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中國民運的新空間 本刊記者 紐約今冬的第一場大雪,給這個世界大都會披上了銀裝。街頭一派寒冬景象 ,而在位於法拉盛的紐約華僑文教中心的大廳中,卻是一片熱氣騰騰。一九九七年 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日,中國民主運動前途討論會正在這裡召開。在中共當局加緊鎮 壓大陸民主運動,相當一批民運骨幹先後被迫逃亡海外的時候,海外民運面臨了重 新出發的新局面。總結近年來中國民運的經驗教訓,探討民運面臨的形勢,今後的 任務及策略,成了大家共同的心聲。來自澳大利亞、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加 拿大、台灣和美國各地的一百多位海外民運人士以及關心中國前途的朋友們,濟濟 一堂,為中華民族的民主偉業貢獻自己的智慧。 適時的盛會 會議籌備組成員,中國自由民主黨主席倪育賢主持了大會開幕式。會議一開 始,全體與會者向在八九民運及歷次民主運動中犧牲的先烈們默哀致敬。中國民主 黨主席王若望代表大會致歡迎詞,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劉賓雁先生致開幕詞,紐約華 僑文教中心主任雲中君、中國青年團結會會長趙弘章、著名民運人士王希哲也先後 致詞。 王若望向來自各地的民運人士表示熱烈的歡迎。他指出,一九九七年對於中 國人民是有很大改變的一年,中國大陸處在深重的危機之中,選擇在今年的開端時 刻探討民運前景非常及時。雲中君稱他站在地主的立場向遠道來客表示歡迎。回憶 起從法國巴黎到美國紐約,多年來他與海外中國民運的朋友們有過的許多難忘的接 觸,對民運人士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和深深的敬意。注意到會議有「台灣在中國民主 化過程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專題討論,他認為台灣的民主化過程應當大書特書,有 很多地方值得未來中國借鑒。針對不少人對台灣政治經濟的發展是否會走台獨的疑 問,雲中君站在政府公務員的立場鄭重宣佈:中華民國政府支持中國在自由、民主 、均富下的統一,要為中國的統一而奮鬥。專程從台灣來的中國青年團結會會長趙 弘章在致詞中介紹了成立七年的台灣青年團結會為海峽兩岸交流所做的工作,包括 每年組織大陸人士到台灣訪問的「台灣之旅學習營」的情況。他表示自己研究第三 世界民主化進程,到過大陸許多地區,對那片土地感受很多,願意把自己的青春貢 獻給加強兩岸互動的事業。他認為台灣成就是中國五千年來重要的資產,也是全世 界的資產,不僅是經濟上的奇跡,也是非常有生機的,多元的民間社會之典範。它 不是某些政黨、政客主導的,而是台灣民間發展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值得探討和 保存。不管怎樣,海峽兩岸彼此之間的距離會更近,未來中國的遠景規劃會更加接 近。他還表示歡迎大家參加今年的「台灣之旅」。 王希哲在致詞中首先提請 大家注意一條來自中國大陸的消息,重慶民運人士王明被捕。他指出,在中國大城 市中堅持有組織活動的已經屈指可數。他提請海外民運朋友注意,氣可鼓不可洩, 無數好朋友在大陸被投進監獄,我們還有什麼個人利益不能拋棄?他希望大家丟棄成 見,攜起手來,為一個大目標朝前走。王希哲指出,國內同志總希望海外民運組織 有東西拿出來傳遞到國內,而現在江澤民要改總書記制為主席制,這是一個復辟, 他建議大會發表一個反對江澤民復辟的通電,並宣讀了自己起草的通電。劉賓雁在 開幕詞中指出,從種種跡象看來,中國似乎有面臨一種轉機,但是究竟這種變動將 朝什麼方向走?許多人感到困惑。造成這種困惑的原因在於對形勢走向沒有把握。因 此要注重對中國國內社會情況,對工農大眾情況的調查,對歷史狀況的回顧,包括 五十年代反右鬥爭大逆轉的回顧。