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總統:巴拉克。奧巴馬 梅燦墽 新當選的美國第44任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非洲 裔總統。他父親是肯尼亞人,母親是美國中部的白人,2004年當選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 並在同一年召開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一躍成為美國政壇上的一顆新星。 短短4年後,他從多位民主黨重量級人物中脫穎而出,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最後在總統 大選中戰勝了共和黨對手麥凱。 奧巴馬堪稱是一位隨時代應運而生的21世紀的競選活動家。他的講話風格雄辯激昂,能 夠激發起年輕選民的熱情,善於利用最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展開競選。奧巴馬在競選過程中強 調的兩大主題是:改變華盛頓管理國家的一貫方式;呼籲思想意識、社會地位和種族背景各 不相同的美國人為了共同利益團結一心。 奧巴馬說過:「這裡不存在一個自由主義的美國和一個保守主義的美國,而祇有一個美 利堅合眾國。這裡不存在黑人的美國、白人的美國、拉美裔的美國或亞裔的美國,而祇有一 個美利堅合眾國。」「我們是同一個國家的子民,所有人都宣誓效忠星條旗,所有人都在捍 衛美利堅合眾國。」 坎坷早年生涯 奧巴馬的母親安。鄧納姆(Ann Dunham)生長在堪薩斯州的一個小鎮,後來隨家人搬到 夏威夷群島,並在那裡結識了獲得夏威夷大學獎學金的肯尼亞留學生,奧巴馬的父親 (Barack Obama Sr.),兩人於1959年結婚。奧巴馬於1961年8月4日出生在檀香山。兩年後, 其父親離開了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先到哈佛大學讀研究生,然後返回肯尼亞在政府部 門從事經濟工作。奧巴馬後來僅在10歲時見過父親一面。 奧巴馬6歲那年母親再婚,嫁給了一位印度尼西亞石油公司的主管。他們舉家遷往印尼, 奧巴馬在首都雅加達的學校上了4年學。他後來返回夏威夷,在那裡讀高中,同外祖父和外 祖母一起生活。 奧巴馬寫的第一本書《父親留下的夢想》(Dreams From My Father),記錄了他在青 少年時期的坎坷經歷,他不知如何看待自己的混血身世,因為當時異族通婚依然少見。植根 於美國的黑人和白人兩個世界也許拓寬了奧巴馬的視野,使他在多年之後成為一位能夠理解 多方面觀點的政界人士。 奧巴馬在法學院時代的同學卡桑德拉。巴茨 (Cassandra Butts)表示:「巴拉克非常 善於將似乎互為矛盾的現實融會貫通地綜合分析判斷。這是因為他在白人家庭中長大,走入 社會後被視為黑人。」奧巴馬後來再次離開夏威夷,去洛杉磯就讀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為時兩年。隨後搬遷至紐約市,1983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文學士學位。奧巴馬在2008年的一個講話中回顧了他當時的心境:「……到大 學畢業時,我滿腦子都是一個瘋狂的念頭──我要從底層做起,改變現狀。」 投身公共事業 為了尋找自我和實現人生奮鬥目標,奧巴馬後來辭去了在紐約一家國際咨詢公司做金融 撰稿人的工作,於1985年去了芝加哥。他在芝加哥南城的一個社區教會聯盟作社區組織工作。 這是一個貧困的非洲裔城區,因當地經濟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而遭到重創。奧巴馬後來在 宣佈參加總統競選的演講中回顧了這段時光。他說「正是在這些社區中,我獲得了出生以來 最好的教育,感悟到基督教信仰的真諦。」 奧巴馬在社區組織工作中獲得切實的成功,為南城居民在經濟重建、職業培訓和環境治 理等方面爭取了權益。