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北京)王若水 從追求到幻滅 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有一段講中國人如何尋找革命真理的話。他 說,從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後,先進的中國人,像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孫中山 等,經歷千辛萬苦,向西方尋找真理,可是都行不通。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 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 「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革命才 面貌一新,取得勝利。於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 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 時間過了四十多年,這個描寫西方學說在中國的命運的話,現在可以移用來 描寫馬列主義了。在建國以後,多次運動,包括「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文化 大革命」那樣的翻天覆地的運動,都失敗了。毛澤東把中國拖到了絕境。因此很自 然,「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 我可以借用恩格斯的一段話來描寫現在一些包括我在內的知識分子的心情。 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中,恩格斯說到十八世紀法國的那些偉大的啟蒙學者 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們自認為代表永恆真理和普遍正義,他們要求建立一個理 性的王國。法國革命勝利了,結果如何呢?新的制度誠然比舊制度合理,可是仍然弊 病叢生,充滿罪惡。所謂「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卻不過是 一幅令人失望的諷刺畫。我讀到這一段話很有感概。共產黨也曾用豪言壯語向人民 做過一次又一次的許諾,指點著那宏偉美麗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圖景,後來呢?誰 都看到共產黨的宣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 毛澤東逝世,國門打開了,中國人驚訝地看到了那個「一天天爛下去」的資 本主義體系競是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和千瘡百孔的中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不 能不使我們反思自己走過的路。經過改革開放,我們重新找到一條比較適合中國情 況的發展經濟的道路。這期間,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體系崩潰了。於是,十月革 命的道路,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一齊破了產。 二十世紀確實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勃興和失敗的世紀。在本世紀初,俄國十 月革命取得了勝利;到這個世紀末,蘇聯和東歐的紅旗落地。我們曾強調實踐是檢 驗真理的標準,現在難道不應當用實踐來檢驗一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嗎?另一方面, 我們的實踐是否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也是一個問題嗎?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初步用共產主義的實踐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又用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批判共產主義的實踐。 十月革命和列寧的機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人的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從蘇聯學來的,是俄國版的馬克思主義 ,即列寧主義。擔任過為毛澤東管理圖書報刊工作的逄先知說過:在馬恩列斯的著 作中,毛澤東最喜歡讀列寧的著作;讀得最多、下工夫最大的也是列寧的著作。毛 澤東自己也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多少年來, 我們跟著蘇聯人說「馬列主義」,好像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是一個東西,誰違背 了列寧主義就是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我們從未想過,馬克思主義可以有不同的學派 ,列寧主義只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學派,儘管它取得了正統的地位。 過去習慣說,十月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是一 樣。實踐的結論果真如此嗎? 其實,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只是證明了一件事:在當時的條件下,布爾 什維克和中國共產黨人能夠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點只是證明了列寧的思想。但是武 裝奪取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不是一回事。列寧在貧窮落後的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的計 劃最終被證明是失敗的。 在二十世紀初,俄國需要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根據列寧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中引用的1897年的調查材料,當時經營農 業的人口約佔全人口的六分之五,這一點有力地說明了俄國資本主義的落後。列寧 承認這一點,他在《兩個策略》中批評民粹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關於俄國可以避 免資本主義發展的說法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夢囈。「除了使資本主義向前發展以外, 妄想在任何其他方面替工人階級尋找出路,都是反動的。在俄國這樣的國家裡,工 人階級與其說是苦於資本主義,不如說是苦於資本主義發展得不夠。」「要最充分 地保證資本主義獲得最廣泛、最自由和最迅速的發展。」(《列寧選集》1卷541頁) 當然,列寧認為這樣的革命要有工人階級來領導,並在勝利後建立無產階級 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但這不是社會主義的專政。「這樣的勝利還絲毫不會把我 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同上548頁)。「它不能觸動(如果不經過革 命發展中的一系列中間階段的話)資本主義的基礎。」(同上547頁)。 可是一九一七年的二月革命後幾個月,列寧就發動起義,來了一個十月革命 ,接著就是把一切大工業收歸國有。那時俄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遠沒有完成,而 且並沒有「經過革命發展中的許多中間階段」,更談不上「使資本主義向前發展」 ,就馬上越出民主革命的範圍,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革命。 列寧在《兩個策略》中提出過要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 可是列寧並沒有提到這個過渡的經濟條件,而這本來是最重要的。第二國際和俄國 有一些理論家反對在俄國搞社會主義,他們認為俄國沒有這種客觀的經濟前提,俄 國的生產力沒有發展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列寧在1923年初寫的《論我國革 命》中反駁了這種觀點。今天重讀這篇文章,拋開那些對論敵表示憤怒和諷刺的詞 句,其實真正的論據是很薄弱的。 