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生命從死後開始 ——寫在遇羅克雕像落成之際 胡 平 今年的清明節,在北京宋莊美術館舉行了遇羅克雕像的揭幕儀式。消息傳來,我不禁深 深地吁了一口氣:總算了卻一樁夙願。 整整10年前,1999年,恰好也是清明節前後,我剛剛讀完徐曉、徐友漁和丁東編著的 《遇羅克回憶與遺作》,感慨不已,於是寫下一篇短文《為遇羅克立一座雕像》(載於《北 京之春》1999年5月號)。文章呼籲:「我們,一切感念遇羅克、崇敬遇羅克的人們,自己 募款,自己設計,為我們的英雄遇羅克建立一座雕像,以作為永恆的紀念。」 這當然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心願。我知道還有千千萬萬人懷念著遇羅克。問題是,在今 日中國,遇羅克的名字雖不是被過濾的敏感詞,但也被排除在官方主流話語之外。要為這樣 一位人物建立雕像,從籌款到安放都會有很多困難。多虧一大批朋友們的共同努力,雕像竟 然做成了,而且安放在北京的一座公共美術館。這是了不起的成功。 雕像底座上鐫刻著詩人北島1980年那首名詩《宣告——獻給遇羅克》裡的一句話:「我 並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祇想做一個人。」我喜歡北島這首詩,也理解這句話 的意思。不過我更願意說的是,在那樣的時代,遇羅克做出那樣的選擇,他從內心深處一定 是以英雄自命的。我更願意說的是:「這不是沒有英雄的時代。這祇是不把英雄當作英雄的 時代,因此,這正是英雄尤其是英雄的時代。」那戴著荊棘而不是戴著桂冠而死去的英雄, 正是英雄中的英雄。 不久前,海外出版了遇羅克的妹妹遇羅錦的傳記小說《一個大童話》,引出不少評論。 文革前夕曾與遇羅克一家比鄰而居的任眾先生也寫了一篇文章,其中講到一個問題,這裡我 想解釋幾句。遇羅錦在《一個大童話》裡寫到,當年遇羅克曾經鼓勵她加入共青團。任眾先 生對這段描述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不過我以為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畢竟,這件事發生在 1959年,那時的遇羅克祇有18歲。在那一年,遇羅克參加高考,因為家庭出身問題未被錄取。 遇羅克非常痛苦,他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是「沒有金色的衣裳」(這句詩在多種回憶文章 裡都提到)。在這裡,遇羅克把紅色家庭比作「金色的衣裳」。注意:他用的是「金色」而 不是「紅色」。如果他用的是「紅色」,我們還可以理解為一種中性的描述乃至諷刺;可是 他用的是「金色」,這就明顯含有褒義。這表明,當時的遇羅克,對紅色革命和共產主義意 識形態大體上還是贊同的。他反對在入團入黨、升學就業問題上的出身歧視,但是當時的他 仍然認為入團入黨是光榮的。至於說對黨團組織的批判性認識,那應是後來的事。從年齡上 講,遇羅克屬於57後一代青年。這代人成長於共產黨意識形態的一統天下。在他們進入青年 時代之初,又正好趕上反右後的政治高壓與封閉。遇羅克是先知先覺,但他不是從一開始就 先知先覺的。其間有一個演進的過程。有時候,祇相隔一兩年,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就會發 生極大的變化。因此我以為,在1959年,年僅18歲的遇羅克鼓勵自己的妹妹加入共青團是完 全可能的。不知任眾先生以為然否? 是的,在今日中國,很多人不知道遇羅克,很多知道的也淡忘了。這不能不是極大的遺 憾。正像於建嶸博士所說的那樣:如果不知道遇羅克的年青人佔絕大多數,那麼,這不僅僅 是一種知識的欠缺,更是一種精神的失落。如果我們的歷史正在進行選擇性失憶,如果我們 的社會有意無意掩藏了部分真相,那將會剝奪了下一代瞭解的權利和選擇的可能,使他們祇 能按規定的模式成長,甚至失去了探究歷史和真相的興趣,失去了對更純粹更美麗的生活方 式的想像,那才是最為可怕的。而我們每一個「過來人」的責任就是,對我們的下一代和後 輩講述那些被遮蔽的歷史和人物。如果遇羅克們不能在官修史書中佔據重要的位置,那就讓 我們口口相傳。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人在默默地做著這樣的工作。在古狗(Google)上搜索,「遇羅克」 的詞條多達77,000,000個!我在網上還找到了一個《紀念遇羅克,搜狐博客》 (http://jinianyuluoke.blog.sohu.com/7481689.html),博主的網名是「西峰秀色」, 是個還不到30歲的年輕人。我們也準備建一個遇羅克網站或博客,希望大家都來支持。 誠如蘇曉康所言,遇羅克不僅僅是英雄,是先知,遇羅克首先是一名殉道者。除非在終 極的、宗教的層次上,我們甚至無法觸碰到他。在《人的條件》一書,漢娜。阿倫特寫道: 偉大生命的本質就在於「祇在身後留下一個故事,從而祇能在生命完結之後開始存在」。阿 倫特甚至認為,英雄最好要死得年輕,因為「祇有在完成自己的一個最高行動之後不再活著 的人,才可以一直成為自己的身份和可能的偉大性的無可爭辯的主人」。因為,他已經「從 自己所開創的事業的可能的結果和延續之中,撤退到死亡裡面去了」。一般人總是想,當將 軍的,能身經百戰而又全身而退,最後在家人環繞下壽終正寢,那該是何等完美的人生!可 是當你讀到東漢名將馬援那句名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 在兒女子手中邪?!」 你不能不感到震撼。 是的,偉大的生命是從死後開始的。遇羅剋死時才27歲。假如遇羅克當年沒有被殺害, 一直活到現在,以他的才華與膽識,他想必會做出更多的了不起的事情。然而正是他的犧牲, 使他的生命獲得了極其輝煌的不朽。如今,遇羅克的同時代人俱已漸入老境。凝視這尊雕像, 我們對遇羅克早逝的生命不再感到惋惜,而唯有深深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