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墨學 金 驥 要在中國推行民主,首先就會與中國的傳統思想——大一統思想發生衝突。漢代 時,董仲舒宣稱,孔子修《春秋》,將一統作為首要大事,因為這是天地常道,古 今的通義。學士們各持異說,朝廷無法一統,法制屢變,臣民不知所從,故應將不 屬《六經》,不合於孔子的學說一概廢絕不用,專用儒術。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之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秦始皇所開創的以中央集權為 精髓、排斥法制的獨斷專行與以維護皇權至上為目的,反對創新的傳統主義相結合 ,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一統。以家族制為特徵的中華大一統觀唸經過漢儒傳播 ,逐漸壟斷中國各界。儒學也因此成為官學。 兩千年來,儒家思想不斷精緻化,逐漸形成以禮樂為中心的教化體系,以仁義為 中心的道德體系,以中庸為中心的實踐體系;逐漸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大一 統政治架構的主要精神支柱,成為中國農業文明有序而不斷再生的主要思想保障, 成為抵抗西方現代文明的主要有力武器,成為維護中華帝國的主要理論根據。 辛亥革命推倒了帝制,但並沒有剷除傳統思想,大一統體制及觀念完好地存在, 民主因而無法生根,共和難以實現,中國又跌入王朝更替的循環之中,這以後的歷 史繼續證明,僅改變政治體制或推翻獨裁者並不能剷除滋長這一切的土壤——培育 專制的傳統思想。思想革命遠比政治革命緩慢,但作用還為巨大,意義更為深遠。 如何革命思想?有人主張「全盤西化」,有人建議「三百年殖民地」。此類藥方 並不新異,一千年來各代皆有「不孝」文人騷客斗膽放言,勇決宣佈「外國的月亮 更圓」,結果如何?源於印度的佛教進入華夏後,不得不脫胎換骨。產自阿拉伯的 伊斯蘭教傳入中原後,不能不面目全非。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均可生根的猶太教徒 竟在神州大地上無法延續其祖上香火,只好溶入儒門之中。西方的馬克思、列寧反 復言明共產主義最為民主,並細細指明體現及保證這一民主的兩條最基本原則是國 家工作人員由人民選舉產生,其工資不能超過工人。自稱馬列最忠實信徒的中國共 產黨在當政四十年後仍未實行其導師之聖訓。這就是以儒家思想為骨幹的中國文化 的能力、魔力。她迫使所有外來思想改換門庭,她雄踞高堂之上,她促使東方最古 老的文化失去活力,走向僵化。 大漢民族決非如同大和民族,很早便自認祖宗功力不足,安於接受外來品。要想 在擁有悠久傳統的漢族中革命思想,大概只有去驚醒老祖宗。老祖宗中唯有墨學不 但比其他各家更易於為今人接受,而且擁有可接受之精華。 墨子思想的骨幹為兼愛,其中心內容為「兼相愛,交相利」,「不知別親疏」。 這就是要實現人人一律平等。墨子「尚賢」也能反映此一平等精神。如梁啟超所說 :「墨子尚賢主義,實取舊社會階級之習,翻根本而摧破之也。」墨子心中的社會 是,賢則貴,不賢則賤,完全由人才德而定,甚至天子也要經全體的選擇。 墨家在「節用」、「節葬」及「非樂」中設計一套節儉生活標準及喪葬禮儀,所 有人不論地位貴賤一律傚法,這是平等思想在更廣泛生活中的應用。這種平等精神 正是孕育西方民主的土壤。人類最古老的民主原則之一就是古希臘「在法庭上人人 平等」的原則,而儒家思想之精髓就是不平等,君臣不平等,父子不平等,男女不 平等,民族不平等,勞心者與勞力者不平等。漢以後歷代帝王正是為此而求助於儒 家以固其統治,維護其至尊地位。 墨家著作處處洋溢著一種強烈的救世精神。「殺一人以存天下,非殺一人以利天 下也;殺己存天下,是殺己利天下。」「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墨子 不但反對儒家獨善其身之消極態度,而主張兼善天下,積極救世,且主張喚醒世人 ,使人人自覺,各盡其責,一同努力。其救世也非要功求譽,至於個人得失,更可 捨棄。如此救世精神與西方基督教義極為相近。梁啟超稱其為「小基督」。西方近 代民主制度正是在基督教的溫床裡壯大起來的。 儒家則是處處留退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此類說教毒化無數學子,令其趨向孱弱,大增書 卷之氣,而漸失陽剛之氣。更失卻獨立人格,淪為帝王奴僕。 墨子自願獻身救世,並勸人一同努力,但從未教人做事不計後果。相反,十分強 調「擇務而從事焉」。此說表現濃烈之務實主義精神。墨子「尚利」充滿實利主義 ,勸人戒忌浪費,注意效果。做任何事均需審視需要,推斷效果,在確認絕對需要 或將來亦必有良好後果,才採行之。「功,必待時,若衣裘。」審時度勢,既重動 機,更重效果,與儒家講虛榮,究浮禮,重空名有如天壤之別,而與西方實利主義 更為相近。此類精神在飽受儒家追求虛榮之害的大陸猶為需要。 墨子還大反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君子遁而不作」及「君子必言古服 」的藉重傳統思想,而大倡創新,鼓勵進取。這種創新精神促生西方文藝復興及工 業革命。