列寧說:「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 後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追上別國的人民呢?」(《列寧選集》第4卷691 頁)「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在我國創造這種文明的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 ,然後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同上692頁) 建設社會主義需要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需要高度的文明水平,這是社會 主義的前提。現在列寧說,達到這個水平也需要前提,我們可以先用革命手段取得 這種前提,這就是驅逐地主和資本家,建立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然後走向社會 主義。 但驅逐資本家,建立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這已經是在搞社會主義革命了 。對方的意思是說,搞社會主義革命,需要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水平或社會文明的前 提;而列寧把對方的邏輯顛倒過來,說社會主義革命是使生產力和社會文明達到社 會主義水平的前提。這樣一來,列寧的社會主義革命就是不以經濟和文明水平為前 提的東西。 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布爾什維克就這樣草率對付過去了。三十年後,斯大 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重述了列寧的觀點。斯大林承認,在十月革命後 ,「由於國內沒有任何現成的社會主義經濟的萌芽,蘇維埃必須在所謂『空地上』 創造新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斯大林選集》下卷,542-543頁)同一個斯大林 在不久前還說「基礎創立上層建築」(同上502頁),現在變成上層建築創造基礎了。 這怎麼可能呢?斯大林說,這是因為蘇維埃政權「依靠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 生產力性質這個經濟規律。當時我國的生產力,特別是工業中的生產力,是具有社 會性的,但所有制的形式卻是私人的,資本主義的。」(同上543頁)蘇維埃政權把生 產資料公有化,就解決了這個矛盾。 斯大林說俄國工業中的生產力具有社會性,其實一切近代工業都是這樣。但 是在工業發展初期,其社會性也是很低的,所以它和佔有的私人性的矛盾並不顯著 ;只有到工業高度發展後,這個矛盾才突出起來。要搞社會主義革命,需要這個矛 盾發展到成熟的階段。但當時的俄國離這個階段還很遠,它還處在資本主義初期階 段,怎麼可以以此為理由搞社會主義革命呢?斯大林用「特別是」這個詞來強調社會 性存在於工業中,以便使讀者忽視在工業以外的農業,而俄國是小農經濟的汪洋大 海,從整體說,俄國的生產力並不具有社會性。照斯大林的邏輯,等於說,只有「 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才是適合於俄國落後的生產力水平。 這是違反規律的。斯大林的辯護完全站不住。不如說,俄國革命是依靠了布 爾什維克自己創造出來的一條規律,那就是:生產力一定要適合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 。 布爾什維克做到了生產資料的國有化和農業的集體化,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生 產關係,但是他們無法使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 農業,許多年內還達不到沙俄時期的水平。如果一種生產關係不能促進生產力發展 ,那麼憑什麼說它是先進的呢? 毛澤東繼承了列寧的理論,把中國革命分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社 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他說過:「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毛選》3卷1060頁 )。「在革命勝利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一切「於國民經濟有利的城鄉資產階級 成分,都應當允許其存在和發展」(《毛選》4卷1431頁)。他還預言那時「資本主義 會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展」(《毛選》2卷650頁)。到一九五三年,毛提出的「過渡 時期總路線」還說,過渡時期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可是三年後,他就忘掉了 自己說過的話,匆匆忙忙搞所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 一九五六年,中共在八大決議中,說是中國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 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等於公開承認,社會主義制度是不 適合中國的經濟水平的。 在俄國這樣一個落後的國家搞社會主義革命,過去說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 的發展,不對;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違反。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水平,這是馬 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列寧批評第二國際執行機會主義路線,其實他自己就在 搞機會主義。 如何看資本主義 建國以後,我們本應當批判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但毛澤東卻要批判所謂修 正主義。「修正主義」(revisionism)這個詞,本應當譯為「修訂主義」。修訂可能 是對的,也可能是錯了。現在不管對錯,一律斥為「修正」。由於我們多年批判「 修正主義」,「修正」這個詞也變成了「以錯誤代替正確」的貶義,這和這個詞的 本義正相反,並且造成一種印象,好像馬克思主義是不能修正的。 其實,馬克思主義是應當在實踐的檢驗中不斷修正的,問題只在修正得對不 對;或者說,是不是真正的修「正」。斯大林和毛澤東有一個教條,說馬克思主義 的個別原理和個別結論是可以修正的,基本原理則不能。他們批判「修正主義」, 就是因為修正主義者修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也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如果錯了也要修正;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修 正的觀點,是教條主義。根據波普爾的觀點,任何科學理論都無權認為自己是永遠 不會推翻的;我同意這個觀點。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已經和社會生產力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這 種矛盾表現為階級鬥爭,即代表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資產階級和代表新的生產 力的無產階級之間的鬥爭。無產階級要打倒資產階級,廢除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解放生產力。在這裡,馬克思是把資產階級當做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勢力來看的。 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就認為,資本主義的壽命不長了。晚年恩格斯在一八九五 年寫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中,糾正了過去的過分樂觀的看法,指出當時 歐洲大陸經濟發展還沒有達到剷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工人階級的戰略應當 是由革命轉入和平發展,應當很好地利用合法鬥爭形式,如爭取普選權,參加國會 等。 二十世紀初,列寧寫《帝國主義論》,重新論證資本主義到了最後階段。然 而二次大戰後的世界歷史證明:帝國主義階段過去了;資本主義發展著。資本主義制 度也有很多變化,它仍然能促進生產力發展。這些變化,馬克思預見不到,列寧也 預見不到。