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國家股市場,允許私人控股 ——從價值論談保護公有制和公有財產 金 水 一、引 言 中國以往的企業改革主要採取了承包和租賃兩種形式,經過反覆而充分的嘗試, 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但老的問題例如政企不分效率低下,一戶一率鞭打快 牛等沒有解決,而且由於原有的計劃控制瓦解,又沒有新的有效的約束機制代替, 還出現了財產責任上的軟預算約束負盈不負虧,企業發展上的短期行為,以至整個 社會的消費超前等一系列新問題。國營大中型企業明虧的占三分之一,暗虧的不計 其數。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瓶頸工業愈發吃緊,投資結構嚴重失衡。在這樣的局面 下,原來不受信任的股份制試點便被推到了前台。 二、限制的後果 就像農村的分田到戶一樣,城市企業的股份化本來是大有前途的。但是由於對社 會主義公有製作了左傾僵化的理解和解釋,股份制試點被套上了一道緊箍咒。具體 地說來,就是在股份企業中堅持以公有股份為主體,國家股的轉讓受到嚴格的限制 ,單個自然人持股不得超過一個企業全部股份的千分之五。限制國家股的轉讓,看 起來是在保護公有制,其實是在損害公有制。道理很簡單,所有權包括了轉讓權, 一旦轉讓權被剝奪,所有權也就不那麼值錢了。限制個人的持股份額,實際上就是 在限制企業家精神,限制投資,限制承擔風險。要搞市場經濟,就應當允許買賣自 由,一邊讓國家股自由上市,另一邊讓私人自由控股。至於國家股是否賣得出去, 有沒有人願意買,價格多少,那要由市場來定奪。人為的限制和堅持多了,就必然 會干擾市場機制的健康運行,助長以權謀私的腐敗之風,最終導致經濟改革的嚴重 挫折。 三、正確的途徑 股份制度雖然會牽涉到許多複雜的技術問題和法律問題,但那大都是發達階段上 的事情。作為國有企業股份化的第一步,本來應當是簡單明瞭的。首先,由國家組 織一批專家對企業逐個評估,然後將每個企業的評估值分成若干股份在市場上按市 價出售。取消國有股份必須佔百分之幾的規定和對單個自然人持股份額的限制,允 許私人控股。考慮到中國的特殊情況,應當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每個企業的股份宜多不宜少,宜小不宜大,這樣可以招股到更多的買者。 第二,發認購證這樣的中間環節應當取消。中間環節多了,必然給貪污和賄賂提 供便利。與其因供不應求而搞憑證供應,還不如提高原始股的價格來抑制需求,使 供求大致平衡。股票又不是什麼人民生活必需品,緊缺時非搞憑證供應不可。 第三,要公平公開。這裡的關鍵是公開。只有充分地公開才能消除信息壟斷,達 到公平。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廣泛地通知,使全國人民家喻戶曉,什麼時間,什 麼地點,可以買到什麼股票;二是充分地披露,將企業的資產負債、生產經營、風 險因素、專家評估等各種重要的情況盡可能地公佈於眾,告訴人們購買該種股票的 風險和利益,讓人們在知情的情況下自主地作出買或不買的決定。法律必須嚴厲禁 止對投資者保密,欺騙引誘投資者的卑劣行為。 以上三點中,第三點最根本、最艱難。其之所以根本,是因為公開是股票立法的 思想基礎,帶有長遠的意義;而其之所以艱難,除了技術問題的複雜性和專業人才 的匱乏之外,還因為人為的抵制和破壞。總會有一些人試圖通過壟斷信息來牟取暴 利;這種普遍的情況又會因為我國當前法制不健全、腐敗叢生的特殊環境而變本加 厲。 放開國家股市場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要確保賣足價。這是保護公有財產、從而 保護公有制的關鍵。不要用行政命令去定指標、限日期,強行銷售;要警惕一些人 利用職權廉價處理,化公為私。國有企業的出售可以經過一個較長的時期。要根據 市場行情待價而沽,力爭賣個好價錢。股價飛漲,便是拋售的大好時機。原始股應 當象轉手股一樣,隨行就市,其價格不受評估價或票面價的限制,股市漲時溢價, 股市跌時降價,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按照國內股市經常飛漲、資產評估往往過低 的情況,市價即使是所估價的幾十甚至上百倍也不足為怪。