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年中國政情綜述 (北京) 張奇珍 進入九四年以來,中國社會呈現出紛繁複雜的情勢,其變化速度在逐漸加快,從 「後鄧時代」的種種徵兆開始向「鄧後時代」過渡。本文擬從上、中、下三個社會 層面和政、經、社、文四個方面作概略綜述及分析。 一 本文將社會上層規定為涵蓋執政黨、政府、人大、政協、軍隊在內的社會統治階 層。 今年(九四年)以來的上層政治活動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所謂「後鄧時代」開始及向「鄧後時代」過渡。「六四」以後,隨著中共元 老如李先念、鄧穎超、王震、王任重等一批人的相繼去世,鄧、陳、彭、薄等人身 體狀況日趨惡化,大限將至。今年年初,「後鄧時代」這一話題在北京及海外成為 熱門話題。我本人認為這一過渡期的開始有以下幾個標誌:其一,「十四大」僅確 立市場化大方向,沒有完成人事安排,僅倉促了事;其二,經過九二年下半年至九 三年上半年一年的混亂期,朱提出「十六條」及「六項改革計劃」,其中已沒有鄧 陳為首的元老們的影響,他們已基本沒有提出具體執政意見的能力;其三,高層政 治結構(黨、政、軍、人大、政協)出現「鄧時代」從未有過的分化格局。沒有權力 中樞,院外活動頻繁,派系紛爭加劇。總之,這期間,鄧完成了從政治鐵腕人物向 象徵性人物的過渡。不是鄧策劃、操縱什麼,而是上層各政治團體、利益群體利用 鄧出牌作文章,甚至操縱股市也用鄧的身體狀況作為信號, 二、高層派系紛爭。「後鄧時代」中共高層派係爭斗的主要特徵是派系與權力機 構的結合。 (一)喬、田等人絕不甘於「作表決機器」之地位,在強調立法權的同時,強調加 強監督權,近期頻繁外出,電視中亮相更多,出訪要求與江、李同等接待規格。迅 速成立了「世界議會聯盟中國分會」。並將在中國召開第七屆世界議聯大會。 (二)李瑞環在萬里的支持下,呈咄咄逼人態勢,不久前在貴州政協發表講話,強 調不搞形式主義,意指不當「花瓶」。聲言政協對中國的功績,憲法對政協的權力 規定,歷屆領導人對政協的重要論述,大有要恢復到「共同綱領時期」政協地位的 決心。 (三)朱熔基在九三年下半年開始,在市場「有市無序」,中央財政危機加劇的情 勢下,從「十六條」治理整頓和「六項改革」方案,及在金融系統果斷換人易新的 行動,在中央官僚系統乃至整個經濟內閣樹立了人望,相當程度地控制著經濟系統 的實際運作權力,這個派系的行政官僚色彩較重,沒有職業政客的作派,強調市場 發育過程中的規範化建制,強調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領導作用,因而要求確保中央 財政具有支持產業政策傾斜、協調發展差距、分配差距的實力。以吳敬璉為首的配 套改革派成為朱的專家班子,周小川、婁繼偉、郭樹清、李建葛、李克平、肖傑等 人為其重要成員,其中周為中行副行長,李為證券委副主席,婁可能出任財政部副 部長或稅總副局長。這個派系的立足是從體制內更新換代加快,技術官僚、財經官 僚水平的提高和人數增多為基礎,他們將成為今後各政治派系拉攏、爭取的力量。 (四)「鄧時代」下台、出局的胡、趙派系開始活躍。趙近年多次到外地,在湖南 、貴州、長春等地受到很高規格的接待,當地一、二、三把手到場,儼然像匯報工 作,儘管中央辦公廳打招呼「按普通黨員接待」,但地方並不理會,可見趙仍有影 響力;胡啟立到電子工業部上任,受到全體起立歡迎的禮遇;田紀雲是人大副委員 長中的先鋒人物;朱厚澤雖已出局,但在知識分子中間人緣依在,在體制內仍是可 斡旋多方的實力人物,目前頻繁出席多種會議;胡德平在工商聯身居要職,積極倡 導民營經濟,與其中一些財力雄厚的企業巨頭保持聯繫;萬里雖已退位,但其在「 鄧時代」的政績,黨內的資深地位,與李瑞環等人的關係,在特定形勢下,仍可能 成為趙的盟友,並起到左右一方的作用。