中國比日本更早見到西方工業文明,但因為傳統包袱的沉重壓力,遲遲不 能邁入現代文明大潮中。大和民族全無輝煌過去,一旦面對西方文明洪流,敢於縱 身跳入其中,盡情蕩滌週身陳土。大漢民族則為了過去,一次又一次放棄未來,害 得中國從昔日首富跌到舉世最窮國之列,一再錯過前進的機會。 儒家完全以個人為出發點,墨家則以社會為出發點。儒家講正心,修身為先,而 後平天下。墨家以社會為重心,故重團體精神,其「尚同」、「實利」、「兼愛」 中均有表達,強調先團體,後個人,為團體而忘個人。從全體著眼,為全體負責, 並進而服務整個社會。這種團體精神在先秦其它各家中皆無,而在日本社會中卻無 所不在,並在其現代化過程中得到充分表演,致使歐美各國中都有人疾呼西方應重 新檢討其個人主義,引進日本團體精神之合理部分,運用到企業及事業之內及管理 之中。 儒家思想提倡在「正心、修身」之後要「治國、平天下」,最後要實現大一統。 這種行動體系實際上是贊同暴力,鼓勵通過戰爭擴張、兼併,以武力實現、維護及 擴大統一。漢武帝在拋棄「黃老之說」,重用儒士之後,首先是派主張儒學的韓安 國率兵馬伏擊匈奴,此後連續用兵四十年,使「海內虛耗」。漢以後的歷代豪傑也 紛紛傚尤,以儒家大一統思想為其殺伐開脫。 墨家則贊成和平共處,極力反對攻戰,力倡和平主義,墨子以為攻戰勞民,「久 者數歲,速者數月,是上不暇聽治,士不暇治其官府,農夫不暇稼穡,婦人不暇紡 織」。攻戰傷財,物資消耗、損失「不可勝數」。攻戰造成士卒巨大傷亡,無辜百 姓亦受其害。「計其所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失者之多。」勝者 得不償失,敗者更是損失巨大。 此外,墨子還提倡加強守備,以制止戰爭。墨家與佛家不同,反對攻戰,但不反 對守備。因為「是故大國之所以不攻小國者,積委多,城郭修,上下調和。是故大 國不耆攻之」。墨子認為,「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 所以自守也」。 墨子除勸各國注重國防,加強守備外,還宣傳聯合禦敵,共同制止戰爭的思想。 墨子說,「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諸侯者,大國之不義也,則同憂之;大國之攻 小國也,則同救之」。這種聯合防禦的原則可制止兼併,含有邦聯思想,可防止戰 亂,有利於中國的穩定。 墨子不但宣傳反戰思想,而且挺身而出,不顧個人生死,親自製止戰爭,他跋涉 十日十夜,裂裳裹足,從魯國趕到郢城,止楚攻宋。當公輸般要加害墨子,墨子毫 不畏懼,鎮定非常,依舊侃侃而談,終於感動楚王和公輸般,中止攻宋計劃。與墨 家對立的儒家的孟子也不得不承認「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墨子身體力行的精神在先秦百家中最為著稱。墨子主張,「言足以復行者,常之 ;不足以舉行者,無常。不足以舉行而常之,是盪口也」,「政者,口言之,身必 行之」。墨學勸人言而必行,心口如一,手口如一。 墨子提倡兼愛,宣傳貴義,企圖通過道德力量改造社會。但墨子認識到人性可善 可惡,並非全善,道德力量仍有窮盡之時,不能改造所有人,所以又藉天、鬼、命 運之力,助其改造社會。借超人的神秘力量,控制部分人的心理,推動道德實踐。 墨家書中有《天志》、《明鬼》、《非命》等篇,以宣傳尊天、右鬼、非命,與 宣傳宗教信仰甚為接近。盧梭在設計其平等的社會時也主張應當創設宗教,借助信 仰之力,使民眾有精神支柱,忠於社會、國家,樂於奉獻,甘心盡義務。 在東歐巨變中,宗教迅速填補共產主義思想壟斷崩潰後的思想真空,為穩定社會 ,推動各國向資本主義轉變起了巨大作用。亞洲社會中正缺乏保障民主的傳統思想 力量。 墨學中的宗教成份與大陸民間的信仰有許多相通之處,使其易為中國百姓接受。 這將有助於墨家政治思想、道德說教的廣泛傳播,以填補大陸上的思想真空。 墨子生地雖無定論,但其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則多有明證,墨子生卒年代在司馬 遷時已無可考,但多數學者均認為墨子卒於周安王之時,比耶穌早四百年。墨學中 的平等精神、救世精神、務實精神及創新精神與促生民主的西方思想相近。選擇並 傳播土生土長的墨學,應是更明智的抉擇。「全盤」接受,並在中國傳播西方的宗 教或思想,應算是「棄近求遠」,也可能會事倍功半。這並不是要以墨學去排斥西 方宗教、思想,只是要「尚利」,追求最佳效果,並促進多元競爭,兼收東西方文 化的精華。 現存墨子著作多為「門人之言,非所自著。」有些篇目的作者尚存爭議。部分篇 中內容與墨子主張大相逕庭。部分篇中內容明顯為後人所作。部分字句的解釋差異 較大。這需要辨別真偽,去偽存真,批偽揚真。 墨子學說的核心是「兼愛」,其基本精神是:博愛、平等、救世、務實、創新。 這些無法抹煞,不應曲解。這些足以構成一種有益的思想體系,一門生氣勃勃的學 派。也可以發展成吸引眾多信徒的宗教,影響中國的未來。 中國人如能經常聚在一起講愛,或聽人們講愛,中國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中國 思想上的大一統如能被墨家思想衝破,一定會引來真正的百家爭鳴,導致真正的百 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