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經濟復甦」隱患 (北京)楊光 一、中國是否真的「不差錢」 今年春晚,趙本山推出了風靡一時的喜劇小品《不差錢》。此語隨之成為新流行語。一 個月後,溫家寶總理說,「我們儲備了充足的彈藥」,「隨時可以出台新的經濟刺激方案」。 這句話所表達的,即是官方版的「不差錢」。那麼,中國真的「不差錢」嗎? 的確,與西方主要經濟體相比,與其他發展中大國相比,中國政府的手頭相對寬裕。中 國任何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政府,可能都要比冰島政府或美國加州的施瓦辛格政府更闊綽。 在已經遭受了重創的西方金融體系面前,中國幾大國有銀行也有著明顯的優勢,流動性一如 既往的充裕,不乏信貸大幅增長的能力。不僅如此,在西方金融機構膽戰心驚全面收縮之際, 中國銀行業反倒愈加豪放,表現出了躍躍欲試的逆勢擴張衝動。 中國是一個高儲蓄、高稅負、高外匯儲備卻低工資、低消費、低社會保障的國家。我國 民間歷來有節衣縮食、量入為出的家庭理財傳統,我國官府又歷來有貪得無厭、橫征暴殮的 專制腐敗惡習。陳志武教授曾以翔實的數據證明中共政府所佔據的國民財富比例是多麼巨大、 中國的財產結構是多麼頭重腳輕。然而,一物降一物,「壞事變好事」,正是得益於此種畸 形醜惡的財富存量結構與收入分配結構,當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襲來,中國的長期 劣勢竟然變成了抗拒危機的即期優勢。與趙本山的小品一樣,這不無喜劇化的諷刺意味。 不過,「不差錢」總是相對的。用中國統計部門慣用的一個時髦術語來說,所謂中國 「不差錢」,乃是「結構性的『不差錢』」。意即:中國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場合不差錢, 而其他人、其他事、其他場合,則不在此列。實際的情形大致如下:其一,從資本結構看, 官僚資本不差錢,民營企業大都很差錢;壟斷資本不差錢,競爭性行業其實很差錢;投機資 本不差錢,實業資本未必不差錢。其二,以中央、地方、民間社會之差別看,中央和省裡大 概不太差錢,縣、鄉、村多半很差錢;官府的支出或許不差錢,平民社會、工農家庭,則不 可能不差錢。其三,以財政支出的流向看,政績工程通常不差錢,民生工程必定全差錢;招 商引資或許不差錢,教育醫療總是很差錢;與民爭利的項目大概不差錢,扶貧濟困的事情罕 有不差錢。 讓我們以房地產業的資本配置情況來說明「差錢」與「不差錢」的「辯證關係」。今年 上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業已經率先「復甦」,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價止跌回升,很快 創了新高,各地的新「地王」也頻頻產生。一小塊地皮動輒幾十上百億,真可謂揮金如土、 一擲千金,中國人的錢似乎真的多到沒處花,只好往房子裡糟蹋了。在有些人看來,這就是 「不差錢」的鐵證。但是,這並不是全部的真相,不是事情的全貌。事實是,敢於炒天價地 皮、買高價房屋的企業和個人仍然只是極少數。「地王」只屬於那些能夠從銀行得到巨額貸 款的央企,或能夠從股民手中行騙「圈錢」的上市公司。至於中小城市的普通中小型民營房 地產企業,照樣銷售不景氣,照樣資金鏈緊張,照樣有破產倒閉之憂。在購房者這一邊, 「差錢」與「不差錢」的對比就更加懸殊,「不差錢」的永遠只是一小撮財大氣粗的達官貴 人和胡作非為的投機商,而無房可居、真正有購房需求的貧民家庭,是永遠都差錢、差大錢 的。 房地產業是中國式「經濟復甦」的縮影。它讓我們產生的第一個憂慮就是:為復甦而采 用的政策工具與手段,讓那些原本就「不差錢」、且樂於糟蹋錢的人和事變得更加有錢,卻 讓一直就差錢的弱勢群眾和公益事業變得更加缺錢。