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 江澤民李登輝握手言歡 何頻 如果純粹從北京政權自身的處境來看,完成「統一大業」遠不若維持對大陸人民 的統治迫切,海峽兩岸領導人自然用不著匆忙握手言歡。但是至少有兩個重要因素 使中共決策層急忙在台灣問題上表現出積極姿態:第一是台灣民主自由的長足發展 ,台獨勢力的日益膨脹;第二是後鄧時代新領導「核心」江澤民,在徒有名義法統 地位卻少有令天下信服業績的狀況下,意識到統一牌可以聚集民族主義情緒。 於是「江八點」便出籠。其中相當引人注目的是,提議兩岸領導人在大陸或台灣 舉行「高峰會議」。台灣和海外的超度反映出乎意料,不少人對「高峰會談」表現 出特別的期待。 北京希望藉機打破僵局 經過八十年代改革熱潮之後,中共意識到自身政權已面臨著嚴重挑戰,西方民主 化思潮的滲透,經濟改革出現的陣痛,不僅毀掉了兩任總書記,而且發生了震驚世 界的「六四」大悲劇,從一九八九下半年到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前,中共致力修 補形象,根本無暇顧及台灣問題。 鄧小平的南巡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付興奮劑。不過,由於鄧小平臨近死亡,新 一代領導人權威尚未建立,政治上一時平靜,潛伏的危機卻遠未取消,中共還是不 敢冒然在兩岸問題上尋求突破性發展,「統一」成了遙遙無期的目標。 與此同時,台灣內部情勢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選使政府首腦受到各方牽 制,也具是有廣泛的合法的民意基礎,朝野一方面承認中共為合法政治實體,一方 面讓拓展國際政治空間的動作以更大的幅度在提升。一九九三年李登輝公開辱罵中 共為「土匪」,對日本司馬遼太郎的一番談話,更使北京變得高度緊張。 越來越多的信息傳到中南海,使決策層意識到台灣問題已造成某種實質性的挑戰 。在外交上,台灣問題在中日、中美、中英之間以及聯合國造成極大困擾;在內, 解放軍的將領不斷憤怒地上書,要求給台灣一點顏色看。許多統一情結強烈的人則 不斷提醒中共高層,兩岸關係處理不好,台灣走向獨立,將刺激少數民族甚至漢族 地方的分離運動。 穩住對方為根本出發點 江澤民或許已經注意到,民族主義是牽制台灣最好的武器,在台獨日烈的情況下 對台灣問題採取積極姿態,可以激揚更高的民族主義情緒,從而引導為維護政權的 力量。 就江澤民個人而言,在即將失去鄧小平這座靠山之際,面臨權力在內部遭到挑戰 的巨大壓力,他對台灣的最低要求是希望台獨勢力不要太猖獗,以免逼迫他要騰出 手來採取極端行動。不過,江澤民有可能利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來奠定他的新 權威地位。 無論江澤民心理到底打什麼樣的盤算,他都有必要擺出一付和善的姿態,假如李 登輝答應與他在大陸或台灣見面,勢必引起國際國內高度注意,是塑造自身形象的 最好機會。當然也給了李登輝一個製造自身形象的最好機會。 但是,江澤民在春節談話中只同意兩個會談地點(大陸或台灣),排除國際場合, 甚至連第三地似亦無可能。在何種情況下進行「李江會談」,自然是江澤民蒙利多 多。江澤民在講話中還指出李登輝要以「適當身份」與他見面。何謂適當身份?顯 然中共不可能接受「中華民國總統」這個身份的。 所謂「江八點」、所謂「李江會談」、所謂《國統綱領》,說穿了還是以穩住對 方為最根本出發點,彼此都不接受對方的條件,也就難有大突破。當然,政治常常 打破常規,創造奇跡,「江李會談」在一、二年內見面也並非絕無可能,值得注意 的是,當年「蔣毛會談」並沒有防止「國共大戰」。歷史或不會重複,但對「李江 會談」期望過高亦無必要,它頂多只是一種臨時性的安排,給人一些喘息的時間。 和平統一之路依然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