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應當說,從馬克思逝世到現在的一百多年裡, 資本主義的經濟總的來說是在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仍能夠容納生產力發展, 資產階級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階級。馬克思說過,「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們 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馬恩選集》2卷83頁), 但當初無論是馬克思還是列寧,都過早地宣判了資本主義的死刑。共產主義運動中 的「左」的毛病,不是中國黨獨有的,這是整個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問題,根子 在老祖宗那裡就產生了。 中國的資產階級還處在發展初期,他們是資本家又是經營者、管理者;對於 發展工業和商業,他們比共產黨有經驗。五十年代,中國大陸消滅了民族資產階級 ,當時慶祝了社會主義的勝利。實際上,這是把一大批有經營管理經驗和能力的人 拋棄了,不是有利於生產,而是相反。到今天,我們還不得不從海外和境外「引進 」資產階級的人才和經驗。劉少奇在50年代公私合營前提出「剝削有功」是對的。 讓他們進行一些剝削,換取他們努力增加國家和社會的財富,這是得大於失的事情 。八十年代我寫過一篇《重提貓論》,其中說,我們長期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 關係看成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關係,貓與鼠的關係,其實是不對的。真正的老鼠不是 資本主義,而是「貧窮」與「落後」。資本主義是一隻貓,它可以幫助我們消滅這 兩隻老鼠。資本主義有利也有害,但是它的禍害比較起貧窮與落後來是較小的。 中共曾經吹噓過在大陸消滅了剝削,實際上從來沒有過。我們應該反對超經 濟的剝削,反對過分的、殘酷的剝削,但是完全消滅剝削是做不到的,也沒有必要 。資本家個人的消費總是有限的,大量的利潤還是要用來擴大再生產,既給社會增 加了財富,給國家增加了稅收,也增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可怕的是「官僚所有制 」。我們國家這幾十年來由於官僚主義的決策錯誤而造成的損失和浪費,是任何資 產階級的剝削也不能比的。 我想提一個尖銳的問題:拿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比較,到底哪一個階級是進步 的,哪一個階級是落後的呢? 幾十年來,我們從政治學習中受到的教育,都是告訴我們,農民階級是革命 的,資產階級是動搖的,後來變成反動的,是專政的對象(這就是《5.16通知》的思 想)。 但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衡量一個階級的進步與否,要看它的經濟地位 ,要看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資產階級是同現代大工業和市場經濟相聯 系的。它和無產階級、科學技術人員一起,代表一種新的生產力,因此它是進步的 階級;至少在它沒有變得阻礙生產力發展之前,我們不能說它是反動的階級。上面 我已談到經營管理的作用,現代的資本家許多已變成了股東,不參加企業的經營管 理了,怎麼看這個問題呢?我認為,如果我們不反對普通人在銀行存款獲得利息的話 ,那麼我們也不能反對從投資中獲得利潤,只要這對社會的生產發展有好處。這是 從總的歷史過程來說的,它並不排斥在某個時期,某個國家,資產階級可以在政治 上可以採取反動的立場。 《共產黨宣言》高度評價了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但是過早地認為,這種積 極作用已經完了。對於農民,《宣言》卻認為,這個階級是和小生產聯繫的,因而 是沒落的和保守的階級;他們只有離開原有的立場,站到無產階級方面來,才能變 成革命的。後來,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聯合農民的思想。這是為了壯大無產階級的 力量,並不表明他們認為農民是一個先進的階級。 列寧和毛澤東都很重視農民。同農民聯盟是共產黨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為農 民佔人口的大多數。農民渴望改變自己的貧困地位,在民主革命中作出了巨大的貢 獻。可是農民究竟不代表新的生產關係,不能創造新的生產關係,所以在中國歷史 上,每次農民起義,即使取得勝利,最後還是回到封建主義,起義領袖背叛了原來 的階級,當上了新的皇帝。 那麼知識分子呢?毛澤東認為中國知識分子都是受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影響,因 而都是要改造的。把知識分子趕到農村去,就是讓農民改造他們。 中國許多知識分子都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在一九四九年以前確實受過 「資產階級式的教育」,也就是民主、自由、平等這些東西。這是毛澤東不喜歡的 ,但這是進步的思想,比毛澤東頭腦中的帝王思想要進步得多,也比農民的封建思 想和小生產思想進步得多。我不是說知識分子沒有缺點,但是把知識分子作為一個 群體或階層加以貶低,作為「臭老九」加以歧視,是荒唐的。 共產主義——科學還是空想?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過去的社會主義都是空想,只有他們才把社會主義從空想 變為科學;現在看來,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仍然是烏托邦。「每個人的自由發展 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個共產主義原則是非常好的,可是怎麼實現呢?如果你 去讀一讀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就會發現,在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裡 ,甚至在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裡,是沒有商品交換和貨幣的 。馬克思描繪說,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個工人「從社會方面領得一張證書,證明他 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社會基金而進行的勞動),而他憑這張證書從社會儲存中 領得和他所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一分消費資料。」可是這種制度並不誘人。就我來 說,還是寧願帶著錢包,到市場上去自由選擇。不但如此,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 個社會主義國家做到了這一條;而且在看得見的將來,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 ,現在所有自稱建成了社會主義的國家,從馬克思的觀點來看,都是不夠格的。怎 麼辦?要這些國家不用「社會主義」的名稱,也不好辦。於是有些學者區別了兩種社 會主義,一種是「理論上的社會主義」,一種是「現實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為什麼要消滅商品與貨幣呢?因為他要徹底消滅剝削。一個工人創造的 價值,大於他所得到工資,因為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的貨幣表現,和他的勞動所創 造的價值不相等。這種情況,使得剝削成為可能。只要有商品和貨幣,價值與價格 的背離就是不可免的。要徹底消滅剝削,嚴格實行按勞分配,就要廢除貨幣,直接 按照工人的勞動來計算他所創造的價值來付予報酬,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勞動證券 。同樣,一切產品也不能有價格,而是標明其中含有多少勞動量。工人就用他的勞 動證券,去領到具有同等勞動量的產品。這樣也就消滅了商品。 馬克思的這個設想,建立在他的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勞動創造價值,一個產 品的價值,就以製造這個產品所需要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比如造一張 桌子,甲要三天時間,乙要兩天時間,丙要一天時間,那麼製造這張桌子的社會平 均必要勞動時間就是兩天,這就是它的價值。這個理論,是以體力勞動為基礎的。 應用到簡單勞動上,好像沒有什麼問題;應用到複雜勞動上,就有些困難;應用到 單純的腦力勞動上,特別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上,就完全不行了。