另外,像杜潤生、李昌、李銳、胡績偉、 秦川、於光遠等黨內高級知識分子在政治取向上共識於胡趙派,有跡象表明他們登 台說話的時間不會太長。 (五)團派出身的胡錦濤入中常委後執掌黨務,目前政治觀點不鮮明,但私下談話 表明有長遠的政治眼光。在「鄧時代」團派逐漸成為體制內一支成形的政治力量。 前不久,團派的一些「老人」(目前已是省部級幹部)成立了一個「五同事業集團」 ,該集團出資辦了一個研究中心,下設一綜合研究所(政、社、文、教),同時,正 籌辦一個經濟所,顯然在鄧後想有一番作為。補充一點,最近原中宣部副部長龔育 之(因胡耀邦而下台)會重新出山,任中央黨校副校長,成為胡錦濤的助手。 (六)江、李有明顯的危機感,且相互之間已沒有信任,對喬、李瑞環的挑戰,尤 其是對胡、趙、萬系的潛在挑戰高度警惕。另外,除胡、趙兩個「活案」外,還有 楊家這個活案。楊尚昆在今年三月在珠海與趙有互訪,楊白冰仍在政治局有一票。 江、李立場偏左,無明確政見,拿不出主導性思路、方案、才智平庸而無人望,一 但鄧撒手而去,二人地位將受到多方挑戰而動搖。 (七)軍隊體制尚未完成過渡,未知因素較多,但作為十五年改革過程中受損較大 的利益集團,會強烈要求利益補償。如無「攘外安內」的需求,軍方會減少政治性 發言。看不出有新的鐵腕人物具有操縱軍隊打政治牌的實力。 (八)體制內更新換代加快,體制內太子派與平民長達十五年的角逐已有分曉。太 子派期望「十三大」進中委、「十四大」進政治局的願望基本落空。相反,平民階 層忍辱負重,含辛茹苦,積累政績和政治經驗,取得了優勝。「十四大」後的正部 長有91%均系平民出身的技術官僚便說明問題。就高層權力位置(中委以上)而言, 更新換代基本抑制了特權世襲,將其限制在政務官以下的範圍。 三、統治危機及其回應。今年上半年中國社會確實有引發大規模危機的跡象,主 要表現為:(一)部分產業工人、退休幹部、工人、城市居民為漲價、工資、生活水 平下降、分配不公舉行幾百次罷工、靜坐、請願、甚至搶糧店等抗議活動。(二)以 流民為主的刑事犯罪案急劇上升。(三)農民為「白條子」和各種不合理的攤派與基 層政權機構發生惡性衝突的事件劇增。(四)邊陲省份少數民族發生了幾起重大武裝 衝突事件。(五)九二、九三年在房地產、金融證券、邊境貿易中大規模、赤裸裸的 權錢交易,政府官員公開尋租,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走私活動,貧富差距急劇拉大, 引起民間社會輿論的不滿。(六)廣東、福建等地打工妹的生活工作環境惡劣,沒有 人身安全,連續發生了幾起惡性事件。 針對上述情況,政府當局做出了較為迅速的反應:(一)「十六條」出台,撤換李 貴鮮之後,在金融系統又撤掉了一批搞腐敗的幹部。(二)「勞動保護法」等法規緊 急出台。(三)殺了幾個搞走私的縣級幹部並處理了一批走私案件。(四)大張旗鼓反 腐敗,提到亡黨亡國的高度,懲治了一批中高層幹部。(五)召開全國減輕農民負擔 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會議,力圖緩解農村矛盾激化,加強控制,但 總的精神是懷柔為主。(六)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信貸規模以及物價檢查、不 出台新的價格方案等措施遏制物價上漲。(七)逮捕袁紅冰等人,軟禁魏京生,監控 、說服王丹、周舵等人,以控制國內持不同政見者。總之,從下半年情況來看,局 面基本穩定,緊張關係有一定程度緩解,至少重大危機被化解。 九四年以來的經濟形勢為各界普遍看好,經濟增長保持了強勁勢頭,前三季均在 10%以上,居民儲蓄亦以10%的速度增長,信貸規模、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現金髮 行量均得到有效控制,泡沫經濟,投機行為,大規模走私等受到遏制。