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談話台獨 寒 梅 據台灣《中央日報》報道:「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和前主席江鵬堅……宣誓,民進 黨不能放棄台獨黨綱。施明德說若全國黨大會決議放棄台獨公投綱領,他馬上辭職 ,」「民進黨不能為了要增加選票而放棄原來的理想和原則。」「他指出,公民提 案是對民主最大的尊重,只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民眾贊成維持中華民國,民進黨可 以接受,這是對人民的尊重。」「他要求民進黨必須有反省的能力,才不會腐化, 墮落,掌聲會使政治人物迷失,他要求台下觀眾不要給他掌聲。」 台獨作為一個早期的政治運動,有其歷史背景和誘因。今日台灣已有充分的言論 自由,政治上已公開選舉,公民提案、政黨競爭等都有了規範制度。在這樣全方位 開放的系統下,在野黨仍要高舉一個過時的政治口號,甚至要推動它成一個意識形 態,未免不識時務也不識大體。這次台灣四十年來首次地方(首長)選舉結果,省長 一席國民黨取得壓倒性的勝利,雖不能證明民心厭棄民進黨,至少說明選民對急統 急獨的意識綱領已無興趣。 早期投身台灣民主(黨外)運動的施明德,雖有美籍妻子愛伶達作護身符,在民運 風浪中和黨內外尖銳對立抗爭下,施明德並未沾外籍妻子的光。後來國民黨乾脆不 買洋爸爸的帳,讓愛伶達陪老公一起坐監牢。在坐牢蹲點的苦勞功績上,施明德頭 上的桂冠不比民進黨中任何領導同志遜色。上回台灣中央民代選舉之後,許信良實 踐選前諾言引咎辭職。施明德接掌主席並非靠其早期民運資歷,而是因他對民主理 想的獻身,執著和本身所具領導的器識。不可否認,施本人有些理念確具時代的前 瞻性。雖然如此,施明德仍脫不掉台獨意識,仍想高舉台獨旗幟,認為台獨是一種 原則、目標和理想。可是施明德畢竟是尊重民主的,給他自己留了一個轉圜的餘地 ,「只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民眾贊成維持中華民國,民進黨可以接受,這是對人民 的尊重。」其實,民主冷酷的現實已明告施主席,人民目前要的就是維持現狀的不 統不獨,急獨之害不下於急統。 撫今追昔,就事論事,台獨意識至今仍算得上是一個政治原則乃至理想嗎?進入 這項命題分析前,不妨對台獨運動的歷史背景和當年情勢下的具體內容作個簡單的 回顧與界定。台灣獨立運動可溯自二二八事件,台灣本土知識分子對蔣家為首的國 民黨政權失望至絕望而萌生 獨立建國的情懷。真正訴諸文字宣傳台獨主張和運動是從彭明敏等人開始,尤其是 在澎流亡海外後台獨聯盟才開始發展壯大。如果說當年的台獨運動是一個目標,這 個目標立足於理想的前提是對國民黨既存政權的不滿,絕望而被迫走上革命,推翻 政府另行建國建政,以求(人)民((當家作)主,如今時過境遷,二二八事件已行將半 百,蔣家兩代掌權者已作古有年,台灣政治幾乎已達全方位的開放。民主遊戲規則 雖未完全「既傳成俗」,基本人權和政治規範卻已奠定。小蔣去逝前已默許民進黨 合法化,李登輝登基之後讓其茁壯成第一大反對黨。如今總統和五院中四位院長都 是台籍人士,國民黨的主流派也盡在李登輝等台灣本土人士的掌握中,外省籍(黨國 )元老除了一位副總統作陪襯之外,不是退休就是靠邊站。如今民進黨侈談「變天」 論,「台獨」論,陳年舊酒了無新意。如果說「台獨」還有任何意義的話,除了換 國旗改國號之外,已不具任何實質性的內容了。 中華民族處此世紀之交不論是從事大陸民運或關心台灣國事的有心之士,其追求 的不外是人權、自由、民主、均富、公平、正義、法治、尊嚴等理想。在追求理想 、推行運動中,標榜理想旗幟是不可免的,可是理想旗幟應該避免陷入意識形態的 詭辯中。所謂詭辯意識並非理想陳義過高或虛泛空乏,而是目標不切實際,脫離時 空意義,片面擴大歷史悲劇刻意強調仇恨情結,製造社會激情對立與人民內部矛盾 。 阮銘在其「停止統獨爭論」中分析了四項理由。其中最重要的第一項理由:「統 獨之爭在台灣同姓資姓社在大陸一樣,已陷於意識形態的消極對抗,無任何積極現 實意義,繼續下去,徒增海峽彼岸的猜忌與敵意。」撇開中共專制政權的存在與壓 力不談,今天在台灣,標榜台獨意識和綱領的只會激化省籍情結和地方意識。