體力勞動的產品 ,是可以規格化的。甲乙丙三個工人造出的桌子,必須是一樣的,這樣才好比較, 才好用數字來計算。但是腦力勞動的產品怎樣比較?怎樣計算?魯迅寫《阿Q正傳》, 該給多少報酬才是不多不少?如果有另外的張三和李四,也寫出了《阿Q正傳》,一 模一樣,那就好辦,可以把三個人所化的寫作時間平均一下。但《阿Q正傳》是獨一 無二的,別人寫不出來,那麼就沒有什麼社會平均勞動時間。不僅如此,僅僅按一 部文學作品的寫作時間來給予報酬,也是不公道的。寫作一小時總比造桌子一小時 的勞動複雜得多。那麼怎麼計算?按計算複雜勞動的辦法也不行,因為這裡有天才, 有靈感,這是根本不可能計量化的。按照一部文藝作品的創作時間來衡量其價值, 這是可笑的。 還有,在這個信息時代,信息是最寶貴的財富,但如何計算信息的價值?用勞 動時間也是不行的。 戰後的科學技術革命表明,科學家和工程師對社會財富的貢獻,他們所創造 的價值,比工人農民多得多(儘管他們離不開工人農民)。在毛澤東時代流行的對腦 力勞動的蔑視以及「工人農民養活了知識分子」的說法,是根本錯誤的。 我們還可以想一想,除了科技的作用以外,企業管理的作用難道可以忽視嗎 ?同樣一個企業,由某個廠長來經營就虧損,換一個廠長來就扭虧為贏。應當承認, 經營管理也是創造價值的;不過這種勞動也是腦力勞動,同樣無法按時間來計量其 價值。 所以,在現代的條件下,單靠工人來創造價值是不行的,還要靠科學家、工 程師、技術員,還要靠經營者和管理者,即現代的經理階層。工人是生產力,科學 技術工作者也是生產力,經營管理者也是生產力:財富是由這三部分人聯合創造的 。雖然我們無法計算這後兩部分人的貢獻,但是可以肯定一個科學家或一個總經理 的貢獻要比一個工人大得多。 這樣,「剝削」的問題就變得模糊起來了。從總的方面來說,現代社會財富 的巨額增長,工人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不是由於工人和農民加重了勞動強度 ,而是受益於科學技術;科學家所得到的報酬,一般的是低於他們的貢獻的。難道 不可以說,腦力勞動者所給予體力勞動者的,要大於他們得之於後者的嗎? 我們不可能要求嚴格的按勞分配(儘管這已載入憲法和黨章),但是我們應該 要求相對合理的分配。在今天的中國,這種相對合理的分配也沒有做到。 馬克思為什麼要廢除私有財產?這是基於兩個理由:一、為了消滅剝削;二、 為了實行全面的計劃經濟。馬克思認為,殘酷的剝削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導致了資 本主義生產的停滯,廢除私有財產將解決這兩個問題,從而極大地解放生產力。我 們已看到嚴格的按勞分配的不可能,那麼全面的計劃經濟可能嗎?資本主義經濟是靠 市場的「看不見的手」,人們能不能用自己的手來完全代替那只看不見的手呢?事實 表明這是不可能的。現代市場經濟瞬息萬變,複雜萬千,就是有一個萬能的超級計 算機,也不可能把全部變數納入人為的計劃之中。這一點,蘇聯和中國的經驗已經 證明了。我們至多只能做到在市場的自發經濟基礎上加上人為的計劃調節,但不可 能不要那只看不見的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英國經濟學家海耶克批評馬克思過於 迷信理性的力量,錯誤地以為社會制度的變革是可以用理性來設計的;我以為這個 批評是有道理的。 既然完全消滅剝削和徹底實行計劃經濟是不可能做到的,那麼廢除私有財產 的理由也不能成立了。不要說在本世紀初的俄國沒有條件實行馬克思所主張的那種 社會主義,就是在今天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生產力水平很高的美國,如果要沒收私 有財產,取消貨幣,那麼美國的經濟馬上就會崩潰。 馬克思對這種危險,並不是沒有一點預計,所以在《共產黨宣言》裡,儘管 在原則上提出了「消滅私有制」的口號,但它的十條綱領並不是那麼激進的,只提 出剝奪地產,高額累進稅,沒收流亡分子和叛亂分子的財產,國家壟斷經營銀行、 運輸業等;至於消滅階級差別和「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裡」,馬克 思只是含糊地說那是要在發展過程中解決的事。 有趣的是,今天我們來看《共產黨宣言》的十條綱領,會發現,在有些方面 ,如高額累進稅,工業和農業的結合,城鄉對立的消滅以及義務教育,西方國家比 社會主義國家做得更好。 時代變了,今天社會主義國家或者轉到資本主義,或者採取一些資本主義性 質的經濟措施;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也採取了一些社會主義性質的措施。兩種 制度正在靠近。 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是要解放全人類,但他們過分強調了階級鬥爭的作用, 又誤以為一切問題的根源在私有制。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發展下去,社會將迅速兩 極分化,好像一個葫蘆形,中間最細,兩個頭,一大一小,一頭是人數很少的大資 產階級,另一頭是廣大的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鬥爭將決定人類的未來。歷史的 發展否定了馬克思的預言。拿現在美國的例子來說,出現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 整個社會像一個橄欖形,兩頭小,中間大;這樣的社會結構是比較穩定的。至於工 人階級的生活水平,並沒有象馬克思預言的那樣貧困化,而是大大改善了。恩格斯 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和馬克思在六十年代的《資本論》中描 繪的英國工人的悲慘生活狀況,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早已看不到了。這就是西方 國家的工人不接受共產主義的根本原因。 工人階級隊伍本身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辦公室工作的「白領工人」的數 量已經超過了在車間勞動的「藍領工人」。現在的工人階級已經不是馬克思那個時 代的工人階級了。 從戰後這些年的歷史看,資本主義世界中推動歷史進步的並不僅是工人運動 ,還有學生運動,婦女運動,黑人等少數民族運動。工人階級也不一定走在社會的 前列,更談不上領導社會的潮流。現在在所有的西方國家中,共產黨的勢力都在衰 落,無產階級革命的前景是沒有的。大學裡倒有不少學者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但那 並不是同工人運動結合的。 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即通過解放全人類而解放自己。《 國際歌》批評了「救世主」的觀點,但這種把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任務賦予一個特定 的階級的觀點,何嘗不是承認有一個「救世階級」? 從無產階級專政到領袖專政 馬克思關於工人階級賦有歷史特殊任務的觀點,為列寧所繼承和發展,形成 他的共產黨領導權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 既然無產階級是最先進的階級,那麼它當然要來領導革命。無產階級怎樣來 實現它的領導呢?通過共產黨。這是列寧的觀點。 在中國,過去把一切邪惡的品質都歸於資產階級,而無產階級被說成是大公 無私,最有遠見,最富於革命的徹底性,無產階級的階級性似乎就是一切美德的化 身。這樣的無產階級只存在於頭腦裡,在現實中從來不曾存在過。現實情況是,工 人身上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品質缺點,於是就把這些歸咎於資產階級的影響和資本主 義的腐蝕。 在理論上無產階級是領導階級,但在現實生活中,工人階級似乎並不佔有特 殊的地位,無論政治上還是社會地位上。他們應該有的特殊地位,被代表他們的黨 佔有了。 這樣,共產黨就在無產階級的名義下,成了改造者、解放者、教育者,其他 的人們都是被改造者、被解放者、被教育者。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就有了合法性。社 會主義國家成了西方學者所謂的黨治國家或「黨國」(party-state)。我們中國叫做 「黨天下」。 馬克思恩格斯都不喜歡國家(此處的「國家」指國家機器,或馬克思說的「政 治國家」)。他們說的「無產階級專政」只不過是暫時的過渡。國家要消亡,國家的 某些職能將轉交給社會來承擔。他們心目中的公有制,是社會所有制,並不是國家 所有制。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度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最適宜的形 式是巴黎公社式的政治組織。後來馬克思沒有重複這個觀點,而恩格斯提出民主共 和國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列寧則認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最好形式不是國會 制的民主共和國,而是蘇維埃共和國。