抑制了財政 狀況的惡化趨勢,新稅制開始實行。各地方政府和財團企業投資鐵路、公路、港口 、機場、通訊的熱情高漲,外資踴躍摻入。各項指標表明,中國經濟正進入中期起 飛階段。就區域經濟而言,下一個熱點是整個長江流域經濟帶,尤其是以長江三角 州為核心的地區。這是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市場規模大,有基礎建設的底子,商 業、企業人才濟濟,一旦看到發展,效果將十倍於珠江三角州,成為民族經濟的脊 梁。 就中國社會上層而言,經濟體制的市場化取向已達成基本共識,分歧點表現為是 選擇社會市場經濟還是法人市場經濟等具體模式上,表現在大政府大財政還是小政 府小財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級政府財政的劃分,體制改革推進的速度、力度 等問題上。目前主要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通貨膨脹指數居高不下, 今年達25%左右;其二,依市場經濟規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問題上,仍猶豫不決 ,在利益集團、壓力集團的阻礙下,不敢放棄一些嚴重虧損的國營企業,而不惜花 費每年四百至五百億元的財政補貼;其三,在財政狀況沒有根本好轉的情況下,政 府在制定傾斜型產業政策和趕超經濟戰略方面的迴旋餘地太小。當然,還有一些政 治、社會方面的非經濟因素可能構成經濟體制推進和經濟發展的障礙,甚至引發經 濟危機、經濟衰退、經濟崩潰。但僅在九四年的時點上看問題,經濟上基本不會出 現什麼大問題,這是體制內外專家較為一致的看法,筆者也持這種樂觀態度。 在社會層面上,十五年來最深刻的變化是國家與社會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即 從高度政治化的總體性社會進入到市民社會雛形。其顯著標誌是國家與民間社會分 別佔有獨立資源,且達到對半的水平。國家面臨的任務是要在社會保障、社會救助 、社會福利、社會組織、社區管理等諸多方面創製建制。統治階層尚未適應這種新 格局,體制內專家由於多為經濟技術專家,對上述問題在掌握層面上的理解到體制 設計、政策設計尚有相當距離。從九四年的情況來看,上層只是對人口流動(流民) 問題保持高度警惕,對二元社會問題、城市化問題、戶籍制度改革問題開始討論並 作出試點(安徽省搞戶籍制度改革試點),對社團仍取高度監控管制態度。 在文化層面上,統治階層面臨最大危機,執政黨迄今沒有魄力完成其正統性原理 的修正,因而與世界文明的潮流難以溝通,統合不了黨內的知識層,更無法動員、 統合體制外知識階層,有關愛國主義、民族文化藝術、革命歷史傳統的宣傳教育日 趨無力。在此情勢下,對報刊、電影、電視出版仍取高壓姿態,尤其對大眾傳媒的 監控力度加大。相反,對大眾娛樂文化、民俗文化取放任寬容姿態,尤其地方政府 更是如此。可以斷言,重建上層文化,形成文化熱點和文化思潮,主導文化潮流, 這些均不是當局可以有所作為、有所建樹的領域。 二 本文將社會中層規定為包括體制外逐漸職業化的持不同政見者、學者、專家、科 技人員、工程師、醫生、律師、新聞記者、作家、藝術家、企業家及企業中的白領 階層、政府中專家及公務員、教師等,還包括由這些職業群體組成的官方、半官方 社團。這個階層掌握著民間社會的主要資源,利益聚合和利益自覺程度高,也懂得 現代社會利益表達的方式和技巧,是市民社會的中堅力量。今年以來社會中層有以 下幾個方面的動向。 一、年初,袁紅冰等人成立了「中國勞動者保護聯盟」,隨後幾個主要成員被抓 入獄中,魏京生因在「六四」前幾次強硬的持不同政見發言而被軟禁。周舵、王丹 、閔琦在「六四」前被說服前往福建「迴避」,在外地發表聲明,一方面作人權呼 吁,另一方面希望給中國最惠國待遇。 