民進 黨推銷台獨黨綱所造成的破壞性遠不只徒增中共的猜忌與敵意,更鼓動台灣民眾之 間的對立。此外,台灣民意代表在立法院、國民大會的肢體語言暴行,省市長大選 前新黨和民進黨的民眾打群架等等,無一不是意識形態上綱上線及島國意識情結在 作祟。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下追求自由、民主或富國強兵之途,多 多少少自覺、不自覺地或情不自禁地患了意識詭辯症。這種意識形態的症候可溯自 五四愛國運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主義」也氾濫成災。無怪胡適歎道: 少談點主義,多作點研究。主義的濫觴到了一九七零年代在海外爆發的保(衛)釣(魚 台)運動則有認同社會主義、三民主義和台獨路線的三派主流鬥爭。在主流之下則是 各派爭奪領導權的如愛國統一、反帝反霸、反蔣反殖等路線之爭。以大陸知識分子 和留學生為主體的海外民運到「六四」爆發之後,民運組織間交流串聯整合,在建 立共識訂定共同綱領的討論中也曾經發生一項爭議:即是否要打倒共產黨。這項爭 議就如當年二二八情結所激發的台獨意識,是一種充滿仇恨、血仇血還的激情意識 。任何情緒化的意識去推動一項政治訴求配以美麗文字辭藻上綱之後就難免陷入意 識形態的詭吊中。筆者回憶當年的保釣及其衍生的學運、統運,在激情高漲的當頭 ,各種意識的左傾、右傾、獨傾等幼稚病爭相標榜互相批判,什麼台奸、漢奸、國 特、吳三桂各種帽子在文攻炮火中漫天飛。其中一項在今天看來非常幼稚可笑的批 判,就是「 比×××還(要)×××」。這個×××好比代數式中的一項變數參數, 代表情緒意識化的政治符號標籤,×××是中國意識流中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它在 左派口中就成了國民黨,在右派口中就成了共產黨,在獨派口中就成了引清兵入關 的吳三桂。 意識形態幼稚病非中國人所獨有,即使在今天西方社會中仍屢見不鮮。天下本無 事,庸人自擾之。這種後現代社會的意識症所隱含的錯誤思潮就是濫用民意訴諸公 (民) 投(票)表決,不論訴諸公投的爭論是否有意義。自由民主的核心在寬容,允許 個人犯錯(不是讓統治權無度濫用)。這項核心的前提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任何人的權力(非權利)必須受到制約。易言之,人性中的惡因在自由民主的前提下 是承認它客觀存在的。既然如此,除了政治選舉公投外,社會上大大小小的爭議是 否都可用公投表決得到解決方案呢?在自由民主國度(包括台灣)中有一種謬思:以 為民意是萬靈丹,任何爭議都可用民意公投來表決。殊不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 意公投能做好亦能幹壞事。余英時在一次演講指出「蘇格拉底就是在希臘的民意制 度下被殺的,民主政治很容易滑到暴民政治。」我以為法國大革命是西方民主革命 中暴民政治之始,沒想到蘇格拉底,這位西方(理性)文化源頭的哲學大師,竟死於 他所倡導的全民票決之下,莫非是歷史一大諷刺。我們當然不能以偏概全來否定公 投制度,但也不要忘記,希特勒就是在德意志民族自由意志的公投表決下走上強勢 總理的掌權寶座,最近在美國喧騰一時的辛普森殺妻案,主審伊騰法官說了一句妙 語:「我不會以『民意』作判決。」 今天所謂的「民意」公投實有被濫用之嫌,猶如五四時代的主義,國共鬥爭的革 命,文革時期的毛語錄,都被高舉過了頭。教條化的意識雖不一定變成整人的棍子 ,但不可避免會走上黨同伐異的工具。民意公投的目的是用理性文明的方法手段來 解決一項有意義的爭端。圓滿的結局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達到社會族群 的和諧。准乎此,民意公投的前提在於辯論的議題是有意義的。否則,任何具挑釁 情緒性的爭論訴諸公投不但達不到族群和諧,恰恰相反,投票結果只會加深內部矛 盾裂隙。獻身民運的同道們當體認今後中國民運不只是一個「十年樹木」推翻專制 的政改運動,更是一個「百年樹人」教育群眾及自我教育的經國大計。同道們同心 同德,彼此相容搭配,精誠無間團結合作恐怕是一項經久的挑戰與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