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中國憲政的藍圖 ——記「未來中國國家結構與憲政體制學術研討會」 張偉國 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亞洲研究計劃的協助之下,由美國二十一世紀中國基金會 、台灣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辦的「未來中國國家結構與憲政體制」學術研討會, 從一九九五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二日,在柏克萊加州大學舉行。 會議的組織者是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會長劉凱申博士、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嚴家 其先生、台灣大學政治系朱雲漢教授。研討會由二十一世紀中國基金會董事長、著 名經濟學家吳元黎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教授、國關中心主任、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董事邵玉銘先生;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亞洲研究計劃主任羅德明(Prof. Low ell Dittmer)等專家、學者共同主持。 來自大陸、香港、台灣、西藏、蒙古、日本、加拿大、挪威和美國各地的近五十 位專家學者,就未來中國的國家結構、中國走向聯邦制的道路、聯邦制與少數民族 自治地位、經濟整合的設計與政法關係和對外關係、聯邦製出現的政治條件、人權 保障與憲政、憲政體制與政黨規範、憲法的妥協性與社會的整合、國家機構的角色 與功能、中央政府體制、文官體制與行政中立、憲政的維護和發展等專題,進行了 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聯邦主義與國家結構 在會議的一場圓桌討論中,柏克萊加州大學的魏克多·瓊斯(Victor Jones)教授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大學朗德·沃茨(Ronald Watts)、羅德明教授和李歐·羅斯(L eo Rose),根據古往今來國際上的歷史實踐,「從比較與理論的角度看聯邦主義」 ,使與會者受到很大的啟發。 由嚴家其主持的「未來中國的國家結構」的討論,台灣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中 央委員魏鏞教授不僅向會議提交了「未來中國統一模式——多體系理論的時代意義 」的論文,而且在討論中反覆闡述了他的理論,並仔細回答了與會者的詰問;台灣 大學法律系教授、著名憲法學家胡佛,在會上發表了他與周陽山教授合作的論文「 國家結構與政體結構的解析」,他在演講中對於「國協」的表述,引起與會人士的 高度關注。 在「中國走向聯邦制的道路」的專題中,嚴家其先生發表了題為「走向民主聯邦 制中國的道路」的演講,倡議將人大制度改革作為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內 容。 嚴家其表示,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市場經濟發展、台海兩岸經貿關係的增長,十 兩岸經濟上的差別開始縮小。今後隨著大陸政治的民主化,政治制度上的差別也將 縮小。中國大陸政治民主化將為兩岸之間的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兩岸和平統一的標 志是海峽兩岸召開統一的「制憲會議」,制定一部適合海峽兩岸、也適合西藏、內 蒙、新疆等地區的新的憲法。他提出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最好的選擇是建立帶有 「邦聯特徵的聯邦制」。台灣、西藏、內蒙、新疆、香港、澳門等成為中國的「特 別成員邦」,使這些地區在對內政策和對外關係上,擁有超過其他成員邦的種種自 主權。如何決定和平統一後中國的國家結構,這需要由未來中國的制憲會議來決定 。 對於制憲會議的召開,嚴家其設計的具體步驟為:海峽兩岸之間政府對政府的談 判,和平統一模式的擬定;北京政府和達賴啦嘛以及西藏、新疆、內蒙等地區代表 之間的協商;成立制憲籌備委員會;草擬多種模式的憲法草案;確定制憲會議議員 產生辦法;選舉制憲會議議員;召集制憲會議 香港中文大學的著名教授翁松燃,就「聯邦與邦聯制度下邦與邦之間的關係」, 結合香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前景,發表了非常精到的看法。 在由翁松燃教授主持的關於「聯邦制與少數民族自治地位」的圓桌討論中,在西 藏國際救援中心擔任研究員的阿沛·晉美,原在新疆社會科學院研究民族問題的蒙 古人權同盟的巴赫先生,和嚴家其、黃默等一起就中國的國家結構與民族關係,展 開了深入的交流。巴赫提出了「解決中國大陸蒙古問題的九點設想」,並對一九九 三年夏威夷會議擬定的建議性憲法草案,採用「中華聯邦」的名稱提出異議。認為 該名稱容易令人聯想到孫中山提出的「振興中華,驅逐韃虜」,此「中華」僅指漢 族,故不易為藏、蒙、回、滿,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所接受。阿沛·晉美則在會上 轉達了達賴啦嘛對於聯邦中國憲法建議性草案的意見和關注。 經濟與外交事務 「經濟整合的設計與政法、對外關係」的專題討論,由夏威夷大學歷史系教授郭 穎頤主持,美國賓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王平和斯坦福大學吳元黎教授,在會上宣讀了 他們「走向統一,歐洲共同體階段性經濟整合與其政治涵義:教訓和啟發」的論文 。他們以歐共體的整合過程和經驗,研究未來中國的國家結構,在方法論上給與會 者留下了較深的印象。