反正國家賺錢,全民得 福。 目前在股份制試點中上市的大都是盈利的企業,但是當務之急卻是出售虧損的企 業,尤其是那些經營性虧損的企業。就像農村改革是從貧窮落後的地區開始的一樣 ,城市改革也應當從虧損企業的扭虧為盈開始。而扭虧為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國 家股自由上市,並且允許個人控股經營。虧損的企業之所以也能賣出去,或許還能 賣到好價錢,是因為這些企業到了私人手裡能盈利。這就好比農村的土地,集體經 營產出有限,分到戶上卻能奇跡般地增產。這樣做將使國家一舉三得:甩掉了財政 的一個沉重包袱,通過出售企業增加了財政收入,等這些企業盈利之後還可以徵稅 。在東歐和原來蘇聯,由於政治和社會不穩定,這類企業政府想賣也賣不出去。中 國應當抓住目前社會穩定、股市看漲的有利時機,及時拋售,切不可錯失良機。 四、理論根據 放開國家股市場,允許私人控股,是否意味著私有化,意味著否定社會主義公有 制?顯然,這是一個理論禁區。長期以來,由於它的存在,人們做事躲躲閃閃。當 經濟改革已經邁出現代化的步伐時,人的思想卻依然被禁錮在傳統的框框內。改革 每前進一步,總要力圖證明這不會影響社會主義公有制。而公有制的標準就是誰擁 有企業、份額多少。這種理解,這種標準,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商品經濟的理論,不 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導向。對於這一重大的理論問題,現在該是說清楚的時候 了。 斯大林曾經論述過生產關係三要素,而其中決定的要素,按照他的說法,就是生 產資料的所有制。於是就有了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決定生產關係這一說法。對此,應 當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首先,這裡所說的生產資料,無疑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能夠衍 生財富的生產資料,而不是耗費財富的生產資料,或者說,是指能賺錢的生產資料 ,而不是賠錢的生產資料。否則,它只能損害所有者的利益,破壞所有制。而任何 一個人,一旦發現他所擁有的某一樣東西對他有害,就會放棄它,這是普通常識。 然而左傾僵化的理論將中國的國營經濟視為例外。即使虧損企業,即使有人願意出 高價購買,也不許出手;即使年年賠本,耗盡了國家財政、人民血汗,也在所不惜 ,也要死死地守住一堆廢鋼爛鐵不放。據說,這是在捍衛社會主義公有制。真是天 大的笑話。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 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必須為經濟基礎服務。而在極左思 想的影響下,事情顛倒過來了。不是讓生產關係去適應生產力、為生產力服務,而 是反過來讓生產力為生產關係服務,犧牲生產力來維護生產關係;不是讓上層建築 意識形態去適應經濟基礎,而是削足適履,從某種機械的教條出發去規範經濟基礎 ,以犧牲基礎來維護意識形態的「純潔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這種本末倒置的 曲解,是我國城市改革邁不出大步、股份制試點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根本障礙。 把國有企業,尤其是虧損的企業,賣給私人經營,不但不損害社會主義公有制, 而且更好地保護了社會主義的公有財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了資本運動的 多種形態,包括實物形態和貨幣形態。當資本從實物形態轉變為貨幣形態時,其價 值並沒有減少。這一分析不但適用於流動資產,也適用於固定資產。資本家把那些 閒置不賺錢的固定資產、企業的某個分支、甚至整個企業賣掉,是常有的事。實物 變成了貨幣,資本家的財產一點也不受影響。