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發展的內幕 巖華 中國不能保持現在的發展速度 最近,中外學術界、知識界對大陸的樂觀論調此起彼伏,他們的根據是統計 局公佈的每年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中國社科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京文 ,社科院國情研究小組學者胡鞍鋼等人,甚至樂觀地估計:按大陸現在的發展速度 ,在下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總規模GNP(國民生產總值),將在現在的基礎上 擴大十九倍,到下世紀二三十年代,「可以超過美國」。但這種論點是建築在「如 果保持目前的發展速度」上的假設。但如對中國經濟進行深層次的比較研究:即使 按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數字,現實地對比中國在至關重要的教育、科研和社會制度導 致的競爭力等軟件上、質量上,與先進國家的參數,卻發現它們之間的差距反而越 來越大。大陸經濟目前的增長模式,是以大量資金和人力投入為動力的「粗放型發 展模式」,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與先進國家之間的「落差」消失以後,這些增長 因素隨即喪失,而「科學技術」這個最終、最根本的動力,才顯示出後繼無力,此 時,這些隱患就變成了致命的。因此,如果不預先迅速排除這個「瓶頸制約」,就 注定了大陸經濟在發展到一定時候,將不可能保持現在的發展速度。 GNP不能顯示經濟的真實水平 在另一方面,GNP(國民生產總值)和GDP(國內生產總值),雖然是反 映經濟發展水平一個重要標準,但它並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 第一,它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國家的真實水平,GNP所能精確統計的只是經過「 市場交換」的貨幣規模,對那些沒有經過市場交換的經濟活動,並沒有辦法精確統 計。中國大陸百分之八十的人生活在農村,而這裡基本還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社 會,絕大多數農產值沒有經過統計,國家統計局連年增長的龐大數字,大都是「各 級領導幹部」層層「估計」上來的。 第二,GNP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產品和勞務結構。即使兩個GNP相同的 國家,其中一個的經濟活動大多集中在大型工業項目的投資;毫無效率的國營企業 重複建設;導彈、核武器等軍工產品的生產等等。而另一個的經濟活動主要是居民 住房、文化設施、教育娛樂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建設。雖然人民生活的內容 千差萬別,但在GNP上並不能反映出來。 第三,GNP不能反映出來社會產品和勞務的進步。由於它只是統計產品和 勞務的市場價值,而生產技術和科學進步反而會降低產品價格,所以它反映的數字 並不準確。例如,一個國家生產的汽車和電腦由於技術提高,成本下降,價格比從 前、也比別的國家降低了,而GNP的數字反而變小。 大陸國有企業無法與西方競爭 九七年二月十二日《北京經濟參考報》引述社科院的數字:目前大陸的勞動 生產率是英國的三十分之一,是美國的三十六分之一,是日本的四十分之一、德國 的四十五分之一。當前大陸經濟的增長因素中,百分之七十二依賴於資金和人力的 投入,只有百分之二十八依靠技術進步,目前的投資熱只是一種假象。而美國現代 企業發展主要依賴科技進步,這成了美國經濟成長的基本動力。現在華爾街成長最 快的企業的基本動力就是高科技,西方的高科技產品利潤回報率是大陸的一百多倍 。憑這樣的生產效率,大陸企業如何與西方競爭?在九六年的大陸外貿出口中,百 分之五十的出口是「加工工業」,也就是說大陸只能賺些外資企業的「加工費」, 其他國營外貿企業大多數虧損。 目前大陸國有企業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根據九六年九月九日新華社主 辦的《經濟參考報》頭版批露的數字表明,大陸國企百分之七十以上已資不抵債, 百分之九十八的國企只能依靠國家銀行貸款維持,並且大量呆賬、死賬又拖垮了銀 行系統,耽擱了金融體制改革。九五年,全大陸工業增加值每人只有一元人民幣。 大陸人均生產總值,人均個人消費、人均教育經費等,這些社會發展的基本指標, 在一百五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名中,不增反降,列入一百位以下。 軟件參數:中國競爭力排名倒數第二 在九六年世界經濟論壇與瑞士洛桑管理發展學院,聯合提供的《世界競爭力 報告》,中國大陸的人均生產總值,人均個人消費、人均教育經費、科技人員在人 口中的比例,基本教育普及率,文盲比率等這些軟件方面,在世界四十六國競爭力 排名中,名列倒數第二。這就是大陸一直忽視國民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人口素質 劣質化的顯現,這成為大陸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軟件障礙」。大陸農村仍然如封閉 、愚昧,罪惡的種姓制橫行的印度農村一樣,是一潭死水。大陸城市居民素質也不 高,人才還不能自由流動,發揮能力。大陸國民教育經費大約占GDP百分之三左 右,是世界上最低的少數國家之一,與非洲最貧困的國家為伍。 