他認為作為社區組織者,主要作用在於充當催化劑,動員普通公民自 下而上地努力,制訂地方戰略增強自己的政治和經濟權益。 3年後奧巴馬認識到,為了真正改善這類貧困社區,需要從更高層參與,即利用立法和 政治途徑。因此他進入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就讀,並成為有威望的《哈佛法 學評論》(Harvard Law Review)雜誌社社長,他是該雜誌社的第一位黑人社長。1991年奧 巴馬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 奧巴馬競選活動的策劃人戴維。阿克塞爾羅德(David Axelrod)說,憑藉這樣不凡的 資歷,奧巴馬完全能做他想做的任何事。奧巴馬回到第二故鄉芝加哥開始做民權事務律師, 並在芝加哥大學講授憲法課程。 1992年奧巴馬與哈佛法學院校友米歇爾。魯濱遜 (Michelle Robinson)喜結良緣,同時開始在芝加哥從事推動選民登記的工作,幫助比爾。 克林頓(Bill Clinton)及其他民主黨候選人競選。 奧巴馬繼續致力於公益事業。1996年第一次決定參加公職競選,並在伊利諾伊州參議院 競選中贏得代表芝加哥的一個席位。這場競選是他早年做社區組織工作的自然結果。奧巴馬 將同樣的世界觀帶入他的政治奮鬥目標中,即政治家要促進基層公民活動並締結廣泛的聯盟。 他說過:「凡是祇在口頭上說種族主義是我們獲得成功的障礙的非洲裔美國人,如果他們不 同時正視更大的經濟力量給所有工人──白人、拉美裔、亞裔──造成的生活缺乏保障的問 題,就是受到了嚴重的誤導。」 在州議會擔任參議員的8年裡,他取得的立法成就包括競選 經費改革、為貧困工薪階層減稅和完善州刑法系統。 參選國會議員 2000 年奧巴馬首次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未能戰勝競選對手、來自芝加哥的在任民主 黨人博比。拉什(Bobby Rush)。奧巴馬對初選中慘敗在拉什手下感到沮喪,並希望能在伊 利諾伊州議會之外有所作為,他說服米歇爾接受他競選聯邦參議員的想法,這是他為拓展政 治生涯制訂的計劃。 2004年在伊利諾伊州舉行的聯邦參議員選舉因當時在任的共和黨人彼得。菲茨傑拉德 (Peter Fitzgerald)在前一年宣佈將不爭取連任而向所有人敞開了競選大門。有7名民主 黨人和8名共和黨人分別為爭取成為本黨提名人展開角逐。奧巴馬獲得 53%的投票,大大超 過了他的6名對手獲得票數的總和,從而輕而易舉地贏得民主黨提名。 由於當時共和黨人在聯邦參議院的100名成員中以 51席占微弱多數,因此在民主黨看來, 伊利諾伊州的參議員選舉對他們在11月奪回參議院控制權至關重要。由於希望讓奧巴馬通過 發揮重要作用來給他的競選注入活力,而且由於奧巴馬的雄辨口才人人皆知,以及他當時已 經給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凱利(John Kerry)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此民主黨決定由奧 巴馬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主題演講。 奧巴馬的演講慷慨激昂,強調要超越黨派分野,呼籲以「希望的政治」取代嘲諷的政治, 結果不僅使與會者人心大振,而且使奧巴馬一舉成為全國媒體矚目的民主黨後起之秀。後來 他在那年秋季的參議員選舉中以70%的選票輕而易舉地獲勝。雖然那年伊利諾伊州共和黨幾 近完全混亂的局面無疑是造成一邊倒的原因之一,但奧巴馬的勝利就其本身而言亦令人矚目: 他在全州102個郡中的93個郡獲勝,並贏得超過二分之一的白人選票。奧巴馬作為能夠跨越 傳統種族分野的新一代政治家的名聲穩步上升。在《紐約客》雜誌登載的奧巴馬傳略中,文 章作者威廉。菲尼根(William Finnegan)指出,奧巴馬具有「微妙地借用他的對話者的用 語」的天賦,「能講美國的各種方言」。