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對基層政權的「失控」與「不控」 ——面對貴州甕安事件的思索 劉國凱 一位女中學生李樹芬的非正常死亡,引起一陣劇烈的社會動盪。吃驚之餘不能不陷入多 重思索。甕安這個小省的小縣,人口祇有46萬。而在一個短促的社會動盪中參與者竟高達數 萬人。這就是說大量縣城之外的人都聞訊趕入縣城參與。這也說明了當今中國,在所謂「和 諧社會」的煙幕之下,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矛盾是何等尖銳。說明了對政府滿懷怨恨的民眾在 平時沒有宣洩憤怒的機會。一旦有了機會就極其迅速猛烈地表露出來。 中國各種非正常死亡都居世界之冠。例如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21%,但礦難死亡占世界 80%;死刑處決占世界89%;自殺占世界26%等等。既然如此,一個女中學生的非正常死亡怎 麼會激起如此之大的反應? 不要說民眾是不講道理的群氓。其實民眾對起爆點是有選擇的。譬如,對無日無之的暴 力拆遷貴州民眾就沒有報以如此劇烈的反應。一個平民家庭的女中學生,既是含苞欲放的花, 也是社會的最弱勢者,絕無力對社會作絲毫損害。她死了,而且明顯是被凌虐後沉屍江中, 共產黨的基層公安機關卻悍然恐嚇其親屬,力圖包庇罪犯,草草結案。這就引爆了民眾內心 因暴力拆遷;因耕地被佔;因無辜被罰……,而早已鬱積心中的怒火。 共產黨縣級以下機關(包括縣級)屬於共產黨的基層政權。基層政權是直接與民眾接觸 的。幹盡獨霸一方、橫行鄉里、魚肉民眾、貪贓枉法的主要是他們。他們利用壟斷社會公權 力之便利,編織權力網絡,盤根錯節、沆瀣一氣、玩弄法律、製造冤獄、殘害無辜。 這裡很自然涉及這樣一個問題,共產黨基層既是如此,那共產黨高層又是怎麼看待如此 狀況的基層呢? 平心而論,從維持共產黨一黨壟斷政權的千秋大業計,胡溫之流也是不願他們的部下過 於胡作非為導致民怨四起,而危及其政權的。可是他們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基層。於是很多人 都覺得共產黨高層對其基層已經失控。 我覺得「失控」一說固然有其言之成理之處,但總不夠精確。失控是一種表象,表象之 下的實質是什麼呢?換言之,這「失控」是單純源於能力不足,還是主觀上就不去著力予以 控制呢?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與當今共產黨專制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專制。在歷史的長河中,君主 對官吏有「失控」的時候。檢視史籍可知,那都是昏君當道之時。但若君主是明主、英主, 情況就大相逕庭。武則天曾用嚴厲手段懲治貪官污吏,以至「光宅」、「天授」年間吏治煥 然一新。明太祖朱元璋嚴懲貪官的手段更是令人聞之膽寒。他誅殺貪官後再剝皮充草。並將 充草屍身置於衙門兩旁,以警戒接任官吏。「洪武」年間吏治的非常清廉由此而來。專制君 主祇要願意對貪官實施嚴厲制裁,是沒有後顧之憂的。這是因為專制君主制下,「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專制君主時代,君主的家天下為全民認可。君主與各級 官吏截然區隔。這意味著對官吏進行無論多大規模的換班,都不會危及皇權。就算全部官吏 都貪贓枉法,君主把他們全部清洗,再從科舉中遴選大量文士「換屆」都可以。民眾不但不 會趁權力交接的間隙去造反,反而會更崇拜君王的英明賢達。英主、明主敢於大面積地使用 極端嚴厲的手段制裁撤換貪官酷吏,而無後顧之憂蓋源於此。 共產黨政權大相逕庭。它雖與封建政權都是專制政權,但不同的是,當年的封建政權是 為百姓認可的家天下。而當今共產黨政權是人民內心早已不予認可的黨天下。現今民主意識 在知識階層中相當明確;在普羅大眾中也有一定的認識。共產黨政權之所以還能存在,主要 靠的是鎮壓機器的完備和強大。共產黨的基層是這個鎮壓機器的主體。這個鎮壓機器主體一 方面鎮壓民主,另一方面貪贓枉法,魚肉民眾。共產黨高層究竟怎樣看待其基層呢?這需弄 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 如果說專制君主的皇族世系與大臣官吏體系嚴格區隔,那麼共產黨專制的架構中,各層 次之間則是互相犬牙交錯的。一付共產黨的權力金字塔就由無數高、中、基層官吏之磚嚙合 鑲嵌而成。這個金字塔的基層已腐臭不堪,大量的「磚」都因長期「風化」而變得斑駁陸離、 形貌醜陋。可是共產黨高層敢於大量予以更換嗎?不敢。因為一旦那樣做,整個金字塔就會 倒塌。它頂多祇能對個別的太爛的「磚」進行更換。 共產黨高層需要基層擔負鎮壓政治異己和民眾反抗的重要職能。對基層在完成這個職能 的同時又搞那些勾當,共產黨高層會有很鐵不成鋼之感。可是,在民主異端和民眾妄動的大 敵面前,共產黨高層的「恨」終究被他們共產黨的「同志之情」所淡化。共產黨高層在大面 積上對基層胡作非為的默許姑息,表面上看來是對基層「失控」,其實不然。實質不是共產 黨高層對基層「失控」,而是「不控」。共產黨高層是用對基層胡作非為的姑息、默許乃至 縱容來換取基層對政權的忠心拱衛。 與貴州甕安李樹芬案同屬一類的湖南黃靜案、湖北高鶯鶯案、浙江戴海靜案都沉冤難雪 了。那都是因為祇有受難者的親屬去告狀。共產黨高層裝聾作啞,是姑息縱容的典型之作。 現在甕安李樹芬慘案中,民眾激烈奮起,共產黨高層是否會因此有所介入,撤換掉幾塊過於 腐臭醜陋之「磚」,我們且拭目以待。 (20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