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後海外民運的契機 嚴 浩 中共政壇最後一位掌門人鄧小平終究逃避不了人類的自然法則,從此離開了 人世。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因為有如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 鄧小平的去世無疑會對未來中國實行真正的政治改革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契機。但同 時,筆者認為,鄧的去世為我們一厥不振的海外民運樹立新形象、打開新局面也提 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最近這些年來,特別是九三年初民聯民陣第一次合併失敗後,海外民運一直 風風雨雨,波折不斷。作為一名直接參與者,從客觀上講,我們海外民運人士在有 限的條件下還是做了不少很有意義的事情,特別是對中共人權記錄的持續不斷地遣 責,以及對國內系獄民運人士堅持不懈地聲援,等等。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 該承認並正視一個令人堪憂的事實,那就是:海外民運的整體形象問題。筆者近兩 年來未間斷作過一項調查,調查對像除極小數是對海外民運一無所知(漠不關心者 )的人之外,大多數為關心民運的外圍人士,即那些關心民運但尚未公開宣稱加入 某一民運組織者,包括身居異國幾十年的老華僑,以及身在國內各行各業的朋友; 訪問的問題主要是「您對海外民運的印象如何?」。儘管被訪人員參差不齊,答案 卻出奇地相似:「他們(指海外民運人士)老是在爭來斗去」。如此調查雖不完善 ,但多少可以反映一些問題。如果說海外民運在中國國內的負面形象是因為中共官 方輿論的肆意歪曲所造成的話,那麼,海外民運在海外華人中的形象恐怕很難歸咎 於民主社會的輿論不公了?! 那麼,究竟如何樹立、維護和提升我們海外民運的整體形象呢?要做的事、 可做的事很多。我相信每一個真正關心中國民運前途的人都會有自己的高見,本人 願在此提幾點個人的想法。 (一)積極有效地樹立海外民運的正面形象 大體上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有計劃、連貫性的步驟來進行: 1盡快成立一個有號召力的,能夠讓大多數人所接受並能有效發揮聯絡溝通 作用的聯合組織或信息中心。我記得去年王希哲到「北春」舉辦的座談會上,就有 人再次提出這一設想。當時及事後也無人公開表示反對。本人主張應該成立一個相 對穩定、相對獨立的類似機構,至於名稱的界定,並不重要。只要這個機構運作起 來比較自由靈活,不受制於任何個別組織,能夠及時有效地發揮實際作用,何樂而 不為?有目共睹,以「北春」現有的條件和實力,特別是在信息的收集、處理以及 對外聯繫上已經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困難。事實上,從以往的 「中春」到現在的「北春」,他們一直都在從事這樣的工作,倘若其他組織個個都 能「真正」積極呼應,齊心協力支持的話,他們的工作應該做得更完善、更有價值 。既然各個組織的負責人或前負責人分別都在不同場合公開表示過要「以大局為重 」、「求同存異」的「共識」(在這次「全球民運聯席電話會議」上也不例外), 那麼,為什麼大家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海外中國民運做一件舉手之勞的事呢? 2對海外民運中發生的有影響、有積極意義的事件以及那些始終堅持戰鬥在 運動前列的個人,應該盡可能的大張旗鼓地鼓勵、宣傳。這是海外民運的積極因素 ,體現出海外民運的正面形象,我們為什麼不理直氣壯地對外宣傳?為什麼不主動 擴大自己的影響? 3通過各種途徑,定期向國內傳遞民主理念、海外民運動態,同時將反饋的 信息以「內部通訊」的形式及時發送到各民運組織,打破中共專制的封鎖,本人有 機會參與前「中春」及現「北春」編輯部向國內發送刊物的活動,實踐證明,這一 活動的遠期效果不可忽視。以現在通訊聯絡之發達,海外各民運團體和個人之條件 和能力,與國內的溝通顯然沒有什麼大問題。問題是,我們海外民運究竟應該如何 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向國內民眾傳遞什麼樣的信息?海外民運如何與國內的民運有 效結合起來?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固然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但值得警惕的是: 在前不久的一次民運座談會上,有人主張要在中國國內廣泛成立地下武裝組織,以 便必要時與中共政權對抗。本人認為這種「主張」不僅不切實際,反而是危險的, 對那些正在國內頑強奮戰的民運人士來說更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二)加強海外民運隊伍的自身建設 現階段,可以考慮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同步進行: 1集中力量,鼓勵、支持和培養各類有識有才有膽的實幹家,或專門從事系 統性的政策理論研究,或發揮領導管理才能,以期正確指導海外民運的發展方向, 盡可能避免對國內重大事件作盲目的或口徑不一的反應。 2在加強民運組織總體建設的同時,強化基層組織的重要性,鞏固和發展各 基層組織,提倡和鼓勵基層成員出謀劃策;提倡對具體問題的有效探討,避免對一 些不切實際的問題(如「一旦共產黨垮台,我們應該怎麼辦?」等等)作一些空泛 之爭;提倡多做有意義的實事,而非逞一時之強的虛喊口號。 這些年來,民運團體的活動為何規模和聲勢越來越小?參加活動的人(包括 民運組織內部成員本身)也越來越有限?是缺乏經費嗎?不是,是海外關心民運的 人少了嗎?也不是。王炳章先生當年創辦「中國民聯」之時,無論是國際社會對中 國人權的理解和關注,還是海外華人對中國民主追求的認識和投入都遠不如現在, 而中國民聯的發展,無論人力、財力還是規模、聲勢都呈蓬勃之勢,到了八九年更 是達到頂盛。然而,現在的中國民聯不但在規模上無法與以往相比,其影響力也正 在逐步衰減,這不得不令人省思。試想一下,一個號稱為「世界性」的海外民運組 織如果不能在現實條件下提出一個切合實際、順乎民意的政治性綱領,既缺乏突現 自己的政治勇氣,又沒有展示自己的實際能力,這樣的民運組織怎麼會有凝聚力? 怎麼會得到大多數人的真正認同和積極響應呢? 民主政治的確需要某些「精英」來「主」,但民主政治更離不開前提和根基 --「民」。主源於民、立於民、植於民且務於民,二者相輔才能相成。否則,「 精英」雖有(或許並不被外界所承認),但海外民運之勢注定會是參加的人越來越 「精」,「精」到連基本的領導架構也難維持下去。 鄧小平之死並不意味著中共獨裁政治的結束。從江澤民的極力爭權、集權之 勢來看,中國實現政治民主尚有相當距離。值得肯定的是,在這次「全球民運聯席 電話會議」上,各與會者並未表現出九三年華盛頓合併會議上的那種狂熱與激動。 但願每一位海外民運人士都能保持這份清醒與冷靜,利用這次難得的契機,真正以 大局為重,同心協力,防止種種「流傳」削弱我們海外民運的力量,用具體的行動 有效地樹立海外民運的新形象,一個積極的,能夠被大多數人接受的、有感召力的 、相對統一的整體形象,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民運、理解民運、積極參與、支持民 運。只有這樣,我們海外中國民運才能真正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三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