而且,在他手裡不賺錢的廠房和設備 ,到了別人手裡可能會賺大錢,這就達到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在這裡,使用價值只 是價值這一精靈暫時寄附的一具軀體,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意義。把國有企業賣出去 ,無非是使國有財產從使用價值形態轉變到價值形態,財富本身一點也不受影響。 這裡的關鍵是要賣足價。根據目前的股市行情,這完全是可能的。只要價格不低於 價值,就沒有損害國有資產。反過來說,如果不賣出去,錢在私人手裡,也是私有 的。不賣,是使用價值的公有制和價值的私有制;賣了,是價值的公有制和使用價 值的私有制。二者是等量的。 由於使用價值與價值形態的不斷交替,國家所有制與私有所有制的絕對鴻溝正在 消失,決定的因素是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只要國家手裡有錢,隨時都可以通過買 的方式將私有企業國有化。從保護公有財產的角度看,問題並不在於國家股可不可 以自由上市,允不允許私有控股,而在於上市之後能不能賣到一個好價錢。一筆買 賣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計較是賣給了私人還是公家,只要使國有財產最大限度 地增殖,就不能說是損害了社會主義公有制,而只能說是捍衛了公有制。那些反對 出售國有企業、反對私人控股的人,只講誰擁有使用價值,而忽略了誰擁有多少價 值;只看誰擁有廠房、機器、和設備,而不考慮這些東西裡面還有沒有價值,能不 能為國家和人民賺錢。這種只看使用價值、不看價值,只看產品、不看商品的思路 是一種產品經濟的思想。它表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極端無知,與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的導向是格格不入的。 再拿打仗作個比方。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以及後來的延安保衛戰時期,面對國民黨 強敵的圍剿,毛澤東提出了打運動戰的正確方針,即不怕打破罈罈罐罐,保存我軍 的有生力量,在廣闊的戰場上大踏步地前進和後退,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保衛公有制和公有財產猶如保衛根據地,同樣需要在廣闊的戰場上大踏步地前進 和後退。只有不怕打破罈罈罐罐,放棄一大堆賠本的廢鋼爛鐵,完成從使用價值到 價值的轉變;才能輕裝上陣,甩掉財政包袱,增加財政收入。用毛澤東的軍事語言 來表述,叫做保存了有生力量。國家一旦有了錢,就有了主動權,既可以投資到瓶 頸工業中去,必要時也可以再把企業買回來。因此,放開國家股市市場,將國有企 業投入到商品運動的活水中去循環,既是股份制改革的正確途徑,也是保護社會主 義公有財產的有效手段。 歷史的現象常常表現出驚人的相似。二次內戰後期王明否定了運動戰的方針,全 線防禦,拒敵於國門之外,結果耗盡了紅軍的有生力量。如今一些人死摀住低效的 國有企業不放,說是在保衛公有制,這種全線防禦的笨拙策略,不正在耗盡我們的 國力嗎?一張一馳,既是兵家之道,也是商家之道。運動的觀點,乃是辯證的觀點 。過去是戰場上運動,現在則要在市場上運動,箇中的辯證法是相同的。靜止守成 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它使我們打仗挨打,經商虧本,到頭來禍國殃民,自然 也毀了社會主義。 五、預期效果 國家股自由上市,允許私人控股,是股份制改革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國營企業 ,尤其是虧損企業,一旦賣了出去,由國營變成了民營,政企不分,國有資產無人 負責的問題將一併解決,政府可以脫出身來專心從事宏觀調控。一戶一率鞭打快牛 沒有必要了;負盈不負虧的軟預算約束不可能了;短期行為也不會有了。經濟學家 們多年來絞盡腦汁設計的利益動力機制和風險約束機制將自動產生。作為城市經濟 改革中心環節的企業改革一步到位。