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風雲 --天安門滄桑史 (台灣) 鎮山 難道當年的熱血,只是一個燦爛的火花嗎?也或許還有更多的無名氏,浮沉於人 海,靜待另一次種子的發芽,以圖再造風雲的機會吧? 一 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凌晨,天安門廣場響起槍聲及隆隆坦克車聲,爆發舉世震驚 的六四天安門慘案,為八九民運劃下驚歎號,同時也將神秘的天安門推向世界舞台 ,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 天安門建於一四二零年,明成祖朱棣從侄兒建文帝朱允 手中奪得皇位後遷都北京 ,完全仿南京皇城大門承天門建造,故亦命名為承天門,清兵入主中原,承天門毀 於兵變,清順治皇帝下令重建,一六五一年完工改名為天安門,沿用至今。 天安門是明清兩朝皇城的南面正門,高三十三點七米,城台由漢白玉石和大磚台 組成,每塊砌底大磚四十二公斤,磚縫灌糯米石灰汁,非常結實堅固,天安門樓有 五個門,稱為「五闕」,中間最寬的門僅供皇帝出入用。門外緊臨外金水河,上有 七座玉帶形曲折多姿的外金水橋,中間大橋專供皇帝使用,稱為「御路橋」。 皇帝登基、大婚、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北郊祀地、孟春祈殿、仲春耕田,都 由天安門出入,除此之外,天安門是常閉不開的。另外,國家大典在天安門上頒詔 ,進士經殿試後公佈的「黃榜」也是懸掛在天安門前召告天下。 一九四九年中共的「開國大典」就是在可容納一百萬人的天安門廣場舉行的,自 此之後,天安門成為每年十月一日舉行典禮或閱兵的固定場所。一九八八年元旦, 天安門城樓正式對外開放,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登樓一探奧秘。購票後遊客必須 通過一道金屬探測安全門方能上樓。城樓前椽是中共歷代領導人舉行慶典時向群眾 揮手之處;樓內以屏風隔成會議室、會客室、休息室,上懸字畫及領導相片。由樓 頂下眺,廣場一片翻紅旗海隨風飄飄,行人如蟻,密密麻麻的蠕動。中國革命博物 館及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左側,右為人民大會堂,前為「毛主席紀念堂」及更南邊的 正陽門,廣場中間聳立高達三十七點九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此碑比天安門還高出 四點二米,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高的紀念碑。 天安門廣場中隔東、西長安街,整體格局、氣勢與我們總統府前的格局頗神似, 總統府前的重慶南路就像東、西長安街,與重慶南路直角相交的介壽路類似天安門 廣場,兩者都是兩岸慶典主要集會地,只是我們的較小而已。當年先總統蔣公與經 國先生站在總統府觀禮台上主持國慶大典時,不知可有類似的感受? 天安門廣場東西寬五百米,南北長八百八十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廣場,這個廣 場自明朝起就存在了。當時為防護紫禁城(現在的故宮),乃在外圍建皇城,皇城南 邊天安門外再加建內城,天安門前遂圍成了一個T字形宮廷廣場,稱為紫禁城的「外 圍子」,也就是現在的天安門廣場,明清時廣場城牆外左右兩側為中央統治機構「 五府六部」所在,T形廣場定期舉行一些政治活動,如頒詔、登基、立後等,廣場南 邊正中原設有大明門(清更名為大清門,民國改為中華門,現為「毛主席紀念堂」坐 落地),明清時這個門亦稱「吉門」,只准 進喜,不可出喪,清帝只有在娶皇后時 ,大紅喜轎才准經此門進宮;納妃則只能用彩車,由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進宮,廣 場南側東安門又稱「龍門」,系因明清兩朝貢士高中進士,在看過天安門上的黃榜 後,由此門退出廣場而得名。廣場南邊西側的西安門內捌角處,每年定期由吏部、 刑部、都察院聯合舉行朝審及秋審,判處死刑的重囚,經皇帝硃筆勾決後,押出西 安門赴刑場,因此此門在民間被稱作「虎門」。 一九四九年後,天安門仍在,中華門、東、西安門皆遭拆除,廣場的四周與建了 前述的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及毛的紀念堂。 翻開中國現代史,天安門可說與學生及群眾運動息息相關,它甚至被中共當局譽 為中共興起的歷史見證人: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學生抗議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發起五四運動,聚結於天 安門廣場,終使北洋政府訓令代表團拒在和約上簽字。一九二五年上海五卅慘案, 英日槍殺上海工人、學生,北京市民二十萬人齊集天安門聲討帝國主義;一九二五 年十二月,北京五萬多人在天安門前召開「反日討張(作霖)」示威大會;一九三一 年九一八事變後,二十萬人在天安門示威,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一九三 五年十二月九日,北京左派學生發起「一二九 」抗日愛國運動,呼籲停止內戰;一 九四七年五月北京左派學生發起「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一九六六年興起了紅衛 兵運動,被尊為「紅司令」的毛澤東曾於短短的三個多月,在天安門廣場接見了一 千一百多萬歇斯底里的紅衛兵;一九七六年「四五天安門事件」,四十多萬學生、 群眾藉悼念周恩來,在廣場聲討「四人幫」,間接導致權傾一時的江青、王洪文、 張春橋、姚文元的下台。 上述運動不論是在北洋政府、西方列強,或國民政府當政時期,縱有小規模的沖 突,但從未動用過軍隊開槍鎮壓。史實歷歷,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號稱「中國人 不打中國人」的中共當局卻槍口朝內,使得廣場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宰場。兒童都能 朗朗上口的「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歌曲失了聲了;年輕人嚮往民主 政治的夢鄉破碎了;而世人對中共改革開放的誠意,也有了另一番評價,沉默的天 安門是這個不名譽事件的歷史見證人。 夜色蒼茫中,再度走到天安門廣場,周圍不時有公安來回巡邏,白天擁擠的人潮 已退,置身空曠的廣場,倍覺己身的渺小,想著八九民運那些手無寸鐵的青年勇於 對抗如此龐大的政權,愈覺得其偉大與不可思議。他們犧牲小我撒下的種子,而今 安在哉?想起流亡海外的民運領袖,或是反目成仇,或是落籍異鄉;在大陸者,或 是鋃鐺下獄,或是「下海」經商,難道當年的熱血,只是一個燦爛的火花嗎?也或 許應該還有更多的無名氏,浮沉於人海,靜待另一次種子的發芽,以圖再造風雲的 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