這又被說成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列寧提出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無產階級專政就是共產黨專政,而黨 又是由少數領袖來代表的,這樣共產黨專政又變成領袖專政了。今天我們所說的無 產階級專政學說,主要屬於列寧。 馬克思和列寧都抨擊了資產階級民主,在當時,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資產階 級民主在當時確實不完備。列寧的抨擊尤其嚴厲,他聲稱資產階級民主是虛偽的、 形式的、殘缺不全的,而無產階級民主要比資產階級民主好萬倍。這個比資產階級 民主好萬倍的無產階級民主從來沒有出現過。一百年來,資產階級民主有很大進步 ,過去沒有選舉權的婦女、窮人、少數民族,現在都有平等的選舉權了;人民也享 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和結社、遊行等自由權了。相形之下,社會主義國家並沒有建立 一套有效的社會主義民主機制來表達民意,監督和控制黨和領袖,防止濫用權力, 其結果是黨和領袖凌駕在人民和無產階級之上,異化了。 當年列寧對資產階級民主的抨擊,如「虛偽的」「形式的」「殘缺不全的」 ,移來描繪所謂的「無產階級民主」,倒是很合適的了。現在官方已經不再重複列 寧的論點,而是說西方民主不適合中國情況。 德國「左派」共產黨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是黨專政還是階級專政?是領袖專政 還是群眾專政?列寧回答說: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 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為領袖的人們來主持的(《列寧選 集》4卷197頁)。 列寧批評德國「左派」共產黨人把群眾和階級,政黨和領袖完全對立起來, 這是對的;但列寧卻陷入了另一個極端。照這個說法,因為無產階級代表群眾,所 以群眾專政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因為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所以無產階級專政就 是黨專政;因為黨是由領袖領導的,所以最後是歸結為領袖專政。 斯大林看到了這種理論的容易受到批評,在《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中企 圖加以彌補,說無產階級專政和黨的領導作用(黨「專政」)之間不能劃等號。無產 階級專政「實質上」是黨專政,但不是說「完全」是。黨「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但前提是「先鋒隊和工人群眾間、黨和階級間有著正確的相互關係」(《斯大林選集 》上,423頁)。「如果黨的政策不正確,如果黨的政策和階級的利益發生衝突,可 以不可以認為黨是階級的真正領導者呢?當然是不可以的。」(同上425頁)。 斯大林看到了這種危險,可是後來他自己忘掉了。在中國,從來就沒有提出 過這樣的問題,似乎一個黨自稱代表無產階級,它就代表無產階級,用不著徵求一 下廣大工人的同意;一個黨曾經代表過人民,那麼它就永遠代表人民,不需要人民 來審查是否合格。任何地方、任何部門的工作出了問題,有了缺點,需要糾正和改 進,第一條就是「加強黨的領導」。幾十年中,不斷加強黨的領導,隨之是領袖地 位的加強。黨是全能的,黨的全能又歸結為領袖的全能。 斯大林大搞個人崇拜,毛澤東也想搞對自己的個人崇拜,就批判赫魯曉夫對 斯大林的批判。在「九評」的第二評即《關於斯大林問題》中說:「所謂『反對個人 迷信』,是違反列寧關於領袖、政黨、階級、群眾的相互關係的完整學說的」,「 實際上是把領袖同群眾對立起來,破壞黨的民主集中制的統一領導,渙散黨的戰鬥 力,瓦解黨的隊伍。」在這裡,正是利用列寧觀點中的弱點來為個人崇拜辯護。 列寧觀點中的主要問題在於忽視了這一點:黨是可能從本階級異化的,領袖也 是可能從群眾異化的;異化了的黨不能代表無產階級,異化了的領袖也不能代表群 眾。 無產階級專政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無法防止黨和領袖的異化。毛澤東在1957年 提出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他沒有看到,最主要的危險是黨和領袖的異化。後來,為 了要搞「文革」,他提出黨內出現了一個官僚資產階級。其實,問題出在他自己身 上,他脫離了人民,君臨於群眾和黨之上,誰也不能制約他了。 馬克思主義本來是批判「救世主」思想的,但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無產階級 實際上代替了救世主的地位,成為救世階級。到了列寧,這個救世階級又為共產黨 所代表,成為救世黨;黨又掌握在領袖手中,於是領袖實際上成為新的救世主。繞 了一個大圈子,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 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歐洲已陷入困境。列寧勝利地領導了 十月革命,又提出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口號,使得馬克思主義走到東 方來了,獲得了第二次生命。列寧主義從此成為被壓迫民族解放的旗幟,十月革命 成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解放的道路。但俄國革命的經驗實際上並未經過批判的審查 。列寧組織「第三國際」,就急於推廣俄國的經驗,這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許 多負面的影響。 被誤解的馬克思 現在再來看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這是一個馬克思遭到嚴重誤解的領域。為 什麼會誤解呢?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已經做了幾十年,為什麼還有誤解呢? 馬克思的經濟學是較少受到誤解的,因為馬克思有三卷《資本論》擺在那裡。馬克 思的共產主義就有誤解了,因為馬克思講得少。哲學呢?我們過去受蘇聯影響,只讀 恩格斯和列寧的幾本書,很少讀馬克思原著。馬克思早年鑽研哲學,寫過一些文章 ,但都不好懂,後來他把重點放在政治經濟學上去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有些重要遺 著只是到本世紀的三十年代才發表,如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的 《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的《1844年哲學手稿》和《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 ,列寧都沒有讀過。不能說列寧對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的瞭解是深刻的,斯大林就更 不消說了。斯大林有條件讀到上述的馬克思著作,但他根本不重視,也不知讀過沒 有。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又是受蘇聯影響的。我們長期跟在蘇聯後面,把列寧主義看 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的合法的繼承和發展。這個影響時間是很長的。 為了說明列寧的哲學思想同馬克思的不同,讓我們先從列寧的《唯物主義與 經驗批判主義》談起。 《唯批》的基本思想,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個命題 好像沒有錯,難道馬克思不是也這樣說嗎?問題就出在對「反映」的瞭解。列寧是把 這個詞和「攝影」「複寫」的同義詞來使用的;他在書中的任何地方都沒有聲明「 反映」和「攝影」「複寫」有什麼不同。這種認識論,是常識的唯物論。在中國, 由於多年來照抄蘇聯的說法,學校和課本中都是這樣講的,所以許多人也就以為這 就是馬克思的哲學。 列寧反覆強調,認識的對象,即客體的存在,是獨立於人之外的。這種話只 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是對的,但不能成為一個普遍的命題。我面前的這種桌子,當然 是獨立於我的意識而存在的;但是桌子不是自然物,它是人造出來的。造第一張桌 子的人,總要事先有一個設想,也就是桌子的觀念。馬克思指出,人的勞動的特點 ,就在於他在製造一件產品之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 結束時的結果在一開始「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 」((《馬恩全集》23卷202頁)。不僅桌子,所有的社會財富都要這樣看。