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 從「葉九條」到「江八點」 華 驊 江澤民於一月三十日就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若干問題 ,提出了八點看法,媒體稱之為「江八點」。 兩岸的歷史往來 江澤民的講話,引起了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重視,指示黨政部門深入研究,找出 因應對策。在這裡,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兩岸自一九四九年以來的「相互往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經提出「和為貴」,「愛國一家」, 「愛國不分先後」。蔣介石則說「漢賊不能兩立」。六十年代大陸大鬧文化大革命 ,倒真的把台灣給忘記了。在此期間台灣人卻抓緊時間搞好教育,把經濟搞上去。 到七十年代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海峽兩岸的事變得更加嚴峻起來。一九七九年 元旦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發出《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祖國」。 一九八一年四月,中國國民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的號召。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大陸出了「葉九條」,歡迎台灣到大陸投資。一 九八三年七月三十日,鄧小平會見楊力宇教授,談到解決台灣問題的一些具體看法 :台灣可以作為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可以有獨立的立法權和司法權。 一九八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時,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一九九 零年九月二十五日,楊尚昆提出,台灣可以實行三民主義,大陸實行社會主義,不 放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但同胞不打同胞。台灣於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開放台灣 地區人民到大陸探親。一九九零年五月,李登輝提出全面開放學術、文化、經貿與科 技的交流。一九九一年三月行政院通過「國家統一綱領」。四月三十日,李登輝宣 布從五月一日零時起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六月七日,大陸台灣工作辦公室正式對台 灣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提出因應,要求國共兩黨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進行 談判。一九九二年邱進益提議兩岸簽訂「停火協議」,五月九日,楊尚昆表示「絕 不接受關於簽訂兩岸互不侵犯條例的提議」。一九九三年八月一日,大陸國務院台 灣事務辦公室與新聞辦公室聯合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的白皮書,台灣於一 九九四年七月五日,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公佈「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 由上面可以看出,四十多年來,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是在「細膩的互動」中進行 的,從「死」到「活」,從「硬」到「松」。 「江八點」的「新意」 「江八點」比起「葉九條」來說,有很多「新意」,向海峽對岸透出了如下信息 :第一點只提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主張中國領土完整,反對「台灣獨立」 ,把「一個中國」模糊化,不再提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這個模糊化的「一 個中國」似乎迎合國民黨提出的「一個中國是指將來要統一在自由、民主、均富的 中國」。只是江澤民的話沒有明說。沒有提出「一國兩制」的字眼,兩岸的領導人 就有了更多的「空間」。 「江八點」的第二點仍然堅持反對「兩個中國」,這是絕對錯誤的。反對「台灣 獨立」是對的,但是認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那就十分荒唐。中 共的治權哪一天伸到台灣過?「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那你江澤民為 何不派海南省的省長阮崇武到台灣省去把宋楚瑜換掉,做得到嗎?你要知道宋楚瑜 是通過四百七十多萬張選票選出來的,而你阮崇武是怎麼當上省長的?中華民國擴 大國際空間有什麼不好?兩岸在國際舞台上相互打壓,就可以解決問題嗎? 第三點主張「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主 張吸收兩岸各黨派有代表的人士參加,這倒確實表示中共有和平解決兩岸爭端的誠 意,至少放棄了中國過去一貫堅持的「國共兩黨」談判的主張。 第四點「不放棄使用武力的承諾」,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並不是過去的 陳詞濫調。結合第八點中的「中國人的事不需要借助任何國際場合」,「同胞不打 同胞」就有「新意」了。第五點的「大力發展兩岸的經濟交流和合作」,是符合中 華民國的「以經貿為主軸」的大陸政策的。第六點、第七點強調中華文化和尊重台 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做主的願望,並不是「一國兩制」的設想,至少筆者認為 ,其中揚棄了馬克思的教條,認同了中華文化。這些話儘管不痛不癢,但比過去葉 劍英、鄧小平、楊尚昆的話聽起來好多了。當然,人們要特別警惕和清醒的是,大 陸目前鄧小平健康已經日趨惡化,也許江澤民是為了鄧後鞏固自己的權力而在「江 八點」中做「高姿態」。他的話有多少是真心的,今後他又能兌現多少,都是值得 人們慎重解讀的。還有,如果鄧小平死後,江澤民保不住政權,那麼今後大陸的政 情又會是另一種樣子。那時,「江八點」的話還有效嗎?這也是需要人們考慮的。 採用兩個德國的模式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解決中國的問題,「一國兩制」不合適,「一個國家,兩 個政治實體」(一國兩體)太文字遊戲,聯邦制或邦聯制這條路離開今天的現實太遙 遠。因此,面對兩岸目前的現實,筆者鼓吹「兩個德國的模式」,即我們中國面對 現實要承認「兩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 簡單而言,兩德模式是兩個德國均以平等、互重的精神與做法相對待,但是在國 際上,任何一方都堅持只有「一個德國」的原則,任何一方都不能代表德國,西德 只能代表BRD(聯邦德國),東德只能代表DDR(民主德國)。然而,雙方都能共同參加 國家組織和活動,在國際上互不排斥,共存共榮。兩個德國的人民與政府之間,在 許多的層面上相互交流與合作。比如,在一九八六年兩德簽訂的文化交流協定下, 雙方大幅度展開新聞出版物、廣播電視節目、電影等的交流。 從德國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暫時的相互承認,並不是要永久分裂,反而容易解 決分裂和敵對的問題,有助於今後的統一。在海峽兩岸的問題,立刻相互承認是解 決中國問題的最佳辦法。相互承認後,就不會用武力相互恐嚇,就不會產生「急統 」和「急獨」。這樣,兩岸才能在細膩的理性和現實中使兩岸的關係慢慢地正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