如此復甦,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豈非更 加緊張? 二、中國式「保增長」何以可能 在出口銳減、內需疲弱的情況下,中國今年的宏觀經濟目標是GDP「保8」。對大多數歐 美國家而言,由負轉正已經很不容易,8%簡直是個天文數字。人們或許還記得,2008年初, 當時的經濟形勢還一片火熱,中國官方的GDP增長目標僅為「7 %左右」,09年風雲突變,可 謂大勢已去,中國政府反而自我加碼、高調「保8」。GDP目標的這種反常變化充分說明了中 國的市場經濟是一個隨權力起舞的半吊子市場經濟,可由政府拔高壓低、顛倒乾坤、隨意操 弄。除此之外,也讓人們產生了一個疑問:中國政府究竟有什麼特別的辦法可使經濟局勢超 然於全球性危機之外?它何以可能實現「保8」? 近些年來有一種民間論調,叫做「中國獨特」,與官方的「中國特色」略有不同。所謂 「特色」是指中國人不適合自由民主,而所謂「獨特」,是指中國人擅長於發展經濟、創造 財富。似乎是說,中國政府、中華民族在經濟事務中擁有某些特別的能力與素質,別國、別 族辦不到的事情,我們是能夠辦得到的。持這種論調的,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當然, 嚴格說來,「中國獨特」並不錯誤,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得之於歷史傳統、人文 風俗、政經體制、地緣環境、經濟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也都有自己難以克服的獨特劣勢, 此不獨中國為然。比如,美國的民情、地理、文化、傳統、建國歷程、制度發展也經常被指 為不可複製、難於模仿,亦謂之「美國獨特」。但是,就算有某些「中國獨特」不假,這豈 是我們敢於逆流而上藐視世界經濟危機的充分理由? 中國政府反覆聲稱其「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辦法」渡過難關、維持增長。讓我們來 看看,這信心、能力和辦法從何而來?簡析之,第一,所謂「信心」,一半是虛張聲勢,藉 以鼓舞人心,另一半是因為國庫和銀行「不差錢」。第二,所謂「能力」,在中共當局的理 念之中,不外乎有二:一是共產黨手中有權,二是有權就可以支配經濟、操縱市場,如此, 則權力可化為能力。第三,所謂「辦法」,無非是用黨的權、去驅動國庫和銀行裡的錢,以 便刺激經濟、干預企業、管制市場。 其實,在經濟危機時刻,各國政府拿得出手的對策與辦法大同小異:一是擴大政府支出 或減稅,或二者兼用;二是降低利率或增發貨幣,或二者兼用;三是管制金融市場、支配國 際收支,或政府乾脆接管重要企業、直接指揮微觀單位。這套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在平常 情況下很不受歡迎,尤其是不受保守派政府的歡迎,但當經濟危機來臨,凱恩斯主義忽然間 變成了各國政府的香餑餑。這套政策的背後涵義是:市場自發力量不足為憑,比較被動、過 於分散、難於集結,且實質上不成熟、不可靠,指望市場則不足以使受傷的經濟從重大危機 中有序復原,而此時的政府則可以越俎代庖、大顯神通,既可以用財政投資去增加供給、增 加就業,也可以靠政府採購去創造需求、維持繁榮。這套政策要求,當投資枯竭、私人資本 因產能過剩、無利可圖而不願意出手的時候,政府應該拿納稅人的錢替私營部門去投資興業, 當個人和家庭因收入下降、預期變壞而喪失了消費信心,打算節衣縮食存糧過冬的時候,政 府應該幫他們去花掉他們的存錢,以此讓停滯和衰退的生產經營活動迅速恢復生氣與活力。 既然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是各國通用的危機應對辦法,在此一層面,也就談不上中國有 什麼獨特優勢可言。那麼,說到底,中國應對危機的獨特優勢其實還在「制度優勢」,即: 政治不民主、市場缺自由的獨特「優勢」,重要的是,此一「制度優勢」特別適宜於與大政 府主義的凱恩斯理論相結合。