自然是財 富的母親,勞動是財富的父親。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最初把財富看做是單純的客體 ,看成是獨立於人以外的、不依賴於人的自然物,亞當斯密則把財富看做是勞動的 創造,馬克思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所以,我們不僅要把桌子看成是客體,還 要看到桌子的主體方面,也就是從桌子中看到人的勞動、人的意志、人的智慧。這 就是見物又見人,並且是從物中見人。不僅如此,桌子是商品,它有交換價值。交 換價值是什麼呢?表面上是物與物的關係,實際上是人與人的關係。離開了人,離開 了社會,就沒有什麼價值。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要在物與物的關係背後揭示 人與人的關係。如果按照列寧的觀點,客體就是客體,不依賴於人存在,這正是馬 克思所批評的。馬克思在著名的《費爾巴哈論綱》中說以往的唯物主義對現實只是 從客體方面來瞭解,沒有從主體方面來瞭解,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說的是對馬克思的第一個誤解;現在來說第二個誤解。 馬克思說過,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列寧按照他的反映論觀點對 此作了解釋。他說:「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這就是馬克思的學說。反映可能是對 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確的複寫...意識總是反映存在的,這是整個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 。看不到這個原理與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有著直接的和 不可分的聯繫,這是不可能的。」(《列寧全集》18卷338頁) 那麼馬克思說的「存在決定意識」就是說意識是存在的「近似正確的複寫」 嗎?錯了! 馬克思說的「存在」是社會存在,它並不是在人以外的東西。馬克思說的「 社會意識」,包括宗教、道德、文藝、法律、哲學等意識形態,它們不是反映人以 外的東西,而是反映人自身的存在,而且這種反映也不是依樣畫葫蘆的複寫。馬克 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是在貶義上使用「意識形態」這個詞的,是說這是 一些打上了階級烙印的虛幻的觀念。拿宗教來說吧,它不但不是什麼客觀存在物的 「近似正確的複寫」,甚至根本不是複寫。那麼怎樣用社會存在來解釋它的來源呢 ? 人創造了上帝,但人卻反過來說上帝創造了人,這是一種異化,一種顛倒。 馬克思說:「國家、社會創造了宗教即顛倒的世界觀,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顛倒了的世 界。」(《馬恩選集》1卷1頁)「宗教裡的苦難就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 現實的苦難的抗議。」或者說,它是「人民幻想的幸福」(同上2頁)。 因為人民遭受苦難,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要創造出一個上帝來,作為 祈求的對象,把幻想寄托於死後的天國。這樣,宗教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但它 是一種曲折的、歪曲的反映,不是那種照鏡子式的反映,不是列寧理解的那種反映 。 列寧在《唯批》後寫的《哲學筆記》中,局部地糾正了自己的錯誤,說人的 心靈認識事物,「不是簡單地、直接地、照鏡子那樣死板的行為,而是複雜地、二 重化地、曲折地...」。照鏡子和照相是一回事,說認識不是照鏡子,就是說不是照 相。 其實,意識形態已經不屬於認識論的範疇了(並非一切思想都是認識)。拿客 觀的桌子產生桌子的觀念這種「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來解釋意識形態的產生,是 根本不行的。前者是用人以外的客觀對像來說明感覺和表象的來源,而後者是用人 自身的社會存在來解釋意識形態的根源。在前者的情況,人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觀 念是來自面前的客觀對象。在後者的情況,人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思想是受什麼 東西在背後推動的;正如恩格斯所說,「頭腦中發生這一思想過程的人們的物質生 活條件,歸跟到底決定著這一思想過程的進行,這一事實,對這些人來說必然是沒 有意識到的,否則,全部意識形態就完結了。」(《馬恩選集》4卷250頁) 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用過「辯證唯物主義」這個詞,只用過「歷史唯物主義」 這個詞。「歷史唯物主義」的「物」,就是哲學上討論的「心物關係」或「意識與 物質的關係」的「物」嗎?否。馬克思指的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生產、生產方式、 社會存在,但所有這些都是離不開人的。它是指人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人的生產 活動和生產方式、人的社會存在;是指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人不是純 粹的物質,人有肉體和精神,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活動。所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 本原理並不是簡單地把一般唯物主義原理搬到社會歷史中而得出來的。 官方馬克思主義或正統馬克思主義把人的本質歸結為階級性,這樣就一方面 取消了人的共性(人性),另一方面抹殺了人的個性。他們的根據,就是馬克思說過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第三種普遍誤解。 第一,社會關係是很豐富的,兩性關係、親子關係和朋友關係等都是社會關 系,不能全部歸結為階級關係。階級關係誠然很重要,但是把這種關係從人的總體 抽出來,拋掉其他關係,這仍然是抽像的人。馬克思說的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並不僅僅是階級關係。 第二,社會關係是會異化的。許多人都忽視了,馬克思在上面那句話之後, 緊接著說:「費爾巴哈不是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這是什麼意思呢?為甚 麼要批判人的本質呢? 馬克思在另外的地方說到「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哲學手 稿》),又說,勞動是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的東西,而勞動是自由的實現。我們有足 夠的根據認為,馬克思的意思是人的本質是自由。但這個本質不是現成地給予人的 ;換句話說,人不是生而自由的。在這一點上,馬克思既區別於盧梭,又區別於薩 特。人能夠自由,這只是人的潛能,要通過勞動來實現它,而勞動總是在一定的生 產方式、社會關係中進行的,而生產方式是前一代人留下來的,不是人們可以自由 選擇的。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獲得自由。自由的實現也就是人的本質的實現,這是 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最初的、從動物分離出來的人,在一切本質方面是和動物 一樣不自由的;但是文化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反杜林論》) 但是這是一個辯證的過程。人在獲得自由的過程中又會陷入新的不自由。例 如,一定的社會關係本來是使得人的自由能夠實現的條件,卻又可能變成人的新的 桎梏,這就是社會關係的異化。 現在我們可以較好地理解馬克思的話了。馬克思的意思是說,人的本質只能 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實現,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社會關係是人的現實的本質。但 是社會關係是會異化的,異化了的社會關係不但不是人的本質的實現,反而成為反 人性的東西。所以馬克思說,專制制度使人不成其為人。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的錯 誤就在於沒有批判這種「現實的本質」,所以沒有革命性。按照馬克思,這種現實 的社會關係不僅要批判,而且要推翻:「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 遺棄和被蔑視的一切關係」(《馬恩選集》1卷9頁)。 