這樣的工作要進行下去,希望這次會議的成果是 一個很好的開始。原《新觀察》雜誌主編戈揚、普林斯頓中國學社主席蘇紹智教授 也應邀在大會上作了簡短的發言。他們表示海外民運很有希望,民主在中國一定會 實現,大家要做中國民主的促進派,使得中國民主制度的實現快一點。 大會包括四場專題討論:鄧後大陸政經形勢走向的分析;中國民主運動的歷 史回顧和現狀分析;中國民主運動的策略選擇和前景分析;台灣在大陸民主運動中 的角色和地位。倪育賢、杜智富、胡平、齊墨、項小吉、盛雪、周小萌、連盛德分 別主持了專題討論會。吳方城、吳學燦主持了大會的自由選題發言。約三十名主講 人為大會提供了自己的專題報告。英國民聯、民陣、民聯陣聯合會的金曉炎,澳大 利亞民聯民陣聯合委員會的黃濟仁,民聯陣理事楊巍,八九民運時的學運、工運骨 干辛苦、呂京花、趙品潞也在大會上發了言。 一個密切關注點 中國大陸政治經濟和社會諸方面發展的實際狀況,是整個會議關心的首要主 題。《北京之春》主編胡平在題為「大陸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革的關係」的演講中, 就近年來中國的形勢呈現出的經濟持續發展和專制越益強化這兩個顯著特點作了分 析。他論述了經濟發展與自由民主的相互關係,回答了有些朋友在這些問題上具有 的某種疑惑。有時候,經濟發展會刺激和推動政治改革;在另外一種情況下,經濟 發展也會起到了暫時削弱民主運動和減輕民間對專制施加壓力的作用。他指出只有 爭到了自由民主,才能得到更穩定的經濟繁榮。人類具有追求自由的偉大本能。任 何旨在壓制自由的努力都只能得逞於一時。自由必勝,問題在於我們怎樣使這一天 來得更早一點。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任陳奎德在「上海幫的崛起和對未來 政局的影響」中分析了這個熱門話題。他指出「上海派」入主北京政壇已經是當今 中國政局的明顯現象。上海派的崛起有著某種中國政治的內在脈絡。上海在當代中 國政治無可替代的重要性使得中國的最高領袖在貫徹自己主動性的政治意志,試圖 衝破中央官僚系統的牽制和阻撓時,都不得不借助上海的力量。這是政治平衡的需 要。多年以來,上海蓄積了與北京對立的「京滬情結」,提供了從毛澤東到鄧小平 制衡北京的資源。「京滬情結」在中共政治互動的平衡邏輯中具有重要作用。陳奎 德認為,以滬、江、浙、閩、粵南方地區為代表的工商紳士文化和以陝北等貧瘠北 方地區和內陸中國為象徵的反智主義的農民文化(毛澤東所說的「痞子」文化)在中 國長期對立。前者傾向於使中國盡量融入國際社會,面對世界,後者傾向於使中國 孤懸於世界,封鎖國門。就此而言,上海派在中國政壇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 一個歷史性的開端:南方政治代言人崛起,技術官僚集團主控中國政壇,南方務實 集團集聚掌權,中國政治重心逐步南移。從長期看,它標誌著意識形態的衰亡及中 國將越來越深地捲入國際社會的潮流。他還提及一九九七年香港的回歸在中國政治 經濟格局中加入了一個新的變數,北京、上海和香港這最關鍵三大城市將在中國的 政治經濟文化格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不同角色。是京滬聯手對香港,還是滬港聯手 對北京,亦或是京港聯手對上海?新的「三國演義」必將深刻影響中國未來的走向 。 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陳波東對當前中國大陸經濟狀況的分析給與會者帶來 一種實在的感覺。他以大量的實際材料論證了中國大陸經濟的特點是確實稱得上是 「繁榮」,但這是「陰影下的繁榮」。陳波東分析了經濟增長的要素,指出主導中 國經濟發展的是民眾而不是政府。他還揭示了大陸經濟發展中虛假的「泡沫」的一 面。唐柏橋在發言中以不久前他去香港時瞭解到的實際情況為依據,提出應當注意 大陸基層社會情況的新變動,包括工廠、農村和商業市場上出現的種種「亂象」和 不理性的社會發展走向。