事情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除了企業改革的微觀效應之外,從宏觀的角度看,國家通過出售企業積累了大量 的資金,可以投資到能源、交通和原材料這三大瓶頸工業中去,經濟失衡將得到合 理解決。 從股份制本身來看,大量的國家股上市將平抑扶搖直上的股價,使股市的供求趨 向平衡。目前國內的股票價格,有的一年半載便上漲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是不正 常的。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供不應求。這與北京市冬季蔬菜的價 格暴漲道理是一樣的。可惜我們的一些同志只會平抑蔬菜的物價,不會平抑股票的 物價;既使國家失去了賺大錢的機會,也使剛剛起步的我國股市價格失常。 六、注意的重點 要注意保護公有財產。一個冷酷的現實是:在保護公有制的高叫聲中,大量的公 有財產正在無償地流入私人的腰包。在已經實行股份制的企業中,對原有資產的評 估往往過低,而且同股不同利,個人股擠占國家股的權益;在不搞股份制而繼續承 包或租賃的企業中,「保兩頭、擠中間」的現象由來以久,比比皆是。這個「中間 」,就是國有企業。擠中間的結果是:潛在的虧損已經超過了明虧。而明虧本身也 已經占國營大中型企業的三分之一。不少人在改革中發了家,原來就是靠這種無償 的擠占和白拿。而這一切,還都貌似合法。至於非法侵佔,就不在此提及了。 世界上這麼強調保護公有制的,恐怕莫過於我國;而國有資產這麼大量地流失的 ,也莫過於我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實中的二律背反呢?根本原因就在於用產品 經濟的思想去理解公有制,不懂得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國有企業本身也是商品, 也可以買賣的道理。公有制是以公有財產為基礎的,而財產又是以價值、而不是以 使用價值來計量的。一些堅持企業為國家所有的好心人,只注意到保護形式上的、 抽像的公有制,而沒有充分注意保護公有制賴以存在的、具體的公有財產,尤其不 知道通過商品交換(而不是行政命令)去保護公有財產的辯證道理。於是,當企業的 資產悄悄地流失,但企業在名義上還屬於國家所有的時候,他們仍然可以自慰和安 心。資產可以流失,企業可以虧損,但國家所有的名義不能改變。這就是限制國家 股轉讓的由來。等價交換的路被堵死了,化公為私、巧取豪奪、內部交易等各種不 等價交換自然乘虛而入。權力的等級成為競爭的規則,法治就難以確立。人治導向 混亂,腐敗必然叢生。只要國有企業不實行有嘗轉讓,對它的無嘗宰割和瓜分就會 永遠繼續下去。而有嘗轉讓則將界定產權,使無嘗佔有失去機會。 可見,在國有企業能不能賣上面爭論,注意力的重點放錯了。既然要搞市場經濟 ,對於這個問題早就應當給予一個肯定的回答。接下來的問題是國有資產在轉讓中 有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而不是國家是否擁有企業。也就是說,我們注意的重點, 應當是具體的公有財產,而不是抽像的公有制。為此,就需要健全市場,確立規則 ,促進競爭。規則要公正,信息要放開,機會要均等,市場要面向每一個人,包括 無權、無勢、無關係的普通人。 七、結 論 股份制是改革國有企業的正確途徑。但是必須衝開理論禁區,卸掉緊箍咒,讓國 家股自由上市,允許私人控股。當務之急是把虧損企業化成股份賣出去。 從價值的角度看,問題不在於能不能賣,而在於賣了多少錢。只要國有企業的價 值在股票市場上得到了充分的實現,就是有效地保護了社會主義的公有財產,從而 捍衛了社會主義公有制。 國有企業一旦按照等價有嘗的原則轉讓出去,政企不分、產權界定不清、軟預算 約束、鞭打快牛、短期行為等一系列長期困擾城市經濟改革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企業改革一步到位。 大量的公有財產正在堅持公有制的叫聲中無償地流失。我們要把注意的重點放在 具體的公有財產上,而不是抽像的公有制上;用等價有償取代無償佔有;阻止國有 資產的繼續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