從這個觀點來看,階級性雖然可以說是人的現實的本質,但這是異化了的本 質,不是人的真正的本質。例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人被摧殘為畸形的人,變成 了奴隸,變成了活的機器,變成了齒輪和螺絲釘(雷鋒以當齒輪和螺絲釘而自豪,馬 克思則尖銳地把這當做資本主義對人的扭曲來批判),這是人性的異化。 馬克思說:「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同是人的自我異化。」無產階級之所以必然 產生對他的生活狀況的憤慨,就是由於「它的人類本性和它那種公開地、斷然地、 全面地否定這種本性的生活狀況相矛盾。」(《馬恩全集》2卷44頁) 馬克思曾讚揚過工人階級的革命性,但是他從沒有把工人階級描寫得完美無 缺,像後來的正統馬克思主義那樣。馬克思認為工人階級應當消滅自己,消滅自己 的階級性,恢復自己的人的地位。 馬克思主義的精華——實踐的唯人主義 幾十年中,某些流行的哲學教科書翻來覆去講的是「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 性,思維是存在的反映」,這種講法,沒有跳出舊唯物論的窠臼。人們以為,只要 加上「思維對存在起反作用」就足以和舊唯物論劃清界限了,其實是大謬不然的。 一九三二年馬克思的《1844年哲學手稿》的發表是馬克思主義史上的一件大 事,歐洲一些「馬克思學」的學者開始從新的角度來研究馬克思。他們發現了一個 不同於俄國版的馬克思主義,一個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一時轟動了歐洲。雖然這項 研究為二次大戰所中斷,但戰後又以其衝擊波震動了北美,出現了一大批有關著作 ,並且孕育出了不同的學派。可以說,《手稿》賦予馬克思主義第三次生命。 中國翻譯《哲學手稿》不算太晚,一九五六年第一個譯本就產生了。然而由 於原文的艱深和譯文的晦澀,當時只有少數人注意。到八十年代初才在學術界形成 研究的熱潮___然而這時青年人已開始厭倦馬克思主義了,他們追求更時髦的東西, 從尼採到薩特。另一方面,官方又把這種「異端」馬克思主義視為主要敵人和批判 對象。到現在,青年學生仍以為馬克思主義只此一家,無非是講階級鬥爭和無產階 級專政;還有什麼別的呢? 然而如果不把青年馬克思和成熟的馬克思聯繫起來,就不可能對馬克思有完 整準確的瞭解,就看不到馬克思思想中最寶貴的東西。 馬克思的出發點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馬克思的出發點是人,是現實的人 或實踐的人。馬克思是哲學是一種歷史哲學,它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 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馬恩全集》42卷131頁)。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 人創造了並還在創造著人的世界,同時創造了並還在創造著自己。 最初的人和動物的區別不是很大的。人類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生存,就是 解決衣、食、住的問題,因此就要進行物質生產。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一點的重要性 予以充分估計,說這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馬恩選集》1卷32頁)。這個問 題不解決,人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其他都談不上。 但僅僅是停留在維持生存這個水平上,人和動物就沒有多大區別了。「飲食 男女等等也是真正人類的機能。然而,如果把這些機能同其他人類活動割裂開來並 使它們成為唯一的終極目的,那麼,在這樣的抽像中,它們就具有動物的性質。」 (《哲學手稿》) 對馬克思主義的第四種流行的誤解,就是以為馬克思最關心的是人們的吃飯 穿衣這種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馬克思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就是人人有飯吃,有衣穿 ,馬克思心目中的共產主義就是人人都過富裕的生活;或者說,馬克思主義就是「 吃飯哲學」。 E.弗洛姆早在一九六一年發表的《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中就有力地批駁了 這種觀點。他感到奇怪的是: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敵人這樣批評馬克思主義;另一 方面,馬克思主義的辯護者也這樣理解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批評過把達爾文的「生存鬥爭」公式用來解釋歷史(見(《馬恩全集》 32卷671-672頁)。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生存、享受、發展。因此,階級 鬥爭不僅是爭取生存資料,而且是爭取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見《馬恩選集》3卷57 2頁)。馬克思主義並不反對享受;我們在許多年內把享受當做資產階級的專利品, 這是違反馬克思的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只反對把自己的享受建築在別人的痛苦的背 上,要改變工人只勞動無享受和資本家只享受不勞動的狀況。享受有物質享受和精 神享受(或文化享受)之分,物質享受是消極的,精神享受高於物質享受。享受不是 最高的需要,最高的需要是發展的需要,也就是發展自己的潛能,實現自我。這要 通過自由勞動來實現。所謂自由的勞動,並不僅僅是不受剝削而已,而是一種創造 的勞動,這種勞動是人性的需要,同時也是享受,是「樂生的要素」。馬克思認為 ,即使消滅了剝削,只要勞動是為了衣食,為了解決人的生存問題,這種勞動就仍 然不是自由的,是不得不進行的,它仍然屬於「必然性的王國」,真正的自由王國 存在於「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馬恩全集》25卷926-927頁)。恩格斯認為,到了 共產主義,人類就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但是馬克思認為,物質生產領域是人 類不能完全擺脫的,只有在這個基礎上,自由王國才能繁榮起來。 這裡的關鍵在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增加自由時間。經濟學上有所謂「恩格 爾係數」,是指食品開支與家庭總消費支出之比,其數值越小越表明生活富裕。按 照馬克思,必要勞動時間越少,自由時間越多,越表明生活的自由和豐富。所謂自 由時間,主要不是指閒暇時間,而是指進行創造性勞動(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建築 設計、理論構思、文藝創作、藝術表演等等)的時間。 馬克思曾從人的發展角度把社會形態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的形態(家長制的, 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特點是人的依賴性;第二大形態(資本主義的)特點是人的獨立性 ,但這種獨立性是以對物的依賴為基礎的;第三大形態的特點是自由個性,這種自 由個性是建立在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財富的基礎上的。(見(《馬恩全集》46卷, 下,104頁) 馬克思理想中的共產主義,就是要創造一種全新的人,為了創造這種人,就 要創造一種全新的社會條件,使得每個人都能充分地全面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實現自我的同時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樣的社會不要求個人犧牲自己,相反,「每 個人的自由是一切人的自由的條件」。異化克服了,人將成為「自為的人」,世界 成為「為人的世界」。人將成為自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和自己的主人。 我在1986年發表的《關於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哲學》中說過:「以為共產主義社 會就是『要什麼有什麼』的社會,就是每個人都過百萬富翁的生活,這是普遍存在 的誤解。它的錯誤不是把共產主義看得太高了;恰恰相反,是看得太低了,因為在 這裡使用的價值尺度,仍然是資本主義的尺度。馬克思的著眼點不是『物』而是『 人』,不是享受,而是創造(創造本身也是一種享受)」。馬克思心目中的共產主義 的人不是佔有得多的「富有的人」,而是充分發展了人的本性的「豐富的人」。