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國的切實進步 ——讀大陸政治學學者陳小雅的新著《八九民運史》 張偉國 六四六週年之際,讀到國內政治學學者陳小雅的新著《八九民運史》,感慨 不已。 陳小雅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的副研究員,畢業於湖南大學歷史系 ,原先也曾在北京新聞界服務,並且活躍於學術界。多年來關注中國現代化歷史與 理論問題的研究,著述涉及思想觀念更新、政治經濟文化配套改革、知識分子問題 等領域,寫作以新聞與學術思想明快、潑辣見稱。對於一些焦點問題,她常常有獨 到的批評。早期還與《走向未來叢書》有過一段淵源。 處女作《搖籃與墓地——嚴復的思想和道路》,在大陸80年代中期的大學生 中頗有影響;第二部著作《過渡文化的十年》,其中第一章在《海南紀實》創刊號上 發表,因為當時第一個公開在大陸重提「魏京生事件」,對於此後的「精英研究」 、八九民運前的33人簽名信有觸發效應。1992年在《求索》雜誌發表的《關於辛亥 革命「避免論」的幾個問題》,是第一篇在大陸公開發表的借辛亥革命對八九民運 成因與成敗進行系統評估的論著。 在八九民運中,陳小雅並非一個完全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時至今日,她在中國 社會科學院的檔案裡,仍存放著她在這一事件中的"四大罪名"(在作者的自序中有所 介紹)。在中國大陸六四後的高壓氣氛中,陳小雅繼續孜孜不倦搜集資料、採訪當時 人,寫成了這部《八九民運史》。由於她所掌握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又力求從學術 的角度客觀評述,更由於她對北京政情的見解鞭辟入理,使得《八九民運史》在眾 多的關於八九民運的書籍中,成為較見功力的一本,相信也是研究中國大陸現實政 治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尤其是這本書出自國內知識分子之手,更顯其難能可貴。 陳小雅想說明的是,「八九民運史」的研究,對於未來中國現代化至少可以 提供一條底線,它告訴精神和思維仍停留在舊時代的人們:歷史已經進步;也告訴以 激情和幻想為食糧的人們:中國的社會發育、「政治人」的理性生長、自組織與應 變能力,尚處在初級階段。它期待中國的進步,更期待這進步是切實的。 書中對中南海領導人與八九民運描述與評論,從獨特的視角闡述了趙紫陽、 胡耀邦、鄧小平等人在中國政壇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共獨裁政治的運作過程。北 京圈內朋友認為,作者對改革派的批評可能過於尖刻。但是,缺少中肯的批評,中 國「經典」改革派就永遠無法成熟,凡是參與中國現代化民主運動的各個政治力量 ,都沒有不受批評的「豁免權」。所以,在反思和歷史研究的過程中,作者以極大 的勇氣揭示了趙紫陽智囊圈子在堵塞言路、造成所謂體制內體制外恩怨,而對八九 民運產生的影響。 當然,作者更多的筆墨還是落在了1989年民主運動的主體——學生和知識分 子身上,而且她精到的評論,是參與那場運動的各個方面,包括已經流亡海外的人 士或民運團體,都尚未完成或做到的。王丹在他《八九民運百人談》一書的先期報 告中指出,「陳小雅把八九民運定性為『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過程 中,由於目標和路線分歧而暴發的全民性政治期望非常規的公開表達運動』。這是 我迄今為止見到的對八九民運所下的定義中最為嚴謹、最為全面、也最能表達出八 九民運的發生原因、參加成分和發展過程的一個。」相信讀者可以從陳小雅的《八 九民運史》中獲得更多啟發。 陳小雅在書中對官方立場和人物都有大膽而尖銳的評述,其中對於陳希同在 89年6月30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報告的批駁,更是入木三分。兩年前她在寫這些文字 的時候,恰恰是陳希同的權勢如日中天、炙手可熱,作者又是被當做清理清查的對 象,處在有關部門的監控之下,因此她所體現的道德勇氣和對社會歷史的科學研究 態度,繼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代表了在專制高壓之下永不泯滅的良知。 如今人們讀到陳小雅這本書的時候,陳希同自身已成了中共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實 在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反對官倒、反對腐敗的八九民運,被鄧小平、李鵬、陳希 同們鎮壓了,但是現在陳希同自己的下台卻是與腐敗脫不了干係,那其他鎮壓八九 民運的六四元兇,會是什麼下場呢? 對於這本書的觀點、立場,當然可以見仁見智,相信在出版以後,讀者們和 關心六四的人們會作出各自的評價的。關鍵是在中國大陸的社會環境中,陳小雅寫 作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實在是意義不凡。但願這是一個開端,使今後有更多這類書 籍問世。 值得一提的是,陳小雅前不久前也是許良英關於聯合國寬容年呼籲書的四十 五位簽名者之一,當中國社會科學院黨委負責人找她談話,告誡她不要再和王丹這 樣的人往來,陳小雅的回答是,王丹本人也是不寬容政策的受害者,自己作為研究 政治學的學者,不和王丹他們往來是不可能的。常言道,文如其人,讀者如果有機 會讀到《八九民運史》,相信可以進一步瞭解陳小雅其人了。 (注:《八九民運史》近期內將由台灣風雲時代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