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耐心與對現代化的認識 唐 煌 中國人實在並沒有很多耐心也缺乏對現代化的認識。這是本篇的結論。以下是推 斷: 我們中國人讀書比較美國人強出一頭二頭已是不爭之事實。中國人不管是讀書人 還是沒有讀過書的都以此自豪。然而並沒有很多中國人來比較畢業之後的中國人與 美國人的工作態度。這種忽略本身可以解釋為文化上的差異,我倒更願意解釋為對 工業化的不同認識。 我以為工業化比較工業化之前,只是操作程序更多,分工更細、質量要求更嚴格 ,標準化、自動化、信息革命等等只是使得生產的規模逐步增大、加速而已;工業 化對人本身要求的改變則是意義更為重大的。 工業化之前,一個人可以從十四、五歲起開始勞作,開始養家,開始回饋社會直 到老死。而在工業化之後這便不可能成為普遍現象。工業化的一個自然的結果是訓 練期加長,素質逐步提高。 對於美國人來講人才指的是大學畢業後工作了五、六年以上、最好是十年的人。 這樣的人不光有在大學學到的基礎知識,而且在實際工作的繁瑣無味(或是津津有味 )的過程中摸爬滾打過來的,知道一個小的失誤可以使一件產品報廢的、簡單但是有 時十分殘忍的道理。從上菜晚於規定時間兩分鐘使得老闆賠一頓飯錢,到百事可樂 瓶蓋抽獎上萬菲律賓人中頭獎的鬧劇;從一個密封件的不當設計導致七名宇航員喪 生的挑戰者太空梭爆炸,到一個錯誤的鏡面加工數據使得價值逾十億美元的哈勃天 空望遠鏡迄今還是一件太空次品,都說明了實際工作鍛煉的重要性。這種人才的訓 練包括了大學學習和工作實踐兩個階段。 我以為這種對人才的判定比較符合工業化的要求。這不光體現了美國人培養人才 的耐心,而且體現了美國人對工業化為達到和保證高質量生產需要的必要的人才培 養,尤其是在職培養,有著切實的認識並願意為此付出代價。比較起來美國人當學 生當不過中國人,然而美國人幹活普遍地都是一絲不苟(黑人也不例外)。中國人對 人才的判定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中國人對人才的判定以學位為準,封建王朝是秀才 、舉人、進士、狀元,民國後是「洋學堂」的中學生、大學生乃至留洋生。現代台 灣、大陸先後也是以學士、碩士和博士為準。這在海內外是不言而喻的。 比較起來中國人的人才標準只達到美國人的人才標準的一半。只局限於美國人才 培養的兩個過程的前一個過程,而忽視了後一個過程。這種對人才的判定方法說明 今天中國人包括留學生,或者說尤其是留學生,仍處於前工業化心態之中。 一般來說,中國人對工業化向人生提出的要求並沒有清醒的認識和思想上的準備 。以為博士學位一到手,便大功告成,以後並應一帆風順。而沒有想到還有一長截 子路要走,小看了西方經過了幾百年積累起來的公司、工廠中那套繁瑣但有效的操 作過程,不願再當學徒,再熬五、六年始能成才。沒有這個認知,自然沒有這個耐 心。 這種以前工業化心態來看待工業化非使中國人跌大跟頭不可。過去,它使中國人 跌過跟頭。現在還在使我們跌跟頭。如果不加注意,它還會在未來使中國人大跌跟 頭。 滿清時代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便是以前工業化心態來看工業化的典型。中 國人一向重學校招牌,輕專業。排除個人興趣和純學術研究的需要,北大歷史系比 較焦作礦學院機械系孰優孰劣?前工業化心態選前者,牌子高過專業;後工業化心 態選後者,專業高於牌子。過去幾十年中成千上萬的中國學人正在為、或許將為這 專業與牌子的取捨而跌跟頭。 中國人重文重理、輕工輕商也是前工業化心態。翻翻二十四史,中國鮮有重商主 義的朝代。商人不但給人以狡猾欺詐的形象,連稱謂都要加上一個賈(假)字。從墨 狄以降的法家從未主導過中國的思想潮流,他們的淫工奇技只是在改朝換代的流血 爭鬥時期才受重用。 說句實話,說今天中國留學生乃至中國人還處於前工業化心態之中,其實是抬舉 了中國人。因為解放前的中國人,不管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還是無黨無派,做事也還 認真,也還刻苦;做人也還老實,也還講信用。雖然是前工業化心態,倒還具備了 轉化為工業化心態的條件。而今天的中國社會風氣對取巧與欺詐不以為恥,人們以 不化費血汗勞動而取得暴利自詡,公眾對於此類人居然趨之若鶩!在美國的中國留 學生坐不住了,尚未成才卻自以為是人才而且是精英,錢包裡沒有錢又沒有經營技 巧卻要做生意,手上沒有技術且對企業管理一竅不通卻要談生產。這種受了高等教 育但還沒有經過實際訓練,對現代化、工業化的認知如此可憐的現象真是令人可歎 ! 日本經濟起飛有兩點很重要。一是踏實的工作,二是無孔不入的經濟和技術情報 。中國人很可以向日本人學習,學習日本人的踏實,並且硬著頭皮把本行中美國人 的訣竅學到手。尤其要認識到底什麼是工業化。以後水到渠成,做何事而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