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國際文學活動日推介中國獨立作家 4月14日,由哈佛大學寫作項目中心(Harvard College Writing Program)主辦的一年 一度的文學盛會「訪問作家系列」(Visiting Writers Series)在哈佛大學亞瑟。薩克雷 美術館講演廳舉行,今年的主題為「活著的雜誌:一個國際文學項目」(The Living Magazine:An International Literary Event)。 中文作家、詩人、資深雜誌人孟浪、貝嶺,與曾因言獲罪系獄的緬甸小說家、青年雜誌 《Teen》主編瑪西達(Ma Thida)及伊朗作家、被禁雜誌《Thursday Evening》主編薩哈里。 曼達尼珀爾(Shahriar Mandanipour)作為這次文學活動特邀的主講嘉賓,就各自作為文學 人、同時也是雜誌人的工作,及為文學創造、言論自由而與審查制度抗爭的經驗和歷程,跟 與會的近百名聽眾一起分享。 《傾向》雜誌創辦人貝嶺對在場聽眾講述了從事創辦這一份獨立的、非官方的文學和人 文雜誌的艱難歷程,隨後向大家推薦介紹了來自上海、近期客居紐約和費城的中國詩人阿鐘。 會議主辦方介紹了阿鍾20多年來始終在中國堅持自由寫作和文學創造的經歷,阿鍾本人朗誦 了他自己的長詩《昏暗,我一生的主題》節選,哈佛大學學生朗誦了該詩節選的英譯,聽眾 被阿鍾為文學理想所持守的堅韌不屈的自由精神所感動,紛紛報以熱烈掌聲。 詩人孟浪在題為《活著的雜誌,活著的傳統》的主講發言中指出,「我們在克服審查制 度與自我審查制度障礙的里程上已走過了似乎顯得很漫長的道路」,「由於極權主義運動在 全世界的大規模潰敗,由於中國社會中公民知識分子和作家的不屈服的持續努力,無論『鐵 幕』還是『竹幕』似都已蕩然無存,——只有『絲幕』在自由之風的強勁吹襲下仍在中國企 圖遮掩它最後的無恥或『羞怯』。」他在結束發言時特別向與會者鄭重推介2009年自由寫作 獎獲得者、現居中國大陸的小說家汪建輝。孟浪代汪建輝朗誦了他為這次文學活動專門創作 的詩歌《編輯工作著》,由哈佛學生朗誦英譯。 會議還安排了多位國際作家上台發言或朗誦,倡導自由寫作精神,抵制審查制度,聲援 世界各地的獄中作家。來自澳大利亞的作家、漢學家周思(Nicolas Jose)在會上表達對因 發起《零八憲章》遭受迫害而在去年聖誕節被當局重判11年徒刑的中國作家劉曉波的聲援呼 吁,他分別朗誦了劉曉波及其妻子劉霞的詩作英譯。 此項活動深受在哈佛大學的各國學生及其他文學與人權關切人士的歡迎。數位來自中國 大陸的交換學生會後特別向孟浪、貝嶺、阿鍾等中國作家致意,表示在哈佛能夠聽到在中國 大陸聽不到的不同的聲音,對「八零後」的他們是極其難得的文學經驗和教育。他們表示中 國從文學到思想、文化的各個領域都需要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豐富表達,中國才能真正進 步、真正和諧,中國也才有希望在世界上真正崛起。(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