馬 克思是重視物質生活條件的,因為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但是這不等於說,物質生 活是最重要的;正相反,馬克思把精神的價值放在物質的價值之上。黑格爾提出, 精神的本質是自由,而精神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見黑格爾:《歷史哲學 . 緒論》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這個思想,把自由看做是人的本質。 只有這樣來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才能把他的哲學思想和他的共產主義思想有 機地聯繫起來。把馬克思主義說成「吃飯哲學」,這是一種淺薄的瞭解;毋寧說,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哲學,革命的哲學,自由的哲學。 以為馬克思主義是反對或者害怕自由,特別是個人自由,這是對馬克思的第 五種誤解。這種誤解在西方很流行。我在哈佛時,有個學生問我:「如果要中國人 民在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之間做選擇,他們會選擇什麼?」他們總以為,社會主義國家 沒有自由,是因為這些國家遵循馬克思主義。這不奇怪,奇怪的是號稱社會主義的 國家也這樣宣傳。在我們國家,「自由」一詞在很長時間裡是帶一些貶義的,好像 這是只有西方國家主張的東西。在六十年代,《人民日報》的頭版曾出現過一條報 道,題目是《管莊——自由王國》。管莊是北京東郊的一個住宅區。你以為它是說 管莊提前進入了共產主義嗎?不對。它是說管莊的秩序如何亂,小偷、流氓如何猖獗 ,衛生情況如何糟,總之,是無人管理,一塌糊塗,這就叫「自由王國」。一個自 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國家的報紙,就是這樣褻瀆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的。 對馬克思主義的第六種誤解,就是以為馬克思是輕視個人價值的,共產主義 就是「大公無私」的社會,就是集體主義徹底克服個人主義。有這種誤解的人,以 為個人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產物,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價值標準。個人主義與資本 主義相聯繫,這是不錯的;但把個人和集體對立起來,這也是階級社會的觀念。馬 克思指出,有兩種集體,一是「虛幻的集體」;資產階級國家就是這樣的集體,它 把資產階級的利益冒充為全民利益。另外一種是「真實的集體」,它乃是「自由人 的聯合體」;在這種集體中,個人並不湮沒在集體中,而是在集體中得到自由和發 展。馬克思認為,在他的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裡,集體和個人的對立的物質基礎已 經消除了;所以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既 不是「自我犧牲精神」,也不是「利己主義」(《馬恩全集》3卷275頁)。 當然,我並不認為馬克思找到了一條實現這個理想的具體道路,前面已經說 過了。 上面所說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澄清一些誤解。這還不是所有的誤解 ,但僅從這些,也可以看出,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的誤解是很嚴重的。我敢說,這 些誤解,並不是只存在於一般人的心目中,而且存在於一些學者的頭腦中。 十九世紀的歐洲,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和悲慘命運成為一個觸目驚心的問題, 作為人道主義者和革命家的馬克思把注意力集中於這個問題是很自然的。但是這個 問題已不再是今天的頭號問題了。雖然如此,只要異化存在,馬克思的一些思想就 沒有過時。剝削是異化,但只是異化的一種形式,還有其他形式的異化。今天全球 性的問題如環境污染,人口爆炸,核武器,南北對立等,都不是自然災難,而是人 類自己製造出來的禍害,是人的行為異化的後果。我們今天要堅持改革開放,但市 場經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消極方面。我們已經有了權力的異化,現在金錢的異 化也嚴重起來了。在某種意義上,這是進步的代價;不要任何代價的進步道路是沒 有的。但是我們也不能放棄對異化的批判和採取措施來減少這種現象,馬克思的思 想就為我們提供這樣的武器。 總起來說,我不是列寧主義者;也不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我認為馬克思 的經濟學說基本過時了,他的共產主義仍然是烏托邦。馬克思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在 他的哲學裡面,但不是列寧所闡述的那種辯證唯物主義,也和馬克思本人講的歷史 唯物主義內容不盡相同。這種哲學,我想稱之為「實踐的唯人主義」,也就是馬克 思的人的哲學或「哲學的人學」(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唯人主義」是 我創造的新譯名,德文裡是Humanismus,英文裡是humanism。譯為人本主義也可以 ,但我覺得「唯人主義」更好。過去譯為人道主義,但這個詞的倫理道德色彩太重 ;這個譯名可以保留給英語中的另一個詞,即humanitarianism。實踐的唯人主義並 不否認自然界的在先性,但是它在解釋歷史時是從人出發,又以人為歸宿。馬克思 在早期一度自稱為Humanismus,後來他拋棄了這個名稱,改用了唯物主義這個詞。 這裡不可能詳細討論馬克思改用這個名稱的原因和得失,我們也不需要處處以馬克 思為根據。我只想說,馬克思的這一部分思想在當今世界上仍然有生命力。實踐的 唯人主義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價值標準,它既可以用來批判資本主義,也可用來批判 現實的社會主義。這種思想也使我們在一個充滿權利異化和金錢異化的社會中,保 持獨立的人格,不致失去自我,不致看不到人的價值。 我所信仰的這種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批判的、人道的。馬克思主義經過實 踐的檢驗,有多少錯誤就否定多少,不必可惜。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也要有完整准 確的認識,要把後人加在馬克思頭上的東西和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區別開來。我主張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批判的審查,而不是棄之不顧,好像它根本不存在。官方認 為我是馬克思主義的異端而加以批判;海外又有人因為我仍然講馬克思主義而覺得 奇怪:這些我都不在乎。 馬克思逝世後的這一百多年裡,世界發生了翻天動地的變化。如果蘇聯和東 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瓦解表明馬克思主義的衰落,那麼西方國家的科技革命和信息時 代的到來又使人看到馬克思的某些卓越的預見。自動化使人從單調累人的體力勞動 下解放出來,電腦則使人從某些枯燥乏味的腦力勞動下解放出來。過去的八小時工 作制的理想,已經為現實的每週五天工作制代替。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也發生一些 變化,即使沒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但在這種社會中,馬克思的若干理想正在變 為現實。 「一切產生出來的東西,都一定要滅亡。」——恩格斯引用過歌德的這句話 。這對馬克思主義當然也適用。據我所知,毛澤東也表達過這個意思。馬克思主義 產生將近一個半世紀了,現在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正在走向滅亡。這是歷史的進步, 應當歡迎。我只是想補充兩點。第一,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思想史上將永遠佔據一個 重要位置,不管人們怎樣評價它。第二,馬克思主義中的精華仍會被許多人繼承、 發展;這些人可以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流派,也可以不是。說得確切一些,馬克思 主義的滅亡不是簡單地消失,而是被「揚棄」。我們今天對馬克思主義應當做的工 作,就像馬克思恩格斯當年對黑格爾做的一樣:從這個思想的廢墟上救出其中有價值 的內容,並加以發展,使之適合當今世界的需要。像歷史上許多思想巨人一樣,馬 克思的影響還會長期存在。在一個新世界的多元的文化格局中,馬克思主義的新流 派毫無疑問會有自己的位置。 (199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