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民主運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5月10日,「2009.北京。六四民主運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徐友漁、莫之許、崔衛平、 郝建、徐曉、周舵、梁曉燕、秦輝、郭於華、李海、劉自立、錢理群、滕彪、田曉青、王俊 秀、許醫農、殷玉生、張博樹、張耀傑參加了會議。這天正好也是母親節,會上全體與會者 起立,向六四事件中失去孩子的天安門母親致敬;靜默3分鐘,向六四遇難者致哀。研討會 的議題包括1989年六四事件真相、它的後果和意義、六四之後的社會形勢、中國民主進程及 前景等。 錢理群教授說他來參加這個會議有兩個動因。一是出於教師的良知,20年前許多學生為 中國民主事業獻出了生命,作為教師未能保護他們,一直心懷內疚,保護受難學生是教師的 天職,也是北大的傳統。其次是出於學者的良知。政治家可以不為六四平反,學者卻必須將 六四寫入歷史。周舵講了他在1989年的經歷,其中一些重要事件的細節引起與會者的興趣, 引發了「拒絕遺忘還是保持集體沉默」的熱烈發言。徐曉向大家發問:「面對一個看起來日 益強大、甚至可以影響世界格局的政權,我們能夠在什麼意義上堅持與堅守對抗的姿態?」 崔衛平認為長時間對於六四集體保持沉默,「實際上參與了隱瞞這樁罪行,這使得我們每個 人對於這件事情已經有了一定的責任。」莫之許說20年來抵抗遺忘的鬥爭獲得了顯著成果, 六四日漸成為當下反對壟斷權力,反對專制政體的精神資源,通過這一紐帶越來越多的人走 上了追求自由民主之路。李海談到了六四如何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在六四之後生活、 工作受到了直接影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劉自立以「啟蒙、秩序和反革命」為題,從思想文化角度解讀從五四到六四的重大變化 和事件。張耀傑的論文對比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胡適的漸進改良主張與陳獨秀、李大釗等 人的激進革命態度,認為六四時「假如絕食學生及時撤退的話,既給當局提供了考慮其它選 項的餘地,也可以消解開槍鎮壓的理由和藉口」。秦暉在發言中將六四與東歐前社會主義國 家的民主運動在運動模式、結果等方面做了比較。針對六四鎮壓產生了中國經濟大發展的說 法,他認為不能從一次事件就總結出歷史規律,六四鎮壓與經濟發展祇有時間的先後關係, 而很難證明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研討會多篇論文指出,六四天安門事件是當代中國史的分水嶺,質疑中共統治的合法性。 田曉青提出六四之前有一種借助於革命權威的合法性;六四暴力取消了有關合法性的想像。 改革之道義目標被取消,黨從意識形態集團轉變為利益集團。徐友漁指出六四開槍性質嚴重, 意義深遠,舊有的意識形態源遠流長,如果沒有六四的鮮血,人們並不容易掙脫;六四事件 沒有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但為中國政治體制的改變昭示了緊迫性並準備了思想條件。 六四之後社會形勢的變化發展以及對於現狀的認識分析,是與會者比較集中的話題。殷 玉生認為六四之後政府的意識形態基本失效,統治靠武力支持下的經濟高速發展,掩蓋了幾 乎所有的矛盾。王俊秀說六四以後中國20年來形成了一個畸形改革的「中國模式」,形成了 資本與權貴結合的新壟斷階層;2003年以後興起了公民維權運動,《零八憲章》是公民維權 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梁曉燕談到了八九一代年輕人和今天的年輕人思想精神狀態的差別。今 天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呈現荒蕪景象。維權律師滕彪指出,現在的維權運動是建立在八九民主 運動的基礎上的,現在的維權運動主要通過個案參與、網絡媒體、民間聯合等方式推動政治 體制轉型。郭於華指出,想要結束歷史悲劇,惟有真實徹底地記住歷史。不能指望統治集團 自動放權或釋放空間。郝建借用心理學中的「受迫害妄想症」(Persecution paranoia)分 析這種心理狀態對中國政治生活的影響,分析走出這種負面心理狀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張 博樹指出六四的血腥結局與當時中共最高決策者的『敵對思維』邏輯直接有關。在這個邏輯 中,真正的愛國者變成了『顛覆者』。 在自由討論中,針對「以流血換取穩定」的說法以及六四鎮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大家展開了嚴肅的討論。對於為開槍鎮壓辯護的說法,與會者均不認同,認為這樣的邏輯是 拿別人的生命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柬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