因其政治不民主,刺激方案的制訂、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出台無 需公民參與、專家論證或議會表決,故收放可操之於威權,力度僅掌握於官府,常可收「出 其不意」、「迅雷不及掩耳」之奇效;又因其市場缺自由,經濟主體受制於政府的範圍更廣、 程度更深,經濟資源受控於政府的比例更高,權力駕馭市場、市場追隨權力之彼此配合的協 同效應比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更加駕輕就熟,企業對政策的依賴與服從也更主動、更自覺。因 而,政府實現短期政策目標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式「保增長」誠然要比自由民主國家簡便易行得多。只要國庫、銀 行、央企以及儲戶、股民、全社會的財富尚未被專制政府耗盡,政府就總歸是「有信心、有 能力、有辦法」的。即便財用枯竭,單靠誇大的統計創作或隱蔽的會計偽裝,「保8」甚至 「保10」,也都是極有可能的。此種增長與「復甦」,用網民們所發明的網絡流行句式,我 們應該稱之為「被增長」、「被復甦」才是。 三、中國式「復甦」的三大隱患 從已經公佈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的經濟形勢較去年下半年已經大為好轉。隨著中央財 政資金的持續撥付和上半年超過7萬億的大規模新增信貸投放,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了超過30% 的高增長,訂單下滑、投資萎縮的普遍狀況似不復存在,減產、虧損、撤資、裁員的洶湧勢 頭似已扭轉,發電量、CPI、就業率、出口額的下滑也趨於緩和,企業盈利雖仍在下降,但 降幅逐月縮小。人們普遍相信,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年初的恐慌將是一場虛驚、有驚無險。 與此相應,股票、房產價格則呈現報復性、泡沫化猛漲。看起來,中國經濟必如黨所願, 「保8」十拿九穩,是不成問題的。目前,比較流行的看法是,中國經濟「一枝獨秀」,「V 型」反轉已成定局。無疑,這又被認定為「黨和政府」的大功勞,中共當局當可自封為對付 經濟危機的世界冠軍。 然而,中國式「經濟復甦」並無太多值得稱道之處。用相同的投入、同等的代價做同樣 的事情,其他國家、其他政黨大概也能做到。首先,從短期看,當前的「V型復甦」還有些 誇大其詞。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並未準確到位,天量的信貸投放更並未命中既定目標,政策 效果還很脆弱,與預期也有所偏離,不盡如意。其次,從長期效果論,復甦的前景極不牢靠, 資源配置、經濟結構有可能被政府干預行為更加扭曲。若全球性危機的時間延長,則政府對 市場的超強干預與管制將制度化、長期化,極有可能變成一場對市場正常功能的大剝奪、大 破壞,從而,可能使中國的半吊子市場經濟徹底淪為政府繈褓之中永遠發育不良的癱瘓兒。 在經濟增長的健康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方面,今年的經濟「復甦」至少存在以下三個 方面的隱患。 第一、資產泡沫化和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共產黨不是天使,龐大的中央財政資金以及 由「乘數效應」帶來的地方政府配套資金、銀行信貸資金,將對中共的幾千萬貪官污吏形成 巨大的誘惑,使他們更加野心勃勃,蠢蠢欲動。這注定了這批資金會有很大的比例流入其不 該流入的地方。即使這幾千萬貪官污吏都循規蹈矩,自願不發國難財,我們也不能保證國庫 和銀行的錢都準確無誤地進入有效率的配置軌道,因為沒有人能保證掌權的官員們都足夠聰 明,有準確的判斷力和恰到好處的執行力。