奧巴馬對他為什麼能夠與白人選民溝通作出了自己 的解釋:「我瞭解這些人。他們跟我的外祖父外祖母一樣。……他們的行為舉止、他們的情 感、他們的是非觀──這一切我都非常熟悉。」 奧巴馬在參議院的投票紀錄與民主黨自由派的紀錄一致。他對伊拉克戰爭的批評成為他 的標誌之一,甚至可以追溯至這場戰爭開始前。他在2002年的一次講話中警告說,任何此類 軍事行動的依據都「不是原則,而是政治」 .他還致力於加強國會的倫理道德標準,改善對 退伍軍人的照顧,擴大使用可再生燃料。 競選本屆總統 2008 年民主黨漫長的初選角逐,經過50個州的初選或預選會議,具有多重歷史意義。 非洲裔候選人和女性候選人過去雖然也參加過總統競選,但這次在兩位領先者中,一位是女 性,一位是黑人。2007年,當奧巴馬與其他7位爭取民主黨總統提名的候選人開始組織競選 活動時,民意調查一再顯示奧巴馬名列第二,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最受歡迎的人物是紐約州 聯邦參議員喜萊莉。克林頓。但奧巴馬在這場競選的初期十分成功地發揮了一群熱情支持者 (尤其是年輕人)的力量,建立起全國範圍的基層競選組織,並通過互聯網籌募競選經費。 由於喜萊莉享有更高知名度、擁有運作十分順暢的競選機器、並獲得州一級主要民主黨 人的支持,因此奧巴馬陣營制定了一項新穎的戰略以抵消這些不利因素:把目標對準那些通 過預選會議而不是初選產生代表的州,並側重那些在以往總統大選中把票投給共和黨的較小 的州。這項戰略充分利用了民主黨的比例代表制──在每一個州按候選人獲得選票的大致比 例來分配出席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人數。這與共和黨的票數分配規則正好相反,後者 規定在─個州獲勝的候選人獲得全國代表大會大部分或全部代表的選票。 這項戰略於2008年1月3日在艾奧瓦州舉行的全國第一場預選中取得效果,奧巴馬挫敗喜 萊莉取得意外勝利。如《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所言,在艾奧瓦州取得的勝利 是改變賽況的關鍵球,「戰勝克林頓……改變了競選的方向,奧巴馬成為她的主要對手,成 為有主張、有組織能力、有財務資源、可挑戰她的領先地位的惟一人選。」 這項戰略在2月5日「超級星期二」──當日22個州同時舉行選舉──又一次奏效,其結 果是奧巴馬與克林頓不分高下,奧巴馬席捲了南部與西部各農業州。奧巴馬然後再接再厲, 在2月份又連續拿下10個較為保守的州,鞏固了他在代表人數方面的領先地位,此後喜萊莉 再也未能徹底扭轉頹勢。 勝利入主白宮 奧巴馬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之一。出生於嬰兒潮末期的奧巴馬也是在1980年代長 大成人的第一位總統,這本身就意味著變化。 1960年代的劇烈社會動盪對嬰兒潮初期出生的人產生了重大影響,奧巴馬成長期的氛圍 則與之明顯不同。奧巴馬在談到一批戰後早期出生的候選人參選的2000年和2004年總統選舉 時所說,「有時,我覺得好像在觀看嬰兒潮那一代人的心理劇──一個在全國舞台上演出的 源於很久以前在少數大學校園中策劃的積怨和報復陰謀的故事。」 《紐約客》的麥克法誇爾說:「奧巴馬的投票紀錄表明,他是參議院中自由派傾向最明 顯的參議員之一,但他總是對共和黨人具有吸引力,這也許是因為他能用保守派的語言來闡 述自由派的目標。」「就他的歷史觀來說,就他對傳統的尊重來說,就他認為世界祇可能發 生極為緩慢的變化的觀點來說,奧巴馬是非常保守的。」 奧巴馬總統開啟了美國政治的新篇章。他是在很多美國人認為需要根本改變國家方向之 際加入競選的。《華盛頓郵報》政治專欄作家迪翁(E.J. Dionne)對奧巴馬成為總統候選 人和美國當今思潮的巧合作出了最為恰如其分的總結。他說,「今天最重要的是變革,而不 是經驗。在競選演講中,最有效的是氣勢磅礡,而不是把握細節。最有價值的承諾是要與過 去徹底決裂,而不是僅僅重返過去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