,其鍥而不捨的拳拳之忱和淳淳之意 更是躍然紙上。請看:在10年前黨的十五大上,他陳述一份書面意見,有感於我黨歷史上兩 個劃時代的《決議》而建議中央去總結改革開放20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明確提出了當時至為 敏感且為社會大眾和有識之士至為關注的七個問題;十六大時,老人又奮筆直書,發表了 《關於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建議》(刊載於《炎黃春秋》2003年第一期)一文,就黨內民主 化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兩大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如既往地提出了為黨內外廣大群眾所 喜聞樂見的十條至關重要的建議;如今,在黨的十七大召開之前,老人又有建言,向中央領 導同志致函,推心置腹地就黨的本身改革提出了幾點意見(請見《炎黃春秋》2007年第10期, 發表時題為《完善我黨領導的幾點想法》),該文就認真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黨的改革 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以及尊重憲法實施憲政等三大方面提出了真知灼見,可謂一字千 金,擲地有聲。凡此等等,猶如涓涓細流匯成滾滾洪流歸大海之氣勢而蔚為大觀。其慷慨陳 詞,實則璞玉渾金;其秉筆直書,意在鞠躬盡瘁;這是何等令人肅然起敬之范舉!有鑒於此 當可放言,李老這種大無畏精神所體現出來的感人風采,實則具有范仲淹在《靈鳥賦》中所 言的「寧嗚而死 不默而生」的大義凜然的氣概。 茲為便於載錄、記取、引用和重溫,筆者不才,斗膽且不揣淺陋地將老人已在各界引發 了強烈反響的連續三次進言直諫,以自己淺見粗識的理解而舉其犖犖大者加以歸納概括,並 盡量用老人的原話將其羅列為十條。蓋因有感於本文開頭的遐思聯想,故將如下堪可稱為十 則條陳定名為《當代十思疏》。顯然,這是筆者撰寫此一短文的初衷。對此,若有失敬於老 人之處或有貽笑大方之嫌,愚自當抱愧而恭受老人和方家批評指正。 10年來,李銳老人堅守自己的信念而錚錚言道: 其一、科學發展觀的前提是科學歷史觀。必須認真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從理論到實 踐去反思「專制體制」的過程及其後果,從而改變專制型體制為實施憲政的民主體制。 其二、黨內民主化和現代化是國家民主化和現代化的前提,因此,黨自身的改革是我國 現在所有改革成敗的關鍵,更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其三、鄧小平早年有言:「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改 革。」深入理解並逐步實踐這句警示名言至關重要。如若繼續觀望延宕而不應格順勢地進行 政治體制改革,國家進步將顯跛足前行之象而導致危機叢生。 其四、為做到尊重憲法,實施憲政,首先要開放言論、新聞和出版自由。建議成立「憲 法法院」;制定早該制定的諸如《保護公民利益法》、《社團法》和《新聞出版法》等法規。 其五、過去我們擺脫不了專制傳統,一直為「權威主義」所左右,總是擔心一旦落實公 民權利,開放言論自由,社會就不能穩定,於是「穩定壓倒一切」成為大政方針,形成了穩 定壓改革的死局。殊不知民主是個好東西,不會添亂,祇會促進社會的穩定。由此可見,最 大的問題依舊是黨大於法,人治大於法治這樣長期存在的問題。 其六、為改變以黨代政的傳統做法,使人大真正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專門機關, 應制定《政黨法》和《參政法》。執政黨應切實履行「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的 承諾,無權越俎代庖直接管理黨外和政府的事。例如政法委乃黨內機關,不能直接干預理應 獨立行事的司法等等。 其七、領導幹部廢除終身制,實行任期制乃是一項已被證明卓有成效的重大決策。與此 對應,領導幹部在黨、政、人大、政協輪流轉任現象則應早日終止。在幹部選拔制度上,更 要從堅持差額選舉直至逐步實行競選制。 其八、就執政黨而言,自己難以監督自己的現狀,早已成為社會大眾的共識,祇有徹底 解決這個問題,才能迅速提高黨的威信,遏制腐敗蔓延。 其九、必須破除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祇能任副職而不能任正職(建國初期尚有先例, 喜見近期略有改觀)的陳規。 其十、三農問題和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問題實與國家可持續性發展息息相關,必須 繼續予以正視、關注乃至採取相應的法律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研讀李老上述十則建言,深感其實其質無一不與十七大所確立的「科學發展觀」與「構 建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相關聯,相吻合,且相得益彰。在此背景下,當我們重讀《諫太宗 十思疏》時,自當情不自禁要將二者加以比照來分別汲取營養。《諫》文開篇即以自然現象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作為比喻而形象地點明要津:「思 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隨後文章即以「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以及「怨不在大,可 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一系列警句而引出此一奏疏的宏旨,即傳頌於後世並被歷 代當政者置於案頭且不離臾的所謂「十思」之說。後人研讀此一不朽名篇,深感通篇的諄諄 告誡猶在眼前:修身養德,居安思危;以人為本,順應民意;廣開言路,禮賢下士;知人善 用,兼聽則明。一言以蔽之,古人所言的「修齊治平」的道理無不涵蓋其中。如今再讀李老 上述一系列的建言,其字字句句豈不也在闡述「修齊治平」的個中道理。果若最高領導者能 夠「虛心納下」、「謙沖自牧」而「慎始敬終」,豈不乃是民之大幸國之大幸者也。 (丁亥年冬月於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