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哲自傳《走向黑暗》評介 龔小夏 接到王希哲送來的他的自傳《走向黑暗》, 當即一口氣細細讀了兩遍,從晚 飯後一直到凌晨四點。 王希哲的名字與他的政治背景,對中國七十年代以來的民主與抗議運動稍具 知識的人恐怕絕不陌生。當年的「李一哲大字報」《關於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 在中國曾經擁有大量熱心的讀者,「民主與法制」也應該大字報而成為七十年代末 中國民主與抗議運動的主要口號。然而,該大字報形成的背景、大字報作者們的思 想發展過程、以及所謂「李一哲反革命集團」案件的前後經過,在王希哲這本書出 版之前卻基本沒有得到過全面、正確的報道。這不僅導致許多有關事件與人物的真 實情況被誤傳,更重要的是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和民主運動發展的一段重要歷史因此 而出現了空白。 《走向黑暗》一書記載了王希哲和他的朋友們在六七十年代經過了「文化大 革命」狂熱和隨之而來的各種苦難——包括監牢與「上山下鄉」——的磨煉,如何 一步步地發現了「民主」與「法制」,如何將他們的發展付諸文字,又如何因為文 字的公開而遭受到迫害的整個過程。之所以說是「發現」而不是「尋求」或「探索 」,正是因為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成長起來的王希哲那一代人從來都被完全地隔 絕於現代的民主與法制制度之外,連那些制度的最基本的描述性常識也被乾淨徹底 地從他們的知識來源與信息系統中剔除了出去。正如曾經是自然科學尖端的牛頓力 學現時已經是中學基礎物理的內容一樣,曾經被各時期各類型的專制政府視作洪水 猛獸的「民主與法制」在今天的自由開放社會裡(哪怕是在九十年代中國那樣的專制 半開放社會裡)已經成為公認的政治社會準則。然而在「毛澤東時代」教育出來的年 青人中間,人們對於「民主」的認識僅僅限於所謂「民主生活會」給領導提點不疼 不癢的意見,或是按照官方的安排去寫大字報和批判文章。即使是文化大革命那種 不明真相的外人看上去熱火朝天的「人民大民主」,實際上也不過是毛澤東排斥政 敵的工具,參與者在思想上不得越出正統意識形態的雷池一步,否則便要遭到「無 產階級專政」毫不留情的鎮壓。在基本上沒有來自外部世界的啟發的條件下,「李 一哲」們不得不獨立地去發現民主與法制的觀念,儘管這些觀念早已被現代文明的 思想先驅系統地探索、研究討論了幾個世紀,也被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制度化地實行 了從幾十到一二百年。 《李一哲大字報》的重要意義正在於,它是一九五七年「反右」運動之後在 中國出現的如果不是第一篇,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篇對現代意義上的憲法民主(con stitutional democracy)制度的探討。同時,這一探討的基礎,是作者們對中國共 產黨自一九四九年後以「無產階級專政」名義實行的政治社會專制的批判。《走向 黑暗》詳細地記載了大字報產生的社會背景與具體過程,包括大字報諸位作者的個 人經歷,其中有一些關鍵性的描述值得引起我們特別注意: 首先,書中追溯了文革中的造反運動與後來的民主運動的淵源關係。文革中 的造反運動,一方面固然是毛澤東與中央文革剷除異己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卻也培 養了大批富於政治熱情和參與意識,並且具有相當的組織經驗與活動能力的人。從 組織的角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六十年代後期的造反運動是七十年代民主與抗議 運動的助產婆。王希哲以及「李一哲大字報」的其他幾位作者,還有書中記載的活 躍於廣州地區地下運動的人物,絕大部分是當初廣州造反派「紅旗派」的活躍分子 。文革期間,他們曾經將廣州軍區司令黃永勝作為主要的打倒對象。在一九六八年 以後連續的幾場政治運動——包括「清理階級隊伍」、「一打三反」、「清查五· 一六」——之中,廣州的造反派遭到了軍隊殘酷鎮壓。王希哲的個人經歷在那一代 人中頗具典型性:一個單純的中學生成為造反派的活躍分子,在經歷了政治鬥爭的殘 酷打擊和上山下鄉的艱苦磨煉之後,開始對培養了他的那個政權和社會盟生了懷疑 和反抗意識,進而將這種意識形成文字和政治活動。類似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從 幾乎每一個紅衛兵出生的民主運動參與者那裡找到,正是這些當初毛澤東的革命的 狂熱參與者成了後來中國民主與抗議運動的中堅。 第二,王希哲筆下圍繞著「李一哲事件」而描述的地下政治活動場景,為我 們提供了七十年代中國社會中逐漸形成的地下抗議活動的生動畫面。在目前西方對 中國民主與抗議運動的研究中,七十年代基本上是個空白。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或者 是放在文革早期群眾運動中出現的抗議行動上,或者是著眼於民主牆時代之後一波 連一波的民主浪潮。然而,由於資料方面的限制,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系統地對七十 年代進行研究。事實上,七十年代是中國社會變化最關鍵的轉折時期。