二、年初,較為活躍的知識分子(李凡、高玉林、陳峰、楊帆等)有過多次沙龍, 以「後鄧時代」為主要議題。社科院社會學所聯同全國總工會、公安部等單位召開 了春季形勢分析會,會議紀要引起當局高度重視。《東方》、《戰略與管理》自創 刊以來,尤其在今年幾個月時間裡,分別奠定了自己的權威地位。前者以學理為主 ,兼顧社會現實,後者以現實問題為主。《戰略與管理》召開了題為「重估中國現 代化」、「民族主義問題」等專題座談、組稿會,有較大影響。 三、學者階層今年以來開始從九二年以後的高潮中逐漸恢復了元氣,重新找到了 自信,其中的實力派人物如孫立平、梁治平等人,更注重純學術研究,而且是為學 術而學術,重建中國學派。在政治態度上對中國的民主政治前景普遍缺乏信心,對 權錢交易的腐敗和國有資財的流失持較寬容的態度,認為是必要的代價,而對下層 抗議、反抗衝突較為恐懼,持保守立場,但自九月以後,態度有些變化。 四、體制內專家自九零年以後,尤其是九一年下半年後,開始恢復工作狀態,各 種調研報告。研究報告的數量猛增,一批經濟學博士在其中開始顯示實力,有一批 漂亮文章出來。今年下半年以來,體制內專家普遍對經濟形勢看好,這是他們恢復 研究的重要因素。 五、八九年「六四」以後,有相當一批精英下海,其中有專家、學者和官僚。時 至今日,有部分重新回頭者,有部分成功者,目前已形成新的階層(資產在一百萬以 上者),通常與權勢人物和權勢機構有聯繫,借勢發展或聯勢發展,政治態度有明顯 變化,對緊縮、整頓、規範建制反感,利益眼光較狹隘,政治態度趨於保守。 六、今年以來,出現申請辦報、辦刊、辦諮詢公司、律師所、辦社調機構的高潮 ,至今勢頭不減。 對上述動向可作三點概括:(一)職業化持不同政見者在社會中層的影響在減弱。 原因有三。其一,當局監控強度增大,公共活動空間減少。其二,沒有出現八九年 「六四」前與體制內專家、官僚、學者密切聯繫的局面,單槍匹馬沒有研究機構, 與專家學者對話水準不夠。其三,當局化解了危機衝突,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後 鄧時代」黨內紛爭尚未提供政治空間,機會有限,壓力集團缺位。(二)專家、學者 開始活躍,製造的研究成果和相關活動增多,且有明確的獨立立場。(三)中間機構 猛增,新聞、出版、刊物急劇擴張,為社會中層提供了多種利益聚合、利益表達的 方式,撐開了更大的生存空間,為新型民間社團和政治性團體提供了生長的土壤。 三 本文將社會下層規定為工人(非熟練工、操作工為主)、農民、從農村流動到城市 的打工者等。這個層面上的各類群體在目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領域 處於權利最小的地位,在九二年以來的三年時間裡,權錢交易、泡沫經濟、公財流 失等分利行為使他們成為最大的利益損失者。物價高漲,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國營 企業經營不善,森工、礦業、紡織等行業衰落,基層官員的欺壓,使他們受到直接 傷害。去年底、今年初的幾百次激烈抗議行動中表現出激烈的反抗情緒和仇恨心態 。這個階層裡人數最多,但也最散亂,組織化程度最低,利益表達狹隘,沒有形成 整體的利益自覺,更談不上尋找代言人。今年下半年,當局採取一系列懷柔、安撫 、控管措施,至少使他們在行為上平息下來。我認為在近期他們不會成為中國政治 中的有生力量,而是需要在社會公正的旗幟下受到保護的弱者。當然,如果在政治 鬆動的環境下,如有人挺身而出,有革命傳統的產業工人也極有可能成為「民主社 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旗幟下的壓力集團,成為左右未來中國政治格局的一 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