因此,積極財政、寬鬆貨幣的著陸點未必正確, 真正缺錢、也有能力還錢的企業未必能得到幫助,本來就「不差錢」的領域、本來就應該被 淘汰的部門卻有可能不得不吸收消化大量湧入的套利資金。事實上,無論中央政府如何三令 五申,一定會有大量的資金趁機進入投機領域。據測算,今年上半年7萬億新增貸款之中至 少有大約30%已違規進入了股市、樓市,成為股價、房價飆漲的第一推手。可以預計,當它 們撤離的時候,又將造成股市樓市的劇烈震盪。從短期看,錯誤配置的資金將使本該破裂的 資產泡沫得以維持,為未來更慘烈的破裂留下伏筆。從長期看,當源源不斷的新增資金不能 被一個充滿活力、高效循環的經濟實體所有序吸納,必將在商品市場尋找出路,導致惡性的 通貨膨脹。 第二、國進民退、經濟結構長期惡化的可能性。去年經濟下滑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競爭 性領域中的民營中小企業及其就業人口,但是,由政府主導的經濟拯救方案最大、最終的受 益者,卻並不是這些民營部門,而是國企(尤其是央企),其中,本無危機之虞的壟斷型國 企反而受益最多。這是因為,在國企與政府、壟斷部門與貪官污吏之間,有著與生俱來的親 緣利益關係。掌握絕對權力的政府官員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做不到一視同仁,他們只能是 以我為中心,親疏分等、緩急有別。比如,政府可以對珠三角成批倒閉的中小企業漠然處之, 卻絕不可能對中石化或國電集團的求助信號置之不理。所以,經濟危機削弱了民營經濟,而 政府抵禦經濟危機的選擇性救助措施又壯大了國有經濟,一減一加,其後果不外乎國進民退, 劣勝優敗,不僅擬議中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遙遙無期,反而使經濟結構長期惡化。最近, 就有從未涉足過房地產業的央企肆無忌憚以天價競標爭「地王」,這是一個警告,這說明納 稅人的血汗錢已經成為近水樓台者興風作浪的風險資本,一些人的生存危機已經變成了另一 些人的投機盛宴。 第三、金融體系被實體危機拖垮的隱憂。前面說過,中國應對經濟危機的主要「優勢」 在於政治不民主、市場缺自由,共產黨有權+國庫和銀行「不差錢」+半吊子市場經濟。但是, 「不差錢」的優勢是相對的、暫時的。中國政府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是「一錘子買賣」, 這是一場代價高昂的消耗戰,是不可持續的,當前的財政、貨幣政策是必定要回調的。如果 明年、後年、至多三年之內,若世界經濟並無根本好轉、中國的出口市場長期不能恢復,那 麼,這筆「復甦」買賣就可能要落空。屆時,中國政府已耗盡了「彈藥」,國庫和銀行勢必 加入到「差錢」的行列,再也無力實施新的刺激計劃,再也不可能以從容的態度、持續的力 度維護疲弱的市場,等待著我們的,就將是無米之炊。實際上,中國政府在推出其經濟刺激 計劃與寬鬆貨幣政策時押了一個寶,賭美國、歐洲能在我國計劃完成之前的短時間內企穩反 彈,到時候出口回復如初,再政策回調,加稅加息,一切照舊。但這一前景是不可靠的,至 少,這已經超出了中共權力的掌控範圍,它無能為力。誰也無法準確預料美國人、歐洲人何 時可恢復其消費能力。中國有高達40%的產能服務於以西方為主的國際市場,若歐美復甦延 遲,僅靠國庫、銀行所創造的臨時性需求來填補國際市場的空缺,短期則可,長期必敗,這 是無疑的。而若敗局到來,財政投資泥牛入海不說,新投入的信貸資金也將轉化為壞帳,中 國的金融體系就將被實體危機所拖垮。 (2009-8-23)◆,長期必敗,這是無 疑的。而若敗局到來,財政投資泥牛入海不說,新投入的信貸資金也將轉化為壞帳,中國的 金融體系就將被實體危機所拖垮。 (200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