普林斯頓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陳一諮作了題為「中國:經濟 發展與權力格局」的演講,認為鄧後中國有可能出現統一而不集權,自治而不分裂 的局面,而中國的前景取決於制度轉型的成功與否。 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博士研究生吳國光,也對「聯邦制中國與外交事務」作了專 題報告,他論述了目前中國的外交困局,由台海兩岸分裂與分治之事實所引起的兩 岸外交難題。他提出未來聯邦中國基本的外交國策是與各國友好合作以求世界和平 、繁榮。具體需要研究的問題有:原有對外條約和國際組織之參與方式如何處理?可 能的外交紛爭,如南中國海、釣魚台、大陸周邊某些邊界等問題上的立場與政策等 等。 「聯邦製出現的政治條件」的討論與中國大陸發展的現實有緊密的聯繫,緬茵州 考比大學的趙穗生教授作了題為「沒有聯邦憲法的聯邦制——論中央與地方關係的 演變」的講演。他談到,改革前的中國大陸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主要通過意識形 態、組織人事和中央計劃經濟三種強制手段。五十年代後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 的分權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央地方關係的性質,一種新型的關係正在出現 。 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生鄭永年報告的題目是「制度創新的起源或在什麼 政治條件下聯邦憲政才有可能」。他強調聯邦制的產生需要政治條件,聯邦憲政的 產生必須是政治家之間的一種理性談判。對中國而言,談判意願取決於國際環境, 國內統治合法性變遷和意識形態的轉型。 憲政與人權保障 人權乃是當代憲政運動的重要內涵之一,在「人權保障與憲政」的專題中,中國 大陸著名法學家、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於浩成作了「中共憲法與人權保障」的演 講,他指出,憲法的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為「強調對政府活動進行限制,給予公民 以最大限度自由的強制性規範。」但是,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開始出現並於第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些國家內,陸續頒行的所謂「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其內容 實質上恰恰同上述傳統意義上的憲法相反。這些社會主義國家一般均實行由共產黨 一黨專政下的人民代表大會(或稱蘇維埃)制度,不搞三權分立(或稱分權制衡),致 使權力得不到制約,政府享有無限權力而人民的個人活動空間大大縮小以至於無, 這一類型的憲法只是表面上規定人民享有眾多的自由和權利,而在實際上少給甚至 不給人民以任何權利和自由。因此徒有憲法之名,而無憲政之實。他強調,大陸中 國現行法律制度在人權保障方面存在著嚴重問題,距離國際公認的人權標準還有很 大距離;在法制建設上一向比較重視實體法,對程序法則重視不夠。如對憲法的實 施監督,就由於未設專門機構負責(中共現行憲法規定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 和缺乏訴訟程序而落空。因此,當前的要求僅僅是行憲,將每個公民享有的一切權 利轉化為實有權利,使各項人權普遍得到切實的法律保障。第二步才是修憲,經過 全民充分討論醞釀,按照法定程序,制定並通過一個完全體現民主精神的新憲法。 紐約大學教授、人權活動家黃默先生也在會上作了「憲政主義與人權保障」的演 講。 政黨政治和憲政民主 在「憲政與社會整合」的專題中,中國研究中心的趙曉薇先生就「憲政體制與政 黨規範」作了發言。他認為中國沒有民主的歷史,在民主道路上每一步都會出問題 ,中國的政黨政治應為中國導向民主,憲法需要將政黨政治的基礎確立,政黨結構 由憲法下面的國家政黨法規定。國家權力結構不容經常修改。 日本神戶大學法學教授季衛東提出的報告是「憲法的妥協性——對社會整合與中 介機制的一點看法」。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曹俊漢教授、台大政治系教授 高朗、日本一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生張作人等對此發表了評論。 關於「國家機構的角色與功能」的專題討論,由曹俊漢教授作「文官體制與行政 中立」的演講;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所榮譽研究員張鑫教授主講「未來聯邦中國 的司法體系」,並接受於浩成、翁松燃等專家的評論。在「中央政府體制」的專題 討論中,高朗教授宣讀了「威權轉型過程中之憲政選擇」的論文;原中國社會科學 院法學所研究員、現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譚健,提出了「未來中國民主政府體 制——總統制內閣制結合制的比較和選擇」;挪威諾貝爾研究院的廖燃先生,從東 歐改革發展的歷史,比較了「虛位總統與實權總統」。 「憲政的維護和發展」是最後一場專題討論,哈佛大學肯尼迪行政學院政治學博 士研究生楊建利提出報告「憲政運動的核心——對民主憲政的信心」;台灣中山大 學政治學所所長呂亞力作了題為「憲法解釋及憲法修訂的原則與程序」的演講。 吳元黎在討論中提出,中國共產黨對於一九四九年以來在大陸執政違反憲法所犯 的錯誤,必須向中國人民有一個交代,而對於將來想要在中國繼續執政,如何遵守 憲法必須向中國人民作出承諾。老先生的這一番話,引來了與會者的熱烈掌聲。 胡佛教授代表會議主辦單位表示,明年和今後的將來還要舉辦類似的學術研究活 動,繼續這一有益的探索,並希望中國大陸的學者有更多的參與機會,直到把這樣 的會議開到北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