作家劉賓雁在「一個未曾料到的危險——大陸黑社會的興 起」的發言中指出,目前在中國大陸,有組織的社會力量除了共產黨外,就是「黑 社會」。他提醒大家注意這種複雜的社會力量和它在未來社會變動中的影響。蒙古 族學者巴赫專題闡述了中國的民主化與內蒙古問題。他認為,在民主化的過程中, 蒙古人的獨立運動將會破籠而出,甚至一發不可收拾。由於中共在大陸成功的信息 封鎖,長期以來絕大多數中國人對蒙古人的情況瞭解甚少。在中國推進民主運動的 許多政治異議人士中也有人常常故意忽視事實,甚至支持或默許了中共政權對內蒙 古人民的殘暴統治,具有一種「中國人的大中華統一情結」。他認為蒙古問題已經 超越了政治制度,中國未來的民主化,並不意味著蒙古問題的解決,要鄭重選擇妥 善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自德國的民陣副主席齊墨就「共產黨在變,我們怎麼辦」 為題作了發言。他從國際大環境的歷史事實說明共產黨可能會變,民運的任務是促 使共產黨發生有利於中國民主化的變化。在中國社會從極權社會向威權社會的變化 中,除開政治和人權領域外,可以多元地展開民運活動,包括非政治的公民團體的 形成和發展,在經濟領域爭取更大的活動空間等等。 理論與經驗 許多與會者就中國民運的理論問題和歷史經驗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中共黨史 專家司馬璐在「五十年前一場民主運動失敗的教訓」的演講中回顧了在國共兩黨爭 斗中小黨派的角色。他提請民運人士記住兩句話,一是胡適的「多研究問題,少談 些主義」,二是陳獨秀的「政治家要準備兩件事:坐牢、讀書」。前民聯副主席項 小吉在「民主運動與民主政治的關係」的發言中提出反共不等於民主,民主的敵人 不僅是專制集團,那些貌似激進或貌似理性的騙子對民運的傷害不亞於專制。他認 為民主運動與民主政治有區別,運動側重於破壞現有的,政治側重於規劃未來的。 民主政治要計算成本,注意節奏。他認為中國大陸農民與土地的關係,企業與職工 的關係,對私營企業的保護等等都是當前中國民主運動要關心的問題。 來到美國不久的上海民運人士張先粱向大會傳遞了上海民運力量正在持續和 穩步發展的信息。他指出上海民運人士長期堅持既合法、公開又隱蔽、靈活的各種 鬥爭方式,積累了不少經驗,上海民運人士的活動空間和經濟基礎都有所改善,已 經能對繫於獄中的民運人士和他們的家屬給予一些聲援、慰問和經濟上的支助。張 先梁這次出國時被中共警方強行押上飛機,十多位朋友趕到機場送行並攝影留念。 張先梁希望海外民運力量能進一步加強同大陸民運人士的聯繫和溝通,盡力想法將 國內人士十分歡迎的《北京之春》、《新聞自由導報》等等送進國內,加強聯繫和 溝通,共同迎接民運春天的到來。來自廣州的民運人士劉國凱在「民主事業的成功 有賴於廣大民眾的參與」的發言中批評了所謂「中國民眾素質低下,不適合搞民主 運動」及「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代價最小」的說法,他認為中國基層民眾的參與對 中國民主運動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民主基金會的沈彤在「自由主義與大陸民主運 動的發展」的發言中強調了自由主義理念對民運的指導意義。他同時指出,在與國 際社會打交道方面需要汲取西藏流亡運動的經驗,除了從國際社會獲得支持外,同 時還給以某種精神上的回報。中國自由民主黨外交委員會主席葉寧也就「海外民運 團體如何在所在國進行公共關係活動提出了自己的經驗和體會。 策略及選擇 回顧過去是為了未來。在這一論題上,民陣主席杜智富首先就民運工作的持 續性、加強性和突破性發表了意見。在突破性的工作方面,他列出了民陣正在著手 的一些工作,特別強調了對大陸各個階層狀況的政策性研究,包括工人、農民、法 制等問題,這些研究成果將作為民陣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據。