每年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能進入大學,相應的專業技校卻只能收留百分之三的 學生,其他絕大多數人十二年的書全都白讀了。誠如九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羅伯特的著名論點:現代經濟發展的動力,已從原來的「投資……消費」再擴大的 模式,轉變為「科技進步」,只有人才素質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創造,競 爭力才能提高,經濟才會有持續發展動力,科技進步成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和 「加速度」。 大陸農村仍處「原始農業」社會 農村的八億農民,基本上仍然生活在千百年來一成未變的「原始農業」社會 。唯一發生變化的是,晚清後期廢除「科舉考試」以後,造成的災難性的「文化斷 層」。千百年來農民「金榜題名」傳統夢幻破滅,現實的真正的「讀書無用」,消 滅了中國社會原有的,賴以推動社會發展、廣佈於城鄉、傳承中國文化的「鄉紳、 士階層」,遺留下來的窒息的無望和一代不如一代的愚昧,恰如一片文化沙漠。即 使按照大陸公佈的數字,現在沒有普及小學教育的縣有百分之四十六,每年在義務 教育階段綴學的適齡兒童有七百萬之多,其中百分之七十為女童。現在的教育制度 ,把每一個從農村考入大學的畢業生,都「分配」到城市,農村稍有文化的青年人 也大量流入幾座大城市,出現七八十年代南美洲那樣的,大量農民擁入少數大城市 的「惡性城市化運動」,農村成為一潭死水。看看那些潮水般湧進城來的民工、盲 流,那些灰頭土臉、蒙昧無知,破衣爛衫的「流動人口」,他們沒有受過任何教育 ,沒有城市生活的基本技能,沒有禮貌,也不懂交際,甚至連一個問候的招呼都不 會打。面對這八億人,真不知道中國的前途何在? 大陸三億職工技術素質低落 中國大陸現在擁有世界最多的產業工人,總數已將近三億,其中國有企業、 集體企業一億四千萬人,鄉鎮企業一億四千萬人,三資企業、民營企業二千七百萬 人,這些中國的基本人力資源,素質仍然很差,目前大陸對這些工人培訓、進修的 專業技術學校只有四千四百多所,每年畢業生只有四十五萬人,而每年有一千七百 萬人投入就業市場,其他絕大多數人沒有任何上崗前的培訓,這點技工真可謂杯水 車薪。這與德國現行的職業制度中,每一個工人上崗前必須經至少三年的專業技術 培訓,相去甚遠。這正是大陸工業產品合格率不足百分之七十的根本原因,這還不 包括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和合格出廠的「次品」,這都是大陸職工素質低落 的直接惡果。九六年社科院發佈的數字表明:在大陸職工中,百分之七十為初中以 下學歷,其中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達百分之十五,受過中等專業訓練者不足百分之四 。平均十五萬職工中才有一名高級技師。 大陸國民教育經費仍連年下滑 美國的的大學普及率已在百分之三十以上,義務教育普及百分之九十七,人 均教育經費占國民總產值的比例,是中國大陸的三倍。然而,直到九七年元月十四 號,大陸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仍在大聲疾呼:「制止財 政性國民教育經費連年下滑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科研經費在GDP(國 民生產總值)中不增反降,近年來在國民總產值中只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連更窮 的印度還有百分之零點九,東南亞國家為百分之二左右,美日德均在百分之三左右 。 如果大陸再不進行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政治改革,別說下世紀中國將成為 世界重心,實際上連維持中等發展中國家的局面都有困難,在很多方面,由於世界 科學技術更新的循環週期(circle change),由原來的二十年,縮 短為十年,五年,一年,甚至現在的幾個月、日新月異,而大陸的科技更新依然緩 慢如初,十幾年一成不變,科技與推廣脫鉤等等,與世界發展水平可能越來越遠。 大陸可能會重蹈南美之覆轍 中國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南美諸國以前的情景十分相似,南美洲諸國 在七十、八十年代呈兩位數字增長的「經濟奇跡」時,世界矚目,當時經濟學家們 對他們的評價遠比當時的亞洲樂觀得多,被譽為繼西方之後,在二十世紀末即將出 現的另一個「世界重心」。但南美經濟與中國現在的經濟類型一樣,是在人力和資 金大量投入下形成的「粗放型發展」。在八十年代這些與西方的「自然落差」飽和 以後,由於南美洲在政治腐敗、教育落後、人才短缺、貧富分化等至關重要的「軟 件」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必然制約,他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在沒有科技進步這個經濟 發展最終的動力做支持,以及人才短缺導致推動社會發展的創造力的喪失等,致使 南美經濟在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逐漸萎縮,九十年代不斷發生「經濟災難」,現在南 美洲經濟依然陷於崩潰的邊緣。上一世紀中國歷經戰爭、動亂的百年磨難,淪落為 「第三世界國家」,那麼今天中國如果不解決根本性的「國民素質」問題,徹底進 行政治、教育改革,仍然可能會重蹈南美之覆轍,再次遠離世界中心。□