經歷了六十 年代後期的政治社會動亂和經濟蕭條,特別是一九七一年震驚全國的林彪事件,許 多當初文革的熱情參與者對現行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大規模的抗議行 動和獨立的民主思潮實在是自那一時期產生。七九到八一年的民主牆運動不過是七 十年代的運動從地下走向公開的結果。王希哲的記載,為瞭解這一時期的活動提供 了寶貴的第一手信息。 第三,下層人民政治反抗與上層領導政治鬥爭之間的關係是個非常微妙但又 非常重要的問題。個中妙處,存乎一心,局外人極難體會。尤其是在七十年代,共 產黨高層有意於改革或比較溫和的一派經常將下層人民的不滿情緒作為自己的政治 籌碼,而下層運動的活躍分子在經歷過文革之後總能通過某種方式與上層之間建立 一定的聯繫,同時也不斷地利用上層之間的矛盾來爭取更多的活動空間。「李一哲 事件」是個典型的例子。王希哲描述了當時主政廣東的趙紫陽如何採取了迂迴的方 式,以開展大規模批判李一哲的方式,使大字報廣為流傳,獲得作者們意料之外的 影響。直至今日,這種上下層間的微妙關係,仍然在中國的民主運動的策略及發展 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四,王希哲還涉及到了民主運動自身的分裂問題。這一問題非常敏感,但 卻無法迴避。不可否認的是,各階段民主運動主要是由參與者對當前社會的不滿所 結合起來的,而他們各自對國家政治前途往往有著非常不同的期待。在政治社會狀 況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時,運動的分裂也就必不可免。人們對文化革命中大規模的政 治迫害的憤怒以及對當時社會分配不公平的不滿,成為了七十年代民主和抗議的基 礎。這也是將「李一哲集團」結合在一起的因素。在七九年獲得平反之後,隨著共 產黨上層路線的變化、改革的開展,「李一哲集團」便也出現了無法挽回的分裂。 每次民主運動的高潮過後,類似的情形都曾經產生。這也是政治運動發展的必然過 程之一。 綜上所述,《走向黑暗》一書雖然是王希哲的個人自傳,但卻包含了中國民 主與抗議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歷史。需要補充一句的是,作為書中描寫的許多事 件的參與者和目擊者之一,我認為王希哲對一些主要當事人與主要事件的描寫應該 說是基本準確的。 然而,作為個人傳記,《走向黑暗》卻缺少了一點個人色彩,使得這部書看 上去更像是歷史記載而不是個人故事。或許可以說,王希哲是個非常勇敢的行動者 ,卻不是個對他人與社會的很好的觀察者。他的筆下少有個人細緻的心理感受,對 不少重要事件與人物的描述也相當粗疏。 書中最大的缺憾之一,是作者對待文革時期的經歷似乎缺乏批判與反省。作 為廣州中學造反派的頭頭之一,王希哲參與了當時發生在廣州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 。雖然從前後的敘述中,讀者能夠猜測出來這些事件對他後來的思想形成具有重大 影響,但其影響的方式、角度、深度,卻無從得知。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細節——例 如在武鬥中他命令就地槍決投降者——讀來令人觸目驚心,但卻被作者一筆帶過。 總的看來儘管王希哲在七十年代之後的文章著作中對文革採取了嚴厲的批評態度, 但在寫下自己年輕時代的歷史時似乎難免流露出了幾分對那個轟轟烈烈時期的留戀 。這種感覺看來妨礙了他更為深刻、更為系統地去剖析這段個人經歷,也使得他後 來的思想演變顯得缺乏深厚的根基。 另一處令人感到不足的地方,是作者沒有能夠詳細地介紹《李一哲大字報》 各個思想觀點及其根源。在動筆時,王希哲似乎下意識地將他的讀者對像僅僅限於 經歷過文革、熟讀過大字報的一批人。對不屬於這群人的讀者來說,想要弄明白大 字報的大致內容及其歷史重要性,恐怕還得另費一番功夫。如果作者能夠進一步系 統而全面地整理出大字報的思想資源與形成過程,不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更加清楚 明白,對於專家學者來說也具有更重要的價值和啟發。 至於「李一哲事件」平反之後王希哲再次捲入的民主運動,書中的描述更是 蜻蜓點水,草草交代了事。那實在應該是另外卷或另一書的內容。 作為當年的友人之一,我還是覺得王希哲在對待一些老朋友——特別是李正 天和陳一陽——的時候有欠公允。須知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不同的政治和人生道路 ,尤其在平反之後更是如此。只要不是出賣良心,對他們的選擇似乎不應該過於苛 求。另外,在個人行為和生活方式上,王希哲對朋友似乎也應該有多一些的理解。 就我所知,他在人生其他方面雖說頗不順利,但感情生活方面卻比許多人都充實。 他有相對比較正常的家庭以及與他情投意合的妻子,因此便也不容易理解那些生長 在扭曲破裂的家庭中人們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們處理愛情婚姻和其它人際關係的方式 。無論如何,我只希望他多一點悲天憫人的情懷,對老朋友們多幾分寬容和體諒。 在中國的民主運動中,王希哲無疑是最有影響的理論家和最重要的組織者之 一。他的自傳對於中國當代的政治和思想歷史是非常寶貴的史料,研究與關心中國 當代歷史,特別是中國民主與抗議運動歷史發展的人必須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