民陣理事萬潤南在「民 主運動的新思路」中討論了民運組織在「新時局」下作為一個政治反對派的「新對 策」。新的時局是香港回歸和中共十五大召開;新的策略也就是在香港回歸上共產 黨要「萬無一失」,民運就要讓它「必有一失」;在中共十五大問題上,就要確定 聯合什麼力量,打擊什麼力量。萬潤南表示民運組織在政治舞台上一定要有舞台意 識和角色意識,定位要清楚。一方面,總是要對共產黨說「不」;另外一方面,又 要注意策略,看到共產黨的變化。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趙加林在「不 要重入歷史的誤區」的發言中認為,搞政治就是要靠實力,大陸民主化進程靠的是 大陸民眾。民運人士要分析對方的實力,中國的國情和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僅僅停 留在宣傳上,要有紮實的社會動員力量。他指出絕大多數百姓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活 ,民運要給民眾需要的東西,要重視社會的「無政治階層」,要講「下里巴人」的 民主,注意民眾基本的民生問題。在操作方式上,要從基層做起,從「不講民主」 做起,在大陸要搞「非意識形態化,非政治化,非組織化」。 原八九天安門學生廣播台台長白夢在」激進和保守——一個策略的選擇」中 批評了海外民運的一些朋友只注重對共產黨殘暴的揭露,而忽視了對策研究,只注 重民主理論的探討而忽視了國內的政治變化的實踐,只注重對八九民運的回顧和批 判而拿不出指導未來的現實方略。尤其是在對「民主激進派」的批判中走過了頭, 嚴重地傷害了海外民運本身。白夢宣稱自己是一個民主激進派,他認為目前海外民 運缺少的就是激進,而海外民運本身就是一個激進的政治存在。緊接這一話題,倪 育賢專門論述了中共極權專制的合法性問題。他認為海外民運的根本問題是路線問 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民運中占主流地位的是改良主義思潮,在理論上提出做一 個「合法的合作的建設性反對派」的口號,實際上是向中共專制政權妥協甚至投降 。改良主義路線的錯誤的核心在於承認中共政權的合法性,而中共使用暴力剝奪人 們的自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不具有合法性的政權。倪育賢指出共產黨的本性不會 改變,就好比老虎不會變成兔子。從中共的一黨專制到民主政治的變革是根本的變 革,是一場政治革命而不是改良。中國民聯首任主席王炳章在會上專門從務實的角 度提出了自己的三點建議。他認為第一,海外民運需要一個統一的發言團體和行動 團體,或者成立一個新的統一的組織,或者採用「巴解」模式聯合現有民運組織, 或者建立定期的民運組織聯席會議。第二,盡力向大陸輸送民運刊物;第三,做三 件實事:春節慰問國內被捕民運人士家屬和六四事件中的受害者家屬;與國內民運 組織加強聯繫;考慮民運人士回國去從事民主運動問題。全美「學自聯」主席邢錚 在會上報告了學自聯去年在人權方面進行的工作,他認為在國外的廣大留學生群體 是海外民運強大的後續力量,海外民主力量需要擴大協作和聯絡面,尋找新的切入 點。他指出在國內促進民間社團的生長和發育,是中國民運可以嘗試的一項工作。 《北京之春》編委,作家鄭義也在發言中強調了中國民運的主戰場在大陸。高光俊 和連盛德也分別以「民主運動的必由之路」及「我為什麼贊成民主革命」發了言。 未能與會的荷蘭「歐工協」發言人王鵬令博士為會議提供了書面論文稿「『停滯時 期』的中國民運及其海外佈局」,討論了民運的近程目標和工作重心,提出在海外 民運的新的佈局上,可以嘗試將歐洲現有的民運基層組織的多元聯合模式推廣到北 美等地,在「大一統」的全球性組織衰落的狀態下在思想領導、信息交流、和活動 協調上發揮更好的功能。 台灣的價值 「台灣在大陸民主運動中的角色和地位」是大會最後一場專題討論。關心這 一話題的一些僑胞也聞訊來到會場。到美國之後與僑胞有過大量接觸的王希哲在「 抓兩岸統一旗幟,促中共民主改變」的發言中指出,大陸人民已受夠了中共的苦, 不能在所謂「民族大義」之下昧著良心支持中共去壓迫台灣人民。他強調,對於大 陸人民和香港人民來說,要真心堅持民族大義維護國家統一,首先應當立下大志反 對並改變共產黨在大陸的專制統治。他提議召開由兩岸三地人民組成的「中國民主 統一協商大會」。專程自台灣前來與會的高雄輔英醫事護理專科學校講師蘇嘉宏在 「台灣在全球中國民主運動中的角色」的發言中指出,台灣經驗對大陸有示範作用 。在全球中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中,台灣應積極地尋求同時達成「民族和解」、「民 主改革」和「國家整合」的「三結合」奮鬥目標。蘇嘉宏譴責中共試圖武力攻台: 「要的是台灣這塊海島的土地,還是要這塊土地上的台灣人民」?如果要的是土地 ,打飛彈及實際動武,在付出相當代價後不難達到目的;但若要收服二千一百四十 萬台灣人民的人心,則必須確立「海峽和平」的最高前提,讓兩岸在和平安定的環 境中,循序漸進地追求民主。他認為中國民運在等待一個新的孫中山,希望民運人 士能夠以孫中山而自我期許。 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員,社會學博士程鐵軍在「災難日益臨近、台灣如何因應 」的演講中指出,由於港澳回歸之後便於集中打擊目標,中俄修好之後解除了北京 後顧之憂,獨台步伐加快逼使中共騷動,攻台又有利於收拾鄧後亂局,樹立新權威 ,最終達到穩定一黨專政目的等原因,中共將把對台灣的「文攻武嚇」變成「武攻 文誘」。因此,下一次台海危機不動則已,動就是有備而來。而台灣朝野缺乏警覺 和亂象眾生,方便中共把台灣拖垮。普林斯頓「中國學社」阮銘則在「台灣民主改 革對大陸民主運動的意義」的發言中對台灣前途充滿信心,他認為台灣民主化是華 夏文明現代化的範例,其前景不是「危在旦昔」而是「越來越好」。台灣多年來在 「內外交困」的環境下取得的民主化成就,是中國大陸民主運動最切近的參照系, 他說在海外中國民運隊伍中不要出孫中山,希望能夠出一批許信良、彭明敏、施明 德式的人物。 民聯主席吳方城在發言中表達了民運團體對海峽兩岸關係應有的立場,這就 是人民福祉的原則,不訴諸武力的原則和相互尊重的原則。他認為,無論是「統」 還是「獨」,一切都要以是增進還是損害人民的福祉為前提,離開人民的福祉談統 獨只能是統治階級的政治遊戲。在台海兩岸關係上,應當採取和平談判、對話、協 商方式,堅決反對中共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中華民國對台灣地區有效地治理了五十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者中國大陸,是不爭的事實。只有採取相互尊重和對等的 原則,才能真正合理地解決海峽兩岸關係問題。對於當前中共煽動民族主義和武力 犯台的恫嚇必須予以揭露,對大陸人民和我們民運隊伍中的模糊觀念應當進行耐心 地解釋,從而保衛台灣的民主成果,使台灣繼續成為大陸民主進程的典範,早日在 全中國實現自由、民主、法制和人權的社會。來自上海的民運人士楊周在「民運和 兩岸關係的互動」中指出台海兩岸的政治結構是國際社會格局的一個縮影,台灣的 民主化瓦解了中共文化。台灣作家阿修伯也就這一題目發了言。 在會議籌備組成員,《北京之春》經理薛偉的主持下,大會在熱烈的鼓掌聲 中通過了辛苦關於「推動魏京生、王丹獲一九九七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決議」之提案 ,通過了「致國內獄中難友的春節慰問信」。在經歷了熱烈的討論之後,會場上大 約半數與會者同意以連署的方式發表王希哲給大會的提案:「反對江澤民復辟的通 電」。胡平在大會閉幕詞中表示,會議取得的成功超出了人們的預料,也為民運的 合作提供了可行的方式。他希望也相信下一次會議將取得更大的成功。 歷時兩天的大會在與會者互道珍重的惜別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